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復試筆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 考試科目:中國哲學原著選讀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3)考試內容結構 (一)先秦哲學 約 50 分 (二)漢唐哲學 約 10 分 (三)宋元明清哲學 約 30 分 (四)現代哲學 約 10 分 4)題型結構 a:句讀與翻譯,2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 b:名詞解釋,5 小題,每小題 8 分,共 40 分 c:簡單題,2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 d:論述題,1 小題,每小題 20 分,共 20 分。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考試目標: 1、了解中國哲學家的哲學代表著作; 2、初步具備閱讀中國古典哲學(文言文)的能力,并且能將中國古代哲學經典翻譯 成現代漢語; 3、對中國哲學文獻中的重要概念、命題能夠做出較為準確的分析; 4、對中國哲學史上哲學家們的思想觀念之異同有較為準確的把握。 考試內容 (一)先秦哲學 1、中國古典哲學的誕生,《五經》中的觀念與思想:“五經”、“六經”、“三禮”。 《尚書》的《堯典》、《舜典》、《洪范》《大誥》、《召誥》等篇中的“德”、“敬”、“上 帝”、“天”、“命”、“五行”、“五事”、“九疇”等觀念。 《易經》:“經”、“傳”、“十翼”、“爻辭”、“彖”、“象”、“太極”、“兩儀”、“四象”、“八 卦”、“陰陽”、“生”、“道”等。 《詩經》:《文王》、《烝民》、《維天之命》的“天”、“命”“德”等觀念。 《禮記》:《大學》、《中庸》、《樂記》、《禮運》等篇中的“性”、“德”、“三綱領八條目”、 “生”、“樂”、“禮”、“大同”、“小康”、“道”等。 《春秋》:“陰陽”、“天道”、“人道”等觀念。 2、孔子的哲學思想:《論語》;“天命”、“道”、“仁”、“禮”、“義”、“孝”、“德”、“樂”、 “中庸”、“和”、“君子”、“圣人”、等觀念。 3、老子的哲學思想:《道德經》;“道”、“名”、“德”、“陰陽”、“自然”、“無為”等觀 念。 4、《墨子》的哲學思想:“兼愛”、“天志”、“非攻”、“天”、“非命”、“尚力”、“三表”、 “名”、“實”、“說”、“辯”、“故”、“理”、“類”等觀念。 5、《管子》的哲學思想: 6、孟子的哲學思想:《孟子》;“仁政”、“性善論”、“義”、“利”、“萬物皆備于我”、“四 端”、“心”、“性”等觀念。 7、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游》、《齊物論》、《大宗師》、《天下》、《秋水》;“逍遙游”、 “齊物論”、“德”、“真人”、“圣人”、“物化”、“無為”、“自然”、“言”、“道”、“一”、“天”、 “人”等觀念。 8、惠施與公孫龍子的哲學思想:“歷物十事”;“白馬論”、“堅白論”、“指物論”、“名 實論”。 9、新出土簡帛文獻:《黃帝四經》、《性自命出》、《五行》、《恒先》、《太一生水》、帛 書《老子》、竹簡《老子》、《性情論》、《容成氏》。 10、荀子的哲學思想:《荀子》:“天”、“人”、“性惡論”、“化性起偽”、“正名”。 11、韓非子的哲學思想:《韓非子》:“道”、“德”、“法”、“術”、“勢”、“人性論”、“義 利之辨”、“理”等。 (二)漢唐哲學 1、漢初黃老道家:“道”、“德”、“道生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2、陸賈的《新語》與賈誼的《新書》: 3、劉安與《淮南子》的哲學思想:“道”、“無為”、“形神論”。 4、董仲舒的哲學思想:《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天”、“天副人數”、“天人感應”、 “人性論”、“深察名號”。 5、經學與讖緯之學:“讖緯”、“五經”、《白虎通》。 6、楊雄的哲學思想:《法言》、《太玄》;“人性論”、“玄”。 7、桓譚的哲學思想:《新論》;形神論。 8、王充的哲學思想:《論衡》;“疾虛妄”、認識論、“自然元氣論”、人性論、形神論。 9、王弼的哲學思想:《老子道德經注》、《周易注》、《論語釋疑》、《老子指略》、《周易 略例》;“以無為本”、“崇本息末”、“有無之辨”、“得意忘象”。 10、阮籍與嵇康:“竹林七賢”、“三玄”;《達莊論》、《通老論》、《通易論》、《大人先 生傳》;《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釋私論》、《難自然好學論》;“越名教而任自然”。 11、裴頠、向秀與郭象的哲學思想:《崇有論》;《莊子注》;“自然”、“獨化”、“玄冥之 境”、“各適其性”。 12、六家七宗與道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 13、僧肇的哲學思想:《不真空論》、《物不遷論》、《般若無知論》;“立處即真”、“用 寂一體”。 14、竺道生的哲學思想:《維摩經義疏》;頓悟說。 15、早期道家及其經典:太平道、五斗米道、《太平經》、《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 子想爾注》。 16、葛洪的哲學思想:《抱樸子》內外篇:“玄”、“道”、“一”、“我命由我不由天”。 17、寇謙之的北天師道:《云中音誦新科之戒》。 18、成玄英的哲學思想:《老子注》、《莊子注》;“重玄”、“圣智”、“俗智”。 19、王玄覽、司馬承禎的哲學思想:《玄珠錄》;《坐忘論》。 20、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 21、玄奘、窺覬與唯識宗:“三性說”、“八識”、“五性各別”。 22、智顗與天臺宗:《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三諦圓融”、“止觀說”、 “一念三千說”、“一心三觀說”。 23、法藏與華嚴宗:事理論、六相圓融、一多圓融、“四法界”。 24、慧能與禪宗:《壇經》;五家七宗、佛性說、自性說、頓悟成佛說、無念、明心見 性。 25、孔穎達:《五經正義》。 26、陸德明:《經典釋文》。 27、韓愈與李翱的哲學思想:“道統說”、“性三品說”;“性情論”、“復性說”。 28、柳宗元、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天對》、《天說》、《大劉禹錫天論書》;《天論》。 (三)宋元明清哲學 1、周敦頤的哲學思想:《通書》、《太極圖說》;“主靜”。 2、張載的哲學思想:《西銘》、《正蒙》;“太虛即氣”、“一物兩體”、“聞見之知與德性 之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3、程顥與程頤的哲學思想:《識仁篇》;《伊川易傳》;“天理”、“性”、“情順萬事而無 情”、“識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格物致知”、“窮理”、“主一”、“無適”、“持敬”。 4、朱熹的哲學思想:《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理 氣論”、“天命之性”、“氣質之性”、“人心”、“道心”、“心統性情”、“居敬窮理”。 5、陸九淵的哲學思想:“吾心即是宇宙”、“朱陸之辯”、“本心”、“心即理”、“發明本 心”。 6、陳亮與葉適的哲學思想:《龍川文集》;《習學記言》、《水心文集》;“因物見理”。 7、陳獻章與湛若水的哲學思想:“以自然為宗”;“隨處體認天理”、“心體物而不遺”。 8、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傳習錄》、“良知”、“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9、黃宗羲的哲學思想:《明夷待訪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盈天地皆心”、“盈 天地間皆氣”、“心無本體,功夫所至,即其本體”、“一本而萬殊”。 10、方以智的哲學思想:《東西均》、《薬地炮莊》、《物理小識》;“質測即藏通幾”、“盈 天地者皆物”、 “物物之生機皆火”、“交”、“輪”、“幾”、“相反相因”、“合二而一”。 11、王夫之的哲學思想:《周易內傳》、《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莊子通》、《莊子解》、 《老子衍》、《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實有”、“氣”、“無”、“氣外無理”、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能必副所”、“動靜論”、“率性”、“正情”。 12、顏元與戴震的哲學思想:《四存篇》、《四書正誤》;《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自 然”、“必然”、“本然”、“性”、“理”、“欲”、“情”、“知”。 (四)現代哲學 1、康有為、譚嗣同、嚴復的哲學思想:《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論 語注》、《中庸注》、《孟子微》;《仁學》、《以太說》;元氣、仁說;以太、仁、心力;經驗論、 不可知論。 2、章太炎的哲學思想:《訄書》、《菿漢微言》、《俱分進化論》、《莊子解故》、《齊物論 釋》、《國故論衡》;“以太阿屯說”、“真如說”、“俱分進化論”。 3、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以太說”、“元氣說”、 “知先行后”、“知難行易”。 4、陳獨秀、李大釗的哲學思想:社會進化論;“民彝”、“辯證觀”。 5、胡適、梁漱溟、張君勱的哲學思想:《實驗主義》、《問題與主義》、《中國哲學史大 綱》、《先秦名學史》、《說儒》;《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鄉村建設理論》、《印 度哲學概論》、《中國文化要義》、《東方學術概觀》;《新儒家思想史》、《囯憲議》、《義理學十 講綱要》、實用主義;生命哲學、文化哲學;科玄論戰。 6、熊十力的哲學思想:《十力語要》、《新唯識論》、《佛家名相通釋》、《乾坤衍》、《原 儒》、《體用論》、《明心論》、“體用不二”、“本心”、“理智與性智”。 7、馮友蘭的哲學思想:“貞元六書”、新理學、人生境界論、“正底方法與負底方法”。 8、金岳霖與賀麟的哲學思想:《論道》、《知識論》、《羅素哲學》;《近代唯心論簡釋》、 《文化與人生》、《當代中國哲學》。“道”、“式——能”;“心即理”、“理性直覺”、“知行合一 論”。 9、牟宗三與唐君毅的哲學思想:《道德的理想主義》、《政道與治道》、《智的直覺與中 國哲學》、《認識心的批判》、《現象與物自身》、《心體與性體》、《佛性與般若》、《圓善論》、 《才性與玄理》、從陸象山到劉戢山》;《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與人生》、《文化意識與道 德理性》、《中國哲學原論》、《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暗赖碌男紊蠈W”、 “良知的自我坎陷”;“心本體論”、“心通九境”。 三、主要參考書目 1、郭齊勇主編:《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下),北京大學,中華書局 1981 年版,1982 年 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