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18 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856 經濟學綜合基礎考試大綱 經濟學綜合基礎的考試內容包括四部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 濟學、國際經濟學。 第一部分 宏觀經濟學 一、考試要求:學生應掌握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理解市場 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的運行機制和規律,了解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問題, 以及宏觀經濟學中不同學派的觀點和政策主張的分歧及其原因,并學會運用宏觀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解釋和分析宏觀經濟現象。 二、考試大綱: (一)序言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意義;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特點;看宏觀經濟學的流派與方法之爭;中國宏觀經濟 現象和基本事實。 (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國民收入核算 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GDP 的三種核算方法;國民收入 核算體系中的其他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和可支 配收入(DPI)等;名義變量和實際變量、價格指數的構造、幾種常用的價格指 數(CPI、PPI 和 GDP 消漲指數等)、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 率等。 (三)總產出-總支出模型:產品市場均衡 宏觀均衡的概念和含義;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總產出-總支出模型和乘數; 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和財政政策;乘數-加速數原理。 (四)貨幣、利息和收入:IS-LM 模型 商品市場均衡和 IS 曲線;貨幣市場均衡和 LM 曲線;IS-LM 模型的含義及其 均衡;總需求曲線的含義及其推導。 (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基于 IS-LM 模型的分析 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及其效果;財政政策和擠出效應;其他宏觀政策及其不 同政策搭配。 (六)開放經濟: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國際收支與匯率;國際收支平衡的概念和國際收支平衡曲線;開放經濟中的 IS 曲線和 LM 曲線;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克魯格曼金三角及 其政策含義。 (七)總供給:工資、價格和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的含義及其意義; 工資-失業的關系;工資和價格為什么粘 性;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的關系;總供給-總需求模型以及貨幣擴張的效 應;供給沖擊對經濟的影響;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 (八)通貨膨脹和失業 就業、失業和失業率的概念及其核算;充分就業和自然失業率;失業類型: 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和非自愿失業;效率工資;失業的損失; 通貨膨脹的損失、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通貨膨脹稅;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政治性經濟周期。 (九)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的一些基本事實和規律;經濟增長的因素分解;經濟增長的 Solow 模型及其經濟學含義;資本積累的黃金律;新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和技術進 步;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 (十)消費與儲蓄 消費的主要特征、消費的生命周期理論和持久收入假說、不確定性下的消費 理論、兩期消費模型中利率對消費的影響 (十一)投資 投資的主要特征、固定資本投資決定的新古典分析法、住房投資、庫存投資 (十二)貨幣需求和貨幣需求理論 貨幣的概念和貨幣構成、貨幣的職能、貨幣需求理論、有關貨幣和利率的經 驗事實 (十三)貨幣乘數、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目標 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工具;貨幣政策 的控制目標;惡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成本 (十四)穩定化政策 政策的時滯;政策的自動穩定器作用;相機抉擇;預期和盧卡斯批判;政治 經濟周期;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或者動態不一致;貨幣政策規則和泰勒規則 (十五)公共債務和預算赤字 國債的概念;政府預算平衡;周期性預算赤字;李嘉圖等價;流動性約束; 結構性赤字;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 第二部分 微觀經濟學 一、考試要求 掌握基本原理以及初步的數理方法;能夠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中的微觀經濟 現象與問題;能夠對現實中的微觀經濟政策進行合理的評價;能夠用基本的數理 模型求解基本的經濟學問題。 二、考試大綱 (一)市場及其均衡 供給、需求與均衡 彈性及其應用 剩余與福利 對價格控制、稅收等政策進行評價 (二)消費者理論 預算、偏好、效用與選擇 消費者的最優化問題 顯示偏好 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不確定性與風險資產 (三)生產者理論 技術與生產函數 利潤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 成本曲線 廠商供給與行業供給 (四)市場結構 壟斷 要素市場中的上下游壟斷 寡頭壟斷與壟斷競爭 合謀與規制 (五)博弈論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六)要素市場 勞動力市場 資本市場 土地市場 (七)福利 福利函數 公平與效率 (八)外部性 外部性 科斯定理 公地悲劇 外部性相關的公共政策 (九)公共品 公共品性質與搭便車 公共資源 (十)非對稱信息 非對稱信息 逆選擇 信號發送與信息甄別 道德風險 第三部分 政治經濟學 一、考試要求 考生能夠聯系經濟思想史的演變,對政治經濟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特點、 政治經濟學學科理論發展的歷程有全面的了解;能熟練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 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解剖經濟社會運行發展規律。對經濟理論研究解決(解 釋)資源配置的“技術理性”和經濟理論研究目的應當包涵的“人文關懷”有辯 證統一的認識和駕馭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學理表達能力。 二、考試大綱 (一)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和勞動價值論對政治經濟學體系建構的意義; (二)商品、貨幣、資本、剩余價值生產理論; (三)分工、交換、價值規律作用和市場競爭機制理論; (四)資本循環周轉與再生產理論; (五)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 (六)利潤率平均化與價值轉型理論; (七)地租理論; (八)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化、勞動資本化、資本社會化的驅動因素和; (九)經濟運行總量分析、總量平衡與國家調節機制、調節工具和目標; (十)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容性、發展混合所有制與公有制實現形式創新; (十一)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關系; (十二)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如何理解和處理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關系; (十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十四)“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十五)對外開放、國際經濟關系與全球治理機制。 第四部分 國際經濟學 總體說明:復旦大學碩士生入學考試“經濟學綜合基礎”中的“國際經濟學” 部分包括四個模塊內容,即“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模塊、“國際貿易”模塊、 “國際金融”模塊與“國際投資”模塊。該考試大綱也包括這四個模塊。要求考 生具備這些相關課程或內容模塊的本科生階段知識及能力水平。 模塊一: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 基本要求:該模塊要求考生掌握國際經濟關系的演變與特點;掌握經濟全球 化與區域經濟體一體化發展趨勢及規律;掌握國際貿易與投資協定的發展、內容 與主要特點。 一、引進外資與東道國(母)經濟發展 (一)外商直接投資 (二)國際間接投資 (三)中國外資經濟發展戰略與外資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 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與實踐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踐 (三)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系 三、國際貿易與投資協定 (一)多邊國際貿易協定的邏輯 (二)雙邊與區域國際貿易與投資協定 (三)國際貿易與投資協定中的勞工與環境問題 (四)主要的國際貿易與投資協定 模塊二:國際貿易 基本要求:該模塊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即國際貿易純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純理論包括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和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國際 貿易政策分析包括基本政策工具和措施及其衡量、國際貿易政策效應分析、國際 貿易政策的動因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分析、國際貿易多邊體制分析等內容。 一、李嘉圖模型 (一)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二)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三)超額需求和國際市場均衡 (四)絕對優勢和實際工資水平 (五)貿易利得的分配 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 模型) (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比較優勢來源 (二)赫克歇爾-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Samuelson Theorem) (三)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FPE) (四)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五)斯托珀爾-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簡稱 SS 定 理) (六)要素稟賦與國際貿易的實證分析 三、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模型 (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定理的變型 (三)特定要素模型的實證分析 四、新貿易理論 (一)壟斷競爭模型下的規模報酬遞增 (二)寡頭壟斷模型下的規模報酬遞增 (三)新貿易理論的貿易利得來源 (四)新貿易理論下的引力模型 (五)新貿易理論下的實證分析 五、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又稱為新-新貿易理論) (一)地理與貿易成本 (二)企業異質性與企業的出口行為 (三)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貿易利得 (四)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下的引力模型 (五)對于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實證檢驗 六、生產要素貿易 (一)在商品貿易上增加生產要素貿易 (二)生產要素貿易的短期和長期均衡 (三)要素貿易與商品貿易之間的替代關系 (四)要素貿易與商品貿易之間的互補關系 七、國際貿易政策措施及其衡量 (一)國際貿易政策措施 (二)國際貿易政策措施的衡量 八、國際貿易政策原理及其經驗分析 (一)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貿易政策 (二)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貿易政策 (三)國際貿易政策的經驗分析 九、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自由貿易區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涵義、形式與事實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分析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策協調與國際規范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自由貿易區的經驗分析 十、國際貿易多邊體制 (一)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歷程 (二)世界貿易組織 (三)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經濟學分析 模塊三:國際金融 基本要求:該模塊涵蓋有關國際金融領域內的基本理論知識和一般原理,測 試考生能夠運用基本的國際金融理論知識和一般原理來分析國際、國內出現的現 實宏觀金融問題。 一、外匯和匯率問題 (一)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 (二)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和有效匯率 (三)即期外匯交易和遠期外匯交易 (四)購買力平價論及巴拉薩-薩謬爾森效應 (五)利率平價論 (六)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七)粘性價格貨幣模型或多恩布什模型 (八)資產組合平衡論 (九)匯率的微觀市場結構視角 (十)匯率的宏觀均衡分析法 二、國際收支及失衡調節問題 (一)開放經濟下國民收入賬戶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及其構成 (三)開放經濟下國際收支賬戶差額分析 (四)中美貿易收支失衡、調整與再平衡 (五)國際收支失衡及調節機制 (六)彈性分析法或彈性論 (七)乘數分析法或乘數論 (八)吸收分析法或吸收論 (九)貨幣分析法或貨幣論 (十)結構分析法或結構論 三、國際金融市場問題 (一)國際貨幣市場 (二)國際資本市場 (三)外匯市場及其交易活動 (四)離岸金融市場和歐洲貨幣市場 (五)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 (六)金融創新的主要理論 (七)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市場 (八)國際銀行業監管與巴塞爾資本協議演進 (九)《巴塞爾資本協議Ⅲ》與中國銀行業監管對策 四、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問題 (一)國際資本流動的宏觀機制和微觀機理 (二)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特征、動因、影響及管理 (三)國際中長期資本流動與債務危機 (四)中國的資本流動:利用外資、資本外逃及國際熱錢流入 (五)國際債務管理:以中國為例 (六)國際短期資金流動與貨幣危機 (七)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 (八)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 (九)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 (十)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比較 五、開放經濟下宏觀經濟政策問題 (一)匯率制度及國際匯率制度變遷 (二)匯率制度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與選擇 (四)匯率改革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五)最佳國際儲備量的確定方法 (六)中國國際儲備問題研究 (七)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的成因及對策 (八)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 (九)人民幣自由兌換與人民幣國際化 (十)開放經濟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內外平衡 (十一)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和政策搭配理論 (十二)開放經濟下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原理 六、國際貨幣體系和貨幣區問題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案及選擇 (三)最佳貨幣區理論 (四)最佳貨幣區的評判條件及過渡調節機制 (五)區域貨幣一體化到共同貨幣區:歐元區案例 (六)歐元區面臨的挑戰 模塊四:國際投資 基本要求:該模塊要求考生掌握國際直接投資及相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國際 直接投資基本理論的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渠道、機制和 影響因素;能運用國際直接投資的基本理論分析中國利用外資的動因和績效。 一、國際直接投資基本范疇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概念界定與動因 (二)國際間接投資的概念界定與動因 (三)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間接投資的差異 二、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和區位理論 (一)壟斷優勢論的形成、發展與評價 (二)內部化理論的形成、發展與評價 (三)區位理論的形成、發展與評價 三、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一)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分析框架 (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發展 (三)對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評價 四、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一)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產生的背景 (二)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的內涵 (三)對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的評價 五、國際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 (一) 國際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路徑 (二) 國際直接投資的水平溢出效應 (三) 國際直接投資的垂直溢出效應 (四) 國際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六、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和績效 (一) 中國利用外資的歷史脈絡 (二) 中國利用外資的動因 (三) 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演變 (四) 中國利用外資的績效評估 (五) 中國引進外資與資本走出去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8年復旦大學853光電測試技術及自動控制原理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8年復旦大學880光學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