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農業生態學》考試大綱及參考書 科目名稱:農業生態學 適用專業:農業工程 總分:100 分 參考書目:駱世明主編.《農業生態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0. 考試基本要求:通過本課程的考試,檢測學生系統掌握農業生態學的基本知識情況,檢驗 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對農業生態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所應達到的廣度和深度,采用標準化考試對學生進行農業生態學知識的水平測試。 考試方法:閉卷書面解答 試題類型: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推理題 課程考試內容及要求:考試要求主要包括:1)農業生態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 與基 本技能,運用學科知識分析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能流與物流狀況;2)生態平衡原理, 能量流動原理,競爭排斥原理與生物多樣性理論,具備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分析農業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次級生產力與提高途徑,最終實現提高農業生態系統 生產力的目的;4 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實體內容,包括農業生態技術與農業生態工程。并能 反映時代特征,改進與提高其技術手段,使其具有較大的實用與應用價值。 考試內容 第一章 緒言 重點了解生態學與農業生態的產生與發展背景,明確農業生態學的任務與研究對象,掌握研 究農業生態系統的系統研究方法。 第一節 生態學的發展 生態學,農業生態學概念。生態學的發展與農業生態學的關系。 第二節 生態系統的概念 系統,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概念,生態系統的生物組份與環境組份。系統特性,農業 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差異比較。 第三節 生態學的任務及其研究方法 農業生態學任務,研究對象。系統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生物結構 重點掌握種間關系與群落演替在農業上的應用,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的關系,群落演替頂極理 論與農業的關系及應用。 第一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與環境 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生態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物 對環境形成的適應與生態型、生態位概念。主要生態系統: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 農田生物的生態效應。 第二節 種 群 種群概念。種群結構與種群特征。種群生命表,生命曲線,種群增長型,種間相互作 用,種間關系與種群生活史。 第三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群落 2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水平結構、垂直結構與時間結構。群落演替原理 在農業上的應用。 第四節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型 生物多樣性定義,農業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群落多樣性與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關 系。 第三章 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結構 重點了解農業生產中立體種植、立體種養模式,掌握食物鏈的加環與解列與農業生產、環保 之間的關系。 第一節 概述 物種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營養結構的含義。 第二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水平結構 景觀多樣性含義,邊緣效應與生態學錯帶形成類型,影響農業生態系統水平結構的因子。 第三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垂直結構 垂直結構概念。農田立體模式,水體立體模式。農林立體模式。 第四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食物鏈含義、類型。食物鏈的加環類型,食物鏈解列與環保關系。 第五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時間結構 調節農業生物群落時間結構的方式:間作、輪作、套作、輪養等。 第四章 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重點掌握提高初級生產力的途徑與次級生產力的途徑,掌握利用能流圖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 流程。 第一節 能量流動遵循的規律 能量概念、來源。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與耗散結構理論。 第二節 初級生產中的能流 初級生產概念,初級生產能量效率、生產力估算。提高初級生產力途徑。 第三節 次級生產中的能量流動 次級生產概念,次級生產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制約次級生產力的因子與提高途 徑。 第四節 生態系統中的輔助能 輔助能的概念。農業生態系統輔助能特征與能量轉化效率。 第五節 生態系統的能量關系 能流路徑,生態效率,生態金字塔概念。能量十分之一定律。能流圖與能值分析。農業生態 系統能流關系的調整方向。 第五章 農業生態系統的物流 重點掌握物質循環的基本形式與幾種重要物質循環,掌握農業生產中主要污染源的危害途徑 及防治措施。 第一節 生態系統物流的一般特征 3 物質循環的庫、流、生物量與現存量、周轉率概念。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物質循環類型。 第二節 水循環 水循環特點與農業生態系統的水分管理。 第三節 碳循環 碳循環與全球性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第四節 氮循環 生物固氮含義。農業生態系統中氮素的循環與平衡。 第六章 農業的資源與效益 了解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協調同步發展的目標,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掌握農業資源分類及特點,理解資源利用的生態學經濟規律。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的概念與分類。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替代,再生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增值。 第二節 資源利用的生態學經濟規律 自有資源與公共資源利用的生態學經濟規律。 第三節 農業生態系統效益 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三者間的關系。 第七章 農業生態系統的調節與控制 重點掌握信息流、資金流與能流、物流的關系,理解農業生態系統的兩種調控機制。 第一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信息流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自然信息流與人工信息流。 第二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資金流 資金流基本構成及與能物流關系。成本外攤,收益外泄含義。 第三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調控特點 中心式調控與非中心式調控兩種調控機制。 第七章中國的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工程 了解中國生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國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理解可持續農業的發展與 生態學的關系,了解的農業生態系統優化設計方法。 第一節 中國生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 生態農業的含義。中國生態農業的產生由來、發展前景。 第二節 中國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 不同生態區域的典型生態農業模式與廣泛采用的技術體系等。 第三節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農業的基本概念,發展的思想由來。農業發展的歷史進程與各種思想。 第四節 農業生態系統的優化設計 農業生態系統的定量設計采用:1、線性規劃法;2、系統動力學方法。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