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天津理工大學 2016 年碩士研究生復試考試大綱 一、 考試科目:《環境科學與工程綜合》 二、 考試方式: 考試采用筆試方式,從 A、B、C、D 三部分中任選一部分做答??荚嚂r間為 120 分鐘, 試卷滿分為 100 分。 三、 試卷結構與分數比重: A 部分:《環境生物學》 共分為四類題型 1、 名詞解釋(30 分) 2、 填空(20 分) 3、 簡答(30 分) 4、 論述(20 分) 考查的知識范圍: 1. 生物轉運、生物轉化的概念與類型。包括生物過膜運動的方式、動植物吸收與排出污染物 的主要方式、生物轉化的主要類型與毒理學意義、生物濃縮、積累、放大的概念。 2. 污染物在生物學各個層面可能引起的各種效應。包括對生物體大分子蛋白質、DNA 與脂肪 酸的各種效應、污染物對酶的抑制作用與酶的防護性反應和非防護性反應;對細胞器、組 織器官的效應;對個體生長、發育、繁殖的影響;對種群和群落的作用。 3. 兩種以上污染物的聯合作用,聯合作用的各種類型,相加、協同效應的區別,協同、相加、 獨立、拮抗作用的定義、實例、區分。 4. 常見的生物效應檢測方法。“三致”效應的概念與常用檢測方法、一般毒性試驗的概念、 微宇宙法的概念。 5. 水污染生物監測的常見指標。重點掌握水體指示生物、污水生物系統的化學與生物特征、 多樣性指數的概念與意義、生物標志物的概念與分類。 6. 生物凈化污染物的原理。包括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特點、生物降解、共代謝、馴化等概念、 不同結構有機物生物降解能力比較。 常見的廢水生物處理類型。 B 部分:《環境工程概論》 共分為五類題型 2 1、 名詞解釋(15 分) 2、 填空(15 分) 3、 計算(20 分) 4、 簡答(30 分) 5、 論述(20 分) 考查的知識范圍: 1. 掌握空氣污染控制工程中煙塵凈化方法;SO2 的凈化技術;硫化氫的生物凈化法。 2. 掌握水體污染物的種類及水質指標;水體自凈的過程;沉淀的基本類型;氣浮法;粒狀介 質過濾;活性污泥法的概念、作用過程及基本流程;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及凈化設備;離子 交換法的基本原理;混凝法的概念及原理;廢水的氧化還原法;廢水中氮磷的去除。廢水的 三級處理系統。 3. 掌握固體廢物資源化的概念;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技術。 掌握熱污染、光污染、電離輻射的概念。 C 部分:《環境監測》 共分為三類題型 1.名詞解釋(30 分) 2.簡答(40 分) 3.論述(30 分) 考查的知識范圍: 1.水和廢水監測技術。包括主要重金屬污染物監測分析技術、主要非金屬無機污染物監測分 析技術、主要有機污染物分析技術。 2.空氣和廢氣監測技術。包括主要無機污染物監測分析技術、主要顆粒物監測分析技術。 3.土壤和固體廢物監測技術。主要土壤及無機固體廢棄物監測分析技術、主要塑料及有機廢 棄物監測分析技術,危險廢物基本概念與分類。 4.物理污染監測技術。噪聲污染監測和放射性污染監測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D 部分:《環境生態學》 共分為四類題型 1.名詞解釋(30 分) 2.填空(20 分) 3.簡答(30 分) 4.論述(20 分) 3 考查的知識范圍: 1.全面掌握環境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規律,了解光照、溫度、水分及土壤等因子對生物的生態作用和 生物的適應。 3.掌握種群增長模型及適用的條件,了解種群的數量變動及生態對策,掌握種間競爭模型; 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了解物種組成的數量特征和綜合特征的計算方法,掌握生物多樣 性的基本理論和物種多樣性指數;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及功能,掌握生態系統能量流動 的特點、物質循環的類型和有毒有害物質的循環過程。 4. 掌握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主要內容,了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方法;掌握退化生 態系統的成因、類型和特征。 5. 掌握主要污染物和毒物的種類、毒性特征、來源和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環境污染物毒性 的評價方法;掌握受損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了解河流、湖泊和土壤生態系統的受損原因和 修復方法。 四、 參考書目: A 部分 《環境生物》參考書: 孔繁翔主編,《環境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B 部分 《環境工程概論》參考書目: 朱蓓麗,《環境工程概論》,科學出版社,2006 年第二版 C 部分 《環境監測》參考書目: 吳邦燦、費龍編,《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第二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年。 D 部分 《環境生態學》參考書目: 盛連喜,《環境生態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