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目錄 I 考查目標........................................................................................ 2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III 考查內容..................................................................................... 2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2 2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設計史及理論考試大綱 I 考查目標 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相關專業碩士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一 般能力和培養潛能,以利用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的設計建設培養具有 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工業設計工程專業人才??荚嚋y 試考生掌握現代設計史及工業設計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扎實程度,考查考生能熟練運 用這些概念與理論分析的能力。 具體來說。要求考生: 應該對現代設計史、工業設計史發生的各種思潮運動,現代設計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概況, 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與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7 個 ,每題 5 分,共 35 分) 填空(15 個空 ,每空 1 分,共 15 分) 簡答題(5 題,每題 12 分, 共 60 分) 論述題(2 題 20 分) 假如每題分數有變化,變化范圍亦不大。 III 考查內容 一、現代設計史 1.現代設計與現代設計教育 2.工業革命初期的設計發展狀況 3.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4.新藝術運動 5.裝飾運動 6.現代主義設計 7.包豪斯 8..工業設計的興起 9.現代設計的職業化與制度化 10.豐裕社會與國際主義風格 11.世界現代設計 12.現代主義之后的設計 二、工業設計史 1.工業革命前的設計 3 2.1750-1914 年的工業設計 3.1915-1939 年的工業設計 4.1940 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 一. 名詞解釋(7 個 ,每題 5 分,共 35 分) 1.國際主義設計 答: 現代主義經過在美國的發展成為戰后的國際主義風格。這種風格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 以來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影響了世界各國的設計。國際主義設計具有形式簡單、反裝飾 性、系統化等特點,設計方式上受“少則多“原則影響較深,20 世紀 50 年代下半期發展為 形式上的減少主義特征。從根源上看美國的國際主義與戰前歐洲的現代主義運動是同源的, 是包豪斯領導人來到美國后發展出的新的現代主義。但從意識形態上看二者卻有很大差異, 現代主義的民主色彩、烏托邦色彩蕩然無存,變為一種單純的商業風格,變成了為形式而形 式的形式主義追求。80 年代以后國際主義式微的主要原因,逐漸被后現代主義風格挑戰。 2.非物質設計 答:信息社會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非物質社會,它是隨著 20 世紀 90 年代電腦的普及、網絡的 建立與擴張而建立的。非物質理論的確定與設計理論的提出是當代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事 件。非物質設計是以信息設計為主的設計,是基于服務的設計。在信息社會,社會生產、經 濟、文化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從一個基于制造和生產物質產品 的社會,向一個基于服務的經濟型社會的轉變,不僅擴大了設計的范圍,使設計的功能和社 會作用大大增強,而且導致設計本質的變化,以至西方學者將設計定義為一個“偽逍”的領 域,從一個講究良好的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轉向一個非物質的、多元再現的文化,即進入一 個非物質的虛擬設計、數字化設計為主要特征的設計新領域,設計的功能、存在方式、形式 都不同于物質設計。 3.CI 計劃 答: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日本 CI 專家山田英理較準確地概括了人們對 CI 的認識:第一, CI 是一種被明確地認識企業理念與企業文化的活動;第二,CI 是以標志和標準字體作為溝 通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的工具。德國學者蓋爾哈特·馬蒂亞斯教授則進一步明確指出,企業 形象的組成部分應為:體現企業個性的企業哲學、體現企業形象的手段,這種手段又可分為 企業行為規范、企業設計規范、企業的交際手段等,要在企業廣告、企業促銷、企業公關方 向付諸努力等,使企業形象分為行為舉止、外在形象、交流活動等構成層面。 4.高科技風格 答:高科技風格不僅在設計中采用高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高科技風格源 于 20 世紀 20-30 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征。但 “高科技”風格由于過度重視技術和時代的體現,把裝飾壓倒了最低限度,因而顯得冷漠而 缺乏人情味,遭到了人們的批評?!案呖萍肌憋L格最為轟動的作品是英國建筑師皮阿諾和羅 杰斯設計的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 5.綠色設計 答:又稱為生態設計,是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勃興的一種新的設計方式。綠色設計源于人們 對于現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師的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 歸。設計師轉向從深層次上探索工業設計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力圖通過設計活動,在 人——社會——環境之間建立起一種協調發展的機制。 綠色設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 4 環境效益,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僅要盡量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 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地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 6.彼得·貝倫斯 答:新建筑運動的早期領袖,德國現代主義設計藝術的先驅,“青年風格”代表人物之一。 彼得·貝倫斯為德國通用電器公司作出了世界上 企業形象設計,并設計了透平機工廠廠房, 這在現代主義建筑設計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貝倫斯在注重功能與技術表現的基礎上,追求 設計形式的簡約。 7.德國工業同盟 答:在赫爾曼·穆特修斯的倡議下,1907 年 10 月成立了旨在促進設計的半官方機構——德 國工業同盟。其成員包括了制造商、建筑家和工藝家。德國工業同盟把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 所改變的社會當作不可避免的現實來客觀接受,并利用機械技術開發滿足需要的產品。德國 工業同盟成立后出版年鑒,開展設計活動,參與企業設計,舉辦設計展覽,尤其具有意義的 是他們有關設計的標準化和個人藝術性的討論,持這兩種觀念的分別是穆特修斯和亨 利·凡·德·威爾德。1914 年,穆特修斯極力強調產品的標準化,主張“一切活動都應朝 著標準化來進行”;而威爾德則認為藝術家本質上是個人主義者,不可能用標準化來抑制他 們的創造性,若只考慮銷售就不會有優良品質的制作。這兩種觀念代表了工業化發展期人們 對現代設計的認識。同盟的中心人物和實踐者是彼得·貝倫斯,他受聘為德國通用電器公司 的設計顧問,為該公司設計了廠房、電器、標志、海報及產品說明書等,他的設計極好地詮 釋了現代設計的理念,成為工業設計史上第一個工業設計師。 二.填空(15 個空 ,每空 1 分,共 15 分) 1. 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是由“工業設計之父” 倡導的。(威廉·莫里斯) 2. 作為“新藝術”發源地的法國,在開始之初就形成了兩個中心:一是 ;另一 個是 。(巴黎、南斯市) 3.在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中,表現最突出的是德國,其次是 和荷蘭。(俄國) 4.20 世紀初,就在德國現代主義設計迅速發展時,荷蘭也出現了具有相同設計風格特征的 運動—— 。(“風格派”運動) 5.美國于20世紀30年代創造性地形成了一種風行美國乃至世界的新設計風格—— 。 (“流線型風格”) 6.1953 年成立了德國在戰后重要的設計學院—— 。(烏爾姆設計學院) 7.“工藝美術”運動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 (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國工 藝美術運動的奠基人,是真正實現英國理論家 (拉斯金)思想的一個重要設計 先驅。 8.英國“波普”設計比較集中反映在 、 、 、 幾個 方面。(時裝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 9.在蘇格蘭的“新藝術”運動中,格拉斯哥風格的主要奠基人有 、 和 麥當娜姐妹,他們稱為格拉斯哥四人。(馬金托什、赫伯特·馬克奈) 三.簡答題(5 題,每題 12 分, 共 60 分) 1.簡述工業設計的三個發展時期及特點。 答:第一個時期(1750—1914 年的工業設計)自 18 世紀下半葉至 20 世紀初期,這是工業 設計的醞釀和探索階段。2、第二個時期(1915—1939 年的工業設計)在一戰和二戰之間, 這是 現代工業設計形成與發展的時期。 3、第三個時期(1940 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在二 戰之后,這一時期工業設計與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業 設計是以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為條件發展起來的,與機械化生產密切相關。 2.“新藝術”運動與“工藝美術”運動之間的不同 5 答:“工藝美術”運動比較重視中世紀的哥特風格,把哥特風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與借鑒 來源,而“新藝術”運動則完全放棄任何一種傳統裝飾風格,完全走向自然風格,強調自然 中不存在直線,強調自然中沒有完全的平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有機形態,而裝飾的 動機基本來源于自然形態,充分運用了植物、昆蟲、女人體和象征主義;把感覺因素引入了 設計,并經常運用明顯的性感形象。 3. 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及其特征 答:1)、現代主義設計由于最初發端于建筑領域,所以其設計形式的最終形成,在建筑設計 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在總體上,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堅持面向大眾的設計立場,改變傳統的、 昂貴的建筑材料和建設方法,通過采用新興的工業材料來降低成本,同時,還改變了建筑的 基本結構和建筑方法,采用大量預制件、現場組裝等方式,完全取消多余的裝飾。在建筑的 外觀設計上,多采用簡單的立體主義造型,色彩基本上是白色、黑色;在建筑結構設計上, 多用梁柱支撐,全部采用所謂的玻璃幕墻。2)、整個建筑體現出鮮明的功能主義原則,成為 一種單純到極點,少則多,冷漠而理性,立體主義的新建筑形式。其所追求的功能第一,形 式第二的設計理念,使產品的生產實現了標準化、批量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生產力 的發展。 4. 裝飾藝術的風格特征 答:首先,從造型語言來說,它趨于幾何但不過分強調對稱,趨于直線但又不囿于直線。幾 何扇形、放射狀線條、閃電型、曲折型、重疊箭頭型、星星閃爍型、連鎖的幾何構圖、之字 形或金字塔形的造型是其設計造型的主要形態,并通過貴重金屬、寶石或象牙等高檔材料表 現出來,給人以新奇和時髦的造型感受,彌漫著貴族高雅的情調。其次,從色彩的運用而言, 它具有鮮明、強烈的色彩持征,鮮紅、鮮藍、鮮黃、鮮橙以及金屬色受到了特別的重視。通 過這些色彩的運用,使其設計達到了絢麗奪目甚至金碧輝煌的效果。 6.荷蘭風格派運動的鮮明特征 答:荷蘭風格派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將傳統的建筑、家具和產品設計、繪畫、雕塑的 特征完全拋棄,變成最基本的幾何結構單體,或者稱為“元素”(element)。第二,把最基 本的幾何結構單體,或者元素進行結構組合,形成簡單的結構組合,但是,在新的結構組合 當中,單體依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鮮明的可觀性,即個體的整體中,不因整體而失去個體 的形態特征。第三,造型與裝飾藝術中,除了對稱性以外,非對稱性是體現藝術效果的最有 效手段。大多數的藝術家對非對稱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運用。第四,在造型上,非常特別 地反復運用幾何結構,在色彩的使用上,重視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四.論述題(2 題 20 分) 1. 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特征 答:從“后現代主義設計”理論探索者文杜里和詹克斯的理論中,以及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 的實踐中,可以總結發現,在后現代主義設計特征之下,作為設計領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 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強調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設計形式的變化。 后現代主義建筑認為現代主義建 筑的方盒子缺乏人性,主張建筑應該而且必須有裝飾。在建筑的細節上,往往采用各種古典 裝飾,運用變形、分裂、刪節、夸張、矛盾等手段使裝飾充滿趣味性和象征性。而現代主義 建筑強調非裝飾化特點,夸大無裝飾化外形特點,在設計形式上陷入了減少主義風格的泥淖 之中。 第二,后現代主義建筑強調歷史文化,即所謂“文脈主義”。 后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 師們在拋棄現代主義平滑的方盒子建筑形式時,認為決定建筑外觀的不單純是內部功能,而 且還受到群體、環境、地區、歷史等的影響,強調建筑的形體質量感,提倡建筑的“內”、 “外”雙重性,重視層次感和深度感。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師強調重視傳統歷史風格,主張 6 對歷史風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等方法,并且將這種折衷處理建立在現代主義設計的構造 基礎之上。 第三、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具備“隱喻”、“象征”和“多義”的特點,表現在建筑造型 與裝飾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細節上的含糊性。 現代主義建筑形態語言基本上是單一的, 只出于對功能認識;而后現代主義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形式往往包含有一系列現代符號學的內 容,通過點、線、面和色彩的變化,使現代主義明確、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的形態語言具 有了“隱喻”、“象征”和“多義”的含義以及戲謔、調侃的色彩。所以,了解后現代主義建 筑,應該從結構、符號、形式等多種角度出發。 當然,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上述特點,是在一個歷史過程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并不是在 所有的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一方面,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從現代主 義受到質疑到否定,從后現代主義萌芽到最終確立,有一個發展過程;另一方面,建筑作為 一切藝術的綜合,它不僅受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影響,而且還與現代科技,特別是新材料、 新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科技的每一進步,可能會改變建筑的結構形式和裝飾面貌。 2.美國工業設計的新特點 答:20 世紀 60、70 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美國在全球經濟大國的確立和科技 的領先,使美國的工業設計出現了以下新特點: 首先,計算機產品的設計和更新換代,引發了工業設計革命。在計算領域,美國一直處 于領先地位,引導或左右了計算機革命甚至網絡時代,這種狀況,一方面保證了美國科學技 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改變了美國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其次,新技術被迅速地融入設計的同時,為人設計的思想成為設計的一大宗旨。早在 1960 年,蒂格繼 50 年代成功設計波音 707 之后又成功設計了波音 747 內艙,創造了更安全、 更舒適的飛機內部環境,成為美國大型交通工具中完美的經典之作。1965 年聯邦政府授權 給設計師桑德伯格和費尼為對弗蘭西斯科設計一大型公交系統,該設計充分運用了人機工學 的原理,體現了為人設計的思想。1968 年,羅維成為美國宇航局設計顧問,設計出了科學 而有人情味的宇航環境。這些設計無不體現在充分吸收新技術的同時,考慮以人為本的設計 觀。 再次,將設計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強調設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這方面最典型例子是“企 業形象設計”(Corporate identity)的出現和完善。60、70 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 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提升企業的品牌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 羅維設計事務所、蒂格設計事務所等重要設計機構都為大企業設計標志和整套企業形象,使 這些企業名聲大振,成功地推介了企業形象。將被稱為“CI”的企業形象設計范疇從單純的 設計視覺標志逐步擴展到企業的行為標準設計及企業本身的經營觀念設計上。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