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政治理論(碩士單獨考試) 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政治理論 代 碼:111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 考試性質 政治理論課考試的評價標準是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 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論素質并有利于各高等學校在專業上擇優錄取。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方式:閉卷,筆試 2、答題時間:180 分鐘 3、題型:辨析題、簡答題、論述題 4、內容: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形勢與政策組成 5、參考書目:教育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體系概論》統編教材。 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識范圍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1.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含義。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思想淵源和實踐基礎。 2.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立場、理論品質以及社會理想。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世界和實踐 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社會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2.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聯系的內涵和特點。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 一致性。 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辯證思 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3.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規律及其客觀性。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正確發揮主觀能 動作用。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1.認識的本質及規律 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的本質。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相互關系。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樹立正確的 價值觀。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3.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 (四)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1.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 系原理的理論意義。 生產力的含義和結構。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與生 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經濟基礎的內涵。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社會形態更 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2.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的產生和本質。階級斗爭的含義和作用。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革命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質和作用。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 科學技術的含義。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人的本質。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 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個人與社會歷史。 (五)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1.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 關系。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價值規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礎 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貨幣轉化為資本。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剩余價值的含義。資本的本質。不 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剩余價值率。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超額剩余價值。資本積累的含義。資本主義簡單再 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積累的本質。影響資本積累規模的因素。資本有機構成。 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實現循環運動的基本條件。資本 周轉。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關鍵因素。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利潤和平均利潤。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3.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和對外職能。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實質。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 (六)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1.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壟斷的形成及本質。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形式和作用。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經濟全球化極其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后果。 2.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調 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3.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 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七)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局限性。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對社 會主義的探索。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 主義民主。 2.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 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社會主義 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社會 主義的改革。 3.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政黨產生的條件和性質。 (八)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2.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共產主義實現的長期性?!皟蓚€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 系。 3.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 導意義。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 理論的意義。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和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新 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系。革命統 一戰線的建立及其主要經驗。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黨的建設的主要內容和 基本經驗。 (三)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1.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基本內容。 2.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四)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1、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論十大關系》?!蛾P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2、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征。我國社 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六)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1.對社會主義的本質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科學內涵。社會和諧和重要意義。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堅持科學發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夢 (七)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 1.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3.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 (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 政治體制改革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建設文化強國 4.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5.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九)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1.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 務之一。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 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及其實踐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發展?!昂推浇y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 重要意義?!昂推浇y一、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新時期對臺工作方針 (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 1.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的形成依據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中國堅持走和 平發展的道路。 2.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據和重要意義。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十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堅持共同富裕目標。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 造。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合作。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3.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務。加強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 政策。 4.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人民解放軍的性質和作用。建設鞏固的國防。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 軍事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民融合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堅持黨的領導必須 改善黨的領導。 2.全面提高黨的領導科學化水平 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 和純潔性建設。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三、形勢與政策(考查對當年國內外重大和重點事件的理解)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