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2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的統一 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碩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 素質、知識能力和研究潛能,選拔具有培養前途的優秀人才入學,為社會管理、高等教育、 理論研究和文化傳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學術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 用型、復合型人才。 要求考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13 年修訂版)或者與此相關的其他科 目和教材,通過名詞解釋、簡答、辨析、詳細論述等形式,掌握基本理論,聯系具體實際, 分析和解決理論問題,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考試卷有以下四種題型: 一、名詞解釋(6 個,共 30 分) 二、簡答題(4個,共40分) 三、辨析題(4 個,共 40 分) 四、論述題(2 個,共 40 分) III 考查內容 1、 從廣義和狹義解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2、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 3、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革命性的統一 4、哲學基本問題 5、物質及其理論意義 6、運動、靜止、時間、空間 7、意識的起源、本質、人工智能 8、實踐 9、客觀能動性與主觀能動性 10、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 11、對立統一規律 12、質量互變規律 3 13、否定之否定規律 14、認識與實踐 15、各種哲學派別對認識本質的不同回答 16、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17、真理 18、價值 19、真理的檢驗標準 20、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關系 21、文化、先進文化 22、生產力 23、生產關系 24、經濟基礎 25、上層建筑 26、意識形態 27、社會發展過程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統一性和多樣性 28、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雙刃劍 29、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30、人的本質、自由、人的全面發展 31、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32、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 33、價值量 34、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35、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36、剩余價值的產生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37、經濟危機 4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共 30 分) 1、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 當經濟危機發生時,大量商品積壓,大批生產企業減產或停工,許多金融機構倒閉,整個社 會經濟生活一片混亂。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但是這種過剩是相對過剩, 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 際需要相比的絕對過剩。 一、名詞解釋(6個,共30分) 1、經濟危機 2、適度原則 3、意識的能動性作用 4、商品的二因素 5、非理性因素 6、選擇 二、簡答題(4個,共40分) 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2、 真理原則和價值性原則的區別 3、“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4、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三、辨析題(4個,共40分) 1、“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br/>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br/>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存在勞動價值論 4、真理就是主觀映象與客觀實際完全一致 四、論述題(2 個,共 40 分) 1、從觀念形態或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角度說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2、各種哲學派別對認識本質的不同回答 5 2、適度原則: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圍,度的 兩端叫關節點或臨界點,超過度的范圍,一物就轉化為它物。 3、意識的能動性作用:體現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之中。第一,意識活動的目 的性和計劃性。人們在反映客觀對象時,總是基于實踐的需要而帶著一定的主觀傾向和要求, 抱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第二,意識活動的能動創造性。意識對世界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 創造過程。第三,意識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識的過程既然是一個主動地創造地反 映現實的能動過程,必然地要見之于客觀,要轉化為實踐。第四,意識活動對人體生理活動 的控制作用。人的心理意識過程一方面依賴于人體的生理過程,另一方面又積極地能動地作 用于人體的生理過程。 4、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 價值關系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應 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消 耗,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5、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認識主體的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念、習慣、本能等意 識形式。對人的認識活動和人的認識能力的發揮具有激活、驅動和控制作用。 6、選擇:包括人的認識在內的一切反映活動所具有,是反映的一種內在的規定性。由 其自身的需要等條件所決定,只反映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其余的特性。 二、簡答題(共 40 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卑ǎ旱谝?, 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前提,人們只有在解決了吃、穿、住、用等基本問題之后才能進行精 神生產;第二,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源泉,社會意識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不能 離開社會存在而獨立存在;第三,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革。社會意識的 相對獨立性和巨大反作用:首先,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社會存在的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次, 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其三,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最突出地表現為它對社會存在具 有能動的反作用,即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消極的阻礙作用。 2、真理原則和價值性原則的區別 第一,真理原則是側重于客體性的原則,價值原則是側重于主體性的原則。真理原則要 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對象的內容和規律,即按照客體的尺度來規定主體的活動。價 值原則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保證人的社會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內在尺度使客體為主體 服務,它體現了一切對象性關系中主體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第二,真理原則是人的活動中的條件性原則,價值原則是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原則。 真理所包含的對象和環境的客觀內容及其規律,不僅是主體活動的對象,而且是主體活動的 前提條件。價值原則是一種目的性原則,目的性是價值原則的核心。人的活動以獲得一定的 價值為目的,并為此而調動自己的物質和精神力量,去認識和改造客體。 第三,真理原則是社會歷史活動中的統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歷史活動中的多樣 化原則。真理的一元論,社會歷史活動的統一性,歸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在人類活動 6 中的體現。價值的主體性通過價值主體的多元化表現出來,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價值關系和 價值原則。 3、“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這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和諧”理論的理論資源。它強調的是: 中國哲人首先傾向于將天地自然視為秩序和諧、有條不紊的演化過程,主張人應順應自然, 與自然共同發展,道家稱之為“道法自然”,儒家則稱之為“天行有?!?,并主張人可“勝天”, 但不可破壞自然的內在平衡,并賦予天地自然以養生萬物之意義。人是萬物中的一員,人必 須對天地自然這一整體負責,追求一種共生共存的“天”與“人”的和諧,并且在與自然交 往中求均勻,從平衡中求變化,衍生萬物。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對國家負責,還要對自己 賴以存在的環境負責。 4、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主要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基本趨勢是確定的,是社會基 本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包含三層含義:社會發展規律為認識的歷史選擇提 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空間;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 程;人們的歷史選擇也是人民群眾的選擇。人的自由、個性與客觀規律性、必然性的關系是 辯證的。 三、辨析題(共 40 分) 1、“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br/>這是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相互作用的。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 的性質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生產關系的建 立和容納生產力的范圍,除了取決于生產力的狀況外,還受到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以及特定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其次,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生產方 式的運動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當一種生產關系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未全部發揮 出來之前,生產關系總是有一定生命力的;而生產關系的某些局部調整,也能使其可容性有 所擴大;當原有生產關系再不能容納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時,勢必發生生 產關系的變革。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有反作用,首先表現在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相適合時,它有力地 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由于新生產關系為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提供了較好的形式,能夠較 充分地調動生產力的積極因素,使其發揮作用。其次,當生產關系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 時,它就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其原因就在于舊生產關系不能把生產力的諸要素較好地 結合起來,相反使它們受到壓抑和摧殘。 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br/>這是馬克思關于認識本質的重要觀點,有兩個要點:即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客觀 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的器官是人腦這種高度嚴密而復雜的物質體系,沒有人腦神經活動的 生理過程,就不可能有意識的存在。在認識時,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引起的各種 刺激,沿著神經纖維傳達到大腦皮層專司不同職能的各個區域,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復雜的意 識過程。思維的“原材料”只能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這是表現意識依賴于物質的又一個重 要方面。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結論。意識的形式是主觀 7 的,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是有主觀差別的,但這些差別都有其客觀根源。正因為意識 的形式是主觀的,所以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時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存在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第一,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經濟學的觀點, 為剩余剩余價值論的創立論的奠定了基礎。第二,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商品經濟的一般規 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第一,深化對 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為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 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到作用的認識。第三,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 識。 4、 真理是主觀映象與客觀實際完全一致 真理是主觀映象與客觀實際的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這與真理的兩重性聯系在一起。 真理的絕對性主要表現在:第一,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賴于人或人類的客觀內容,它作為 客觀對象的正確反映。第二,人類認識能力就其本性來說,能夠不斷克服種種條件的制約, 不斷向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逼近”。第三,雖然任何一個具體的真理性認識,只是對無限 宇宙的有限部分的正確反映,但是任何部分都是整體中的部分,一切有限物都具有無限物的 本性,因而反映某一種有限物的真理性認識,自然都這樣那樣地具有無限的、絕對的本性。 真理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從真理反映客觀事物的廣度來看,相對于整個客觀世 界而言,每一真理性的認識是對其中某個具體事物的正確反映。第二,從真理反映客觀事物 的深度看,即使是對某一客觀事物或客觀事物的某種層次、某些方面的正確認識,也只具有 相對的意義。第三,從真理的適用范圍來看,任何一種真理性的認識只是在特定條件和特定 范圍內對客觀對象的正確反映;如果超出了特定的條件和范圍,它就不再是真理,甚至可能 變成謬誤。 四 、論述題(2 個,共 40 分) 1、從觀念形態或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角度說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 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 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公民個人層面, 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 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 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 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 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 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 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切實把社會 8 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 2、各種哲學派別對認識本質的不同回答 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第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回答: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把人的感覺、觀念、 意識看作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另一條是堅持從思想和 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唯心主義又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回答: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都 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可知論,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在認識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問題上,它 們有原則的區別。兩者的根本區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實踐 的觀點,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并作為全部認識論的基礎。其次,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辯證法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揭示出認 識是一個矛盾的辯證發展過程。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堅持摹寫性、創造性,即對認識對象的 分析、抽象、選擇、運用、重組、整合、建構和模擬??傊?,由于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實 踐的和辯證法的觀點,它是直觀被動的反映論;由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實踐的觀點和辯 證法的觀點,它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第三,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回答: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反對不可知論:所謂 可知論,就是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暫時沒有認識的,在將來的實踐中也能認識,世界 是可知的;所謂不可知論,就是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或不可完全認識的認識理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620基礎英語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江蘇大學622信息資源管理基礎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