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贛南師范大學專門史專業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中國通史》 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 一、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3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中國古代史 約 50% 中國近現代史 約 50% 4、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簡答題,材料分析,論述題 二、考查內容 (一)中國古代史 1.夏商時期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046 世紀) 夏代國家機構的建立及其經濟生活 商代國家機構的建立及其經濟生活和文化藝術成就 2. 西周奴隸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公元前 1046――公元前 771 年) 周初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西周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大國爭霸的原因、實質和歷史意義 老子、孔子等人思想的主要內容,輕天重民思想的形成和樸素唯物主義的發展,春秋時期科 技新成就 4.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運動,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實質和歷史意義 各國的兼并戰爭,秦統一六國的條件和歷史意義 戰國時期璀璨的文化,理解戰國文化得以創造的歷史條件 5. 秦帝國的建立和秦末農民戰爭(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 秦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及其歷史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和歷史意義,項羽、劉邦領導的反秦戰爭和秦的滅亡 6.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公元前 207 年――公元 25 年) “與民休息”、“文景之治”、“昭宣中興”;西漢政權鞏固統治的措施,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的 各項措施;理解西漢政權前后治國方針的變化及其原因 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 西漢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 西漢初期的黃老思想,西漢中期儒學的神學化,西漢時期創造的其它文化成就 7. 東漢豪強地主的經濟和政治(公元 25 年――公元 189 年) 東漢前期政治,鞏固王朝的措施 東漢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地主田莊經濟的壯大,自耕農經濟,封建國家所有制經濟 東漢時期各少數民族和班超出使西域,東漢的對外關系 東漢后期的腐朽統治,黃巾起義 8. 三國兩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大融合(公元 189 年――公元 581 年)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九品中正制”、“占田制”和門閥制度的形成 “五胡之亂”和“衣冠南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9. 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隋朝政治、經濟制度的整頓、改革及其意義 隋朝的社會經濟的繁榮,江南經濟的發展 10.唐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繁榮(公元 618 年――公元 906 年) 唐代的建立,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和“貞觀之治” 武則天到唐玄宗的統治和開元改革 理解和掌握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尤其它對中國社會人口大遷徙所造成的影 響 唐代邊疆各族的發展及其與內地聯系的加強;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末年的腐朽統治,黃巢起義發生的原因、過程和意義,尤其是對人口遷徙的影響 11.五代十國、宋、夏、金時期各族聯系的加強和經濟重心南移(公元 907 年――公元 1234 年) 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南方經濟的發展 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及其失敗 北宋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隸屬關系的變化 遼夏的興亡及其邊疆各族與宋的關系 南宋的建立與宋金和戰 五代兩宋時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宋代理學的主要思想 12.元朝的統一(公元 1234 年――公元 1368 年) 蒙古的興起和蒙古國的建立,蒙古的對外擴張和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政治、經濟以及對邊疆的治理 元朝末年社會矛盾的激化,紅巾軍起義及朱元璋勢力的發展和明朝的建立,元朝的滅亡 13.明代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加強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 明朝初期加強君主集權的政治、經濟措施,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明代中期社會矛盾的激化,張居正改革 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代的對外關系和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勢力的斗爭,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義 明末農民大起義 14.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公元 1644 年――公元 1840 年) 清軍入關初的政策措施,南明的抗清斗爭,鄭成功的抗清斗爭和收復臺灣 清朝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理解其懷柔與壓迫相結合的思想統治政策 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斗爭,了解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統治的加強 明清文化 (二)中國近現代史 1.清帝國被迫開放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學西方圖自強的洋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洋務運動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關系 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3.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 19 世紀 70——90 年代的中國邊疆危機的表現 甲午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百日維新及其歷史地位 4.庚子國難與清王朝的覆滅 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清政府改革的進步意義 清王朝的覆亡 5.晚清社會風貌與學術思想 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近代學術思想的成就 6.北京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政治經濟措施 軍閥政治演變的歷史條件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7.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 南京國民政府鞏固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 南京國民政府財政改革的歷史作用 鄉村社會的變革 紅軍長征的歷史地位 8.八年抗戰 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 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9.南京國民政府的終結 國民黨結構性的政治腐敗 第二條戰線的形成 南京國民政府的崩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建國方略的制定 共和國對外關系的重大舉措 建國初期的國內形勢和主要任務 恢復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及其經驗 1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過渡時期總路線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和經驗 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1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與挫折 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 反右派斗爭的嚴重擴大化及其教訓 “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廬山會議 13.嚴重挫折后的艱難調整和“左”傾錯誤在政治方面的繼續發展 全面調整和重大決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教運動 14.“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與發展—共和國歷史上的大動亂局面 “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的原因 “二月抗爭” 15.“文化大革命”的持續與終結 “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及其歷史教訓 評價“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三、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 1、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上、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2、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3、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