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4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西方經濟學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西方經濟學》是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入學的初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 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經濟學專業碩士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一般能力和培養潛能,以利于選拔 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培養具有深厚經濟學基礎、職業道德良好、 國際視野廣闊、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強的高層次、復合型的應用經濟專業人才。 主要測試要求: 1. 考生對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等掌握的程度; 2. 考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西方經濟學原理和知識的能力; 3. 考生發現經濟問題、分析經濟問題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 4. 考生對經濟熱點及經濟學研究動態的了解情況。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閉卷、筆試。僅允許使用具備四則運算和開方運算功能的計算器,不得使用帶有公式和 文本存儲功能的計算器。 試卷結構 1. 單項選擇:30 分,30 小題; 2. 名詞解釋:28 分,7 小題; 3. 簡答題:49 分,7 小題; 4. 計算題:30 分,3 小題; 5. 分析題:13 分,1 小題。 III 考查內容 1. 了解西方經濟學發展簡史;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 設前提;理解西方經濟學的科學性及其特點。 2. 掌握需求、需求曲線、需求函數、需求規律;掌握供給、供給曲線、供給函數、供 給規律;理解市場均衡;理解供求曲線的共同作用。 3. 理解彈性理論;掌握需求價格彈性;掌握需求收入彈性;掌握需求交叉彈性;掌握 供給彈性;理解蛛網模型。 4. 掌握邊際效用分析法;理解序數效用分析法;理解從效用函數到需求曲線的推導; 掌握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理解消費者剩余。 5. 理解生產與生產函數;掌握一種可變投入要素的生產函數;掌握兩種可變投入要素 3 的生產函數;理解生產者均衡;理解規模收益。 6. 理解成本的概念;掌握短期成本曲線;掌握長期成本曲線;理解收益的基本概念; 掌握邊際收益曲線的確定、邊際收益與需求彈性。 7. 理解市場類型、完全競爭的含義與條件;理解利潤最大化的原則;理解完全競爭市 場中廠商和行業的需求曲線;掌握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和行業短期均衡的條件和短 期供給曲線;掌握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和行業的長期均衡與長期供給曲線。 8. 了解完全壟斷的特點和條件、壟斷形成的原因;掌握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和長期均 衡;掌握價格歧視(差別定價);了解完全壟斷廠商的弊端和政府干預。 9. 理解壟斷競爭的特征、壟斷競爭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掌握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 均衡和長期均衡。 10. 了解寡頭壟斷條件和特征;掌握古諾模型、貝特蘭模型、埃奇沃斯模型、張伯倫模 型、曲折的需求曲線模式;理解卡特爾模式、價格領導模型;理解博弈論與競爭策 略。 11. 理解生產要素市場的特點;掌握生產要素的需求;掌握生產要素的供給;理解生產 要素價格的決定;理解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理論。 12. 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含義;理解一般均衡理論的基本思想;理解福利經濟學 的含義;掌握帕累托最優狀態;掌握帕累托最優狀態的三個邊際條件。 13. 理解公共物品的特征;理解壟斷和反壟斷政策;理解外部影響;理解不完全信息; 理解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及其對策。 14. 理解 GDP、國民收入等基本概念;理解國民經濟總流程和各指標之間的關系;掌握 GDP 的核算;理解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和物質產品平衡體系。 15. 理解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關系;掌握消費函數理論;理解國民收入的決定;理解乘數 原理和潛在國民收入與兩個缺口。 16. 了解貨幣的職能、分類;了解現代銀行體系;掌握基本貨幣需求理論;掌握貨幣的 供給;理解均衡利率的決定與變動。 17. 理解產品市場均衡的條件;掌握貨幣市場均衡的條件;掌握 IS-LM 模型。 18. 理解凱恩斯以前的“健全財政”和凱恩斯的“補償財政”思想的區別;理解凱恩斯 主義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理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使用效果;理解財政政策 和貨幣政策的組合運用。 19. 理解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涵義;理解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決定因素;掌握宏觀經濟均衡 與充分就業理論。 20. 理解通貨膨脹的概念、類型和成因;理解失業的概念及其衡量;理解菲利浦斯曲線 理論;掌握解決通貨膨脹與失業問題的基本方法。 21. 理解經濟周期的概念、階段、分類;理解經濟周期理論;掌握乘數與加速相互作用 模型;理解乘數與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解釋;理解非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 4 22. 理解經濟增長的含義;掌握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掌握新古典經濟增長模 型;掌握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理解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和經濟增長極限理論。調查 的組織和實施。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 單項選擇題(本題包括 1—30 題共 30 個小題,每小題 1 分,共 30 分。在給出的四個 選項中,選擇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并把所選項編號填在答題卡內)。 1. 在某一時期內移動電話的需求曲線向右平移的原因可以是( D ) A.移動電話的價格上升;B.固定電話的價格下降;C.消費者對移動電話的預期價 格下降;D.貨幣收入不變時物價水平下降。 2. 消費者購買每單位物品所支付的價格一定等于( D ) A.消費者從消費第一單位的這種物品中獲取的邊際效用;B.消費者從消費這種物品 中獲得的總效用;C.消費者從平均每單位的消費中獲得的效用;D.消費者消費最后一單 位物品中獲得的邊際效用。 3. 如果一項投入的平均產量高于其邊際產量,則( C ) A.隨著投入的增加,邊際產量增加;B.邊際產量將向平均產量趨近;C.隨著投入 的增加,平均產量下降;D.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將朝不同方向變化。 4. 對應于邊際報酬遞增階段,STC 曲線( ) A.以遞增的速率上升;B.以遞減的速率上升;C.以遞增的速率下降;D.以遞減的 速率下降。 5. 下面情形表示生產仍有潛力可挖的是( C ) A.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任意一點;B.生產可能性邊界外的任意一點;C.生產可能 性邊界內的任意一點;D.以上都有可能。 6. 在 LAC 曲線與某一條 SAC 曲線相切之點的產量上,必有( C ) A.該 SAC 曲線達到最低點;B.該 LAC 曲線達到最低點;C.相應的 LMC 與 SMC 曲線相交之點;D.相應的 LMC 曲線達到最低點。 7.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如果某行業廠商的商品價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 C ) A.新的廠商要進入這個行業;B.原有廠商要退出這個行業;C.既沒有廠商進入也 沒廠商退出這個行業;D.既有廠商進入又有廠商退出這個行業。 8.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產量上,有 AVC<AR<SAC,則廠商( C) A.虧損,立即停產;B.虧損,生產或停產都可以;C.虧損,繼續生產;D.獲得正 常利潤,繼續生產。 9. 若一個管理機構對一個壟斷廠商的限價正好使其經濟利潤消失,則價格要等于( C ) A.邊際收益;B.邊際成本;C.平均成本;D.平均可變成本。 10. 一個實行價格歧視的壟斷廠商,將在需求( B )的市場索取最高的價格。 A.價格彈性最大;B.價格彈性最小;C.缺乏價格彈性的;D.有單位價格彈性。 5 11. 壟斷競爭市場與寡頭市場的區別在于( A ) A.在壟斷競爭中,廠商不需要考慮其競爭對手的反應;B.在寡頭中,不存在競爭; C.寡頭是完全競爭的一種形式;D.在壟斷競爭中,廠商面對著的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 12. 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有勞動的工資和( B ) A.資本的紅利和貨幣的利息;B.資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地租;C.資本的利息和土地 的準租金;D.資本的利息和土地的經濟租金。 13. 關于勞動供給曲線,描述正確的是( A ) A.在一定工資水平之上可能會發生彎曲;B.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C.和工資率沒 有任何關系;D.和勞動時間沒有關系。 14. 關于土地的供給曲線的形狀,錯誤的是( D ) A.在不考慮自用地的情況下,土地的供給曲線就是一條垂線;B.在考慮自用地的情 況下,土地的供給曲線會向右上方傾斜;C.在考慮土地多用途的情況下,土地的供給曲線 會向右上方傾斜;D.在考慮土地多用途的情況下,土地的供給曲線就是一條垂線。 15. 以下哪種不是生產要素的價格( D ) A.工資;B.利潤;C.利息;D.稅率。 16. 在基本消費為正數的線性消費函數中,平均消費傾向( A ) A.大于邊際消費傾向;B.小于邊際消費傾向;C.等于邊際消費傾向;D.以上說法 都有可能。 17. 如果投資對利率變得很敏感,那么( A ) A.IS 曲線將變得更平坦;B.IS 曲線將變得更陡峭;C.LM 曲線將變得更陡峭;D.LM 曲線將變得更平坦 18. 如果貨幣需求對收入水平不敏感,那么( D ) A.當收入增加時,貨幣需求曲線向右不會移動很多;B.為抵消收入變化而導致的貨 幣需求增加,只需利息率發生很小的變化;C.LM 曲線相對較平坦;D.以上都對。 19. 引起 LM 曲線向左方移動的原因是( B ) A.物價水平不變,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B.物價水平不變,中央銀 行提高要求的準備率;C.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減少;D.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沒有任何變動, 但物價水平下降。 20. 在 IS 曲線不變的情況下,貨幣量減少會引起( C ) A.國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B.國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C.國民收入減少,利 率上升;D.國民收入減少,利率下降。 21. 不屬于內在穩定器的項目是( A ) A.政府購買;B.稅收;C.政府轉移支付;D.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22. 如果存在通貨膨脹缺口,應采取的財政政策是( A ) A.增加稅收;B.減少稅收;C.增加政府支付;D.增加轉移支付。 6 23. 中央銀行最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為( B ) A.法定存款準備金率;B.公開市場業務;C.再貼現率;D.道義勸告。 24.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失業的原因,而有效需求的不足是三大基本心理規律 起作用的結果,這三大基本心理規律,不是以下哪一個( B ) A.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B.邊際收益遞減規律;C.流動偏好規律;D.資本邊際 效率遞減規律。 25. 乘數發生作用的條件是( B ) A.社會上的各種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B.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C.邊際消費傾向大于 0;D.邊際消費傾向小于 1。 26. 如果投資對利率變得很敏感,那么( A ) A.IS 曲線將變得更平坦;B.IS 曲線將變得更陡峭;C.LM 曲線將變得更陡峭;D.LM 曲線將變得更平坦。 27. 當存在失業問題時,應采取的財政政策工具是( A ) A.增加政府支出;B.提高個人所得稅;C.提高公司所得稅;D.增加貨幣發行量。 28. 總需求曲線是表明( D ) A.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總需求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B.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 總需求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C.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率之間的 關系;D.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總需求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29. 在總需求不變時,短期總供給的增加會引起( B ) A.國民收入增加,價格水平上升;B.國民收入增加,價格水平下降;C.國民收入 減少,價格水平上升;D.國民收入減少,價格水平下降。 30. 充分就業條件下,最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的是( B ) A.勞動生產率提高但工資不變;B.出口增加;C.出口減少;D.稅收減少但政府支 出不變。 二. 名詞解釋(本題包括 31—37 題共 7 個小題,每小題 4 分,共 28 分) 31.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對于它的相關商品的 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或者說,表示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 起的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32. 商品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一種商品價格變動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總效應可以分解為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部分。其中,收入效應是指商品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變動, 進而由實際收入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33. 外在經濟與外在不經濟:外在經濟即由于廠商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部因素得到改善而導 致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外在經濟即由于廠商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部因素惡化而導致的 長期平均成本上升。 34. 邊際產品價值:即使用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表示要素邊際產品與既定產品價格的乘積, 7 即增加使用一個單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35. 總需求: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 需求構成。在不考慮國外需求的情況下,總需求是指價格、收入和其他經濟變量在既定 的情況下,家戶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將要支出的數量。 36.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 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上漲。 37. 現代菲利普斯曲線:又稱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即在反映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相互 關系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基礎上,將預期通貨膨脹率加入而形成的,方程式為: ? ?e *π π ε u u? ? ? 。 三. 簡答題(本題包括 38—44 題共 7 個小題,每小題 7 分,共 49 分) 38. 運用供求理論分析說明“谷賤傷農”或“豐收悖論”的道理。 “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句成語,另一種說法就是“豐收悖論”,它描述的是 這樣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不太好理解的現象, 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彈性的商 品,在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的作用下,農產品的豐收使農產品的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大于農 產品的均衡數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農民總收入量減少。 39. 解釋無差異曲線的特征以及凸向原點的原因。 無差異曲線是一條表示兩種物品不同數量組合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相同的曲線。無 差異曲線的特征: 1)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斜率為負值。這就表明消費者 為了獲得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的數量就必須減少另一種商品的數量,兩種商品不 可能同時增加或減少。 2)在同一個平面上可以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由于消費者的偏好是無限的,因此在同 一平面上就可以有無數條無差差異曲線,同一條曲線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線代表不同 的效用。 3)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否則無差異曲線的定義會和它的第二特征發生矛盾。 4)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這是由于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所決定的。 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是指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消費數量的連續 增加,消費者為得到每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是遞減的。其 原因在于:當消費者處于商品 X 的數量較少和商品 Y 的數量較多時,消費者會由于擁有較 少數量的商品 X 而對每一單位的商品 X 較為偏好,同時,會由于擁有較多數量的商品 Y 而 對每一單位的商品 Y 的偏愛程度較低。于是,愿意用較多的商品 Y 替代稀缺的商品 X,即 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是比較大。但隨著 X 數量的增多這一狀況將向相反方向轉化,即商品的 邊際替代率將遞減。從幾何意義上講,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表示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 值遞減,從而決定了無差異線凸向原點。 8 40. 簡述規模報酬變動規律及其成因。 規模收益變動規律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當兩種生產要素按同一比例同時增加 時,最初這種生產規模的擴大會使得產量增加超過生產規模的擴大,但當規模擴大超過一定 限度時,產量的增加會小于生產規模的擴大,甚至會出現產量的絕對減少。 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使得產量的增加 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規模收益遞增,即產量增加的比率超過投入增加的比率;規模收益不變, 即產量增加的比率等于投入增加的比率;規模收益遞減,即產量增加的比率小于投入增加的 比率。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廠商規模的擴大使得廠商的生產由內在經濟逐漸轉 向內在不經濟。在規模擴大的初期,廠商可以購置到大型的先進機器設備,這是小規模生產 所無法解決的。隨著規模的擴大,廠商可以在內部進一步實行專業分工,提高生產率。同時, 企業的管理人員也可以發揮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且大規模的生產有利于副產品的綜 合利用。另一方面,大廠商在購買生產要素方面往往具有某些優惠條件,從而減少成本支出。 因此,隨著廠商規模的擴大收益的增加量會超過投入的增加量,從而出現規模收益遞減。 但是,廠商的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當廠商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管理機構 越來越大,信息不暢,從而出現管理效率下降的現象。此外,一方面廠商規模的擴大使得信 息處理費用和銷售費用增加,可能抵消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另一方面,當廠商的規模擴大 到只有提高價格才能購買到足夠的生產要素時,廠商的成本勢必增加。這些因素最終會導致 生產出現規模收益遞減。 當然,在規模收益遞增和遞減階段會出現規模收益不變階段,這一階段的長短在不同生 產過程中表現不同。 41. 簡述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廠商進行生產的條件是 P≥AVC。同時廠商為使利潤最大化或虧損最小化,總是根據既 定的市場價格,使其提供的產量的邊際成本恰好等于既定的市場價格,即 P=MR=MC。因 此,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即它在不同價格下愿意提供的產量)就是該廠商的邊際 成本曲線位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那段邊際成本曲線。因此,若已知成本函數, 即可求得 MC,AVC,以及 AVC 的最小值,進而導出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42. 簡述造成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的原因。 勞動的供給實質是用工作換取的貨幣收入所產生的收入效應來彌補勞動者犧牲閑暇所 產生的心理負效應,隨著貨幣收入的提高,受邊際效應遞減定律的影響,貨幣的收入效應越 來越低,而犧牲閑暇產生的負效應越來越大,最終導致當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后,導致勞動供 給曲線向后彎折評價壟斷競爭市場均衡時的生產效率和福利水平。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勞動供給曲線一般是自左向右上方上升的,工資率越高,勞 動者越愿意提供較多的勞動。但當工資達到一定的高度,即勞動者生活高到一定水平時,更 高的工資率可能導致他們愿意提供的勞動減少,即勞動的總供給曲線向后彎曲。原因在于, 9 勞動供給數量的變化實際上是勞動者在勞動時間和閑暇之間的選擇,這里涉及工資變動的兩 個效應。即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當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時,工資率的上升則導致勞動供 給水平的增加。當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時,工資的上升會導致勞動供給水平的下降,一般 情況下,在工資率較高時。收入效應使得勞動者愿意擁有更多的閑暇,從而導致勞動供給水 平的下降。這就是勞動供給曲線不是隨工資率提高單調遞增而有可能向后彎曲。 43. 在 IS 和 LM 兩條曲線相交時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為什 么? 兩個市場同時均衡時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這是因為,IS 和 LM 都只 是表示產品市場上供求相等和貨幣市場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因此,兩條曲線的 交點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兩個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沒有說明這種 收入一定是充分就業的收入。當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時,即使利率甚低,企業投資 意愿也較差,這也是會使較低的收入和較低利率相結合達到產品市場的均衡,即 IS 曲線離 IS 曲線坐標圖形上的原點 O 較近,當這樣的 IS 和 LM 曲線相交時,交點上的收入往往偏離 充分就業的均衡收入甚遠。 44. 簡析結構性通貨膨脹及其原因。 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 脹。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 格水平的持續上漲。這種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叫做結構性通貨膨脹。發生結構性通貨膨脹通 常有三種情況:一是一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比另一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得快; 二是與世界市場聯系緊密的開放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比與世界市場沒有直接聯系的封閉 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得快;三是各部門的產品供求關系不同,也會造成通貨膨脹的發 生。 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 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 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 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 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四. 計算題(本題包括 45-47 題共 3 個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30 分) 45. 某家庭的效用函數為 0.2 0.8U G T? ,G 為該家庭消費食品的標準數量(即將不同的食品折 算為某一標準食品后的數量),T 為該家庭用于其他商品消費的數量,并設其他商品為 標準品,價格 tP 1? 。 (1)如果食品的價格為 gP 0.4? ,家庭月可支配消費支出為 1000 元,計算家庭的均衡 消費方式花在食品和其他商品上的支出數;(4′) (2)若在食品價格上漲為 gP 0.5? 的同時,家庭月可支配消費支出上升為 1200,以恩 格爾系數判斷,該家庭的富裕程度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6′) 10 解: (1)由消費者均衡條件 g g t t MU P MU P ? 得, 8 T G 5 ? 。代入支出函數 g tP G P T 1000? ? ,解得 * *G 500, T 800? ? 。 均 衡 消 費 的 G 支 出 為 : gP 500 0.4 500 200? ? ? ? , T 支 出 為 : tP 5 0 0 1 8 0 0 8 0 0? ? ? ? 。 (2)原恩格爾系數為 200 0.2 1000 ? 。當 gP 0.5? ,家庭月可支配消費支出上升為 1200 時, 最優消費計劃為 * * 1 1G 480,T 960? ? ,G 和 T 上的花費分別為 240 和 960,恩格爾系數仍為 240 0.2 1200 ? 。顯然,該家庭為富裕家庭。 46. 已知某完全競爭廠商的日產量由生產函數為 2 3Q 100L 8L L? ? ? 決定,求解: (1)該企業擬雇傭 8 個 L,該決策合理否?(5′) (2)若企業的產品市場價格為 2 元,L 的工資水平為 30 元/日,該廠商的最優 L 投入 量為多少?(5′) 解: (1)令 2 LM P 1 0 0 1 6 L 3 L 0? ? ? ? 得 * 1L 9? ;再令 2 L LM P AP 100 8L L? ? ? ? ,得 * 2L 4? 。 顯然,L 在 4~9 之間都是適宜的投入量,L=8 是合適的。 (2)根據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LP M P w? ? ,即 ? ?22 100 16L 3L 30? ? ? , 整理得 285 16L 3L 0? ? ? ,可解得 *8 L 9? ? 。所以,該廠商的最優 L 投入量為 9 個。 47. 兩部門經濟中,假設有關宏觀經濟變量為:貨幣的需求為 L 0.2 y? ,貨幣供給量為 M 2 0 0? , C 100 0.8y? ? , i 140 5r? ? ,數量單位為億美元。 (1)求出 IS 和 LM 方程。(2′) (2)貨幣供給從 200 增加到 220,LM 曲線如何移動?均衡收入、利率、消費和投資 各為多少?(4′) (3)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 LM 曲線移動量?(4′) 解: (1) ? ?s=y-c=y- 100+0.8y =-100+0.2y ,由 i s? 得140 5r 100 0.2 y? ? ? ? ,解得 IS 方程為: y 1200 25r? ? 由 L M? 得 0.2 y 200? ,解得 LM 方程為: y 1000? (2)當 M 220? 時,可解得 LM 方程為: L 1100? ,顯然 LM 曲線向右移動 100 億美元。 令 IS LM? ,即1200 25r 1100? ? ,解得均衡利率和收入為 r 4, y 1100? ? 均衡消費 C 100 0.8y 100 0.8 1100 980? ? ? ? ? ? 投資 i 140 5r 140 5 4 120? ? ? ? ? ? 11 (3)LM 向右的移動量就是貨幣供給增加后均衡收入增加的最大量。因為在本題中貨 幣需求對利率變動反應的敏感程度為零,也就是說,利率對貨幣供給變動反應的敏感程度為 無窮大,所以,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利率下降幅度很大,直到私人投資支出的增加量導致 的均衡收入的增加量達到最大為止,即貨幣政策完全有效。從 IS - LM 模型看, 貨幣需求 對利率反應的敏感程度為零,即 LM 曲線垂直,所以,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LM 曲線向右 移動的距離就等于均衡收入向右移動的距離,即 LM 向右的移動量等于均衡收入的增加量。 五. 分析題(本題包括 48 題共 1 個小題,每小題 13 分,共 13 分) 48. 在 08 年國際金融之后,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一系列的以財政政策為主的救市措施,我國 也適時推出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請以此為背景,從擴張性宏觀政策作用效果角度 探討我國宏觀經濟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采取的需求管理政策。 答案要點: 1)積極財政政策的優點是能夠通過加大政府投入(支出)迅速擴張總需求,這在經濟 蕭條時期能夠有效阻止經濟的下滑,促進復蘇。但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 一是社會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二是要有相應的貨幣政策的積極配合,以防止出現嚴重的“擠 出效應”。 2)擴張性宏觀政策的實施也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的 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貨幣供給量迅速增加,從而引發資產價值泡沫和通貨膨脹。 3)我國目前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回穩的發展趨勢,預防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成為今后我 國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 4)建議 (1)繼續穩定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以適度控制流動性膨脹為目標逐步調整貨幣政策; (2)提高財政政策的作用效果,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的投資,防止資金不斷流向非實體 經濟; (3)多方面綜合治理防止資產泡沫的不斷膨脹; (4)大力拓寬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48統計學基礎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50計算機組成原理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