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3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生態學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生態學專業碩士所必須的基本素質、 一般能力和培養潛能,以利用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培養具 有良好職業道德、法制觀念和國際視野、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 型、復合型的生態學專業人才。考試要求是測試考生有關生態學概念、試驗技能的掌握情況 及利用生態學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來說。要求考生: 1. 掌握生態學的有關概念。 2. 掌握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 3. 掌握室內外生態調查方法。 4. 具有運用生態學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生態學 150 分,有以下三種題型: 概念題 7 題,每小題 5 分,共 35 分 問答題 5 題,每小題 15 分,共 75 分 論述題 1 題,每小題 40 分,共 40 分 III 考查內容 1 環境的概念及類型 2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3 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 4 主要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5 種群的概念及種群增長模型 6 種群自動調節學說 7 種群的繁殖策略和性選擇 8 他感作用 9 種間競爭模型 10 群落概念及群落基本特征 11 群落結構及季相 12 干擾理論 3 13 島嶼生態 14 群落演替類型及演替頂級學說 15 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16 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結構 17 食物鏈和食物網 18 營養級及生態金字塔 19 生態效率及林達曼定律 20 初級生產及次級生產及其生產量的測定 21 生態系統內不同層次上的能量流動 22 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及其傳遞 23 生態系統的能流模型 24 生態系統中的水循環、、氣體型循環、沉積型循環和有毒物質循環。 25 全球變化 26 生物多樣性 27 可持續發展 28 生態風險評估及生態規劃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 概念題(35 分) 1 生態因子和生存因子 2 r-對策者和 K-對策者 3 生態型和生活型 4 捕食食物鏈和碎屑食物鏈 5 中度干擾假說 6 種間協同進化 7 可持續發展 二 問答題(75 分,每題 15 分) 1 種群年齡結構定義、類型及各結構類型種群的動態特點。 2 何謂生態金字塔?生態金字塔的基本類型及研究生態金字塔的意義。 3 簡述生態系統的層次結構劃分及其特點。 4 簡述碳循環的主要途徑及碳循環產生的環境問題。 5 何謂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調?試述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自我調節機制,并舉例說明。 三 論述題 (40 分) 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關系到社會、經濟和政治各個領域。 試依據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分析合理的人類膳食結構調整和畜牧業結構調整對確保我 4 國糧食安全的意義。 參考答案 一 概念題(35 分) 1 生態因子和生存因子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 境要素,如溫度、濕度、食物、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相關生物等。其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 少的因子,稱為生物的生存因子。 2 r-對策者和 K-對策者 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各種特有的生活史,人們可以把它想象為生物在生存斗爭中 獲得生存的對策,稱為生態對策。棲息環境和進化對策把生物分成 r-對策者和 K-對策者兩 大類。其中,K-對策者生物通常出生率低,壽命長、個體大、具有較完善的保護后代機制, 一般擴散能力較弱,但競爭能力較強,即把有限能量資源多投入于提高競爭能力上。種群密 度通常處于邏輯斯諦模型的飽和密度 K 值附近,其種群穩定而少變,所以稱為 K-對策者。 r-對策者相反,通常出生率高、壽命短、個體小,一般缺乏保護后代機制,競爭力弱,但一 般具有很強的擴散能力,一有機會就入侵新的棲息生境,并通過高 r 值而迅速增殖。因為其 種群數量變動較大,經受經常的低落、增大、擴展,是高增長率的,所以稱為 r-對策者。 3 生態型和生活型 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長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態條件或人工培育條件下,發生 趨異適應,并經自然選擇或人工選擇而分化形成的生態、形態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類群, 稱為生態型。不同種的生物,由于長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條件和人為培育條件下,發生趨同 適應,并經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具有類似的形態、生理和生態特性的物種類群稱 為生活型。 4 捕食食物鏈和碎屑食物鏈 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一系列的取食和被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我們把生物之間存 在的這種傳遞關系稱為食物鏈。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存在著兩種最主要的食物鏈,即捕食食 物鏈和碎屑食物鏈,前者是以活的動植物為起點的食物鏈,后者是以死生物或腐屑為起點的 食物鏈。 5 中度干擾假說 中度干擾假說是由 T.W.Connell 等根據缺口形成的頻率影響物種多樣性現象提出中等 程度的干擾水平能維持高的多樣性。此理由為:(1)在一次干擾后少數先鋒種入侵缺口,如 果干擾頻繁,則先鋒種不能發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樣性低;(2)如果干擾間隔期很長,使 5 演替過程發展到頂級期,多樣性也不高;(3)只有中等干擾程度使多樣性維持高水平,它允 許更多的物種入侵和定居。 6 種間協同進化 一個物種的進化必然會改變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選擇壓力,引起其他生物也發生變化,這 些變化反過來又會引起相關物種的進一步變化,這種相互適應、相互作用的共同進化的關系 即為協同進化。 7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它 包含兩層含義:(1)人類要發展,要滿足人類的發展需求;(2)不能損害自然界支持當代人 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 二 問答題(75 分,每題 15 分) 1 種群年齡結構定義、類型及各結構類型種群的動態特點。 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不同年齡組的個體在種群內的比例或配置情況。它可以分為三種類 型,即 (1)增長型種群 錐體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寬、頂部狹,表示種群中有大量幼體, 而老年個體較小。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長的種群。 (2)下降型種群 錐體基部比較狹、而頂部比較寬。種群中幼體比例減少而老體比例 增大,種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呈衰退型種群。 (3)穩定型種群 錐體形狀和老、中、幼比例介于以上兩類之間。出生率與死亡率大 致相平衡,種群穩定。 2 何謂生態金字塔?生態金字塔的基本類型及研究生態金字塔的意義? 生態金字塔是反映食物鏈中營養級之間生物數量、重量及能量比例關系的一個圖解模 型。根據生態系統營養級的順序,以初級生產者為底層,一級消費者為第二層,二級消費者 為第三層,以此類推,則各營養級的生物數量、重量與能量比例通常是基部寬、頂部尖,類 似金字塔形狀,所以形象地稱為生態金字塔。 生態金字塔有三種類型,分別為: 數量金字塔 描述的是某一時刻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的個體數量。由于它只以個體數目 的多少來說明問題,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有可能出現“倒金字塔”現象。 生物量金字塔 描述的是某一時刻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的重量關系,它克服了數量金字 塔中因個體差異而造成的塔形顛倒現象。但是,當下一營養級比上一營養級的生物個體小、 壽命短、代謝旺盛時,則也會出現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量少于上一個營養級的生物量,生態 金字塔仍會出現倒置現象。 6 能量金字塔 是指一段時間內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這種金字塔較直觀地 表明了營養級之間的依賴關系,比前兩種金字塔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塔的層次多少,同能量 的消耗程度有密切關系。層次越多,儲存的能力越少。塔基寬,生態系統越穩定,但如塔基 過寬,能量轉化效益就低,能量的浪費就大。生態金字塔直觀地解釋了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 數量的多少及比例關系。 3 簡述生態系統的層次結構劃分及其特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個多層次的獨立系統。層次系統是按照系統各要素特點、 聯系方式、功能的共性、尺度大小以致能量變化范圍等多方面特點劃分的等級體系。一般可 分為十一個層次,即全球(生物圈)、區域(生物群系)、景觀、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 體、組織、細胞、基因、分子。 層次系統中首先可劃分為個體水平以上的宏觀及其以下的微觀;其次又可劃分為經濟性 為主的區域或以生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等。 生態系統的層次系統具有結構和功能的雙重性。結構上的層級是重要而明顯的??v向的 可構成垂直層級系統;橫向的同一層級可構成平行并列系統;縱橫交叉的網絡系統又可構成 各種立式較差的組織等。 4 簡述碳循環的主要途徑及碳循環產生的環境問題。 (1)碳循環的途徑主要有三條,分別為: ①陸地生物與大氣之間的碳素交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形 成碳水化合物構成自身。后經食物鏈轉入動物和微生物體內;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又通過呼 吸作用和殘體分解釋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氣中參與再循環。 ② 海洋生物與大氣間碳素交換。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同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而放出 氧氣,浮游動物和魚類消耗浮游植物所固定的碳,并利用溶解氧進行呼吸,最后通過有機物 的分解,補充浮游植物所同化的二氧化碳。 ③ 化石燃料燃燒參與碳循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生物殘體埋藏在地層 中,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含碳物質。人類把它們開采出來作為能源燃燒時放出大量的 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被植物在利用,重新加入生態系統的碳循環?,F在該途徑已成為大 氣中二氧化碳的一個重要來源。 (2)碳循環的環境問題: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導 致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蝕內陸,許多地區和國家面積減少甚至淹沒;但也有人認為,大氣二 氧化碳濃度增加可增加空氣中的塵埃,而空氣中的塵埃能阻止光線通過大氣層,減少到達地 面的太陽輻射能,從而降低地球的溫度。因此,關于碳循環對環境影響是多元的。 5 何謂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調?試述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自我調節機制,并舉例說明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況,它包括結構上的穩定、 7 功能上的穩定和能量輸入輸出上的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因為能量流動和物質循 環總在不間斷地進行,生物個體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新。 生態系統是一個反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機能。但是這種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 果外界壓力無節制的超過該生態系統的“生態閾值”和“容量”時,它的自我調節能力便會 降低,甚至消失,最后導致生態系統的衰退和崩潰,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失調。 自然界生態系統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常常趨向于達到一種穩定或平衡狀態,使系 統內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協調。這種平衡狀態是靠一種自我調節過程來實現的,而這種自我 調節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負反饋來完成的。當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發生變化的時候,它必然會 引起其他成分出現一系列的相應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 分,這個過程就叫反饋。而負反饋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反饋,它的作用是能夠使生態系統達到 和保持平衡或穩態,反饋的結果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例如, 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因為遷入而增加,植物就會因為受到過度啃食而減少,植物數量減少 以后,反過來就會抑制動物數量。 三 論述題 (40 分) 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關系到社會、經濟和政治各個領域。 試依據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分析合理的人類膳食結構調整和畜牧業結構調整對確保我 國糧食安全的意義。 (1)簡單說明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的內涵。(5 分) (2)糧食安全的定義及確保糧食安全的緊迫感。(5 分) (3)健康的膳食結構標準提出,即“以谷物為主,肉食為輔”的膳食結構,以直接取食 綠色植物如谷物、蔬菜為主,輔以一定量的雞魚肉蛋,從而縮短食物鏈,提高能量的轉化效 率。(15 分) (4)畜牧業中某些飼糧型畜禽飼養出現人畜爭糧的矛盾,同時由于這些畜禽只取食作物 的經濟產量而非生物產量,導致能量使用效率也即能量在營養級間轉化效率降低。因此,畜 牧業結構調整是減少飼糧型畜禽如豬、雞等養殖,增加食草型畜禽如牛、羊、鵝等養殖,從 而緩解人畜爭糧的矛盾。(15 分)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09大學物理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11農業機械學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