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西醫綜合二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學術型臨床醫學或基礎醫學專業碩士 研究生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一般能力和培養潛能,以利于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 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培養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醫學 專業人才。 考試范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臨床基礎檢驗學(含診斷學)、臨床 微生物學檢驗和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醫學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 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 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同時適當了解一些本學科的新理論、新進展。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30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基礎醫學約40%(其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約20%;醫學免疫學約20%) 臨床醫學約60%(其中臨床基礎檢驗學(含診斷學)25%;臨床微生物學檢驗 20%,臨床生 物化學檢驗15%) 四、試卷題型結構 A型題 第1-60小題,每小題1分,共60分;第61-1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20分; X型題 第141-200小題,每小題2分,共120分 III 考查內容 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一)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2 1.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化學結構和分類,氨基酸的理化性質,肽鍵和肽 2.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及高級結構,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關系 3.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兩性解離、沉淀、變性、凝固及呈色反應等) 4. 分離、純化蛋白質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二)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1. 核酸的化學組成,核酸的一級結構 2. 核酸的空間結構與功能 3. 核酸的變性、復性、雜交 4. 常用的核酸分離純化技術 (三)酶和維生素 1. 酶的分子結構與功能,酶的活性中心 2. 酶促反應特點與機制 3. 酶促反應動力學 4. 酶活性的調節 5. 酶與生物醫學的關系 6. 維生素與輔酶 (四)糖復合物 1. 糖蛋白與寡糖鏈的功能 2. 蛋白聚糖及功能 3. 糖脂及功能 第二篇 物質代謝與調節 (五) 糖代謝 1. 糖的無氧氧化過程、意義及調節 2. 糖有氧氧化過程、意義及調節,能量的產生 3. 磷酸戊糖途徑的意義 4. 糖原合成和分解過程及其調節機制 5. 糖異生過程、意義及調節。乳酸循環。 6. 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維持血糖恒定的機制 (六) 生物氧化 3 1. 生物氧化的特點 2. 呼吸鏈的組成 3. 氧化磷酸化及影響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4.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儲存和利用 5. 胞漿中NADH的氧化 6. 過氧化物酶體和微粒體中的酶類 (七) 脂類代謝 1. 脂肪酸分解代謝過程及能量的生成 2. 酮體的生成、利用和意義 3. 脂肪酸的合成過程,不飽和脂肪酸的生成,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意義 4. 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5. 膽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徑及調控,膽固醇的轉化,膽固醇酯的生成 (八) 氨基酸代謝 1.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和營養價值 2. 體內氨基酸的來源 3. 氨基酸的分解代謝 4. 體內氨的來源和轉運,尿素的生成-鳥氨酸循環 5. 一碳單位的定義、來源、載體和功能 6. 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與酪氨酸的代謝 (九) 核苷酸代謝 1.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產物 2.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3. 核苷三磷酸的生成 4.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謝物的作用及其機制 (十) 物質代謝的聯系與調節 1. 物質代謝的特點和相互聯系 2. 物質代謝的調節方式 3. 組織、器官的代謝特點和相互聯系 第三篇 生物信息的傳遞與調控 (十一) DNA的生物合成 4 1. DNA的半保留復制及復制的酶 2. DNA復制的基本過程 3. 逆轉錄、逆轉錄酶、逆轉錄過程及意義 4. DNA的損傷(突變)及修復 (十二) RNA的生物合成 1. RNA的生物合成(轉錄的模板、酶及基本過程) 2. 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飾 3. 核酶的概念和意義 (十三)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1. 蛋白質生物合成體系,遺傳密碼 2. 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 3. 翻譯后加工 4. 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干擾和抑制 (十四) 基因表達調控 1. 基因表達調控的概念、原理及生物學意義 2. 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3. 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十五) 細胞信號轉導 1. 細胞信號和受體 2. 跨膜信號轉導及下游胞內信號轉導 3. 細胞核內信號轉導 (十六) 細胞增殖、分化與調往的分子基礎 1. 細胞周期與調控 2. 細胞凋亡 3.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十七) 基因組學與后基因組學 1. 基因組與基因組學的概念 2. 后基因組學概念 3. 基因組學與醫學的關系 第四篇 分子生物學技術與應用 5 (十八) 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1. PCR技術原理和應用 2. 分子雜交與印跡技術原理和應用 3. DNA測序技術原理和應用 4. 生物芯片技術原理和應用 5. 基因沉默和基因敲除技術原理和應用 (十九) 基因工程 1. 基因克隆的工具酶 2. 基因克隆的載體 3. 基因克隆的一般過程 4. 克隆基因的表達 5. 基因工程的意義 (二十) 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 1. 基因診斷的概念和特點 2. 基因診斷的內容與基本策略 3. 基因診斷的技術方法及應用 4. 基因治療的概念、分類及總體策略 5. 基因治療的基本程序和應用 二、醫學免疫學 (一)緒論 1. 機體的免疫功能,免疫應答及其分類與特點 2. 免疫的發展簡史 (二)免疫器官和組織 1. 免疫器官的分類、組織特點與功能 2. 淋巴細胞再循環 (三)抗原 1. 抗原的定義、基本特性、物質基礎 2. 表位的概念及其類別、半抗原、交叉反應 3. 抗原的種類,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6 4. 佐劑、超抗原、絲裂原 (四)抗體 1. 免疫球蛋白概念 2. 抗體的基本結構、類與型、各類抗體的特性與功能 3. 抗體的免疫原性,人工制備抗體 (五)補體系統 1. 補體的組成、特點、激活途徑 2. 補體的生物學功能 3. 補體的調節及與疾病的關系 (六)細胞因子 1. 細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點、作用方式,細胞因子的分類 2. 細胞因子受體的類型、受體共有鏈、可溶性受體 3. 細胞因子的免疫學功能及與疾病的關系 (七)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 人白細胞分化抗原、分化群,人白細胞分化抗原與疾病 2. 黏附分子的功能及其分類 (八)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 1. 人 MHC 基因分類、結構、遺傳特點 2. 人類白細胞抗原蛋白(HLA)的分類、結構、分布及功能,HLA 與醫學的關系 (九)B 淋巴細胞 1. B 細胞抗原受體(BCR)的基因重排及機制 2. BCR 多樣性產生的機制 3. B 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CR 復合物 4. B1、B2 細胞亞群及其特征 (十)T 淋巴細胞 1. 胸腺內 T 細胞的發育、陽性選擇與陰性選擇 2. T 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 復合物、共刺激分子 3. T 細胞亞群的分類及各亞群的功能 (十一)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1. 抗原提呈細胞、DC 細胞的分類、成熟過程及 DC 細胞的功能 7 2. MHC-I 和 MHC-II 分子途徑抗原提呈過程及其特點 (十二)T 淋巴細胞介導的適應性免疫應答 1. T 細胞對抗原的識別、MHC 限制性、免疫突觸、細胞免疫應答 2. T 細胞活化的雙信號、TCR 活化信號胞內轉導途徑 3. 活化 CD4+T 和 CD8+T 細胞的分化及其免疫效應 4. CTL 細胞毒機制 5. 活化誘導的細胞死亡 6. 記憶性 T 細胞的特點 (十三)B 淋巴細胞介導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1. 體液免疫應答、B 細胞對 TD-抗原的識別與活化 2. Th 細胞與 B 細胞應答的關系 3. B 細胞增殖與生發中心、活化 B 細胞高頻突變、Ig 親和力成熟和類別轉換 4. B 細胞對 TI-1 抗原的應答、B 細胞對 TI-2 抗原的應答 5. 體液免疫初次應答與再次應答的一般規律,體液免疫介導的生物學效應 (十四)固有免疫系統及其介導的免疫應答 1. 固有免疫的組成(屏障、細胞、分子) 2. 模式識別受體、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的概念及其在固有免疫識別中的作用 3. NK 細胞活化性受體與抑制性受體、NK 細胞的細胞毒效應 4. 固有樣淋巴細胞(NKT、γδT、B1 細胞)的特點 5. 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特點及二者間的關系 (十五)免疫耐受 1. 免疫耐受的特點、免疫耐受形成機制 2. 中樞耐受、外周耐受、免疫豁免 3. 免疫耐受的誘導與打破 (十六)免疫調節 1. 免疫復合物的免疫調節、抗體的獨特型 2. 免疫細胞表面活化性受體的調節,免疫細胞表面抑制性受體的調節 3. B 細胞對特異性體液免疫的調節 4. 不同 T 細胞亞群對免疫的調節 5. AICD 的免疫調節 8 (十七)超敏反應 1. 各型超敏反應發生的機制、參與組份 2. 與各型超敏反應有關的常見疾病 (十八)自身免疫病 1. 自身免疫、自身抗體、自身反應性 T 細胞 2. 自身免疫病的分類、基本特征 3. 自身免疫病的發生機制 4.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損傷機制 (十九)免疫缺陷病 1. 免疫缺陷病的分類、共同特點 2.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發生機制 (二十)腫瘤免疫 1. 腫瘤特異性抗原、腫瘤相關性抗原 2. 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應答特點、抗瘤免疫效應機制 3. 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 4. 腫瘤免疫治療的類型、原理、特點 (二十一)移植免疫 1. 移植的分類 2. 同種異體移植排斥的抗原基礎、免疫識別機制 3. 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二十二)免疫學檢測技術及應用 1. 抗原-抗體反應(體外)的特點 2. 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免疫標記技術(酶、生物素-親和素、化學發光、免疫膠體金技術、 熒光)的技術原理、特點 3.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細胞、淋巴細胞及亞群的常見分離方法 4. T 細胞功能測定、B 細胞功能測定 (二十三)免疫學防治 1. 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 2. 疫苗的種類、特點 3. 免疫治療(抗體、細胞、生物應答調節劑) 9 三、臨床基礎檢驗學(含診斷學) (一) 緒論 1.臨床基礎檢驗技術進展 2.臨床基礎檢驗技術的特征及應用 (二)臨床檢驗標本的采集和處理 1.標本的采集技術 2.標本的處理、運送和保存 3.標本采集的質量控制 (三) 血液一般檢驗 1.血涂片的制備和細胞染色 2.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原理和使用 3.改良牛鮑血細胞計數板的結構和使用 4.紅細胞檢驗 (1)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比容測定、網織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2)紅細胞形態學檢查 5.白細胞檢查 (1)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2)白細胞形態學檢查 6.血液分析儀檢查 (1)血液分析儀檢測原理及臨床應用 (2)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與顯微鏡復查規則 (3)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的質量保證、儀器校準和性能評價 (四)血型檢驗 1.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型系統 2.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及臨床應用 3.輸血不良反應與輸血傳播疾病 (五) 尿液一般檢驗 1.尿液理學、化學、有形成分檢驗 2.尿液分析儀檢驗 10 (六)糞便檢驗 糞便理學、化學、顯微鏡檢驗 (七)精液和前列腺液檢驗 1.精液和前列腺液的理學、化學、顯微鏡檢驗 2.計算機輔助精子分析 (八)陰道分泌物檢驗 陰道分泌物理學、顯微鏡檢驗 (九)腦脊液檢驗 腦脊液理學、化學、顯微鏡檢驗及臨床應用 (十)漿膜腔積液檢驗 漿膜腔積液理學、化學、顯微鏡檢驗 (十一)羊水檢驗 1.羊水理學、化學、顯微鏡檢驗及臨床應用 2.胎兒成熟度檢查 3.羊水檢驗的臨床意義 (十二)關節腔積液檢驗 關節腔積液理學、化學、顯微鏡檢驗及臨床應用 (十三)脫落細胞學檢驗 1.正常細胞學形態 2.良性病變的細胞學形態 3.腫瘤細胞學基礎 4.脫落細胞學診斷及應用評價 (十四)診斷學基礎 1.常見癥狀 (1)發熱的概念、發生機制、病因與分類、臨床表現及臨床意義 (2)水腫的發生機制、病因及臨床表現 (3)胸痛、腹痛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注意事項 2.體格檢查 (1)視、觸、叩、聽、嗅診的檢查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項 (2)皮膚的顏色、皮疹、淤斑、出血點的鑒別及臨床意義 11 四、臨床微生物學檢驗 (一)緒論 1. 微生物、微生物學與醫學微生物學基本概念 2.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發展趨勢 (二)生物安全和醫院感染 1. 實驗室生物安全、消毒、滅菌、醫院感染、生物恐怖的概念 2. 預防實驗室相關感染發生的措施 3. 實驗操作中發生感染性或潛在感染性因子暴露時的處理方法 4. 醫院感染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特點 (三)臨床微生物檢驗標本的采集 1. 標本的采集一般原則 2. 血液標本、厭氧培養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 (四)臨床細菌學檢驗技術 1. 革蘭染色與抗酸染色原理、方法、結果判斷及臨床應用 2. 各種培養基的概念及其應用 3. 細菌培養方法及接種方法 (五)細菌耐藥性檢測 1. 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的目的和意義、方法及敏感、耐藥、中介、MIC、MBC、MIC50、MIC90 的含義 2. 細菌耐藥的主要機制 (六)微生物學檢驗的質量保證 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七)細菌學概述 1. 細菌分類的等級 2. 細菌的標準名稱中文及英文書寫的正確方式 (八)球菌 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腸球菌屬和奈瑟菌屬的鑒定試驗及臨床意義 (九)腸桿菌科 1. 腸桿菌科細菌共同的生物學特性及診斷意義 12 2. 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及致病特征 3. 傷寒沙門菌、志賀菌屬的的微生物學檢驗方法 (十)不發酵糖革蘭陰性桿菌 1. 不發酵革蘭陰性桿菌的概念 2. 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的微生物學檢驗方法 (十一)其他革蘭陰性桿菌 1. 流感嗜血桿菌、布魯菌的生物學特點、培養特性及常用檢驗方法 2. 百日咳鮑特菌的形態染色、培養特點及常用檢驗方法 (十二)弧菌屬、氣單胞菌屬、鄰單胞菌屬、彎曲菌屬、螺桿菌屬 1. 弧菌科細菌的共性 2. 霍亂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幽門螺桿菌的常用微生物檢驗方法 (十三)棒狀桿菌屬 白喉棒狀桿菌的形態與染色、檢驗程序、檢驗方法、鑒定依據 (十四)其他需氧革蘭陽性桿菌 炭疽芽胞桿菌的形態結構、培養特性和常用鑒定試驗 (十五)分枝桿菌、放線菌與諾卡菌 1. 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培養特征及鑒定方法 2. 結核菌素試驗的臨床意義 (十六)厭氧菌 1. 破傷風芽胞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及艱難梭菌的生物學特性、鑒別要點 2. 厭氧菌感染的條件及臨床特征 (十七)螺旋體 1. 螺旋體的概念、致病性螺旋體的種類 2. 梅毒螺旋體和問號狀鉤端螺旋體的臨床意義、常用微生物檢驗方法 (十八)支原體 1. 肺炎支原體、溶脲脲原體的概念 2. 支原體的基本特性和檢驗程序 (十九)衣原體 1. 衣原體的概念及對人致病的衣原體種類 2. 沙眼衣原體的標本采集、分離培養與鑒定方法 13 (二十)立克次體 立克次體的概念、共同特點及常用微生物檢驗方法 (二十一)真菌學概述 真菌的形態特點及培養特性 (二十二)引起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的真菌 1. 常見引起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的真菌種類 2. 毛癬菌屬、表皮癬菌屬及小孢子菌屬的常見類型及其微生物學檢驗方法 (二十三)引起侵襲性感染的真菌 念珠菌、隱球菌及曲霉菌的常見類型及其微生物學檢驗方法 (二十四)病毒學概述 1. 病毒的基本生物學特性 2. 病毒的分離培養方法及快速診斷技術 (二十五)呼吸道病毒 1.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二十六)腸道感染病毒 1. 各類腸道病毒的主要特點 2. 人類腸道病毒的種類及臨床意義 (二十七)肝炎病毒 1. 肝炎病毒的概念及種類 2. 五種肝炎病毒的標本采集、臨床檢驗、報告及解釋 (二十八)皰疹病毒 皰疹病毒的概念、共同特點及種類 (二十九)黃病毒、出血熱病毒 1. 黃病毒的共同特點 2.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臨床意義、微生物檢驗程序和方法 (三十)反轉錄病毒 1. HIV 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傳播途徑,病毒受體與細胞親嗜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及綜合性預 防措施 2. HIV 抗原抗體檢測的常用方法 14 (三十一)其他病毒、朊粒 1. 狂犬病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和細小病毒 B19 的臨床意義及檢驗方法 2 .朊粒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五、臨床生物化學檢驗 (一)緒論 1.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研究的主要內容 2.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與臨床醫學的關系 (二) 蛋白質與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檢驗 1. 血漿蛋白質主要成分的性質、功能及檢測的臨床意義 2. 蛋白質與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檢測方法與評價 3. 嘌呤核苷酸代謝紊亂、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的生物化學診斷 4. 氨基酸代謝紊亂的生物化學診斷 (三) 糖代謝紊亂的生物化學檢驗 1. 糖尿病及其代謝紊亂 2. 糖代謝紊亂的主要檢驗指標與方法評價 3. 主要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 (四) 脂質和脂蛋白代謝紊亂的生物化學檢驗 1. 血漿脂蛋白的分類和特性 2. 異常脂蛋白血癥 3. 脂代謝紊亂與動脈粥樣硬化 4. 血脂、脂蛋白和載脂蛋白檢驗指標與評價 5. 高脂血癥與代謝綜合征 6. 血脂異常的防治 (五) 診斷酶學 1.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2. 酶催化活性的測定方法 3. 同工酶檢測技術 4. 臨床常規酶類測定方法與應用 5. 代謝物酶法測定的方法分類、兩類常用指示系統測定代謝物的優缺點 15 6. 酶循環法及其應用 (六)微量元素與維生素檢驗 1. 重要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生物學功能,以及檢測指標的臨床應用 2. 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檢測方法與注意事項 (七) 體液和酸堿平衡紊亂的生物化學檢驗 1. 體液平衡及其紊亂 2. 酸堿平衡及其紊亂 3. 鉀、鈉、氯檢測方法和評價 4. 酸堿平衡紊亂的主要檢測指標與臨床應用 5. 血氣分析儀的性能、維護與注意事項。 (八) 肝膽疾病的生物化學檢驗 1. 肝膽疾病時的代謝變化 2. 膽紅素代謝紊亂與黃疸 3. 膽汁酸代謝異常 4. 肝膽疾病主要檢驗指標的檢測方法與評價 (九) 腎臟疾病的生物化學檢驗 1.腎臟疾病的生化變化 2. 腎損傷時的早期生化診斷,主要檢驗指標的臨床應用 3. 腎功能試驗檢驗指標的檢測方法與評價 (十)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學檢驗 1.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其相關生物化學指標 2. 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檢測方法及其評價 3. 心肌損傷標志物在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 4. 利鈉肽的性質及其在心力衰竭診治中的應用 (十一)胃腸胰疾病的臨床生物化學檢驗 1. 胃腸胰疾病的生物化學指標 2. 主要生物化學指標在胰腺炎的應用 (十二)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檢驗 1. 骨礦物質代謝異常與代謝性骨病 2. 骨礦物質的激素調節與代謝性骨病 16 3. 骨代謝疾病的生化標志物檢測及其在診斷中的應用 (十三) 內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學檢驗 1. 甲狀腺功能檢驗指標及其臨床應用 2. 腎上腺功能檢驗指標及其臨床應用 3. 性腺功能檢驗指標及其臨床應用 4. 垂體功能檢驗指標及其臨床應用 (十四)腫瘤標志物 1. 腫瘤標志物檢測的臨床應用 2. 常見實驗室診斷指標的檢測方法與評價 (十五)遺傳代謝病的生物化學檢驗 1. 遺傳代謝病的概念和分類 2. 常見遺傳代謝病的生物化學檢測 (十六)臨床生物化學自動化分析 1. 分立式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分析原理 2. 干片式生化分析儀的分析原理 3. 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分析技術 4. 自動生化分析儀性能評價 (十七) 自由基與臨床疾病 1. 自由基的生化基礎 2. 自由基與臨床疾病的關系 3. 自由基的檢測及臨床應用 (十八) 臨床生化檢驗方法、試劑盒的選擇與評價 1. 臨床生化檢驗方法的分級、標準品分級 2. 方法評價方案與方法性能指標 3. 試劑盒的分類和特點 4. 試劑盒的性能評價方法 5. 臨床生化診斷試驗評價指標 6. 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及其應用 7. 參考區間的建立與應用 17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628西醫綜合一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801理論力學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