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考試大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試卷題型結構為: 簡答題 3 小題,每題 15 分,共 45 分 辨析題 3 小題,每題 15 分,共 45 分 論述題 2 小題,每題 30 分,共 60 分 一、課程的性質和考核目的 (一)課程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一個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一 體化”的理論體系。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 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的實踐 觀為基礎和軸心,貫通和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內容及其各部分的相互關 系;以實踐觀和物質觀的統一,闡釋包括自然、社會、思維在內的哲學本體論、 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的一些問題;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及其人類社 會的基本結構、歷史規律、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它實現了辯證唯 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是以徹底的批判性為標志的科學性和 革命性的統一。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一 方面為學生學習相關課程及進一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奠定必要的基礎,另一方 面培養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 念,使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二)考核目的 主要考核學生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 的程度;考核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分析解決 問題的能力;考核學生辨別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反馬克思主義 哲學在一些基本觀點上的對立、分歧及原因。要求考生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 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 法論,能夠客觀、科學地分析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本課程主要講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包括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社會歷史觀及其基本問題;社會的基本結構與文明進步;社會發展規律與動力; 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 以下分章闡述。 導論 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1.課程內容: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 主義哲學與現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2.考核知識點: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派別的劃分;馬克思主 義哲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基本特征及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 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解 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第一章 物質與世界 1.課程內容: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意 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2.考核知識點: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實踐、意識等的定義;辯證唯物 主義物質觀的意義;世界物質統一性及其實踐意義;意識的起源和本質;意識的 結構與功能。 第二章 實踐與世界 1. 課程內容:實踐的本質和結構;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實踐 的世界觀意義。 2. 考核知識點:實踐的含義、特征、結構;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的 結構與功能;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實質、意義;主觀世界與客觀世 界的分化與統一;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第三章 社會及其基本結構 1.課程內容:社會的本質和整體性;社會的經濟結構與要素,社會經濟結構 是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政治結構與要素, 國家的本質、職能、類型及發展趨勢;社會觀念結構與要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 立性,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2. 考核知識點: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國家、社會意識、意識形態、 文化、文化結構等概念;社會的經濟結構與要素,社會政治結構與要素,社會文 化結構與要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及其意義; 文化的本質和功能,文化結構的相對獨立性及功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 化建設。 第四章 個人與社會 1.課程內容:現實的個人與現實的社會;人的本質;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 值;社會創造人與人創造社會。 2. 考核知識點:人的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關系;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 值的關系;人的本質。 第五章 聯系與發展 1.課程內容: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和 結果、現象和本質、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形式和內容;規律及其 特點;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與實踐辯證法。 2. 考核知識點:聯系、變化、發展、規律的內涵;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 質、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形式和內容的辯證關系;規律及其特點; 聯系和發展的規律體系及其核心。 第六章 發展的基本規律 1.課程內容: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 之否定規律。 2. 考核知識點: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 的普遍性;量變質變規律的基本內容、基本原理及其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 內容、基本原理及其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基本內容、基本原理及其運用。 第七章 歷史規律與社會形態的更替 1.課程內容: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 展的直接動力。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的關系,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杠桿。社會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人 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社會形態的更替及其多樣性。 2. 考核知識點: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科學技術革命、社會改革、 社會革命、人民群眾、歷史人物、群眾史觀、英雄史觀、領袖、社會形態等概念;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社會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的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黨的群眾觀 點和群眾路線;社會形態的更替及其多樣性。 第八章 認識與實踐 1.課程內容:認識的發生;認識的本質;認識的結構。 2. 考核知識點: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實踐對認識的決 定作用;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第九章 認識形式與認識過程 1.課程內容:認識的辯證運動;認識的過程及其內在機制;非理性因素在認 識過程中的作用。 2. 考核知識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的內在機制;非理 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的一致性。 第十章 認識活動與思維方法 1.課程內容:認識活動中的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客觀辯證法和主觀 辯證法的關系。 2.考核知識點:辯證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辯證思維的基 本方法;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的關系。 第十一章 真理與價值 1.課程內容:真理及其屬性;價值及其屬性;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2.考核知識點:真理及其屬性;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及當代意 義;價值及其屬性;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性。 第十二章 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 1.課程內容:社會進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人的發展及其歷史進程;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 2.考核知識點:社會進步及其標準;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共 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書目:《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考試大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試卷題型結構為: 簡答題 3 小題,每題 15 分,共 45 分 辨析題 3 小題,每題 15 分,共 45 分 論述題 2 小題,每題 30 分,共 60 分 一、課程的性質和考核目的 (一)課程性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之一,是 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是關于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 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什么是社 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 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展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 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 本目的等問題上提出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構成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 (二)考核目的 主要考核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掌握、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要求考生熟練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關注十八大以來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展,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體系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要問題。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理論,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 務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理論,實現祖國 完全統一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的領導核心理論。 總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 課程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含義、主要內容、最新成果、歷史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論體系的精髓。 2.考核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實事求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 精髓。 第一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 1.課程內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內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和艱巨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過渡時期的區別與聯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 本路線、基本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大現實意義。 2. 考核知識點: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 學含義和主要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理論的必要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過渡時期的區別。 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1.課程內容: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的發展戰略。 2. 考核知識點: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三 步走”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1.課程內容: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堅定不移地推進 全面改革;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 2. 考核知識點: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革命;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正確 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全 面提高開放水平。 第四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 1.課程內容: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 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 明。 2. 考核知識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 分配制度;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民 主;全面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諧社會是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 第五章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理論 1.課程內容: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統一、一 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及其實踐。 2. 考核知識點: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和 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 1.課程內容: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的形成依據;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2. 考核知識點: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 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 的新型國際關系。 第七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課程內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 業的依靠力量;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2. 考核知識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 面發展的關系;實現共同富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新時期 愛國統一戰線的性質、內容和基本任務;黨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八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領導核心理論 1.課程內容: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全面提高黨的 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從嚴治黨。 2. 考核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的歷史 和人民的選擇;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 導;思想建黨與制度建黨相結合;加強廉政建設與反腐敗斗爭。 參考書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 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考試大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試卷題型結構為: 簡答題 4 小題,每題 15 分,共 60 分 論述題 1 小題,共 40 分 一、課程性質、目標與基本要求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 是研究關于無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建立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 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指導無產階級解放的行動科學。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是學習者能夠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學社會 主義的基本原理,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 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的 人才。其基本要求在于,學習者應正確識別、記憶有關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常識,同時,在識記的基礎上掌握所學內容的含義、由來及主要特征等等, 并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考試要求 考生應了解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社 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科學社會主義在蘇聯和東歐的命運、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 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的展開、當代資本主義的挑戰和社會主義的前 景等主要內容,并能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 入地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三、考試內容 緒論 知識點:科學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 內涵及特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三次飛躍; 第一章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初步實踐 第一節: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知識點:16 和17 世紀早期空想社會主義、18 世紀平均的空想社會主義、 19 世紀初期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及思想;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 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局限; 第二節: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誕生 知識點: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條件;歷史意義; 第三節: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知識點: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和依據;如何理解科學社會主義 的六項基本原則; 第四節:科學社會主義在19世紀后半葉的實踐和發展 知識點:馬克思、恩格斯對待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態度;馬克思、恩格斯對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有那些發展? 第二章 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和俄國首先實現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知識點:帝國主義論;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不發達國家首先勝利的 理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列寧晚年的探索和思考; 第二節: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定型和是非 知識點: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形成的 背景、基本特征、歷史成就和重大弊病; 第三節: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在國際上的推廣 知識點:東歐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新特點;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蘇聯 如何推廣自己的模式; 第四節: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失敗及其歷史教訓 知識點: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失敗的原因、過程及歷史教訓; 第三章 當今社會主義國家對各具本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第一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知識點: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內容及活的靈魂;鄧小平理論的形 成和發展、、精髓與基本內容、歷史地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二節:越南、老撾的社會主義革新與開放 知識點:越南革新開放的主要做法、成就與問題;老撾“有原則的全面革新” 的主要做法、成就與問題; 第三節:朝鮮、古巴的社會主義之路 知識點:朝鮮主體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古巴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第四章 全球化浪潮下資本主義世界各類社會主義政黨的 新變化與新探索 第一節:全球化浪潮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知識點:全球化及其特征;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第二節: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 知識點:冷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共產黨的新變化;托派第四國際;左派共產黨; 民主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 第三節:原蘇聯東歐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態勢 知識點:原蘇聯東歐地區左翼力量重組與迭起的表現、原因以及對社會主義 的新探索; 第五章 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世界的命運 知識點:時代的重大變化以及應該樹立的新觀念;科學社會主義面臨的挑戰 以及應對;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世界的新戰略的要點及其依據; 終論 知識點: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歷史貢獻;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曲折性 及其前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基本經驗及主要教訓;如何開創科學社 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新局面; 五、關于教材和主要參考書 (一)教材 高放、李景治、蒲國良主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第五版),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二)參考書 1.高放、李景治、蒲國良主編,《研究述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高放、李景治、蒲國良主編,《疑難解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試大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簡答題 4 小題,每題 12 分,共 48 分 論述題 2 小題,每題 26 分,共 52 分 上編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 綜述 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考試內容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1840 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鴉 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中 國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近代中國產生的新興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歷史任 務及其關系。 考試要求 1、了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2、了解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其結果。 3、掌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的變化。 4、理解為什么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5、認識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6、掌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7、了解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 8、了解近代中國產生的新興階級。 9、掌握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10、掌握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11、理解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考試內容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 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反侵略斗爭的意義;中國 面臨的邊疆危機和瓜分危機;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破產的原因。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教訓;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 覺醒。 考試要求 1、了解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文化滲 透,明確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2、了解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掌握近代中國人 民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3、了解中國面臨的邊疆危機和瓜分危機,掌握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破產的原 因。 4、掌握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5、了解甲午戰爭后民族意識的覺醒。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考試內容 金田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建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頒布;天 京事變;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意義;太平天國起義失敗的原 因和教訓。 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事業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洋務運動失敗的 原因和教訓。 “公車上書”;維新運動的興起;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百日維新;戊戌 維新運動失??;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考試要求 1、了解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到失敗的經過,掌握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 義、失敗原因和教訓。 2、了解洋務運動興起、發展和失敗的經過,掌握洋務運動的意義、失敗原 因和教訓。 3、了解維新運動的興起、發展和失敗的經過,掌握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 失敗原因和教訓。 4、掌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道路為什么走不通。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考試內容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資產階 級革命派的活動;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保路風潮與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 史意義。 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形成;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 教訓。 考試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2、了解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掌握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 動。 3、了解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掌握關于革命與改良辯論的 內容。 4、掌握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體會它給近代中國帶來的歷史性巨大變化。 5、掌握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認識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以及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的道理。 中編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考試內容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 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 命必須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作為革命對象。 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兩部分;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 項重要任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狀況及其艱難 處境;民族資產階級是帶兩重性的階級。 三種政治力量,三種建國方案;兩種基本的選擇,兩個中國之命運;資本主 義建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 擇。 考試要求 1、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認識其給 中國革命帶來的影響。 2、了解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 大山”,認識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 任務。 3、了解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兩部分,認識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新民主 主義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 4、了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認識民族資產階級是帶兩重性的階 級。 5、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掌握資本主義建國方 案在中國行不通的原因,理解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 共同選擇。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考試內容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的思想解 放運動;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十 月革命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五四運動的爆 發;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五四運動前后新 文化運動的區別;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的活動;認識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 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意義;中國共產黨 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呈現的新面貌;大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 訓。 考試要求 1、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出的口號,認識它的意義以及局限性。 2、了解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認識十月革命推動中國的先 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 3、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了解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和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認識五 四運動前后新文化運動的區別。 5、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及其活動,認識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和 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6、了解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掌握中國共 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 變”。 7、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呈現的新面貌。 8、掌握大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考試內容: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對中國革 命新道路的探索;反“圍剿”作戰與土地革命。 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土地革命戰爭的嚴重挫折;遵義會議的召開;紅軍 長征的勝利。 考試要求: 1、理解中國人民要爭得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須同國民黨反動統治作 堅決的斗爭。 2、領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是必要的、正義的、進步的。 3、掌握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 道路的。 4、掌握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的內容。 5、理解 20 世紀 20 年代后期、30 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內連續出現“左” 傾錯誤的原因。 6、理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7、掌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 建設的情況。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考試內容: 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盧溝橋事變與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在其占 領區的殘暴統治;侵華日軍的嚴重罪行。 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共產黨人與部分國 民黨人合作抗日;一二九運動與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西安事變及其 和平解決;國共合作,共赴國難;全民族同仇敵愾,奮起抗戰。 戰略防御階段的正面戰場;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路線;采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敵后戰場的開辟和 發展;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抗戰、團 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三三 制的民主政權建設;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抗日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的開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明;整風運動和實事求 是思想路線在全黨的確立。 抗日戰爭的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對中 國的援助;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原因和基本經驗。 考試要求: 1、掌握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及其影響。 2、理解日本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極為深重的災難。 3、掌握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的內容。 4、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5、理解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 6、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7、領會毛澤東的持久戰戰略思想。 8、掌握對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及其正面戰場的地位與作用 的客觀評價。 9、理解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10、掌握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原因和基本經驗。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考試內容: 戰后國際國內政治形勢;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方針;重慶談判和政 治協商會議;全面內戰爆發;以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 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從《五 四指示》到《中國土地法大綱》;土地改革運動的熱潮;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經 濟危機;學生運動的高漲;人民民主運動的發展。 各民主黨派的歷史發展;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第三條道路 的幻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為新中國繪制藍圖; 人民政協會議的召開與《共同綱領》的制定;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考試要求: 1、領會抗戰勝利后,國際國內政治形勢。 2、理解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圍中并迅速走向崩潰的原因。 3、掌握《中國土地法大綱》的內容及土地制度改革的意義。 4、理解各民主黨派的歷史發展和歷史作用。 5、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過程。 6、領會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 7、理解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下編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2006) 綜述 輝煌的歷史征程 考試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新中國建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面臨的嚴峻 考驗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今的四個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 以來的歷史性成就。 考試要求: 1、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2、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面臨的嚴峻考驗及出現這些問題的 原因。 3、理解為了解決建國初期面臨的迫切問題,黨和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其 成效。 4、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個發展階段,掌握每個發展階段的發展線索及 簡略進程。 5、掌握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歷史成就,并理解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巨大歷 史意義。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考試內容: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共中央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分析;開始采取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對新 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性認識的深入。 國家工業化任務的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選擇;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 出;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國內外條件。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全 國的全面確立。 考試要求: 1、理解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 2、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3、掌握建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采取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理解 中共中央對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性認識的深入。 4、掌握國家工業化任務的提出。 5、理解中共中央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原因。 6、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背景、內容;理解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國內 外條件。 7、理解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并舉;掌握并理解農業合作化的基 本過程、基本方針。 8、理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的原因及其實現;掌握社會主義改 造基本完成的意義。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考試內容: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保護和發展生 產力;《論十大關系》的發表;中共八大的召開;《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 問題》的發表;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初步糾正“左”傾錯誤的努力;廬山 會議;國民經濟的調整;“七千人大會”的召開;“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全面內 亂的形成;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挫敗“四人幫”“組閣”圖謀;1975 年整頓和 “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黨和政府所犯錯誤的性質、犯錯誤的原因及其科學分析。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與文化、醫療、科技事業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探索 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 考試要求: 1、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2、掌握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3、理解中國共產黨人在 1956 至 1957 年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早期探索。 4、理解《論十大關系》發表的背景,其基本方針及重大歷史意義;掌握中 共八大召開的時間,主要貢獻及歷史意義;理解《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 問題》發表的背景,其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5、理解整風運動的原因;理解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的原因及嚴重影響。 6、掌握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理解“大躍進”發 動的原因及影響;理解人民公社運動的背景和影響。 7、掌握毛澤東帶頭糾正“左”的錯誤及其中斷;掌握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 方針及巨大成就;理解“七千人大會”召開的背景、主要貢獻及歷史意義。 8、理解毛澤東發動“文革”的主觀愿望和主要論點。 9、掌握“文革”的導火線、主要論點及指導方針;理解全面內亂的形成及 人民解放軍的三支兩軍。 10、理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意義;掌握如何粉碎了“四人幫”的組閣圖 謀;掌握天安門事件的意義及“文革”的結束。 11、理解中國共產黨所犯錯誤的性質;理解中國共產黨犯錯誤的原因;能夠 對這些錯誤進行科學分析。 12、掌握黨在曲折探索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本建立。 13、掌握黨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理解毛澤東是探 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者;理解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考試內容: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撥亂反正的推 進和國民經濟的調整;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對外政策的調整;必須堅持四項 基本原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綱領的制定;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多層次對 外開放格局的形成;1983 年整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 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政治體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1989 年 政治風波;對外工作在打破對華“制裁”中全方位推進。 鄧小平南方談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正確處理改革、 發展、穩定的關系;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跨世紀發展戰略的 提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經受風險考驗中前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三 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行動綱領的制定;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構建社會主 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考試要求: 1、理解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背景及意義;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的內容及其偉大轉折意義。 2、掌握撥亂反正的推進。 3、掌握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及其作用;理解農村改革發起的條件及其過程; 掌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掌握對外政策的調整。 4、理解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 5、理解《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的科學評價。 6、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綱領的制定;掌握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 形成;掌握 1983 年整黨的內容。 7、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理解“三步走”發 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政治體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8、理解 1989 年政治風波的背景及平息;掌握對外工作在打破對華“制裁” 中全方位推進。 9、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和意義;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 標的確立。 10、理解如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掌握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與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11、掌握跨世紀發展戰略的提出;掌握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掌握“三個代 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2、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行動綱領的制定;掌握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 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掌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13、掌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及原因 參考教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5 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澤東思想概論》考試大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簡答題 4 小題,每題 12 分,共 48 分 論述題 2 小題,每題 26 分,共 52 分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歷史進程 考試內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 化的歷史進程和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 新成果。 考試要求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關系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 考試內容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 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考試要求 1、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2、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過程 3、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 4、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5、毛澤東思想的歷史特點 6、毛澤東思想成熟的原因 7、毛澤東思想在全黨指導地位確定的過程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略) 第四節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考試內容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實事求 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和意義,實事求是思想 路線的基本內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考試要求 1、實事求是的含義 2、解放思想的含義 3、黨的思想路線的確立和重新確立 4、鄧小平批判“兩個凡是”和領導真理標準討論中闡述的主要觀點 5、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考試內容 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新民主 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 義革命的基本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考試要求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2、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 ①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②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主要內容及其歷史與現實意義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特點和主要矛盾 4、黨的建設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經驗 5、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主要內容 6、近代中國人民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7、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法寶,包含: ①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特點和實質 8、三大法寶之間的關系 9、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過程 10、實施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和原則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考試內容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適合中國 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 確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考試要求 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2、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3、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 20 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4、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條件 5、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參考書目: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 年修訂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河南理工大學GPS原理與應用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河南理工大學病理學考研大綱碩士研究生入學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