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考研秘籍考研網!    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考博真題下載    考研真題下載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網 >> 文章中心 >> 專業課 >> 正文  2017年江蘇大學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研大綱

新聞資訊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單位網上接受咨詢和報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學生“就業之家”研究生專場招聘場面火爆
普通文章 廈大女研究生被殺案終審判決 兇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廣東八校網上試點考研報名將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碩士北京招生單位報名點一覽
普通文章 洛陽高新區21名碩士研究生被聘為中層領導
普通文章 浙江省碩士研究生報名從下周一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紖^網上報名時間安排表
普通文章 廣東:研究生入學考試2003年起重大調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國研招上??紖^報名點一覽表
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寧夏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大連鐵道學院04年碩士接收調劑生源基本原則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溫州師范學院(溫州大學籌)05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學04年考研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5年碩士調劑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調劑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學04年研究生招收統考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廣西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試大綱
目錄
I 考查目標........................................................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2
III 考查內容.....................................................3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28
2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分為對外漢語教學基礎理論和文化與跨文化交際常識兩
部分。其中前者考試涵蓋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和對外漢語教學法等課程,要求考生
系統掌握對外漢語教學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環節等,并能夠運用所
學的知識判斷和解決相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后者考試涵蓋中西方文化概論和跨
文化交際知識,要求考生準確識記基本的名詞、概念、原理等知識點,掌握中國
傳統文化的產生機制和發展規律,正確理解西方文化整體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理
論、思潮及特征,領會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升文化比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
力,做到能夠較為客觀、系統、全面地認識本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
并能恰當地處理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跨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運用所掌握的基本方
法分析并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該課程要求考生以《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陳昌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年)、《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徐子亮、吳仁甫,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
國文化概論》(張岱年、方克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西方文化史》
(徐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跨文化交際基礎》【(Fundamenta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全英文版),竇衛霖,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為參考,綜合復習,融匯掌握各相關知識,著重
學科理論水平與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考查。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試卷內容包括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與對外漢語教學法知識(70 分)﹑中西方
文化概論和跨文化交際知識(80 分)兩個部分,考試卷有以下四種題型:
3
(一)名詞解釋題(7 個,共 35 分)
(二)簡答題(6 個,共 30 分)
(三)論述題(3 個,共 45 分)
(四)案例分析題(2 個,共 40 分)
III 考查內容
一﹑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本部分分值為 35 分左右)
【考查目標】
1.正確理解與識記對外漢語教學基礎理論。
2.能夠運用相關基礎理論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問題。
【具體內容】
一、對外漢語教學學科論
1.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2.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和內容
3.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現狀及展望
二、對外漢語教學基礎論
1.第一語言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
2.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特點
3.對外漢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三、對外漢語教學過程論
1.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
2.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評估和選用原則
3.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特定和要求
四、對外漢語教學階段論
1.階段劃分的基本原理
2.各個階段教學
五、對外漢語教學課型論
1.聽力教學
2.閱讀教學
3.口語教學
4
4.寫作教學
六、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論
1.第二語言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研究
2.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研究
3.中介語理論研究
4.漢語水平考試研究
二﹑對外漢語教學法(本部分分值為 35 分左右)
【考查目標】
1.正確理解與識記對外漢語教學法基礎理論。
2.能夠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相關實踐問題。
【具體內容】
一、總論
1.教學法的理論支柱
2.對外漢語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二、語言教學法流派介紹
1.語法翻譯法
2.直接法
3.聽說法
4.視聽法
5.認知法
6.功能法
7 任務型教學法
三、課堂教學的過程與原則
1.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
2.教學的一般過程
3.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四、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對象
1.教材的選擇與處理
2.教學對象
5
五、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
1.課堂教學的準備
2.教案的撰寫
3.組織教學
4.文化導入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5.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
六、閱讀課型的課堂教學實施
1.精讀課的理論基礎
2.精讀課的教學要點
七、口語課型的課堂教學實施
1.理論基礎
2.教學要點
八、聽力課型的課堂教學實施
1.理論基礎
2.教學要點
九、寫作課型的課堂教學實施
1.理論基礎
2.教學要點
十、測試
1.測試的基本原理
2.測試與教學的關系
3.測試的一般分類及作用
4.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測試項目
5.對外漢語教學測試的特點及步驟
6.命題的要點及方法
三﹑中國文化概論
【考查目標】【考查的重點是第三、四、八、十二、十三、十五章,本部分分
值 40 分。】
1.準確識記基本的名詞、概念、原理等知識點。
6
2.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機制和發展規律,領會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
3.能夠運用所掌握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具體內容】
緒論
1.“文化”界說
2.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3.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4.學習中國文化概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的定義;文化傳統的定義。
理解:了解“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的區別、內涵。
應用:辨析具體的事物是屬于文化現象還是文化事象。當前對待傳統文化和
文化傳統的錯誤態度的分析。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
1.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本章的知識要點:
識記:草原人群的歷史變化;大一統觀念。
領會:“天下”觀念;地緣特征與文化命運;地域文化與統一文化的關系;
地理環境與中國文化開放與封閉的關系;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基本特色的形成
應用:中國現代地理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 中國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
1.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
2.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形態
3.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難以產生的原因
4.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國古代自然經濟的基本特點
理解:中國古代商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中國傳統社會農耕經濟的特點
7
應用:中國傳統社會農耕經濟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第三章 中國文化依賴的社會政治結構
1.宗法制度的產生與確立
2.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征
3.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政治結構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宗法制的產生與確立
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結構的特點;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
制度對中國文化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應用:宗法觀念對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的滲透;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對中國文
化的影響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1.上古:中國文化的發生
2.殷商西周:從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4.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一統
5.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時代
7.兩宋:內省、精致趨向與市井文化勃興
8.遼夏金元: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與融會
9.明清:沉暮與開新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百家爭鳴”及其學派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化現象
理解: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及諸子百家的學派特征;隋唐文化氣派及藝術成
就;兩宋士大夫文化特征及成就;明清文化特征及成就。
應用:明清文化中所出現的新因素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與中外文化交匯
1.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2.中國文化與外域文化的交匯
8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原文化與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徑
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貢獻;中國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大交匯
應用:中國文化的走向世界
第六章 中國語言文字
1.漢語的歷史與特點
2.漢字的歷史與特點
3.漢語漢字的文化功能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漢語的歷史與特點;漢字的歷史與特點;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概覽
理解:漢語、漢字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應用:漢語的神韻;漢語言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1.中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
2.四大發明——中國古代技術的偉大成就
3.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識記: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
理解: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以及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應用: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的區別;近代科學的基礎及核心精神
第八章 中國古代教育
1.中國古代文化是靠教育傳遞下來的
2.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
識記:中國古代教育在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
教育思想的特色
理解: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古代教育的發展歷程
第九章 中國古代文學
1.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2.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
3.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征
9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中國古代文學的的輝煌成就以及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征
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文以載道”的內涵及其影響
應用:文學與文化的關系
第十章 中國古代藝術
1.輝煌的遠古藝術
2.中國古代藝術各個門類的風采與成就
3.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風貌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建筑、書法、繪畫、戲曲的歷史沿革、基本類型和美學原則
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原始彩陶與青銅紋飾的藝術法

應用:原始彩陶與青銅紋飾的藝術法則;中國音樂的獨特體系;中國戲曲的
程式化和虛擬化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史學
1.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
2.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
3.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古代史學的光輝歷程、地位及輝煌成就
理解:中國古代史籍的種類及其特點
應用:中國史學的核心精神和優良傳統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1.傳統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
2.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歷史發展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孟的道德規范體系
10
理解:傳統文化是倫理型的文化、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應用:傳統倫理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地位與作用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宗教
1.中國遠古宗教
2.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
3.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
4.三教交融與儒學的宗教功能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道教的創立及其發展,道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東傳、基本教義
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應用:佛教的中國化;儒家學說的入世精神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
1.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
2.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念與人生境界
3.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儒、道、釋諸家的發展歷程、主要觀點、基本趨向
理解: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原始儒家的精神與理論
應用:中國古代哲人的宇宙觀與人生境界;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影響和借鑒、
改造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1.中國文化的倫理類型
2.中國文化的特點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國文化的特點
理解:了解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應用:中國文化的特點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1
2.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
3.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
理解: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應用:如何構建當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
1.天人關系上的不同價值取向
2.群己關系上的定位
3.義利與理欲:價值觀的深層展開
4.人格理想與價值目標
本章知識要點
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的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相互作用中
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應用:“義利”之辯
第十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的轉變
1.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
2.中國文化走向近代的艱難歷程
3.: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的動因
4.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本章知識要點:
理解:中國文化發展到近代面臨的危機;中國文化走向近代的過程與動因;
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四﹑西方文化史
【考查目標】(考查重點是第三、四、六、七、十、十七、二十章,本部分
分值 25 分。)
1.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2.正確理解西方文化整體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理論、思潮及特征
3.能夠運用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提高自己的文化能力。
12
【具體內容】
第一章 人類文明的曙光,西方文化的先聲
1.兩河流域文明:人類文明的搖籃
2.古埃及文明:綿延持久
3.近東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影響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美索不達米亞的含義與地理范圍;
理解:神廟在蘇美爾人城邦中的地位;古巴比倫文明。
應用:蘇美爾人宗教的演變
第二章 希伯來文明:信仰生活的構筑者
1.走進歷史:卓爾不群
2.文明成就:化成天下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希伯來人的歷史發展脈絡
理解:基督教《舊約》四大部分的內容
應用:希伯來文化的影響。
第三章 希臘文明:對人類自身的探索
1.歷史:由海洋孕育的民族
2.文明成就:典范之作萬世師表
3.希臘文明的理性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古希臘民族精神;希臘戲??;邁錫尼文明
理解:荷馬時代古希臘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城邦與民主制;古希臘兩大史
學家的成就;希臘藝術的特征;希臘化
應用:希臘城邦制度在經濟、政治以及城邦之間關系上的主要特征;亞歷山
大東征的意義;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哲學的主要觀點;希臘化時代宗教的
特點。
第四章 羅馬文明:偉大的借鑒
1.歷史:不斷進取的民族
13
2.文明成就:在借鑒與弘揚之間
3.基督教的興起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拉丁人;伊達拉里亞人;“拜占庭帝國”;《十二銅表法》;《查士
丁尼法典》;維吉爾及其代表作;賀拉斯及其代表作以及“寓教于樂”的觀點。
羅馬萬神殿;羅馬競技場;羅馬三大史學家
理解:新柏拉圖主義
應用:《十二銅表法》的形成背景、特點和意義;羅馬法的基本構成和原則,
雄渾崇高的審美風格與羅馬精神內涵的關系。
第五章 中世紀:造就歐洲社會和民族的時代
1.歷史:千年的進程
2.中世紀的基督教教會:統一歐洲的力量
3.文明成就:對西方文化的塑造
4.拜占庭文明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中世紀西方社會發展的階段及其特征
理解:中世紀基督教兩大神學家;大學的興起和最初的大學。
應用:基督教精神的內涵。
第六章 文藝復興:高揚人和人性的時代
1.文藝復興運動
2.意大利的作用與藝術的復興
3.文藝復興在歐洲其他地區的傳播
4.地理大發現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文藝復興興起及主要成就;馬基雅維利及其《君主論》
理解:宗教改革運動;英國“清教徒”
應用:文藝復興運動的現實社會基礎;人文主義的思想內容
第七章 宗教改革:對權威的挑戰
1.運動背景
14
2.路德改革的出現及其意義
3.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其他地區
4.羅馬教廷的改革
5.宗教改革運動的遺產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宗教改革運動及其主要的三大派別;“因信稱義”
理解: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加爾文“預定論”;英國“清教徒”。
應用: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新教與天主教的差異。
第八章 巴洛克:文藝的新樣式
1.巴洛克
2.洛可可
3.古典主義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巴羅克的概念;洛可可的概念
理解:巴羅克藝術;洛可可風格;維也納古典樂
第九章 科學革命、專制主義與議會制:實驗的時代
1.科學革命
2.社會制度的實驗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科學巨人及主要業績
第十章 啟蒙運動:歐洲理性時代的到來
1.運動和背景
2.啟蒙運動在各國
3.啟蒙文學
4.啟蒙運動的遺產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啟蒙運動的定義;18世紀所提倡的理性主義;英國、法國、德國啟蒙
作家及其代表作;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
理解: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聯系與區別;法國百科全書派的貢獻。
15
應用:啟蒙運動的思想內容;法國啟蒙思想家們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將西方送入現代的革命
1.美國革命
2.法國大革命
3.工業革命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美國革命的直接結果和革命背景;法國大革命的直接結果和革命背景;
理解:工業革命的起因
第十二章 民族主義的勝利
1.不平靜的法國
2.統一德國的出現
3.俄國的崛起
4.歐洲列國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法國不平靜的表現,俄國崛起的過程與表現
應用:德國“自上而下”的統一成功的原因
第十三章 從浪漫到現實
1.浪漫主義
2.現實主義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各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各國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理解:“湖畔派”詩人;《草葉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第十四章 美國因素--西方的新伙伴
1.西進運動
2.南北戰爭
3.移民社會
4.走向世界
5.霸主地位
本章知識要點:
16
理解:19世紀美國移民的基本特征與形態;門戶開放政策
第十五章 哲學的新繁榮
1.19世紀的哲學
2.現代哲學思想
本章知識要點:
理解:19世紀哲學主要特征;20世紀哲學主要特征;
第十六章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
1.社會主義思潮的產生
2.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
3.社會主義思想的遺產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社會主義的概念;科學社會主義的概念與基本理論;空想社會主義
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來源與思想遺產;《共產黨宣言》的產生背景。
第十七章 現代主義大潮
1.現代主義出現的背景
2.現代主義流派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現代主義的概念;現代主義思潮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理解: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過程及其原因;
應用: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基本特征
第十八章 實驗的時代多彩的文學
1.英國文學
2.美國文學
3.法國文學
4.德語文學
5.俄羅斯文學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實驗時代各國文學代表作家及貢獻
理解:各國文學產生的原因、表現特征和影響
17
第十九章 從大沖突到大融合
1.暴力沖突
2.東西對立
3.走向融合
4.科學與技術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代表人物及業績
第二十章 當代西方文化思潮:在批判中探索
1.自我反思
2.新左派與后現代
3.西方價值觀的再思考
4.新世紀的挑戰
本章知識要點
識記:新左派與后現代的概念;新左派與后現代思潮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理解:后現代思潮興起的背景和普遍特征。
應用:二戰后西方文化發展的四個階段與主要特征
五﹑跨文化交際
【考查目標】(考查的重點是第一﹑三﹑四﹑五章,本部分分值 15 分。)
1.識記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理論,對文化、交際、語言等相關概念有較為系
統的理解;
2.掌握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各種因素以及跨文化交際的途徑等
3.提升文化比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做到能夠較為客觀、系統、全面地
認識本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并能恰當地處理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跨
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
【具體內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 Defi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I. The Rapid Increa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II.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18
IV. The Complexity in Lea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t includes international, interethnic, interracial, and interregional.
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nd a common daily occurrence,
which has been going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3. Rapid increa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recent years is due to globalization,
changes in mass migration patterns, and improvements i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4.The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and various potential
problems caused by communication barriers make it rather complicated
Chapter 2 Basic Communication Theories
I. Communication Defined
II. Needs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III.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IV.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V.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VI. The Challeng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Interpersonal Encounters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act and process of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s among
people.
2.Key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on consist of message, sender, encoding, channel, noise,
decoding, receiver and feedback, among which encoding and decoding are the areas where
misunderstandings are mostly likely to occur. If the message decoded is identical to the message
encoded, communication is successful.
Chapter 3 The Nature of Culture
I. Definitions of Culture
II. Basic Functions and Source of Culture
III. Ingredients of Culture
IV.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19
V.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The role of culture can be an influence factor for behavior as well as an interpretation
factor of behavior. Culture can also serve as a particular way to satisfy our human need. Language,
nationality, family, etc. are all sources of culture.
2. Culture mainly has seven characteristics and to different scholars,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an onion or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software of the mind of the grammar of human behavior.
3.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dominant culture, subculture and co-culture.
Normal distribution of people’s characteristics, minimum-maximum social differences, Hall’s
high- and low – context orientation are three important and usefulways of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impac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4 Cultural Values
I Concept of Values
II. Priorities of Cultural Values
III Study of Values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Values are enduring attitudes about the preferability of one belief over another. It is the
system of criteria by which conduct is judged and sanctions are applied.
2. Values are at the core of culture, the deepest manifestations of culture and thus the mos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y an outsider.
3. An individual’s cognitive structure consists of many values,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a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imary valu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We can find out people’s
value priority from their behavior patterns, from what they say about themselves, from their myth,
tales of hero and ritual as well as from folk tales, proverbs and sayings.
4.Kluckholn and Strodtbeck indentified five orientations about basic values:(1)human
nature,(2)relationship to nature, (3)sense of time , (4)activity, and (5)social relationships
Chapter 5 Verbal Communication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I. Cultural Impact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Summary of the Chapter
20
1.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linked. Language i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a
reflection of language.
2. Culture has an impact on language at various level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has a great impact on language at the lexical,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levels.
3. Linear language has a beginning and an end; It is logical and object oriented, and looks on
time as a continuum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uch as English; nonlinear language is circular,
tradition oriented and subjective, and looks on time as cyclical and ever-repeating, such as
Chinese.
4. Deductive thought pattern moves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specific; inductive pattern moves
from the specific to the general.
Chapter 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 The Natur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I.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function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ts functions include replacing, regulating, conveying, modifying,repeating,complementing
and contradicting.
2. Most classifications divide nonverbal messages into two comprehensive categories: those
that are primarily produced by the body; and those that the individual combines with the setting.
Chapter 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tiquette and Protocol
Ⅰ. Understanding Appropriate Etiquette and Protocol
II.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tiquette and Protocol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Protocol is defined as the customs and regulations dealing with diplomatic formality,
precedence and etiquette and etiquette as conventional requirements as to proper social behavior.
Protocol is what to do in a given situation. Etiquette is how to do it ——and how to do it
gracefully.
2.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tocol elements which permit you to dosuccessfully in any
culture, from initial contact(e.g. naming and exchanging cards ) to social entertainment(e.g. dining
and drinking practices, cocktail parties, tipping )to gift-giving etiquette, etc.
21
Chapter 8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I. Defining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II.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Variables
III.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Guidelines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components include players and situation, national character,
power and authority, perception, use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gender,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and substantive conflicts, etc.
2. Negotiations bring to the negotiating table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ir own culture.
These elements influence their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the objectives they
seek in the negotiation and the expectations they hold of the behaviors of their partners.
Transcending cultural limits is a formidable but essential task if negotiations with foreign parties
are to succeed.
Chapter 9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 Cultural Adaptation
II.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ummary of the Chapter
1. While entering a foreign culture ,one’s anxiety that results from losing all the familiar
signs and symbols of social intercoursewill change one’s psychological state from excitement and
interest to depression and fear of the unknown. Similar discomfort may arise when one comes
back to his culture after long exposure to another culture.
2. Clearly defining which stage of cultural shock we are in is helpful for us to have a positive
sense of cultural shock and to adopt measures accordingly.
2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5*7=35 分)
1.語法翻譯法
2. 《十二銅表法》
二、簡答題(5*6=30 分)
1.請簡述對外漢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2. 西方的現代主義流派共同呈現出了怎樣的特點?
三、論述題(15*3=45 分)
1.請系統回答漢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和其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有哪些不同之
處。
2. 試評基督教對中世紀西歐文化的影響。
四、案例分析題(20*2=40 分)
1.有研究者調查外國學習者“著”的習得狀況,下述例句來自部分初級后期
學習者:a.我從飛機上下著很高興;b.我們在火車坐著兩三小時;c.然后,我們
看著電視,聊天著和練習著我的中文;d.工廠常常夸著他的本領。
請根據所學知識,系統分析上述例句。
v【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語法翻譯法是以語法為基礎,用母語來教授外語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受
機械語言學理論影響,呈現出下述特征:以語法教學為中心,強調系統語法的學
習;語言材料的內容以能否突出某種語法形式為準;運用學習者母語進行課堂教
學;以閱讀和書面翻譯為主。盡管這是外語教學中運用歷史最長的一種方法,但
其存在過分強調語法學習、過分依賴母語和忽略口語教學等缺陷。
2. 為了平息平民對貴族壟斷立法權和任意解釋習慣法做法的不滿,羅馬共
和國在公元前 450 年左右制定和頒布了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
銅表法》。該法之所以被冠以此名是因為公布的法律條件是刻在 12 塊立在羅馬廣
場的銅表上。法律公開,法律條文明確的思想由此得到初步確立。該法典的制定
主要是基于羅馬的習慣法,法律條文涉及訴訟程序、債權、所有權、家長權、繼
23
承權、宗教法和對犯罪和懲罰的量用規定等。盡管這些規定主要是維護貴族利益,
但貴族的專橫還是受到限制,貴族無法對法律進行壟斷和任意解釋。更為重要的
是該法律的出臺標志著羅馬人對法制的重視。從此,制定法律成為羅馬人社會生
活,特別是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簡答題
1.對外漢語教學與下述學科關系密切:1.對外漢語教學與語言學;2.對外漢
語教學與心理學;3.對外漢語教學與教育學;4.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學
注:每個要點要稍作進一步的闡釋。
2. 西方的現代主義流派共同呈現的特點包括“現代意識”、人的異化、知識
分子的精神危機和現代藝術形式表現復雜人物心理。(1)強調表現“現代意識”,
中心是危機感和荒誕感?,F代主義的共同主題就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與絕望。(2)
深刻反映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關系的尖銳對立,表現
了人的異化這一重要主題。(3)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
的自我表現。它深受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
義、個人主義的色彩。(4)他們廣泛應用象征性、荒誕性、意識流等藝術形式和
手法,將抽象的思維外在形象化,力求發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
的范圍。
三、論述題
1.與漢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相比,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
點:(1)年齡層次不同;(2)遷移作用不同;(3)學習環境不同;(4)文化背景
不同;(5)學生個體差異不同;(6)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不同;(7)教學方法
不同。 注:上述每個點均需適當闡述。
2. 從人文主義觀點出發,基督教及其教會在中世紀歐洲的統治的確是種不
幸,神權思想甚囂塵上,人性受到壓抑,思想受到禁錮,社會愚昧無知,停滯不
前,文學藝術活動受到限制,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異端審判庭的存在和罪惡更是反
映了教會的黑暗和愚昧的一面。然而,基督教及其教會在中世紀歐洲的存在并非
只有消極的一面,事實上,它對中世紀歐洲的正面積極貢獻與負面消極危害一樣
巨大。正確認識基督教及其教會在中世紀的作用對于把握西方文明的有著重要意
義??陀^地說,在古代文明被毀之后,是基督教實際負起了(嚴格地說也只有基
24
督教才能負起)在歐洲“從頭做起”的重新建設文化的任務。
首先,沒有基督教及其教會的存在和影響,使政治上紛亂的歐洲有了一種無
形的凝聚力。歐洲,特別是西歐在中世紀逐步趨同發展,形成文化上的同一性,
這主要得益于基督教的影響。其次,在規范人的思想、倫理、道德方面,基督教
思想是當時無可替代的權威?;浇趟枷雽τ谠陂_化日耳曼民族的過程中作用巨
大。再次,基督教教會有意無意保留了古典文化,并成為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傳播
者。最后,盡管教會的主要作用是規定和指導人們的宗教生活,但在中世紀,特
別是最初的 500 年,歐洲社會缺乏政府管理和有效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機構,人們
生活中的許多需求通常由教會承擔。
結合基督教的基本知識與時代特征,關鍵要談出把握全面且準確。
四、案例分析題
答題要點:要使用中介語、遷移等術語及相關理論系統分析上述材料。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詢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考研咨詢 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稱:昆山創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考研秘籍網 版權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日本免费人成网ww555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