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第 1 頁,共 3 頁 浙 江 理 工 大 學 2015 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業務課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高聚物近代測試技術 代碼:3003 一、考試目標與要求 高聚物近代測試技術的考試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對近代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儀器結構、制樣要求、譜圖 解析、數據處理方法的掌握與運用情況。要求掌握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儀器基本結構、制樣技術、譜圖解 析技能、數據處理方法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應用;根據分析對象和分析目的,并結合各種儀器分析方法的 特點、應用范圍,要求具有選擇適宜的儀器分析方法的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答卷方式:閉卷,筆試;試卷中的所有題目全部為必答題; 答題時間:180 分鐘; 試卷分數:滿分為 100 分; 試卷結構及考查比例:試卷以判斷題(0~10 分)、選擇題(20~30 分)、問答題(40~50 分)、計算題(10~20 分)、解析題(0~10 分)的形式構成。其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結構,制樣技術,譜圖解析和數據處理, 約占 80%;儀器分析方法的選擇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占 20%。具體要求參見第三部分。 三、考試的基本內容 1 聚合物近代儀器分析方法的研究對象及表征 聚合物鏈結構的表征,高分子的聚集態結構,高分子材料的力學狀態和熱轉變溫度,聚合物的反應和變化過 程。聚合物的表征包括:鍵接方式,空間立構,支化和交聯,共聚物的序列結構,聚合物結晶和物理狀態。 2 光譜分析 一般光譜分析方法,光譜分析儀器的組成,吸收光譜圖的表示方法,聚合物的光譜圖。電子躍遷、紫外譜圖 解析及其應用。熒光光譜的基本原理、儀器與譜圖及應用。分子振動與紅外吸收光譜的產生,傅里葉變換紅外光 譜儀,紅外光譜與分子結構的關系,紅外光譜解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紅外光譜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激光拉曼光譜在聚合物研究中的應用。 第 2 頁,共 3 頁 3 核磁共振與電子順磁共振波譜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譜儀,化學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化學位移、耦合常數與分子結構的關 系,譜圖表示方法與解析,1 H 核磁共振波譜與 13 C 核磁共振波譜的比較,核磁共振波譜在聚合物研究中的應用。 電子順磁共振波譜的基本原理,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樣品制備、自旋捕捉劑、自旋標記,ESR 譜圖解析。 4 氣相色譜法與反氣相色譜法 色譜分離原理及其分類,氣相色譜儀基本結構,色譜譜圖解析及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反氣相色譜法原理和 聚合物樣品的制備,氣相色譜法和反氣相色譜法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5 聚合物的熱解分析 聚合物熱解分析的特點,聚合物熱裂解的一般模式。有機質譜概述和有機質譜儀簡介,有機質譜圖表示方法 和有機質譜譜圖解析。裂解裝置、裂解氣相色譜儀和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譜圖解析。 熱裂解分析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6 熱分析 熱分析的定義與分類,差熱分析、示差掃描量熱分析、熱重分析的基本原理、儀器裝置、實驗技術、數據處 理方法及其在聚合物研究中的應用。 7 聚合物的熱-力分析 聚合物的熱-力分析主要測試方法(熱機械曲線法、扭擺法、扭辮法、動態粘彈譜、振簧法)的基本原理、 儀器裝置、實驗技術、數據處理方法及其在聚合物研究中的應用。 8 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布的測定 聚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及其分布的意義、表示方法、測定方法。凝膠滲透色譜的分離機理、色譜儀器、數據處 理,凝膠滲透色譜在高分子研究中的應用?;|輔助激光解吸/離子化飛行時間質譜。 9 高分子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術 光學和電子光學基礎,透射電鏡的結構及其成像機制,透射電鏡用聚合物試樣的制備技術。 10 聚合物的掃描電子顯微術 高能電子束與固體樣品的相互作用,掃描電鏡的結構,掃描電鏡的放大倍數和分辨本領,掃描電子顯微像的 襯度及其調節。 11 電子衍射及其在聚合物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晶體學基礎知識,Bragg 衍射條件及其矢量表示法,倒易點陣和 Ewald 球作圖法,電子衍射基本公式和相 機常數,電子衍射與 X 衍射的比較,振幅相圖,電子衍射的強度問題,倒易陣點的權重,晶帶定律,電子顯微 鏡中的電子衍射,單晶衍射花樣及其幾何特征,用電子衍射研究聚合物的結構。 第 3 頁,共 3 頁 12 X 射線衍射及其在聚合物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X 射線的物理學基礎,X 射線衍射原理,X 射線衍射的強度,X 射線衍射的實驗方法與試樣制備,X 射線衍 射在聚合物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四、參考書 楊睿等編著:《聚合物近代儀器分析》(第 3 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年出版。 殷敬華等主編 :《現代高分子物理學》(下冊)科學出版社,2001 年出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