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2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中國美術理論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相關專業碩士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一 般能力和培養潛能,以利用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藝術類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培 養具有較強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的專業人才??荚嚋y試考生掌握美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論的扎實程度,考查考生能熟練運用這些理論分析解決現實美術研究創作中問題的能力。 具體來說。要求考生: 應該對中國美術理論關鍵概念、范疇以及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同 時也具備能對美術現象、美術研究進行深入分析探究的能力。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不得帶有參考資料。 三、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1、填空(10 個空 ,每空 2 分,共 20 分) 2、名詞解釋(5 個 ,每題 4 分,共 20 分) 3、古代文獻翻譯(5 個,每題 10 分,共 50 分) 4、論述大題(4 個,每題 15 分,共 60 分) 假如每題分數有變化,變化范圍亦不大。 III 考查內容 1、 能夠較全面地掌握中國歷代畫論文獻知識。 2、 中國歷代繪畫理論中經典思想的掌握。 3、 中國歷代繪畫理論中的范疇、概念、術語的理解和掌握。 4、 中國歷代繪畫理論的著名文獻的解釋與理解。 5、 能夠聯系實踐,對中國歷代繪畫理論思想的闡發分析的能力。 6、 考查有關繪畫理論的寫作能力,論證能力和語言闡述能力。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 10 題,每題 2 分,共 20 分) 1、以下著作 A 是明代著名繪畫理論家何良俊所著。 A《四友齋畫論》 B《妮古錄》 C《畫原》 2、請選擇順序正確的“謝赫六法”: B 。 A一曰氣韻生動;二曰應物象形;三曰隨類賦彩;四曰骨法用筆;五曰傳移模寫;六曰經營 3 位置。 B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 模寫。 C 一曰氣韻生動;二曰傳移模寫;三曰經營位置;四曰應物象形;五曰隨類賦彩;六曰骨 法用筆。 3、請完整填寫下列句子:“吾師心,心師目, C ”。 A 目師黃山 B 目師太行 C 目師華山 4、“湘東殿下,學窮性表,心師造化”。“湘東殿下”是指 B 。 A 姚最 B 蕭繹 C 劉義慶 5、子曰:“志于 ,據于 ,依于 ,游于 ?!鼻熬渥詈笠粋€字正確的的順序是 A 。 A 道、德、仁、藝 B 德、道、藝、仁 C 藝、德、仁、道 6、宋代畫家米芾山水畫的創作手法被形容為 B 。 A 米家筆戲 B 米家墨戲 C 米家彩戲 7、以下元代畫家中,哪一位以畫竹而享有盛名, A 。 A 李衎 B 趙孟頫 C 王蒙 8、五代后梁畫家荊浩的名號及著作是 B 。 A 韓湘子 《初學記》 B 洪谷子 《筆法記》 C 老萊子 《石頭記》 9、清代王時敏云:“六書 C 為首,乃繪畫之濫觴。” A 行書 B 篆書 C 象形 10、“六籍”是指 C 。 A 詩、畫、禮、樂、易、春秋 B 書、畫、禮、樂、詩、春秋 C 詩、書、禮、樂、易、春秋 4 二、名詞解釋:(共 5 題,每題 4 分,共 20 分) 1、 太樸 答: 意即未經過加工的原始材料,引申為原始質樸的大道,常常形容藝術的渾然質樸的 境界。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正如雷尊象鼎,雖丹碧爛然,而太樸渾淪之氣,非鬼 工匠手所能擬議?!崩献拥诙苏略疲骸皹闵t為器”。 2、 寧拙毋巧 答: 寧可樸拙不要精巧。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庇靡哉f明藝術 創作過于追求精巧反而失去藝術的質樸之味,從而難以回味。 3、 野狐禪 答:佛教內對一些非真正坐禪悟道而妄稱開悟者的稱呼,藝術中借用來比喻那些不求扎 實基本功和傳統的訓練而自命得意的外道或異端藝術家,。據說從前有人解錯了禪悟的一個 字,就五百生投胎為野狐,后經由百丈禪師予以糾正才得解脫。 4、 兔起鶻落,急追所見 答:出自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運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兔起鶻落,少縱則 逝矣?!蓖米觿偲饋?,鶻就能撲過去,比喻動作敏捷,作畫寫字下筆迅速。鶻,是一種鷹科 猛禽。 5、畫道 答:道在繪畫中的體現就是畫道。畫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著繪畫藝術的根本規律, 是繪畫活動一切技法形式的內在依據。 三、翻譯以下古代美術理論選段(共 5 段,每題 10 分,共 50 分) 1、遍觀眾畫,惟顧生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 忘,離形去知,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唐·張 彥遠《歷代名畫記》) 答:看遍眾多繪畫作品,只有顧愷之描繪古代圣賢獲得了其中奧妙,面對這樣作品終日 都不會感到厭倦;集中意念,放開自己的想象力,去感悟自然之奧妙,達到物我兩忘,精神 離開自己的肉體,去除了肉體的感知,即使身體形如枯槁,內心寂如死灰,不也可以悟得妙 理嗎?這就是所謂的畫道。 2、余初未嘗識畫,然參禪而知無功之功,學道而知至道不煩。于是觀圖畫悉知巧拙工俗, 造微入妙。然此豈可單見寡聞者道哉。(北宋·黃庭堅《山谷集》) 5 答:最初我并不善于辨識繪畫藝術,但經過參禪而知道了超出世俗功能的功能,悟道而 知進入了道的境界之后就覺得眼前簡潔通透,一片化機。于是觀看圖畫就知道了作品精巧、 樸拙、工整、庸俗,創造微妙的差別,深入奇妙的境地。但這些怎么能和那些見識單一的人 說呢? 3、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未若師諸 心。(北宋·范寬語,見《宣和畫譜》) 答:前輩畫家的方法,沒有不吸取身邊的各種事物特征的,我與其學習其他人,還不如 學習各種事物。與其向各種事物學習,還不如向自己的內心去學習。 4、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臺、武夷、 廬霍、雁蕩、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慮、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天地寶藏所出,先 圣窟宅所隱,奇崛神秀,莫可窮奇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 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北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 答:嵩山美妙的溪水比較多,華山險峻的山峰比較多,衡山突出的岫比較多,常山排列 的岫較多,泰山有雄偉的主峰。天臺山、武夷山、廬霍山、雁蕩山、岷峨山、巫峽、天壇山、 王屋山、林慮山、武當山,都是鎮得住天下的名山,也是出產天下寶藏 的地方,還是先人 圣賢修行的洞窟宅邸所隱居的地方,奇嶇神奇秀麗,難以探究到其中的奧秘,若要獲得其中 的精彩的地方,沒有比愛好、勤奮以及長期暢游在大自然中更好的辦法了,把看到的事物存 儲于胸中,眼睛雖然看不到畫絹,手雖然沒有接觸筆墨,但是這些名山的各種事物磊落蒼茫 的特征沒有一件不是我所作的繪畫。 5、曹吳二體,學者所家,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 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園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 衣服緊密,故后輩稱之曰:吳帶學風,曹衣出水。(北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 法》選段) 答:曹吳兩種畫風,學畫者推尊而效法之。依照唐《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本是 曹國人,最推贊他擅長畫佛像,此是曹;說唐吳道子是吳。吳的筆畫,其形勢旋轉,而畫的 衣服飛升。曹的筆畫,其形體稠密重疊,而畫的衣服窄小。所以后輩稱許他們說:“吳畫的 6 衣帶當風吹動;曹畫的衣服出自水中”。 四、論述題(共 4 題,每題 15 分,共 60 分) 1、何謂《周禮·考工記》的五色系統?請作詳細闡述。 答: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 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 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鹨脏?,山 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后素功。 鐘氏染羽, 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 2、顧愷之所說“遷想妙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中國畫術語。東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 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贝伺c西晉陸機《文賦》中所謂“浮藻聯翩” 含意相若。但“遷想”比之“聯想”更廣 泛,更有目的性,畫家的“想象力”出于“遷想”, 也是畫家“神思”的基礎。故歷來論中國畫學的“氣韻生動”,賴“遷想妙得”有以致之。 “ 遷想妙得” 提出了創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遷想”指的既是 由此一物象聯想到另一物象,更是畫家將自己獨有的思想感情“遷移”入對象之中,與對象 融合,這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有通過畫家深 刻的認識,充沛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 “遷想”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 韻氣質,在作品里表現出獨創性和典型性?!斑w想妙得“的主張,實際上正是最早提出的如 何在繪畫創作中運用形象思維的經驗之一。“遷想妙得”的思維方法,實質上就是藝術(繪 畫)創作的“悟性”問題,是和藝術家的學養緊密相聯的,學養越高,覺悟點越多,越豐富, 越容易開悟遷想而有所妙得。東晉顧愷之的繪畫理論主張。 “遷想”指畫家藝術構思過程 中的想象活動,把主觀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之中,取得藝術感受?!懊畹谩睘槠浣Y果。即 通過藝術家的情感活動,審美觀照,使客觀之神融合為“傳神”的、完美的藝術形象。這是 對繪畫審美活動和藝術構思特點的最早的概括,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中國 畫的最高境界“氣韻生動”,便是由“遷想妙得”而達得的。一幅畫不僅僅描寫外形,而且 要表現出內在精神,就要靠內心的體會,思考、思索并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對象中,去感悟、 把握對象的真正精神氣質,才有“妙得”。 例如,東晉畫家顧愷之畫裴楷像,畫成后,雖 形貌俱佳,但覺精神特點,并未完全表現出來。因為裴楷不但有俊美的形象,還有很高的學 7 識才干,若僅表現其儀容之美,而不能表現他的學識和才干,則沒有表達出他內在的精神。 所以顧愷之重新考慮,在裴楷頰上添上三毛,終于獲得了兩者俱勝的妙果;再如,顧愷之畫 謝幼輿在巖石中,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畫,他說:“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 壑中”。可見,顧愷之這樣的創作,既非得于形象上,又非得于技法中,而得之于他心靈深 處的創造。 3、為什么《韓非子·外儲說》認為畫“鬼魅最易”而畫“犬馬最難”? 答:“畫鬼容易,畫犬馬難”,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經常會碰到,它說明從 實 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是最難的,非下工夫不可??陀袨辇R王畫者,齊王問曰:“畫 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 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br/>有位門客來給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東西最難呢?”門客回答說:“畫狗、畫馬最 難了?!饼R王又問:“那么,畫什么最容易呢?”門客答道:“畫妖魔鬼怪最容易。因為狗 馬每個人都知道,早晚隨時可見,不容易畫得像,所以最難畫。至于妖魔鬼怪,根本不存在, 誰也沒有見過,可以隨心所欲,所以最容易畫。” 4、如何理解唐代王維《山水論》中所說的:“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答: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 隱隱 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此是訣也。王維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 對于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 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 他的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 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