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1、 業務課(自命題)考試大綱、考試題型及分值分布 《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考試大綱: 一、考試內容 (一) 緒論 1. 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2. GIS 的構成 3. GIS 的基本功能 4. GIS 的應用 5. GIS 與相關學科、技術的關系 6. GIS 的發展概況 (二) 地理空間與空間數據基礎 1. 地理空間 2. 地理空間的表達 3. 空間數據質量 4. 空間數據的元數據 (三) 空間數據結構 1. 柵格數據結構 2. 矢量數據結構 3. 兩種數據結構的比較與轉換 4. 矢量柵格一體化數據結構 (四) 空間數據庫 1. 數據庫概述 2. 傳統數據庫系統的數據模型 3. 空間數據模型的概念 4. 面向對象數據庫系統 5. 空間數據的存儲管理方式 6.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 7. 空間索引 (五) 空間數據采集與處理 1. 空間數據的來源 2. 空間數據采集 ArcGIS 下掃描矢量化 3. 空間數據的坐標變換 4. 矢量數據的圖形編輯 ArcMap 矢量數據編輯功能 5. 圖形的裁剪、合并與圖幅接邊 使用 ArcMap 的 Spatial adjustment 工具 6. 空間數據的插值方法 7. 數據壓縮與光滑 (六) 空間查詢與空間分析(ArcGIS) 1. 空間數據的查詢 2. 疊加分析 3. 緩沖區分析 4. 網絡分析 5. 數字地面模型及其應用 (七) 空間數據的可視化 1. 空間數據可視化概述 2. 地圖語言與符號庫 ArcMap 中地圖符號的管理 3. 二維空間數據的可視化(符號化) ArcMap 中空間數據的符號化 (八) GIS 新技術 1. 組件 GIS 2. WebGIS 3. 移動 GIS 4. 地理信息共享與互操作技術 二、考試要求 (一) 緒論 1. 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信息系統與其 他信息系統的區別。 2. 熟練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構成。 3. 熟練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 4. 了解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制圖、計算機科學、遙感等相關學科 的關系。 5. 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二) 地理空間與空間數據基礎 1. 理解地理空間的概念。了解實際的地球表面與大地水準面、地 球橢球體模型之間的關系,及坐標系概念; 2. 熟練掌握地理空間的矢量表示方法、柵格表示方法以及三角形 不規則網(TIN)。 3. 了解拓撲屬性;熟練掌握空間拓撲關系中的連接性、多邊形區 域定義、鄰接性、以及方向、包含等關系。 掌握基于九交模型的拓撲關系表達及定義 4. 熟悉空間數據質量標準要素及其內容;理解空間數據質量問題 的來源;掌握空間數據質量控制的常見方法。 5. 掌握元數據的概念;掌握元數據的目的、內容、性質和作用, 及空間數據元數標準。 (三) 空間數據結構 1. 理解柵格數據結構、矢量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矢 量數據結構,掌握游程編碼、四叉樹編碼方法。 2. 掌握矢量柵格一體化數據結構的概念。 3. 掌握矢量、柵格數據結構相互轉換的方法、過程。 (四) 空間數據庫 1. 理解數據庫的概念及傳統的數據模型 2. 掌握幾種空間數據庫的組織方式 3. 熟練掌握面向對象 GIS 數據模型—Geodatabase 模型 4. 理解空間數據索引的概念和常用方法 (五) 空間數據采集與處理 1. 了解空間數據的來源 2. 掌握常用的空間數據采集方法 3. 了解坐標變換的方法 4. 掌握基本的圖形編輯處理方法 5. 了解掌握圖形的裁剪、合并與圖幅接邊的基本方法 6. 了解掌握空間插值、數據壓縮與光滑的基本方法 (六) 空間查詢與空間分析 1. 了解掌握空間查詢的概念、常用的查詢方法及查詢處理過程 2. 理解掌握緩沖區分析原理及應用 3. 理解疊加分析原理,掌握 ArcGIS 提供的疊加分析 4. 理解網絡分析概念及及應用,掌握 ArcGIS 提供的兩種網絡模 型和相應的網絡分析功能 5. 掌握數字地面模型的概念及 ArcGIS 提供基于 DEM 的空間分析 方法。 (七) 空間數據的可視化 1. 了解空間信息可視化的形式,了解地圖語言與符號庫的概念, 掌握二維空間數據符號化的過程及及 ArcMap 提供的符號化方法。 (八) GIS 新技術 了解當代 GIS 最新技術,掌握組件 GIS、Web GIS、移動 GIS 的基 本概念及相關技術;掌握地理信息共享與互操作技術。 三、考試題型與分值分布: 名詞解釋(每題 4 分,共 40 分) 問答題(共 110 分,大概 9-10 道題,每小題分值 10-20 分) 四、考試形式及時間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試卷總分值為 150 分。 五、主要參考教材 1、《地理信息系統教程》湯國安,劉學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2、《地理信息系統基礎》 蘭小機,劉德兒編.江西理工大學講 義,2006 年; 《遙感概論》考試大綱: 一、考試內容 (一)緒論 1. 遙感概念 2. 遙感過程 3. 遙感技術系統組成 4. 遙感的分類 5. 遙感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6. 遙感的發展概況 7. 遙感技術發展趨勢 (二)電磁波與地物電磁輻射特性 1. 電磁波與電磁波譜 2. 黑體與電磁輻射規律 3. 遙感電磁輻射源 4. 反射率與光譜反射率 5. 大氣電磁輻射的影響 6. 大氣窗口 7. 典型地物光譜反射特性 8. 地物光譜反射特性的測量 (三)遙感平臺、傳感器及成像原理 1. 遙感平臺 2. 衛星軌道參數 3. 傳感器 4. 攝影成像 5. 掃描成像 5. 成像光譜儀 6. 雷達成像儀 7. 主要遙感衛星及傳感器 8. 遙感數據傳輸與接收 (四)遙感圖像基礎知識 1. 模擬圖像與數字圖像 2. 遙感圖像存儲格式 3. 遙感圖像特征 4. 遙感圖像顯示與描述 5. 遙感圖像處理級別 6. 遙感圖像處理系統 (五)遙感圖像處理 1. 傳感器定標 2. 大氣校正 3. 幾何校正 4. 圖像去噪 5. 輻射增強 6. 空間增強 7. 光譜增強 (六)遙感圖像目視判讀 1. 景物特征和判讀標志 2. 目視判讀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 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圖像判讀 4. 熱紅外影像的判讀 5. 雷達影像的判讀 6. 多時域遙感影像的判讀 (七)遙感信息自動提取 1. 分類基本原理 2. 分類基本過程 3. 特征選擇 4. 監督分類 5. 非監督分類 6. 分類精度評價 7. 遙感圖像自動識別分類的新方法 (八)遙感技術應用 1. 遙感技術在測繪中的應用 2. 遙感技術在資源環境調查中的應用 3. 遙感技術在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4. 3S 技術集成 二、考試要求 (一)緒論 1.熟練掌握遙感的概念 2.理解遙感數據獲取的基本過程 3.熟練掌握遙感技術系統的組成 4. 熟悉遙感的分類 5.了解遙感的發展概況與趨勢 6.了解遙感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二)電磁波與地物電磁輻射特性 1.熟悉電磁波的概念及特點 2.熟練掌握電磁波譜的劃分 3.熟練掌握黑體的電磁輻射規律 4.熟悉遙感中的主要電磁輻射源 4.熟練掌握典型地物(植被、水體、土壤、雪、巖石等)光譜反 射特性 5.理解大氣對電磁波傳輸的影響 6.掌握遙感常用的大氣窗口 7.了解地物光譜反射特性的測量方法 (三)遙感平臺、傳感器及成像原理 1.熟悉掌握遙感平臺的概念及主要平臺類型 2.了解衛星遙感軌道參數 3.熟練掌握傳感器的概念、主要傳感器類型及成像原理 4.了解國內外主要遙感衛星傳感器的波段設置、分辨率及用途(如 TM/ETM+、SPOT、CBERS-02B、MODIS、Quickbird 等) (四)遙感圖像基礎知識 1.熟悉遙感圖像的表示形式 2.熟練掌握遙感數字圖像的級別和數據格式 3.熟練掌握數字圖像的幾種分辨率的定義 4.了解主要的遙感圖像處理軟件系統 (五)遙感圖像處理 1.熟悉輻射傳輸過程 2.理解引起遙感圖像輻射誤差的原因 3.熟練掌握傳感器定標及大氣校正方法 4.理解遙感圖像幾何誤差的主要來源 5.熟練掌握遙感圖像幾何校正方法 6.熟練掌握遙感圖像輻射增強、空間增強、光譜增強的方法 (六)遙感圖像目視判讀 1.理解遙感圖像中景物特征和判讀標志 2.掌握目視判讀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熟練掌握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圖像的判讀 4.了解熱紅外影像的判讀 5.了解雷達影像的判讀 6.了解多時域遙感影像的判讀 (七)遙感信息自動提取 1.熟悉遙感圖像分類的基本原理和一般過程 2.熟練掌握非監督分類的方法及原理 3.熟練掌握監督分類的方法及原理 4.熟練掌握遙感分類精度分析的方法及原理 5.了解遙感圖像自動識別分類的新方法 (八)遙感技術應用 1.了解遙感在資源環境調查中的應用 2.了解遙感在地形測繪中的應用 3.了解遙感在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4. 了解 3S 技術集成 三、考試題型與分值分布 名詞解釋(每題 4 分,共 40 分,) 簡答題(大概 6-8 道題,共 70 分) 分析題(每題 20 分,共 20 分) 論述題(每題 20 分,共 20 分) 四、考試形式及時間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試卷總分值為 150 分。 五、主要參考教材 1、《遙感原理與應用(第三版)》,孫家抦,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2、《遙感導論》,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數據結構》考試大綱: 一、考試內容 (一)緒論 1.數據結構基本概念、抽象數據類型的表示和實現 2.算法和算法設計、分析 (二)線性表 1.線性表的抽象數據類型定義、線性表的順序存儲結構、鏈式存 儲結構 2.單向鏈表、單向循環鏈表、雙向鏈表、雙向循環鏈表 3.線性鏈表的應用 4.串類型的定義、操作 (三)棧和隊列 1.棧的定義、棧的表示與實現 2.棧的應用 3.隊列的定義、隊列的表示與實現 4.隊列的應用 5.遞歸的定義及應用 (四) 數組和廣義表 1.一維數組、多維數組的定義及地址計算 2.稀疏矩陣的存儲存儲表示 3.廣義表的定義及基本操作 (五)樹和二叉樹 1.樹的定義和基本術語 2.二叉樹的定義、二叉樹的性質、二叉樹的存儲結構 3.二叉樹的遍歷及建立算法 4.線索二叉樹 5.樹的存儲結構、森林和二叉樹的轉換、樹和森林的遍歷 6.赫夫曼樹及其應用 (六)圖 1.圖的定義和術語 2.圖的四種存儲結構(鄰接矩陣、鄰接表、十字鏈表、鄰接多重 表) 3.圖的遍歷 4.最小生成樹 5.拓撲排序 6.關鍵路徑 7.最短路徑 (七)查找 1.查找的基本概念 2.線性表的查找(順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塊查找) 3.哈希查找(哈希函數、處理沖突的方法) (八)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希爾排序) 3.交換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4.選擇排序 5.歸并排序 6.基數排序內容 二、考試要求 (一)緒論 1. 了解數據結構、邏輯結構、存儲結構和抽象數據類型的基本 概念。 2. 了解數據結構的發展和地位。 3. 了解各種算法描述方法和算法設計的基本要求。 4.掌握對算法的評價標準和算法效率的度量方法。 (二)線性表 1.理解線性表的概念、定義、邏輯結構和存儲結構。 2.熟練掌握線性表的順序結構及其各種基本運算。 3.熟練掌握單鏈表、循環鏈表、雙向鏈表的存儲結構及其各種 基本運算。 4.理解鏈表的應用——稀疏多項式存儲和運算。 5. 了解串的基本概念及順序和鏈式存儲結構。 6. 掌握串的各種基本運算。 7. 了解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三)棧和隊列 1.理解線性表的概念、定義、邏輯結構和存儲結構。 2.熟練掌握線性表的順序結構及其各種基本運算。 3.熟練掌握單鏈表、循環鏈表、雙向鏈表的存儲結構及其各種 基本運算。 4.理解鏈表的應用——稀疏多項式存儲和運算。 (四) 數組和廣義表 1.掌握數組的順序存儲結構。 2.理解稀疏數組的概念和壓縮存儲的方法。 3.理解稀疏矩陣的三元組存儲結構和基本運算。 4.了解稀疏矩陣的十字鏈表存儲結構。 5.理解廣義表的基本概念,掌握廣義表的存儲結構。 (五)樹和二叉樹 1. 理解樹的基本概念及其存儲結構。 2. 熟練掌握二叉樹的定義、性質以及各種存儲結構和遍歷算 法。 3. 掌握線索二叉樹的概念、存儲結構及線索化算法。 4. 掌握樹和森林與二叉樹間的轉換,掌握樹和森林的遍歷算 法。 5. 掌握哈夫曼樹的概念、存儲結構和應用。 (六)圖 1. 理解圖的基本概念,掌握圖的鄰接矩陣和鄰接表的存儲結 構。 2. 了解十字鏈表,鄰接多重表等存儲結構。 3. 熟練掌握圖的深度優先和廣度優先遍歷算法。 4. 理解圖的連通性、最小生成樹的概念。 5. 掌握求最小生成樹算法。 6. 理解有向無環圖的概念,掌握拓撲排序和關鍵路徑算法。 7. 理解帶權最短路徑的概念,掌握求最短路徑的算法。 (七)查找 1. 理解查找的概念及其效率的評價方法。 2. 理解靜態查找表的概念,熟練掌握順序、折半和分塊查找算 法。 3. 理解動態查找表和二叉排序樹的概念。 4. 了解平衡二叉樹的概念。 5. 理解哈希表的含義,掌握哈希函數的構造和處理沖突的基本 方法。 (八)排序 1. 掌握插入類排序的算法:直接插入排序、希爾排序。 2. 掌握交換類排序的算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3. 掌握選擇類排序的算法:簡單選擇排序、堆排序。 4. 了解歸并排序、基數排序的思想,了解外排序的概念。 三、考試題型與分值分布 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40 分,) 簡答題(大概 5-6 道題,共 30 分) 應用題(大概 5-8 道題,共 60 分) 算法設計題(每題 10 分,共 20 分) 四、考試形式及時間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試卷總分值為 150 分。 五、主要參考教材 1、《數據結構(C 語言版)》,嚴蔚敏 吳偉民,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2、《數據結構(C#版)》,陳優良,自編教材,2009 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