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15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 ] 考試科目名稱:兒童發展心理學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學前兒童及其心理研究(10 分)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態環境(10 分) 嬰兒的生理發展(5 分) 嬰兒的認知發展(10 分) 嬰兒的社會性心理發展(10 分) 幼兒的生理發展 (10 分) 幼兒的認知發展(25 分) 幼兒的社會性心理發展(20 分) 4)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5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25 分 簡答題: 5 小題,每小題 6 分,共 30 分 論述題: 2 小題,共 25 分 案例分析題:1 小題,共 20 分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考試目標: 1、能夠系統掌握《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2、能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學前期各 個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 3、能運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觀察、分析學前兒童行為, 為設計和開展學前兒童教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為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供理 論指導。 考試內容: 一、學前兒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學前兒童概念與學前兒童觀 1、嬰兒、幼兒、學前兒童的概念;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概念、研究領域 和任務。 2、學前兒童發展觀的變遷;科學兒童心理學產生的標志。 (二)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的理論體系 1、三個基本關系的問題 天性和教養之爭;發展的主動性和被動性;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2、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學派等主要學派的理論觀點、問題 和策略。 (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寬泛的研究方法 社會生態學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方法 2、具體的研究方法 縱向研究、橫向研究和時序設計;觀察法、合作性行動研究、心理測量法、 問卷法、談話法、案例研究法。 二、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態環境 (一)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1、 生物性因素 遺傳因素對行為、心理健康、人格的影響;先天素質的影響。 2、 社會性因素 心理發展關鍵期的涵義和影響;印刻現象;早期生活經驗對大腦發育、智力 發展的影響。 (二)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人文生態環境 1、人文生態環境的結構 直接環境系統;間接環境系統;宏觀環境系統。 2、人文生態環境的特點 期待性與現實性;相互性與應答性。 三、嬰兒的生理發展 (一) 身體的生長發育 1、胎兒期和新生兒期的身體生長發育 胎兒的產生、發展階段和發展的敏感期;新生兒的身體生長發育。 2、乳兒和學步兒的身體生長發育原則和規律 3、乳兒和學步兒的生長發育特征 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加;身體結構上的變化;身體生長的長期趨勢。 (二) 腦與腦功能的發展 1、胎兒和新生兒的腦發育 神經元的發育;皮質抑制機能的發展。 2、乳兒和學步兒的神經元和大腦皮層的發育; 3、嬰兒的大腦發育的特點 處于腦發育的敏感期;具有可塑性;已出現偏側優勢。 (三)感知覺的發展 1、胎兒的感覺發展 觸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痛覺的發展。 2、新生兒期的感覺發展 視覺探索;空白視野規律;顏色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發展。 3、乳兒和學步兒的知覺發展 顏色知覺的發展;形狀知覺的發展;對音樂的感知。 (四)運動機能的發展 1、 胎兒期的反射運動 胎兒的探索活動進程;胎兒的反射性運動; 2、新生兒期的反射運動 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的聯系與區別;巴賓斯基反射。 3、乳兒和學步兒的運動機能 嬰兒動作發展的一般順序;嬰兒軀體和下肢動作的發展;嬰兒手的動作發展 特點;精細動作的發展進程。 四、嬰兒的認知發展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1、感覺運動階段的年齡范圍、子階段劃分、認知發展特點 2、前運算階段的年齡范圍、子階段劃分、認知發展特點 3、對皮亞杰感覺運動發展理論的挑戰 新先天論;嬰兒對物質世界的理解。 (二)嬰兒的思維和記憶發展 1、胎兒的思維和記憶 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研究;胎兒記憶發展水平;音樂胎教對嬰兒記憶的影響。 2、嬰兒的思維和記憶 分類能力的發展;推理能力的發展;記憶能力的發展。 (三) 嬰兒的認知社會化發展 1、對他人容貌的感知 對面孔的感知特點;對特定面孔—聲音的匹配。 2、對母親的感知 對母親發出信號的感知;早期面對面交流中嬰兒注意和情感發展的變化。 3、對人的行為動作的感知的表現 模仿;共鳴動作。 (四)嬰兒的言語發展 1、言語發展的三個理論 條件作用論、先天論、相互作用論的代表人物和理論觀點。 2、嬰兒前言語的發展 前言語階段的概念;嬰兒言語發展五階段(林崇德);言語知覺能力的三種 水平(周兢);前言語階段的語音發展過程;前言語階段交際能力發展的三階段。 3、嬰兒言語的形成 單詞句階段的言語發展特點;簡單句階段的言語發展特點;復合句開始發展。 五、嬰兒的社會性心理發展 (一)社會性發展的相關理論 1、 精神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論的觀點;口唇期、肛門期和性器期的年齡劃分和發 展特點;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的觀點,及其與學前兒童有關的前三個 階段。 2、行為主義學派 華生和斯金納的條件反射理論觀點;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點;觀察學習; 替代強化、直接強化和自我強化的區別。 3、社會認知學派 塞爾曼的角色采擇理論;角色采擇的含義;道奇的社會問題解決信息加工理 論。 4、生態學理論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模型;習性學和進化論心理學。 (二)社會性心理發展的基礎 1、 嬰兒的氣質 氣質結構;氣質測量的典型方法;氣質的穩定性;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氣質和 人格的影響;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的擬合優度模型。 2、嬰兒的情緒 情緒的功能和發生;情緒表達的手段;嬰兒的情緒體驗;情緒的社會性參照; “視覺懸崖”實驗;嬰兒情緒研究新進展;嬰幼兒情感發展的“里程碑”。 3、嬰兒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的發生;自我概念的發展;自我控制的出現。 (三)嬰兒期的親子關系 1、依戀的產生和發展 依戀的涵義;依戀行為的特點;依戀的產生和發展階段。 2、對依戀的研究 “陌生情景”實驗和依戀的類型;依戀類型的跨文化研究;對父子依戀的研 究。 3、形成安全依戀的條件 養育者方面的因素;嬰兒方面的因素。 4、依戀對嬰兒發展的影響 (四)嬰兒期的同伴關系 1、 群體社會化理論的觀點和啟發 2、 同伴交往的作用 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助于兒童形成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兒 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兒童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系統的發展。 3、同伴關系的發生和發展 同伴相互作用類型的階段劃分;同伴交往的發展歷程。 六、 幼兒的生理發展 (一)身體和大腦的發展 1、 身體的生長發育 外形上日趨成熟;骨骼和肌肉發展特點;身體發育不平衡。 2、大腦的發展 腦組織的發展;腦機能的發展;腦的測量方法。 (二)幼兒的運動能力發展 1、粗大動作技能的發展 幼兒走路、跑步、跳躍能力的發展;借助器械進行運動能力的發展。 2、 精細動作的發展 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手動能力的發展;全腦教育的實施;動作技能發展的 年齡差異及性別差異。 七、幼兒的認知發展 (一)幼兒的思維發展 1、 象征機能的形成 象征機能的概念;表征的涵義;象征游戲的萌芽與發展變化;空間符號思維 的出現。 2、知識的建構 腳本知識的獲得;知識能動的建構 3、思維特征的組成 “萬物有靈”思維;“萬物有情”思維;自我中心化思維;視覺外觀性思維; 自我中心化。 (二) 幼兒的記憶發展 1、幼兒的自傳體記憶 幼兒對新異事件的自傳體記憶;成人對幼兒自傳體記憶的影響;幼兒自傳體 記憶的作用。 2、幼兒的目擊證詞 兒童目擊證詞及其問題概述;影響兒童目擊記憶的因素。 (三) 幼兒的智力發展 1、智力觀和智力理論 智力的定義;智力的二因素論和多因素論;層次結構理論;流體和晶體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社會智力的提倡;情感智力 的提倡。 2、現行的智力測驗 斯坦福-比納量表;比率智商;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離差智商;對現行 的智力測驗的批評。 3、IQ 的計算與分布 4、影響幼兒智商分數的因素 遺傳方面的影響;環境方面的影響;文化方面的影響。 (四) 幼兒的創造力發展 1、創造力的定義與特征 2、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 智力與創造力的關聯模式;智力與創造力的相關;腦的分析。 3、學前兒童的創造力研究 4、學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特征 好奇心是創造力發展的起點;創造性想象是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特點;再造想 象與創造性想象的區別與聯系;探究活動時發展創造力的主要手段;積極情緒是 創造力發展的推動力;創造力發展過程充滿著矛盾。 5、影響學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托幼機構和社會文化;內在因素即個性特征。 6、幫助兒童表現和發揮創造力 (五) 幼兒的言語發展 1、 言語基本能力的獲得 語音的發展特點;詞匯的發展特點;語法的發展特點;語用學和溝通技能的 發展特點。 2、前閱讀能力的發展 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三個階段;成人對兒童閱讀的影響。 3、幼兒第二語言的學習 兒童獲得言語過程的規律;兩種語言的學習差異;第二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 雙語兒童的認知優劣;第二語言的教學。 八、幼兒的社會性心理發展 (一)幼兒的社會性心理發展的基礎 1、情緒發展 幼兒的情緒功能;幼兒的情緒表達;幼兒的情緒調控;幼兒的道德情感體驗 的發展;兒童的移情能力及相關研究。 2、自我的發展 自我的組成;自我概念;自尊的出現;自我控制。 3、性別角色的發展 性別特征形成于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性別概念的發展;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的發展;性別特征行為的發展和性別分離。 (二)社會交往能力與社會行為 1、社會認知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觀點采擇;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對他們的行為理解;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對 社會規則的理解。 2、社會行為 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定義、發展、表現、道德推理與強化;兒童攻擊行為的 定義、發生、表現與成因及矯正。 (三)幼兒期的親子關系 1、父母教養方式 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 2、父母意識 3、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幼兒的“自我主張”和“自我約束”的發展;父母的干預。 (四) 幼兒期的同伴關系 1、幼兒期的同伴交往與游戲 游戲的類型劃分;游戲中的同伴關系。 2、同伴交往的類型 同伴交往類型的測量方法;同伴交往的類型劃分。 3、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 家庭因素;托幼機構因素;兒童自身因素;其他因素。 三、主要參考書 周念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桑標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