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2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貨幣金融學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考查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相關專業碩士學位所必須的專業素 質、基本能力和培養潛能,通過考試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經濟建設和金 融行業發展培養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荚嚋y試 考生掌握貨幣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扎實程度,考查考生能熟練運用金融 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金融業建設發展中金融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能力。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允許使用計算器,但不得使用帶有公式和文本存儲功能的計算器。 三、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20 個,每題 1 分,共 20 分) 名詞解釋(6 個 ,每題 4 分,共 24 分) 簡答題(8 個,每題 6 分, 共 48 分) 論述題(2 個,每題 16 分,共 32 分) 綜合題(26 分) 如果每題分數有變化,變化范圍也不會太大。 III 考查內容 1.貨幣與貨幣制度:貨幣的起源、貨幣形態的演變及不同貨幣范疇的含義;貨幣的職能與本質; 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格雷欣法則;不同貨幣制度的特點;中國的貨幣制度。 2.信用與信用體系:信用的含義與特征;信用與誠信、信譽的區別;信用的產生與發展;幾種 主要信用形式(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民間信用等)的特點和作用;信 用工具的含義和特征;債權類信用工具、股權類信用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含義與特點;信用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體系的含義與內容。 3.利息與利息率:貨幣的時間價值與收益資本化的概念;不同學派的利息本質觀;利息、現值、 終值、到期收益率的概念及應用計算;不同利息率的含義;影響和決定利率水平的因素;馬克 思的利率決定理論、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利率理論、新劍橋學派的可貸資金理論、新古典綜合 派的“IS-LM 模型”等理論的內容要點;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的含義、規律性特征及 其理論解釋;利率對宏觀經濟的作用、利率作用于經濟的途徑、利率發揮作用的條件;利率市 場化的含義及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和路徑。 4.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機構的分類、功能;銀行性金融機構、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界定及其功 能作用;西方國家金融機構體系;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及其發展;金融分業經營體制與混業經 營體制的優缺點。 5.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性質、產生途徑、發展模式和職能;商業銀行的主要組織形式(單元 銀行制、總分行制、持股公司制)的優缺點;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原則和業務種類;各種商業 銀行管理理論(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商業銀 行風險管理策略。 6.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的產生原因;中央銀行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中央銀行的性質與職能; 3 中央銀行制度形式的的類型及其含義特點;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含義、必要性及模式;我國中央 銀行的獨立性問題;中央銀行的業務原則和業務種類。 7.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概念、分類和構成要素;金融市場的功能;成熟金融市場的衡量標準; 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渠道的含義和優缺點;各類貨幣市場貨幣市場(國庫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 票據貼現市場、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市場和回購協議市場)的特點和功能;股票發行市場和流 通市場的運行機制及特點;股票價格、股票價格及影響股價波動的因素;債券發行市場和流通 市場的運行機制;二板市場的含義、特點、功能和運作模式;外匯與外匯市場的概念;匯率的 概念、標價方法及種類;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套匯交易和套利交易的含義和特點; 金融期貨市場的含義和構成要素、金融期權及其合約中的相關概念;金融期貨與期權的區別; 金融互換市場的含義。 8.貨幣需求:貨幣需求的涵義;決定貨幣需求的因素;幾種貨幣需求理論(古典學派貨幣數量 理論、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思 想和基本內容;貨幣需求測算的權變法和規則法;我國貨幣需求測算的兩個典型公式:“1∶8” 公式、△M=△Y+△P-△V。 9.貨幣供給:貨幣供給的含義和層次劃分;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原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 款、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等概念的含義、存款貨幣創造的條件、存款貨幣的擴張與收縮原 理;存款貨幣及其修訂);基礎貨幣的含義及供給渠道;基礎貨幣與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創造的關 系;貨幣乘數的概念;幾種主要貨幣供給模型(弗里德曼—施瓦茲模型、卡甘模型)的表達式 及其意義;橋頓模型的推導及應用;貨幣供給決定因素;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和外生性的含義及 其政策意義;中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和外生性問題。 10.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通貨膨脹和定義、度量指標和分類;幾種通貨膨脹理論(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動型、供求混合推動型、結構型等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通貨膨脹對經濟、生 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的影響;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我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治理;通貨緊縮 的定義及表現形式;通貨緊縮的判定;通貨緊縮的成因;通貨緊縮的影響和治理。 11.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含義;貨幣政策目標的含義、內容;貨幣政策各最終目標之間的關系 及目標選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標準與各中間目標的優缺點;貨幣政策規則的含義和內 容;貨幣政策工具的分類及構成內容;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機制和優缺點;選擇性貨幣 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控制的具體措施;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及傳導機制理論的 基本內容;貨幣政策時滯的含義;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因素;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的配合。 12.金融發展與金融創新: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金融 抑制與金融深化理論的基本主張;金融約束理論的主要觀點及政策意義;金融創新的含義、動 因和內容;金融創新的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 13.金融穩定與金融監管:金融穩定的概念、特征和標志;金融風險的含義和種類;金融脆弱性 的含義和理論解釋;金融危機的概念和特點;金融危機生成理論及其基本觀點;金融危機的治 理;金融監管的目標和必要性;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監管的主要內容;功能監管模式和機 構監管模式的含義和特點;金融監管體制的類型及其含義;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包括 1-20 題,每小題 1 分,共計 20 分。) 1. “劣幣驅逐良幣規律”發生在下列貨幣制度中( C ) A、金本位制 B、銀本位制 C、雙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2. 創業板市場是旨在重點支持下列哪類企業籌集長期資金的場所( B ) A、中小企業 B、高科技中小企業 C、民營企業 D、高科技小微企業 3. 信用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產生與貨幣的( C )職能密切相關。 4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貨幣 4. 跛行本位制是指( B ) A、銀幣的鑄造受到控制的金銀兩本位制 B、金幣的鑄造受到控制的金銀兩本位制 C、以金幣為本位貨幣的金銀復本位制 D、以銀幣為本位貨幣的金銀復本位制 5. 金融工具的實際收益率是指金融工具( C ) A、票面收益與票面額的比率 B、票面收益與市價的比率 C、票面收益加本金損益與市價的比率 D、各年收益貼現值與市價相等的利率 6. 債券的收益率與市場利率和債券價格之間分別呈( C ) A、反向變動、同向變動 B、同向變動、反向變動 C、同向變動、同向變動 D、不變動、不變動 7. 在經濟復蘇階段,由于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利息率處于( D ) A、最高水平 B、最低水平 C、平均水平 D、較低水平 8. 通貨膨脹和失業在短期內存在的關系是( A ) A、正比例關系 B、倒數關系 C、交替關系 D、沒有關系 9.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中,受利率影響的貨幣需求是( C ) A、交易性貨幣需求 B、預防性貨幣需求 C、投機性貨幣需求 C、以上都不是 10.最能體現現代商業銀行本質特征的功能是( A ) A、信用中介 B、支付中介 C、金融服務 D、信用創造 11. 中央銀行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最重要標志是( A ) A、獨占貨幣發行權 B、充當“最后貸款人” C、代理國庫 D、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 12. 超額準備金等于( D ) A、庫存現金+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準備率×庫存現金 C、法定存款準備率×存款總額 D、存款準備金—法定存款準備金 13. 按照我國經濟發展目標,今后五年每年經濟增長率應保持在 8%左右的速度,計劃每年調價 幅度為 3%,若貨幣流通速度年遞增率為 3%,則貨幣需求量增長率應為( C ) A.14.7% B.3% C.8% D.1.71% 14. 我國貨幣供給中“倒逼機制”的存在說明了我國貨幣供給的( B ) A、外生性 B、內生性 C、穩定性 D、差異性 15. 貨幣與實物資本互補性假說的提出者是( C ) A、戈德史密斯 B、斯蒂格利茨 C、麥金農 D、愛德華·肖 16. 金融穩定首先表現為( D )的穩定。 A、物價 B、匯率 C、銀行業 D、金融市場 17. 下列風險中被認為“商業銀行最致命的風險”的是( C ) A、信用風險 B、市場風險 C、流動性風險 D、操作風險 18. 治理金融危機的基本手段是( D ) A、資金救助 B、政治救援 5 C、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D、維護公眾信心為 19.在貨幣政策時滯中,從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采取行動到實際采取行動所經歷的時間是 ( B ) A、認識時滯 B、行動時滯 C、內部時滯 D、外部時滯 20.本幣升值對進出口的影響分別是( C ) A、促進出口、促進進口 B、促進出口、抑制進口 C、抑制出口、促進進口 D、抑制出口、抑制進口 二、名詞解釋(每個名詞 4 分,本大題共計 24 分) 21. 鑄幣:是指得到國家的印記由國家準許鑄造并合乎規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屬貨幣。 22. 利率市場化:是指逐步放棄利率管制,建立以市場利率為基礎、能靈敏反映資金供求狀況, 由資金供求雙方共同決定利率的定價機制。 23. 流動性陷阱:是指是凱恩斯分析的貨幣需求發生不規則變動的一種狀態。即當利率低至一 定水平時,人們一致預期利率將上升而普遍持有貨貨幣,致使增加的貨幣量都被自愿貯存了, 貨幣需求成為完全彈性。 24. 金融相關率: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金融活動總量與該國經濟活動總量之比。是衡量金融上 層結構規模的最廣泛尺度。 25.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金融機構內部程序、人員、系統的不完善或失誤,或外部事件造成的 直接或間接損失。 26. 國際收支:是指一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是該國對外 經濟、政治關系的縮影。 三、簡答題(每小題 6 分,本大題共計 48 分) 27. 簡述利率作用于經濟的途徑。 答: (1)成本效應; (2)利率的資產組合調整效應; (3)利率的財富效應; (4)利率的預期效應; (5)利率的匯率效應。 28. 間接融資有哪些優點? 答: (1)具有規模效應,降低雙方的搜尋成本。 (2)避免將過多的私有信息公布于眾。 (3)具有強大的資金期限轉換功能。 (4)為最終貸款人提供更高的流動性。 (5)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 29. 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分析影響財富所有者持幣愿望的因素有哪些? 答: (1)財富總量。用恒久性收入來作為財富的代表。恒久性收入水平越高,對貨幣的需求量 越大。 (2)財富在人力與非人力形式上的劃分。人力財富對非人力財富的比率(或者非人力財富 占總財富的比率)是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 (3)持有貨幣的預期報酬率。包括持有存款的利息收入和銀行為支票存款提供的各種服務。 (4)其他資產的預期報酬率,即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5)其他因素。如財富所有者的特殊偏好等。它們在短期內可以被視為是不變的。 6 30. 試從理論假設、分析方法和研究視角等方面對行為金融理論和傳統金融理論進行簡要比較。 答: 比較如表: 31.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壓抑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 ⑴金融工具形式單一,規模很??; ⑵金融體系存在著“二元結構”; ⑶金融機構單一,商業銀行居于絕對主導地位,金融效率低下; ⑷直接融資市場極其落后; ⑸實行嚴格的管制,金融資產價格嚴重扭曲,無法反映資源的相對稀缺性。 32. 試從銀行角度簡述混業經營的優勢。 答: (1)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 (2)銀行可以獲得經濟集中的利益和競爭優勢。 (3)通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可以使信息成本和監督成本最小化。 (4)有利于銀行充分挖掘現有銷售網絡的資源潛力。 (5)混業經營有利于銀行業務的多樣化,進而有利于分散經營風險。 (6)混業經營條件下的金融機構擁有穩定客戶群。 33. 簡述明斯基“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是如何解釋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機理的? 答: (1)認為經濟繁榮時期埋下了金融動蕩的種子,經濟危機是引發金融周期性危機的主要原 因。 (2)借款企業分為風險規避型、投機型、高風險型等三種類型。在經濟上升階段,企業預 期收入普遍增加,因而企業更積極地借款。這將導致越來越多的借款人從第一類向第二類或第 三類轉化,使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加速積累,金融脆弱性更加嚴重。 (3)銀行家們之所以并沒有從周期性的危機中吸取教訓,金融危機依然頻繁爆發,主要有 兩個理由:一是代際遺忘,二是迫于競爭的壓力。 34. 簡述 2005 年 7 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基本內容。 答: (1)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按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四、論述題(每小題 16 分,本大題共計 32 分) 35. 試結合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論述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措施。 答: 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1)成本推動 (2)流動性過多,投機者的炒作。空前的 4 萬億內需刺激計劃和 9.7 萬億天量貸款造成了 傳統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 理論假設 理性經紀人;個體行為;有效市場。 有限理性個體;群體行為;非有效市場。 分析方法 推理和數學模型 綜合運用經濟學、數學、實驗經濟學、心理 學等多種方法 研究視角 將復雜的經濟現象抽象為簡單的數 學模型 探究決策過程中投資者的實際行為和心理 依據,并依此對經濟現象加以解釋。 7 巨額流動性,投機資金惡意炒作農副產品價格 (3)國外傳導。國外農產品和大宗商品漲價影響了國內,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 相關產品生產成本增加。 (4)重大自然災害加劇了供求緊張。 治理對策主要有: 1)抑制總需求方面: (1)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如通過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出售 政府債券,以減少貨幣供應量;通過提高基準利率水平增加融資成本,減少投資需求,最終減 少貨幣量,緊縮總需求。 (2)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如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出,或謀求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 等。 (3)緊縮性收入政策,如確定工資—物價指導線,對工資、價格管制或凍結;實行以稅收 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2)供給政策方面: (1)減稅,減輕居民和企業負擔; (2)減少社會福利開支; (3)鼓勵企業創新,優化產業結構。 36. 試結合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論述金融創新的負面影響。 答: 1)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金融創新過度,以致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金 融衍生產品交易過多過亂,以及對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監管真空。 (1)2001 年至 2004 年美國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使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引起房地產 價格一路攀升。房價的高漲促進了住房抵押貸款的急劇膨脹,抵押貸款機構為了轉嫁次貸風險, 便將這些次級抵押貸款打包出售,將其證券化,包裝設計成金融衍生品出售給投資者。然而從 2006 年底開始,由于美國房產價格下跌,導致抵押貸款債券及其衍生品價格下降,許多投資機 構損失慘重。 (2)次級抵押貸款之所以給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是由于次貸被以 MBS 和 ABS 的形 式出售后,MBS 和 ABS 又被設計成具有杠桿效應的衍生工具 CDO。在 CDO 產品的基礎上, 投資銀行又進行了兩個方向上的產品設計,一是以 CDO 為基礎資產設計出“CDO 的平方”、 “CDO 的立方”等;另一個方向是設計出信用違約掉期 CDS,從而將次貸衍生品的違約風險 進一步分散。由于產品創新過雜,數量過多,使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遠遠脫離了實體經濟,加 之風險過大,監管不力,當作為基礎資產的次貸由于房市降溫而發生違約后,杠桿效應使衍生 品 CDO 形成更大的損失,最終引發了金融風暴。 2)金融創新的負面影響: (1)金融創新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下降。 (2)增大了金融系統所面臨的風險。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金融系統的整體風險。 金融創新業務大多具有極強的杠桿性,透明度低,潛在風險極大,一旦爆發將給金融機構造成 巨大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3)增加了金融監管的難度。一是金融創新工具延伸了貨幣范圍,使傳統的貨幣層次監測 漸趨失效,中央銀行貨幣控制難度加大。二是金融創新使各種金融機構的界限日趨模糊,使監 管當局的監管有效性降低。 (4)金融創新削弱了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金融創新不僅使貨幣定義難以判斷和確定,削 弱了中央銀行測量貨幣供應量的能力。而且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力。 (5)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和泡沫膨脹的不良傾向。 五、應用分析題(本大題包括 37-40 各題,37 題 5 分,38 題 6 分,39 題 10 分,40 題 5 分,本 8 大題共計 26 分) 背景材料:2003 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為了適時調控宏觀經濟,頻繁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 率 rd:2003 年將 rd 調高至 7%,2004 年 4 月調至 7.5%,2006 年 7 月將 rd 上調至 8%,2006 年 兩次調整 rd 至 9%,2007 年共調整了 10 次,將 rd 持續調高到 14.5%;2008 年 1 月至 11 月 27 日已調整 8 次,從 1 月的 14.5%持續調高到 6 月的 17.5%,下半年連續調低到 15.5%。2010 年 至 2011 年 6 月,面對持續不斷的高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又連續 12 次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至 21.5%;12 月 5 日起,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 0.5%,這是最近三年來中央銀行首次下調法定存 款準備金率。 根據上述資料完成以下各題: 37. 簡要概述 2010 年以來中央銀行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宏觀經濟背景; 答: 該部分答案是發散性的:只要答案中含有應對金融危機、2009 年以來信貸增量過大,流動 性過剩,全面通貨膨脹預期加快等文字或達到意思者,就可以給滿分。 38. 簡述在經濟過熱環境下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作用機制; 答: 為抑制通貨膨脹→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商業銀行貸款和投資規 ?!泿懦藬悼s小→市場貨幣供應量↓→市場利率↑→投資、消費支出減少→經濟緊縮。 39. 假設目前商業銀行體系存款總額為 18 萬億元人民幣,銀行體系準備金為 20 萬億元人民幣, 公眾持有現金為 6 萬億元人民幣。請計算(注:絕對數保留兩位小數點,以萬億元為單位,系 數保留四位小數點): (1)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則連續 12 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累計達 6%,可凍結銀行體系資金為 多少?若按目前基礎貨幣量計算,目前市場流動性(貨幣供給量)規模比調整之前(15.5%時 的水平)有何變化?數額是多少? 解: 可凍結銀行體系資金=18 萬億×6%=1.08 萬億元 由于法定準備金率提高了 6%,故目前市場流動性(貨幣供給量)規模比調整之前會明顯 減少。 目前市場流動性=(20+6)×1/21.5%=1203703.7 萬億元。 調整前市場流動性=(20+6)×1/15.5%=1677419.4 萬億元。 市場流動性減少額=1677419.4-1203703.7=473715.7 萬億元 (2)如果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進 100 億美元外匯,匯率為 1 美元兌 6.35 元人民幣,同時 在公開市場賣出 600 億元人民幣國債,并假定流通中現金比率為 10%,超額準備金率為 5%, 不考慮定期存款法定準備金率和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例,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 0.5%之 后,基礎貨幣和貨幣供給量 M1 分別為多少? 解: 基礎貨幣 B=26+0.635-0.1=265350 萬億元 m1=(1+c)/rd+c+e)=(1+10%)/(21%+10%+5%)=3.0556 M1=B×m1=265350×3.0556=810830.5 萬億元 40. 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調控宏觀經濟有何優缺點? 答: 優點:對所有存款貨幣機構的影響是平等;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大,效果明顯、收效迅速。 缺點:作用力猛烈,對經濟震蕩大;法定準備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金融體系流動性不足; 缺乏彈性。 9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82藥學基礎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84操作系統原理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