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6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病原生物學碩士專業學位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病原生物學專業碩士學位所必須的基 本素質、一般能力和培養潛能,以利于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的經濟建 設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法制觀念和國際視野、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 次、應用型、復合型的病原生物學專業人才。 要求考生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了解本學科內容所涉及內容的基本 知識,能夠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試卷內容:細菌、病毒及真菌 題型結構:名詞解釋:10 題,每小題 2 分,共 20 分 簡答題:10 題,每小題 10 分,共 100 分 論述題:2 題,每小題 15 分,共 30 分 III 考查內容 醫學微生物學導論 微生物、醫學微生物學的概念;微生物的分類;微生物的發展簡史及醫學微生物的發展 趨勢。 第一章 細菌學總論 1.細菌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1)細菌的形態、衡量單位(微米); 3 (2)基本結構的概念、組分及功能、特殊結構的概念及功能; (3)細菌重要亞細胞結構的概念及其功能; (4)L-型細菌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2.細菌基因組的特點。 3.細菌的生長繁殖與代謝 (1)細菌的化學組成和理化性狀; (2)細菌的營養類型、營養物質、攝取營養物質機制、生長繁殖條件、生長周期及其特點; (3)細菌的能量代謝機制、合成性代謝產物及其功能; (4)細菌的抵抗力、耐藥性的概念及其耐藥機制; (5)細菌的分類原則、命名法及納米細菌概念。 第二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1)染色體、致病島、整合子、質粒的概念及其功能; (2)噬菌體、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前噬菌體的概念;噬菌體與宿主菌相互關系。 2. 舉例說明細菌的形態結構變異、菌落變異、毒力變異和耐藥性變異的現象 3. 突變、轉化、轉導、接合以及溶源性轉換的概念。 第三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1.細菌感染的概念、種類及傳播方式; 2.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功能; 3.感染類型及其特點,毒血癥、菌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的概念; 4.細菌的致病性、毒力、侵襲力的概念,決定細菌侵襲力的因素; 5.細菌內外毒素的概念及不同點; 6.細菌分泌系統的種類及其特點 7.細菌感染的基本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第四章 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 1.細菌標本的采集原則及診斷程序; 2.培養基的概念和種類、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現象; 3.革蘭染色法的原理、步驟和意義; 4.疫苗、類毒素、抗毒素、佐劑的概念。 第五章 消毒、滅菌和生物完全 4 1.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2.生物安全、生物恐怖活動的概念; 3.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級劃分標準。 第六章 化膿性細菌 1. 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肺炎鏈球菌、奈氏菌屬細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物質及所 致疾??; 2.風濕熱的輔助診斷方法及實驗機理; 3. 肺炎球菌與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鑒別診斷依據。 第七章 呼吸道感染細菌 1.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特性、染色方法及染色步驟、OT 試驗方法及結果分析; 2.白喉棒狀桿菌的生物學性狀及其外毒素致病機理。 第八章 腸道感染細菌 1.腸桿菌科細菌的共同生物學特點; 2.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種類、志賀菌屬及沙門菌屬細菌的致病物質及所致疾??; 3.腸熱癥的標本采集原則、腸熱癥的輔助診斷方法、肥達氏反應的結果分析; 4.霍亂腸毒素的致病機理; 5.幽門螺桿菌的培養特性及主要致病物質。 第九章 厭氧性細菌 1.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2.破傷風梭菌致病物質及致病機制。 第十章 動物源性細菌 1.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2.炭疽芽胞桿菌、布魯菌及豬鏈球菌的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 放線菌與諾卡菌 1.放線菌與諾卡菌的概念 第十二~十五章 其它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1.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的概念; 2.支原體與 L-型細菌的鑒別要點。 3.梅毒螺旋體的傳播方式;梅毒臨床各期的特點。 第十六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5 1.病毒的特點、基本結構及輔助結構的功能; 2.病毒的基因組特點; 3.病毒的增殖條件、增殖周期及其特點、異常增殖現象; 4. 病毒的變異現象及變異機制。 5.病毒的耐藥性及耐藥機制。 第十七章 病毒感染與免疫 1.病毒的傳播途徑和感染類型; 2.病毒的致病機制; 3.干擾素定義、種類、功能。 第十八章 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 1.病毒分離培養常用方法與病毒鑒定。 第十九章 呼吸道病毒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種類和變異特點; 2.HA 和 NA 的主要功能。 第二十章 腸道病毒 1.腸道病毒的致病特點。 第二十一章 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2.乙型肝炎病毒電鏡下的三種形態及特性; 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 4.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及致病特點; 5.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特點; 6.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點、致病特點。 第二十二章 出血熱病毒 1.漢坦病毒、埃波拉病毒的致病特點。 第二十三章 蟲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流行特征 第二十四章 皰疹病毒 1.單純皰疹病毒的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傳播途徑、潛伏部位及所致疾病。 6 第二十五章 反轉錄病毒 1. HIV 的生物學性狀、傳播途徑及致病特點。 2. HIV 損傷 CD4 + TC 的機制。 第二十六章 其他病毒 1.朊粒的概念; 2.狂犬病毒主要的生物學性狀及致病特點。 第二十七章 真菌學總論 1.真菌的結構及功能。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真菌的感染類型。 4.真菌所致疾病的種類。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題 2 分) 1、 H1N1 病毒 2、 細菌 L 型 3、 抗原性飄逸 4、 衛星現象 5、 螺旋體 6、 毒性噬菌體 7、 表型混合(phenotypic mixing) 8、 熱原質 9、 微生態失調 10、抗感染免疫 二、簡答題:(每題 10 分) 1.簡述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影響及其異常增殖表現。 2.何為質粒?有哪些特點?其在細菌變異中有何作用? 3.簡述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7 4.簡述真菌的致病類型。 5.簡述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及細菌的耐藥機制。 6.簡述病毒的特點及其增殖的條件。 三、敘述題:(每題 15 分) 1.敘述 3 位微生物奠基人對微生物發展所作的貢獻? 2.設計濃汁標本細菌學檢測的程序及常用鑒定方法。 醫學微生物學試題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H1N1 病毒: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或 A、B、C)三型,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甲型。 流感病毒表面存在兩種蛋白,一種是血凝素(簡稱 HA 或 H);另一種是神經氨酸酶 (簡稱 NA 或 N)。H1N1 病毒是甲型 H1N1 亞型。 2.細菌 L 型:某些細菌雖然細胞壁受損,但在一定條件下仍能生長繁殖的細菌。 二、簡答題 1.簡述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影響及其異常增殖表現。 (1)對宿主細胞的影響:①溶細胞性感染:無包膜 V 破胞釋放;②穩定狀態感染:有 包膜 V 出芽釋放;③細胞凋亡:細胞自身基因指令的生物學過程;④病毒基因組的整合:多 見于腫瘤病毒;⑤細胞的增殖與轉化:促進細胞 DNA 的合成;⑥包涵體的形成:胞漿或細胞 核內的斑塊結構 (2)異常增殖表現:①頓挫感染: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后,細胞不能為病毒增殖提供所 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則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雖合成部分或全部病 毒成分,但不能裝配和釋放,稱為頓挫感染。②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組不完整或基因發生 改變而不能進行正常增殖所產生的子代病毒稱為缺陷病毒。③干擾現象:當兩種病毒感染同 一細胞時,可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增殖的現象,稱為病毒的干擾現象。 2.何為質粒?有哪些特點?其在細菌變異中有何作用? (1)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是環狀閉合的雙鏈 DNA。 (2)特征:①編碼產物賦予細菌某些性狀特征;②自我復制能力,為復制子,單拷貝 或多拷貝;③可自行丟失與消除;④有轉移性;⑤可分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3)在細菌變異中的作用:介導細菌耐藥及新的遺傳特征 8 三、敘述題 1.敘述 3 位微生物奠基人對微生物發展所作的貢獻? (1)郭霍( Robert Koch):證實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發現了肺結核病的病 原菌;(獲諾貝爾獎)提出了確定病原菌的郭霍法則;創用了固體培養基(1 877 年);創立 了細菌染色法、實驗動物感染法。 (2)巴斯德(Louis Pasteur):證實了--釀酒中發酵與腐敗由微生物所致(1857 年); 創立了巴氏消毒法;研制了雞霍亂桿菌和炭疽桿菌減毒菌苗。 (3)列文虎克:荷蘭人,1676 年創制了能放大 200~300 倍的顯微鏡。檢查了污水、齒 垢等,發現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并正確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態。首次為微生物的存在 提供了證據。 2.設計臨床標本細菌學檢測的程序及常用鑒定方法? (1)濃汁標本的直接染色鏡檢 (2)分離培養與鑒定---菌落特征;生化反應;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動物實 驗等。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