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湖南師范大學 MPA、MBA 碩士研究生復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 考試科目名稱:政治理論課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約占 80%,近一年時事政治約占 20%。 4)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40-50 小題,每小題 1%,共 40%或 50% 判斷題: 10 小題,每小題 1%-2%,共 20%或 10% 簡答題: 2 小題,每小題 5%,共 10% 論述題或材料分析:2 小題,每題 15%,共 30%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1)考試目標 要求考生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知識及一定的運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近 一年內時事政治有一定了解。 2)考試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和哲學形態的歷史發展 哲學和世界觀、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哲學基本形態的歷史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本質和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 的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2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當代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飛躍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 義哲學的中國化; (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和方法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 二、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特點;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局限;列寧的物質定義及 其意義; (二)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時空觀 識記和領會:運動與物質、靜止的關系;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時間和空間的有限 性和無限性; (三)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 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哲學證明; 二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錯誤。 三、意識的起源、本質的作用 (一)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意識產生的三個環節;意識的社會性;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 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工智能與意識的本質; (二)意識的結構和作用 意識的結構;意識的能動性;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四、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 (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 聯系、條件、系統、系統論;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復雜多樣性; (二)物質世界的永恒發展 運動、變化、發展及其關系;新生事物及其不可戰勝性;發展的過程性和規律性; (三)唯物辯證法是普遍規律和范疇的科學體系 辯證法、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唯物辯證法的范疇和規律;唯物辯證法 的核心。 3 五、對立統一規律 (一)矛盾及其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關系;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兩點論 和重點論的統一;內因和外因;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 系。 六、量變質變規律 (一)質、量、度 質、量、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二)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 質變、量變及其辯證關系;質量互變規律的普遍性和復雜性;局部性部分質變和階段性部質 變。 七、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辨證的否定 肯定和否定;揚棄;辯證否定觀的內容;形而上學否定觀的錯誤;事物發展的周期性;事物 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八、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一)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因果聯系的特點;因果聯系的復雜性;因果聯系的客觀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唯物主義決定論;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機械決定論;辯證決定 論; (三)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現實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或然率; (四)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形式主義; (五)本質和現象 4 如何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九、認識的基礎、本質和結構 (一)認識的基礎和認識論的基本派別 認識和認識論;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區別;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和辯證唯 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的區別;舊唯物主義實踐觀;唯心主義實踐觀;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實踐是駁斥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論據;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二)認識的結構和本質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關系;主體和主觀的區別;客體和客觀的區別;認識的本質;唯心主 義對認識本質的觀點;舊唯物主義對認識本質的觀點。 十、認識的過程和方法 (一)認識的基本過程 感性認識及其特點;理性認識及其特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唯理論和經驗論; 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必要性和條件;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和條件;認識運動的總規律; (二)辨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思維;辨證思維;歸納和演繹及其辯證關系;分析和綜合及其辯證關系;具體和抽象及其辯 證關系;邏輯的和歷史的辯證統一; 十一、真理 (一)真理及其基本屬性 真理的本質;真理與謬誤的關系;真理的客觀性和辨證性;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及其辨證 關系; (二)真理的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和邏輯證明的關系;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非確定性。 十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一)歷史唯物主義使社會歷史觀成為科學 馬克思主義以前舊歷史觀的缺陷及其根源;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社會 存在與社會意識;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二)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的鑰匙;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 活動的關系;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辨證關系; (三)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5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的結構、本質和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也是研究社會歷史現象的哲 學方法論。 十三、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行機制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生產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物質 利益;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經濟形態;上層建筑;政治結構;政治形態;政治上層建筑;思想上 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十四、階級、國家和社會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 階級;階級斗爭;階級的產生;階級的實質;階級斗爭的根源;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 直接動力;我國現階段的階級結構;階級分析方法; (二)國家 國家的起源;國家的實質;國體和政體及其關系;國家的歷史演變; (三)社會革命 社會革命的實質和作用;社會革命的根源、條件、類型和形式;社會改良、社會改革和社會 革命的區別;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關系。 十五、社會意識 (一)社會意識的結構和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個人意識;群體意識;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態;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和表現; (二)社會意識的功能和精神文明 社會意識的功能;社會精神文明; 十六、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一)人的本質 人性;人的社會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人的價值 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關系;實現人的價值的途徑。 十七、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6 (一)人民群眾和普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在個人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根據和表 現;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制約性; (二)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正確認識和評價杰出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十八、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社會進步 社會進步的依據和標志;社會進步的曲折性和反復性; (二)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和條件。 三、主要參考書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蛘吲c此相似的哲學教材。 時事政治為考試前一年內時事政治。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