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15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749] 考試科目名稱:教育學基礎綜合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3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教育學原理 約 120 分 中國教育史 約 60 分 外國教育史 約 60 分 教育心理學 約 60 分 4)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14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70 分 簡答題: 7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105 分 分析論述題:5 小題,每小題 25 分,共 125 分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本《考試大綱》作為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教育學基礎綜合”科目的指導性 文件,旨在為碩士研究生培養選拔合格生源。引導考生全面理解教育學學科知識 體系,夯實專業基礎,全面提升專業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教育學原理 考試目標: 1、系統掌握教育學原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觀念。 2、理解學生、教師、學校等教育要素的性質、內涵和歷史變遷。 3、熟悉并掌握學校各種教育活動,包括課程和教學、德育、體育、美育、 勞動教育、班級管理和教育科研等。 4、能運用教育的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來分析和解決教育的現實問題。 考試內容: 一、什么是教育學 (一)教育:以育人為中心的活動 教育是引導人性向善的過程。教育是實現兒童精神成長和自我生成的過程。 (二)教育學:一門古老而常新的學問 教育學的萌芽、獨立形態的教育學、教育學的多樣化、教育學的理論深化等 階段有代表性、有影響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 (三)學校教育學:以教師發展為中心 引導教師領悟教育的真諦;拓展教師的教育理論思維;發展教師的反思能力;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起源 口耳相傳的時代;文字出現對教育的影響;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 (二)教育發展的歷史形態 原始形態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點;現代教育的形成。 (三)當代學校教育體系的形成 教育法定為一種義務;當代學校教育體系;終身教育的出現。 (四)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 教育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適應并促進社會發展。 三、教育觀的形成與嬗變 (一)什么是教育觀 教育觀的內涵;教育觀的功用。 (二)西方教育觀的發展 各時期有代表性有影響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 (三)中國教育觀的發展 各時期有代表性有影響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 (四)當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終身教育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素 質教育理念。 四、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 (一)21 世紀教育改革的背景 知識經濟;科技革命;多元文化。 (二)當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 全球化與國際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與全民教育;互聯網與教育信息化;學 習社會與終身教育。 (三)教育走向人本 以人為本:當下教育的現實呼喚;提升人性:當代教育走向人本之路。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教育目的體現人 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確定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1、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現代人的品質。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的教育。 六、學生 (一)兒童觀的演變 小大人:兒童作為成人的延伸;兒童的發現;走向兒童本位。 (二)學校教育中的學生 學生的教育需要;學生發展的一般特點;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定位。 (三)學生的自主發展 學生自主發展的內涵與意義;學生的學習;學生的權利與責任。 七、教師 (一)教師職業的歷史 教師職業在西方的歷史;教師職業在中國的歷史。 (二)教師的角色與責任 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的責任。 (三)教師的基本素養 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教師的專業能力素養。 (四)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內涵與意義;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外在條件;教師專業 自主發展的內在途徑。 八、學校 (一)學校的變遷 學校的產生;學校在中國的變遷;學校在西方的變遷;當代學校的特點與趨 勢。 (二)學校性質 學校作為教學的場所;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學校 是“專業學習共同體”。 (三)學校結構 學校結構類型;學校結構體系;學校結構變革。 (四)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學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學校文化的自主發展。 九、課程 (一)課程概述 1、課程的內涵與意義 課程是教育目的實現的主要途徑;課程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課程是 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載體;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參照標準。 2、課程的基本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顯性課 程與隱性課程。 3、影響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兒童。 (二)我國中小學課程 1、我國中小學的課程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過程—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我國中小學的課程結構 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從小學到高中設 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3、我國中小學的課程內容 凸顯能力;聯系生活;緊跟時代;關注情感。 (三)教材及其使用 教材、教科書與課程內容;教材的結構;教材的使用。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 1、校本課程的內涵與意義 彌補國家課程不足;形成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個性形成;提升教師專業 水平。 2、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步驟 環境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 3、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教師 樹立大課程觀;轉變教師角色;提升課程開發的專業能力;培養參與意識和 合作精神。 十、教學 (一)教學概述 1、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基本目標 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能和品德;培養學生的審美情 趣和個性心理品質。 2、教學過程的特點 特殊的認識過程;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師生教學信息交流的過程。 3、與教學相關的理論 赫爾巴特:傳統教學理論。杜威:現代教學理論。凱洛夫:蘇聯傳統教學理 論。贊可夫:教學與發展理論。布魯納:結構教學理論。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 優化理論。羅杰斯等:人本主義情感教學理論。馮.格拉塞斯費爾德等:建構主 義教學理論。 (二)教學的準備 1、了解學生 2、設計教學目標和進程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分析教學內容;從教師自身實際出發;恰當運用 現代教育技術。 3、編寫教學方案 (三)教學方法及其有效運用 1、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探究教學法、自學指導法。 2、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 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堅持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 法;靈活、機智地運用教學方法。 (四)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 1、班級教學的組織 建立班級行為規范;合理使用領導者權力;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 2、課堂教學氣氛的營造 3、課堂問題行為的應對 忽略不計、非語言提醒、正面表揚、言語提醒、合理懲罰。 (五)如何評價教學 1、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學業成績評定的依據;學生成績評定的試題編制;學業成績評定的主要方式; 學業成績評定的結果處理。 2、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 同行評價、學生評價、自我評價。 十一、德育 (一)德育活動的內涵 德育的內涵與意義;德育目標與德育內容;德育過程及其規律。 (二)學校德育的基本理論 代表性人物的重要德育思想。 (三)德育的基本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踐鍛煉法、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品德評 價法等方法的涵義和要求。 2、德育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德育方法選擇的依據;德育方法的運用;德育方法的變革 (四)堅持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的內涵;實施正面教育的基本要求;正面教育與學生自我發展。 十二、德育、美育與勞動教育 (一)體育活動 體育的內涵與意義;學校體育活動的內容;學校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學校 體育活動的基本要求。 (二)美育活動 美育的內涵與意義;學校美育活動的基本任務;學校美育活動的具體內容; 學校美育活動的途徑;學校美育活動的基本要求。 (三)勞動教育活動 勞動教育活動的內涵與意義;學校勞動教育活動的基本目標;學校勞動教育 活動的內容;學校勞動教育活動的途徑。 (四)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的涵義;課外活動的特點;課外活動的任務;課外活動的內容;課 外活動的形式;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課外活動的組織。 十三、班級管理 (一)班級與學生發展 班級的歷史;班級的特征;班級的教育功能。 (二)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的基本內容;班級管理的目標;走向班級自治。 (三)班主任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的專業素養;班主任專業發展的途徑。 十四、教育科研 (一)教育科研的內涵與意義 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科研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二)基于校本的研究 校本研究的內涵;校本研究的必要性;校本研究的三種力量。 (三)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方法 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個案研究三種研究方法的內涵與過程。 (四)教師成為研究者 研究成果的合理表達;研究是一種態度;在研究中解放教師。 中國教育史 考試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教育史的教育事件、教育史實、教育人物等基本概念、基 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2、理解中國教育史上的教育制度、教育實踐、教育思想及其相互關系。 3、能夠運用中國教育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來分析和解決教育現實問題。 考試內容: 一、緒論 (一)教育史的性質和研究對象 教育史的性質;教育史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史的功能和價值 展現性功能;思辨性功能;應用性功能;人文性功能。 二、中國傳統教育的緣起和奠基 (一)中國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二)六藝教育與稷下學宮 六藝、學在官府、學在四夷、官師合一、稷下學宮、期會; 稷下學宮的性質、功能和辦學特點及其對后世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三)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性相近習相遠、庶富教、學而優則仕、文行忠信、善端說、惡端 說、染絲說、三綱領、八條目、《論語》、《六經》、《大學》、《中庸》、《學記》、《勸 學》 孔子教學內容思想的特點;孔子教師思想的主要內容;墨子的人性論及其教 育個體作用思想;墨子的教育內容思想及其特點;墨子“述作結合”教育原則思 想及其現代借鑒價值;孟荀人性論及其教育作用思想異同比較;孟子“大丈夫” 人格及其標準;荀子教學過程思想的主要內容;荀子的教師思想及其評價;《學 記》教學原則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庸》教學過程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中國傳統教育的建立和拓展 (一)文教政策與選士制度 獨尊儒術、《五經》、《對賢良策》、《白虎通義》、《熹平石經》、師法家法、五 經博士、《五經正義》、《開成石經》、《師說》、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賢 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經、進士、設科射策、???、制科、 漢代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科舉考試的類別、科目與方法。 (二)學校制度的建立 太學、鴻都門學、文翁興學、講堂、都講、次第相傳、圣化、五經課試法、 晉國子學、宋四學、總明觀、梁五館、門人、弟子、六學一館、四門學、崇玄學、 束修禮。 唐代教育制度的特點。 (三)漢唐時期的教育思想 賈誼的教育社會作用思想及其現代意義;董仲舒的“圣化”教學思想及其當 代價值;韓愈的教師思想分析評價。 四、中國傳統教育的完善和式微 (一)官學的完備與衰微 學田制、三舍法、《四書》、《三經新義》、《州縣學敕令格式》、升齋等第法、 積分法、分齋教學法(蘇湖教法)、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蒙古字學、監生 歷事制、六堂肄業制、六等黜陟法、社學、義學、八股。 北宋三次興學的主要措施及其影響。 (二)書院的興起與衍變 書院、會講制、講會制、朱張會講、鵝湖之會、《白鹿洞書院學規》、東林書 院、漳南書院。 北宋、南宋的主要書院;漳南書院計劃的主要內容。 (三)宋元明清時期的教育思想 朱子讀書法;存天理滅人欲、致良知;朱熹教育階段劃分及其教育思想;朱 子讀書法的主要內容;北宋、南宋的主要書院;北宋三次興學的主要措施及其影 響;漳南書院計劃的主要內容;王夫之教育社會作用思想及其現代價值;胡瑗、 顏元分齋教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五、中國現代教育的萌生與探索 (一)現代教育的萌生 馬禮遜學堂、寧波女學、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萬木草堂、時務學堂、 天津中西學堂、南洋公學、經正女學。 洋務學堂的類別及其舉例;百日維新期間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現代學制的建構 學部;壬寅-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壬戌學制;清末教育宗旨、民初教 育方針;壬戌學制的指導標準。 (三)現代教育的改革與實驗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 (四)清末民國時期的教育思想(上) 中體西用、《勸學篇》;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的教育思想。 (五)清末民國時期的教育思想(下) 五育并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職業教育主義;生活教育、平民教育、 鄉村教育。 五育并舉教育方針的主要內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晏陽初平 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借鑒價值;黃炎培的“大 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借鑒價值;陶行知的創造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外國教育史 考試目標: 1、系統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史實。 2、理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動的演變過程及規律。 3、能夠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對各種教育思想和問題進 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考試內容: 一、古代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一)巴比倫的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四)古代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特點 1、產生了最早的科學知識,文字以及學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及等級性 3、教育內容豐富 4、教育機構種類繁多 5、教學方法簡單,體罰盛行 6、知識常是統治階級的專利,教師地位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為古老,但源遠而流不長 二、古代希臘的教育 (一)荷馬時期的教育 (二)古風及古典時期的教育(以斯巴達、雅典為代表) (三)古典時期(后期)的教育 智者學派的貢獻 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蘇格拉底 1、“美德即知識”(知識即道德) 2、蘇格拉底問答法 (二)柏拉圖 1、理念論 2、靈魂回憶說 3、《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4、歷史地位及影響 (三)亞里士多德 1、教育的作用 2、靈魂說與和諧教育 (1)靈魂說 (2)和諧教育 3、兒童的年齡分期及教育內容 4、論自由教育 5、歷史地位及影響 四、古代羅馬的教育 (一)共和時期的教育 (二)帝國時期的教育 (三)基督教的興起與教育 (四)古代羅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羅 2、昆體良 3、奧古斯丁 五、中世紀的教育 (一)西歐中世紀前期的教育(5—11世紀) 基督教教育: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二)西歐中世紀后期的教育 1、城市學校的興起 2、西歐中世紀大學 中世紀大學產生的意義: (1)是新的社會因素的反映; (2)突破了教會對高等教育的壟斷; (3)推動了世俗文化和自然科學的進步及 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閉塞狀態,促 進了城市的發展,并為文藝復興作了一定的思想準備; (4)標志著現代歐洲大學的起源。 六、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二)阿拉伯帝國的教育 1、以伊斯蘭教義為主導,在教權之下實施,學校多附設于清真寺。 2、具有強烈世俗性及宗教寬容性,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 3、注重科學教育。 4、教育實踐發達,但理論比較貧弱,致使其影響力變弱。 七、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特征 人文主義教育的成果 人文主義教育的缺點 (二)新教教育 1、馬丁·路德的教育主張 2、加爾文的教育主張 3、英國國教會與教育 (三)天主教教育 八、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一)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二)論教育適應自然原則 (三)論統一學制 (四)班級授課制及學年制 (五)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 (六)道德教育 (七)夸美紐斯的歷史地位 九、近代六國教育的發展(1640-19 世紀末) 近代教育的總體趨勢: 就其進步的一面來說,體現為四“化”:公立化、義務化、世俗化、實科化 (一)17—19世紀的英國教育 1、教育領導體制 2、幼兒學校 3、初等教育 4、中等教育 5、高等教育 (二)17—19世紀的法國教育 1、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改方案及法令 2、大學區制 3、19世紀的教育 (1)初等教育 《基佐教育法》《法盧法案》《費里法令》 (2)中等教育 主要類型:國立中學、市立中學 (3)高等教育 (三)17—19世紀的德國教育 1、17至18世紀的教育 2、泛愛主義教育運動 3、19世紀上半期的教育 4、19世紀后期的教育 (四)17—19世紀的俄國教育 1、18世紀前的教育發展概況 2、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3、19世紀的教育概況 (1)1804年的教改 (2)20年代后的全面倒退 (3)60年代的教改 (4)70年代—20世紀初的教育 (五)17—19世紀的美國教育 1、獨立以前的教育概況 2、獨立以后的教育發展 3、南北戰爭后的教育 (六)17—19世紀的日本教育 1、明治維新前的教育概況 2、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 十、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哲學觀點:發展了培根的經驗論,提出了“白板說”。 (二)論教育的目的、任務、作用 (三)論體育與養護(健康教育) (四)論德育 (五)論智育 (六)洛克的歷史地位 1、雖非首次,但詳細論證了白板說,成為教育學上這一觀點的著名代表 2、是教育家中第一個用經驗論哲學或感覺經驗論心理學來建立自己體系的人 3、是西方教育史上外鑠論這一教育及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宗師 4、強調了德育、體育的重要性,賦予了豐富的內容,提高了它們在教育學中的 地位。對智育內容、方法也有所貢獻 十一、盧梭的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理論 2、自然教育的目標及原則 3、自然教育的目標:培養自然人 4、年齡分期及各年齡段的教育 5、盧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對封建專制的極端憎恨,對傳統教育的猛烈批判,發出了時代最強音。 (2)要求深入研究兒童的身心特點,遵循自然而施教,成為近代兒童研究的先 行者及內發論的宗師。 (3)駁斥了歷史上沿襲已久的“原罪說”及“預成論”的兒童觀,確立了以兒 童為中心的新兒童觀。 十二、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1、論教育的目的 2、論教育心理化 3、要素教育原理 4、歷史地位 (1)是教育史上提倡及實施愛的教育,獻身教育的千古楷模 (2)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學化的口號,開啟了近代教育心理學化運動的序幕 (3)努力根據心理學原理解決教育問題,創立了要素教育理論;還研究了初等 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各科教學法,推動19世紀初等教育的發展 (4)首次實施了教勞結合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5)豐富了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 十三、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1、倫理學思想與教育目的 2、論兒童的管理 3、心理學與教學理論 4、歷史地位 (1)教育思想總體上反映了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兩重性的特點:既有進步的一 面,亦不乏保守的一面。 (2)首先明確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并試圖在心理學和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 系統的教育學理論。他是近代試圖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的開山祖 (3)許多具體的意見,如關于教學階段、教學方法、教育性教學原則、興趣的 論述等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4)為文科中學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5)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兒童的嚴格管教,以及 主知主義的系統課堂教學,因此后來被杜威稱為“傳統教育”的代表。杜威稱其 心理學是“教師心理學”,而不是“兒童心理學” 十四、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的基本原則 3、教學理論 4、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5、歷史地位:對師范教育與教學理論貢獻很大,獲“德國教師的教師”之美稱 十五、福祿倍爾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潛存在人體內的“神的本原” 2、教育原則:內在發展的原則、自然適應性原則、自動的原則 3、幼兒園理論 4、歷史地位 (1)順應19世紀以來發展幼兒社會教育的需要,創立了系統的幼兒園教育理論, 對推動幼兒教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廣泛宣傳了幼兒社會教育的思想,組織了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 (3)使得幼兒社會教育成為教育實際工作和教育理論中的一個獨立部門 (4)福祿倍爾還研究了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其兒童教育觀成為對19世紀末歐 美兒童中心主義教育思潮的思想淵源之一 十六、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歐文的教育思想 2、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3、斯賓塞的教育思想 十七、20 世紀前后歐美教育思潮與教育實驗 (一)歐洲的新教育運動 1、新學校運動 2、新學校的特點 3、新教育的基本原則 (二)美國的進步教育運動 1、進步教育的興起階段(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2、進步教育的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初~20年代末) 3、后期進步教育運動(20世紀20年代末~50年代) (三)實驗教育學 (四) 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 1、公民教育的含義 2、公民的主要資格: 3、公民教育的內容 4、通過勞作學校實施公民教育 5、影響 十八、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 1、思想淵源 2、兒童發展觀 3、教育觀 4、蒙臺梭利教學法 5、福祿倍爾與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比較 6、歷史地位 ? 由于蒙氏的出現,使得幼兒教育思想多元化了 ? 雖幾經沉浮,蒙氏教育思想及教法對世界幼兒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 蒙氏關于早期教育、智力及心理發展的思想都受到推崇 ? 許多國家建立了蒙氏學校,或推行蒙氏教法,并不斷發展完善 十九、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理論基礎 1、實用主義哲學 2、心理學理論 3、社會學理論 (二)思想淵源 (三)論教育的本質 1、教育即生長 2、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3、教育即生活 (四)課程與教材 (五)思維步驟與教學階段 (六)杜威教育思想的特點及評價 (七)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 二十、20 世紀上半期的蘇聯教育 (一)教改的第一份重要文件—《統一勞動學校宣言》 (二)20年代蘇聯學校的教改 (三)30年代蘇聯教育的整頓 二十一、20 世紀下半期的蘇聯教育 (一)50年代末開始的5次教改 (二)1964年至70年代初的教改 (三)1977年至1984年的教改 (四)1984年的教改 (五)80年代末的教改 二十二、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一)對人的高度尊重和嚴格要求相結合 (二)集體主義教育 (三)勞動教育 (四)紀律教育 (五)馬卡連柯的歷史地位 二十三、 凱洛夫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本質 (三)教育的作用 (四)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任務 (五)教學理論 二十四、贊科夫的教學論思想 (一)論教學與發展的關系 (二)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 (三)贊科夫與凱洛夫教育思想比較 (四)贊科夫“新體系”的反響及評價 二十五、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一)論校長工作 (二)怎樣領導學校 (三)必須貫徹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 (四)論勞動及勞動教育 (五)論德育 (六)論智育 (七)蘇霍姆林斯基的影響及評價 (八)蘇氏理論的特點 二十六、20 世紀五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 (教育對象)民主化 ? (教育手段、內容)科學化 ? (教育管理)法制化 ? (教育聯系)國際化 ? (教育年限)終生化 (一)英國的教育 1、英國一、二次大戰間的教育 《巴爾福爾教育法》: 《費舍教育法》: 比較重要的方案或調查報告有:《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諾伍德報告》 2、二次大戰后的教育改革 《巴特勒法》(1944年頒布): 3、50年代后英國教育的新發展 4、《1988年英國教育改革法》 (二)法國的教育 1、一、二次大戰間的教育 2、二次大戰后的教改 《郎之萬一華倫教改方案》 3、1959年的兩項教改法令:《教育改革法令》及《國家與私立學校關系法案》 4、1975 年的《哈比改革法案》 5、法國高等教育的改革 《富爾法案》(1968) (三)德國的教育 1、共和時期的教育 2、納粹統治時期的教育 3、戰后聯邦德國的教育 (四)日本的教育 1、一、二次大戰間的教育 2、二次大戰后的教改 (五)美國的教育 1、一、二次大戰間的教育 2、二次大戰后的教改 《國防教育法》:美國聯邦政府1958年頒布的國防教育法系戰后最重要的教育法 令 3、戰后美國中等教育的改革 4、戰后美國中小學的課程改革 5、1965年以后教育的動向 二十七、現代歐美教育思潮(略) (一)改造主義教育 (二)要素主義教育 (三)永恒主義教育 (四)新托馬斯主義教育 (五)存在主義教育 (六)新行為主義教育 (七)結構主義教育 (八)分析教育哲學 (九)終身教育 (十)人本化教育 教育心理學 考試目標: 1、系統掌握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和經典實驗。 2、理解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任務、發展歷程、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3、能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考試內容: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一)教育心理學對象 1、廣義教育心理學 2、狹義教育心理學 3、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4、中國古代教育心理思想 5、西方早期教育心理學思想 6、科學教育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 (二)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1、 客觀性原則 2、 發展性原則 3、 系統性原則 4、 教育性原則 5、 質化研究 6、 觀察法 7、 實驗法 8、 調查法 9、 個案法 10、 測量法等。 二、學習心理概述 (一)學習的含義 1、廣義的學習 2、狹義的學習 (二)學習的類型 1、布盧姆的目標分類 2、加涅學習結果分類 3、馮忠良的學習內容分類。 (三)學習理論 1、聯結學說的學習觀。 2、桑代克聯結說 3、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說和班圖拉的觀察學習說。 4、認知學派的學習觀 5、頓悟學習觀 6、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觀 7、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 8、人本主義學習觀 9、建構主義學習觀。 三、知識與技能學習 (一)知識學習的界定與分類 (二)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的概念與表征方式。 1、陳述性知識概念與表征方式 2、程序性的概念與表征方式 (三)學習策略 (1)中國古代的學習策略 (2)當代心理學的學習策略 (四)運動技能的學習 1、運動技能的定義 2、運動技能的分類 3、運動技能的結構 4、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 5、運動技能的培養。 四、學習遷移 (一)學習遷移的界定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 1、一般遷移和特殊遷移 2、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 3、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 4、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 (四)遷移的理論 1、形式訓練說 2、共同要素說 3、經驗類化說 4、關系轉換說 5、遷移理論的新發展 (五)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六)遷移能力的促進 五、問題解決與創造力 (一) 問題與問題解決的界定 1、問題的界定 2、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界定 (二)問題的類型 1、精確問題與模糊問題 2、常規問題與非常規問題 3、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4、對抗性問題與非對抗性問題 5、語義豐富的問題和語義貧乏的問題 (二)通用問題解決程序 1、紐厄爾(A.Newell)、肖(J.C.Shaw)和西蒙(H.A.Simon) “通用問 題解決程序”。 2、奧蘇伯爾和魯賓遜問題解決模式 奧蘇伯爾和魯賓遜(F.G..Robimson)以幾何問題為解決問題的原型,于 1969 年提出了一個問題解決模式。 (1)呈現問題情境命題 (2)明確問題與已知條件 (3)填補空隙過程 (4)解答之后的檢驗 (三)問題解決的策略 1、一是算法式(algo-rithm)策略 2、啟發式(heurisitic)策略 (1)手段一目的分析 (2)目標遞歸策略。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有關的知識經驗 2、習慣定勢與功能固著 3、問題情境與表征方式 4、醞釀效應 5、原型啟發 6、情緒和動機狀態 (五)創造力的開發 六、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定義 (二)動機的分類 (三)動機沖突及其種類 1、原則性動機沖突和非原則性動機沖突。 2、雙趨動機沖突、 雙避動機沖突、 趨避動機沖突。 3、學習動機動機與學習效果 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四)學習動機的理論 1、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 2、需要理論(need theory) 3、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4、成就動機理論(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5、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of motivation) 6、自我效能感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 (五)“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簡稱 LH) (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 七、教師心理與教學心理 (一)教師成長的過程 教師成長經歷四個階段:適應階段、分化定型階段、突破階段和成熟階段。 (二)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含義 2、幾種主要的教學設計觀點 三、主要參考書 劉鐵芳主編:《學校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1 年。 孫俊三、雷小波主編:《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張傳燧主編:《中國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縮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燕良軾主編:《教育心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 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5年湖南師范大學748英語教育綜合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5年湖南師范大學750數學基礎綜合-課程與教學論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