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沉積巖石學》 2017 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河南理工大學 二○一六年九月 目 錄 Ⅰ、考試性質........................................................................................ 1 Ⅱ、考察目標........................................................................................ 1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2 Ⅳ、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3 第一篇 沉積巖 ................................................................................ 3 第一章 緒論............................................................................. 3 第二章 沉積巖的形成及演化 .................................................. 3 第三章 沉積巖的構造和顏色 .................................................. 4 第四章 陸源碎屑巖 ................................................................. 4 第五章 火山碎屑巖 ................................................................. 5 第六章 碳酸鹽巖..................................................................... 5 第七章 其他沉積巖 ................................................................. 6 第二篇 沉積相 ................................................................................ 6 第八章 沉積相的概念及分類 .................................................. 6 第九章 碎屑巖沉積相.............................................................. 6 第十章 碳酸鹽巖沉積相.......................................................... 7 第十一章 巖相古地理研究...................................................... 8 V、參考教材.......................................................................................... 8 1 Ⅰ、考試性質 《沉積巖石學》是我校為了測試報考“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古生物學 與地層學”專業參加復試學生的基礎地質水平,而設置的復試考試科目,其目的 是科學、公平、公正、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沉積巖和沉積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 識以及鑒別沉積巖的基本技能,進行沉積相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評價的標準 是參加復試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確保被錄取者擁有基本的地質素 養,為學習后續其他專業課程和畢業后從事沉積礦產的勘探與開發的打下良好的 基礎。并有利于我?!暗刭|資源與地質工程”和“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得以 擇優選拔和錄取。 Ⅱ、考察目標 《沉積巖石學》包括沉積巖和沉積相兩部分。課程全面研究沉積巖的物質成 分、結構、構造、巖石產狀和巖層之間的關系;總結沉積巖形成的理論,包括風 化、搬運、沉積及沉積后變化的理論,特別是研究沉積作用及沉積后作用所形成 的物質組分和結構、構造特點,搞清沉積物(巖)與沉積礦產的成巖與成礦機理。 根據沉積巖的原生沉積特點和時空分布規律、闡明沉積巖的物源、沉積巖的成分、 結構、構造、類型和沉積相的概念及分類、不同碎屑巖和碳酸鹽巖沉積相的基本 特征、主要識別標志與沉積礦產之間的關系、沉積相模式、沉積巖形成的沉積環 境等,恢復沉積古地理面貌,預測沉積礦產的有利分布區。要求考生: 1、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能準確、恰當地使用本學科的專業 術語。 2、掌握沉積巖的形成理論及其分布規律理論知識。 3、掌握主要類型沉積巖的巖性特征,觀察和描述方法,分類和命名原則, 并初步掌握沉積巖的機械分析、染色分析、普通薄片等常規測試鑒定方法,了解 部分先進測試鑒定方法。 4、能夠熟練掌握礦物、巖石的描述和鑒定方法。 5、掌握沉積相的概念、不同沉積相類型沉積特征和沉積相模式以及不同沉 積相類型的識別方法。了解不同沉積相類型與沉積礦產富集之間的關系。 2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沉積巖 約 60% 沉積相 約 40% 四、試卷題型結構 試卷題型結構為: 名詞解釋 共 10 小題,每題 3 分,共 30 分 簡答題 共 5 小題,每題 8 分,共 40 分 論述題 共 2 小題,每題 15 分,共 30 分 3 Ⅳ、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第一篇 沉積巖 第一章 緒論 考試內容:沉積巖和沉積巖石學的概念,分布及特征、沉積巖石學的研究歷史與 現狀、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 考試要求: 1. 掌握沉積巖和沉積巖石學的概念。 2. 了解沉積巖的空間分布及特征。 3. 了解沉積巖石學的研究歷史與現狀。 4. 掌握沉積巖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 第二章 沉積巖的形成及演化 考試內容:風化作用的概念;各種造巖礦物的風化及其產物;各種巖石的風化及 其產物;母巖風化過程中元素的轉移順序及母巖風化的階段性;母巖風化產物的 類型;風化殼;流體基本知識和概念;碎屑物質在流水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碎 屑物質在海、湖水體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碎屑物質在空氣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膠體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化學沉積分異 作用;兩種沉積分異作用的關系及其地質意義;正常沉積作用和事件沉積作用。 考試要求: 1. 掌握風化作用的概念;各種造巖礦物的風化及其產物;各種巖石的風化 及其產物;風化殼;流體基本知識和概念; 2. 理解碎屑物質在流水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碎屑物質在海、湖水體中的 搬運和沉積作用;碎屑物質在空氣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膠體溶液物質的搬運和 沉積作用;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化學沉積分異作用;兩種沉積分異作 用的關系及其地質意義;正常沉積作用和事件沉積作用 4 3. 深入理解母巖的風化作用、碎屑物質在流水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沉積 分異作用。 第三章 沉積巖的構造和顏色 考試內容:沉積構造、層理、紋層(細層)、層系、波痕、槽痕(模)、晶體印痕、 同生變形構造、疊瓦狀構造、結核等概念;層理的分類、各種近似層理之間的異 同點、不同成因波痕之區別;各種常見沉積構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指相意義; 沉積巖的顏色及其成因意義。 考試要求: 1. 掌握層理、層系、波痕、同生變形構造、疊瓦狀構造、結核等概念; 2. 明確層理的分類、各種近似層理之間的異同點、不同成因波痕之區別; 3. 深入理解各種常見沉積構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指相意義;沉積巖的 顏色及其成因意義。 第四章 陸源碎屑巖 考試內容:碎屑巖的結構組分、礦物成分、化學成分、雜基、膠結物的概念與特 征、碎屑巖的基本結構組分的含義、粒級的劃分方案、粒度的分類及命名、φ 值 的定義及換算、碎屑巖的支撐性質及膠結類型,礫巖、角礫巖、底礫巖、層間礫 巖的概念;礫巖的分類,底礫巖和層間礫巖的特點及其成因意義。砂巖、雜砂巖、 粉砂巖、ZTR 指數等基本概念;砂巖的分類,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巖屑砂巖、 雜砂巖的特征與成因。粘土巖、粘土礦物、泥巖、頁巖等基本概念,粘土巖的分 類,碎屑沉積物的沉積后作用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壓實作用、壓溶作用、膠結 作用、重結晶作用、交代作用等基本概念。 考試要求: 1. 掌握碎屑巖的結構組分、礦物成分、雜基、膠結物的概念與特征、碎屑 巖的基本結構組分的含義、粒級的劃分方案、碎屑巖的支撐性質及膠結類型,角 礫巖、底礫巖、層間礫巖的概念,砂巖、雜砂巖、粉砂巖、ZTR 指數等基本概 念; 2. 能熟練應用三級命名法對砂巖、礫巖進行分類命名。 5 3. 掌握沉積物的沉積后作用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壓實作用、壓溶作用、 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交代作用等基本概念,能進行成巖階段劃分。 第五章 火山碎屑巖 考試內容:火山碎屑巖的物質成分,火山碎屑巖的分類,火山碎屑巖、集塊結構、 火山角礫結構、凝灰結構、集塊巖、凝灰巖等基本概念。 考試要求: 1. 了解火山碎屑巖的分類,火山碎屑巖的結構和構造。 第六章 碳酸鹽巖 考試內容: 1. 基本概念:碳酸鹽巖、內顆粒(異化顆粒)、內碎屑、鮞粒、藻灰結核、 球粒、晶粒、生物格架、泥、膠結物(亮晶方解石)、疊層石、鳥眼構造、示底 構造; 2 .基本原理:碳酸鹽巖的主要結構組分的類型及其含義、內碎屑的成因、鮞 粒的成因、膠結物的特征、灰泥與亮晶方解石的區別、疊層石形態與水動力及環 境的關系。 3. 碳酸鹽巖中生物骨骼的主要礦物成分、常見生物門類骨骼的典型顯微結 構特征(如三葉蟲、海百合、海膽、腕足類、腹足類等)。 4. 石灰巖的成分分類、石灰巖的結構分類(如 Folk、Dunham、馮增昭的分類 等),石灰巖的命名。 5. 白云巖、原生白云巖、次生白云巖等基本概念;白云巖的主要形成機理: 原生沉淀作用、毛細管濃縮作用、回流滲透白云化作用、混合白云化作用、調整 白云化作用。 6. 碳酸鹽沉積物的沉積后作用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沉積后作用、溶解作 用、礦物的轉化與重結晶作用、膠結作用、世代膠結、交代作用、壓實作用等基 本概念,亮晶方解石膠結物與新生變形方解石的區別。 考試要求: 1. 掌握碳酸鹽巖、內顆粒(異化顆粒)、內碎屑、鮞粒、藻灰結核、球粒、 6 晶粒、生物格架、泥、膠結物(亮晶方解石)、疊層石、鳥眼構造、示底構造, 碳酸鹽沉積物的沉積后作用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沉積后作用、溶解作用、礦物 的轉化與重結晶作用、膠結作用、世代膠結、交代作用、壓實作用等基本概念。 2. 理解碳酸鹽巖的主要結構組分的類型及其含義、內碎屑的成因、鮞粒的 成因、膠結物的特征、灰泥與亮晶方解石的區別、疊層石形態與水動力及環境的 關系。 3. 掌握石灰巖常見的分類方案,會對常見的石灰巖進行類型劃分。 第七章 其他沉積巖 考試內容:蒸發巖(鹽巖)、硅巖、油頁巖、煤、煤系、鐵沉積巖、錳沉積巖、 鋁沉積巖、磷沉積巖的基本概念、成因與分布規律。 考試要求:掌握蒸發巖(鹽巖)、硅巖、油頁巖、煤、煤系、鐵沉積巖、錳沉積 巖、鋁沉積巖、磷沉積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篇 沉積相 第八章 沉積相的概念及分類 考試內容:沉積相,巖相,沉積環境,相標志,相序遞變規律(沃爾索相律), 相模式,沉積體系。 考試要求: 1. 掌握沉積相,巖相,沉積環境,相標志,相序遞變規律(沃爾索相律), 相模式,沉積體系的基本概念。 2. 理解沉積相、巖相和沉積環境的區別與聯系。 3. 深入理解相序遞變規律(沃爾索相律)及其在相分析中的應用。 第九章 碎屑巖沉積相 (教材第 9~11 章) 考試內容: 7 1. 沖積扇的形成條件與過程,沖積扇的沉積類型,沖積扇相的亞相劃分, 沖積扇的鑒別標志。 2. 河流的分類型,曲流河、辮狀河、網狀河的特征,曲流河的沉積模式及 亞相、微相劃分,辮狀河沉積與曲流河沉積的異同點,古代河流沉積的鑒別標志。 3. 湖泊的分類,陸源碎屑湖泊沉積的相模式,陸源碎屑湖泊沉積的主要鑒 別標志,陸源碎屑湖泊沉積的主要砂體類型,陸源碎屑湖泊沉積與油氣的關系。 4. 三角洲的形成條件與形成過程,三角洲的基本特征,三角洲的分類,不 同類型三角洲的基本特征,三角洲的沉積模式和垂向沉積層序,三角洲相的鑒別 標志,三角洲與油氣的關系,同期異相,同相異期。 5. 海洋的水動力狀況,海底地形與海水深度,海水的物理化學條件,海相 組的劃分,海相組沉積的一般特征,海相自生礦物,廣鹽性生物,窄鹽性生物, 砂質高能濱岸相的亞相劃分及特征,潟湖、障壁島、潮坪的環境特征及其沉積特 征,淺海陸棚相的一般特點及亞相劃分,淺海風暴巖的沉積特征,半深海相及深 海相的主要沉積類型。 6. 沉積物重力流的分類,濁流沉積和碎屑流沉積的基本特征,鮑馬序列的 構成及其成因解釋,海底扇沉積模式。 考試要求: 1. 要求學生掌握沖積扇相、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和海洋碎屑相的基 本概念。 2. 能熟練應用各種沉積相標志進行沉積相的劃分。 第十章 碳酸鹽巖沉積相 (教材第 12 章) 考試內容:碳酸鹽沉積環境的特點、海洋碳酸鹽沉積相模式的研究歷程(肖-歐 文模式、拉波特模式、威爾遜模式、塔克模式、里德模式和關士聰模式等),典 型的礁與礁相的分類、沉積特征和發育的一般規律。 考試要求: 1. 掌握碳酸鹽沉積環境的特點、國內外典型海洋碳酸鹽巖幾種常用的沉積 相模式。 8 2. 了解典型的礁與礁相的分類、沉積特征和發育的一般規律。 第十一章 巖相古地理研究 (教材第 13 章) 考試內容:各種相標志的指相意義,巖相古地理分析的基本原理,沉積盆地巖相 古地理條件的分析,沉積中心與沉降中心。 考試要求: 1. 掌握各種相標志的指相意義。 2. 掌握沉積中心與沉降中心的基本概念。 3. 了解巖相古地理分析的基本原理。 V、參考教材 1. 何幼斌,王文廣. 沉積巖與沉積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2. 朱筱敏. 沉積巖石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3. 姜在興. 沉積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4. 朱筱敏. 沉積巖石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5. 趙澄林、朱筱敏. 沉積巖石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6. 馮增昭. 沉積巖石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7. 趙澄林. 沉積巖石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8. 曾允孚、夏文杰. 沉積巖石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9. 劉寶君. 沉積巖石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