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 742 ] 考試科目名稱:語文教學與教育心理原理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3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語文教學原理部分 占 200 分 其中,語文教學理論研究部分 占 40 分 語文課綱教材研究部分 占 40 分 語文教學操作研究部分 占 60 分 語文教育教養研究部分 占 40 分 語文教師教育研究部分 占 20 分 教育心理原理部分 占 100 分 其中,教育學基本原理部分 占 60 分 教育心理學原理部分 占 40 分 4)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6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60 分 辨析題: 3 小題,每小題 20 分,共 60 分 簡答題: 3 小題,每小題 20 分,共 60 分 論述題: 2 小題,每小題 60 分,共 120 分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考試目標: 1.系統掌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能運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原 理分析、解決語文教育的現實問題。 3.系統掌握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原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 現代教育觀念,并能運用教育的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心理學原路 來分析和解決語文教育中的現實問題。 考試內容: 語文教學原理部分 (一)語文教學理論研究 1.語文學科性質研究 (1)語文學科的沿革和定名 (2)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 (3)語文教育人文性的爭鳴 2.語文教學目的研究 (1)百年語文教學目的的演變 (2)確立語文教學目的的依據 (3)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構成 (4)語文教育旨在提高語文素養 (5)語文教學目的的確定和實現 3.語文教學過程研究 (1)教學過程理論的發端和嬗變 (2)語文教學過程的特性和優化 (3)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課型 (4)讀寫教學過程的模式和思考 4.語文教學原則研究 (1)教學原則概述及舉例 (2)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3)語文教學原則的認識和把握 (4)語文教學若干關系的哲學思考 5.語文教學方法研究 (1)語文教學方法的原理 (2)語文教學方法的常式 (3)語文教學方法的變革 (二)語文課綱教材研究 1. 語文課程綱要研究 (1)語文課程綱要的研究起點 (2)20 世紀前期(1904-1948 年):國文課程標準期 (3)20 世紀后期(1949-2000 年):語文教學大綱期 (4)21 世紀初期(從 2001 年起):語文課程標準期 (5)百年語文課程綱要的流變和思考 (6)語文課程綱要的功能和結構 2.語文教材體系研究 (1)語文教材的定名和內涵 (2)語文教材的功能和特點 (3)語文教材的內容和編排 (4)語文教材的編審和使用 (5)語文教材論的科學研究 3.古代語文教材的草創 (1)蒙學教材 (2)選學教材 (3)經學教材 (4)作文教材 (5)其他教材 4.近代語文教材的編制 (1)新學堂國文教材 (2)《國文百八課》 (3)解放區國文教材 5.現代語文教材的變遷 (1)建國初期的語文教材 (2)漢語文學分科教材 (3)“大躍進”的語文教材 (4)60 年代的語文教材 (5)“文革”期間的語文教材 6.當代語文教材的改革 (1)人教社合編型課本 (2)人教社分編型課本 (3)人教社義務教育教科書 (4)全國各地實驗教材 (三)語文教學操作研究 1.閱讀教學研究 (1)單篇課文教學 (2)單元教學 (3)自讀課文教學 2.寫作教學研究 (1)命題作文 (2)供料作文 (3)話題作文 (4)作文評改 3.口語交際教學研究 (1)口語交際 (2)聆聽教學 (3)述說教學 4.語文知識教學研究 (1)語文知識教學的價值 (2)語文知識教學的內容 (3)語文知識教學的通用策略 5.語文活動教學研究 (1)語文活動 (2)語文活動課程 (3)語文活動課程觀 6.常用文體教學研究 (1)記敘文教學 (2)說明文教學 (3)議論文教學 (4)應用文教學 7.文學作品教學研究 (1)詩歌教學 (2)散文教學 (3)小說教學 (4)劇本教學 8.文言詩文教學研究 (1)文言詩文教學概說 (2)文言詩文教學要點 (3)文言詩文教學方法 9.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 (1)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 (2)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 (3)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師資素養 (4)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 (5)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反思 10.課外閱讀教學研究 (1)新時期課外閱讀的視界 (2)課外閱讀教學的反思 (3)課外閱讀教學的未來走向 11.語文教學測試研究 (1)語文教學測試的目的和類型 (2)語文測試命題的內容和題型 (3)語文測試結果的評定和分析 (四)語文教育教養研究 1.語文學科德育研究 (1)語文學科德育的意義 (2)語文學科德育的功能 (3)語文學科德育的內容 (4)語文學科德育的特征 (5)語文學科德育的實施 2.語文學科美育研究 (1)語文學科美育的意義 (2)語文學科美育的內容 (3)語文學科美育的特征 (4)語文學科美育的過程 (5)語文學科美育的途徑 3.語文自學能力研究 (1)語文自學能力培養的意義 (2)語文自學能力的構成和發展 (3)語文自學能力培養的途徑 4.語文創造教育研究 (1)創造教育的內涵與特征 (2)語文創造教育的主要任務 (3)語文創造教育的基本課型 (4)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 (5)語文創造教育要處理好幾對關系 (五)語文教師教育研究 1.語文教師素養研究 (1)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 (2)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 (3)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 (4)語文教師的職業能力 (5)語文教師的心理品質 (6) 語文教師的心理保健 2.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研究 (1)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的基本觀念和主要特點 (2)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的心理基礎和基本結構 (3)語文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重要意義和內容體系 (4)語文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教育學原理部分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對象和任務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教育學的任務是揭示教育規 律,探討教育價值觀念和教育藝術,指導教育實踐。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教育學的萌芽、教育學的獨立、教育學的發展多樣化、教育學的理論深化 等階段有代表性、有影響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 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統等要素的涵義、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歷史發展 古代教育的特點;現代教育的特點。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廣義教育;狹義教育。 三、教育與人的發展 (一)人的發展概述 人的發展涵義;人的發展特點;人的發展的規律性。 (二)影響人的發展的基本因素 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個體的能動性在人 的發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對人的發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主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傳遞來 培養人;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 四、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對教育的制約;文化對教育的制 約與影響。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 1、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 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態功能。 2、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的涵義;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在當代的重要意義。 3、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三)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興國與國興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和內容結構。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 學說。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1、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堅持全面發展;培養獨立個性。 2、我國教育目的的實現 普通中小學的性質與任務;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組成部分;體育、智育、德 育、美育和綜合實踐活動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義和特點;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 (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學校教育制度的概念;雙軌學制;單軌學制;分支型學制;現代學校教育 制度的變革。 (三)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 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態;我國現行 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課程 (一)課程概述 課程及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科書等概念;課程理論的發展;課程發展 上論爭的幾個主要問題。 (二)課程設計 課程目標的設計;課程內容的設計。 (三)課程改革 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 八、教學(上) (一)教學概述 教學的概念;教學的意義;教學的任務。 (二)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的性質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必須以交往為背景和手段;教 學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追尋與實現價值目標的過程。 2、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 傳授/接受教學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問題/探究教學學生獲取知識的基 本階段。 3、教學過程中應當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智力活動與非 智力活動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的關系。 (三)教學原則 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直觀性、啟發性、循序漸進、鞏固 性、發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的涵義和要求。 九、教學(下) (四)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概述 教學方法及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等概念;教學方法 的選擇。 2、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討論法、研究法等教學方法涵義和要求。 (五)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概述 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分組教學制。 2、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與輔助組織形式 3、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課后教導工作;教學評價。 (六)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概述 教學評價的概念;教學評價的意義;教學評價的種類。 2、教學評價的原則與方法 3、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4、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點;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務和內容。 (二)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 情信意行的過程;德育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 (三)德育原則 理論和生活相結合、疏導、長善救失、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因材 施教、在集體中教育、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等德育原則的涵義和要求。 (四)德育途徑與方法 1、德育途徑 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勞動與其他社會實踐、課外活動和校外活 動、學校共青團和少先隊活動、心理咨詢、班主任工作等途徑。 2、德育方法 說服、榜樣、鍛煉、修養、陶冶、獎懲等方法的涵義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義與任務;班主任素質的要求。 (二)班集體的培養 班集體的教育功能;班集體與學生群體;集體的發展階段;培養集體的方 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學生;教導學生學好功課;組織班會活動;組織課外活動、校 外活動和指導課余生活;組織學生的勞動;通過家訪建立家校聯系;協調各方 面對學生的要求;評定學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與總結。 十二、教師 (一)教師勞動的特點、價值與角色扮演 1、教師勞動的特點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教師勞動的創造性;教師勞動的 專業性。 2、教師勞動的價值 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教師勞動的個人價值;正確認識和評價教師的勞 動。 3、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4、教師職業的角色扮演 教師的“角色叢”;教師角色的沖突及其解決;社會變遷中教師角色發展的 趨勢。 (二)教師的素養 高尚的師德;寬厚的文化素養;專門的教育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三)教師的培養與提高 教師的培養和提高的緊迫性;教師個體專業性發展的過程;培養和提高教 師素養的主要途徑。 十三、學校管理 (一)學校管理概述 學校管理的概念;學校管理的構成要素;學校管理體制;校長負責制。 (二)學校管理的目標與過程 學校管理目標;學校管理過程的基本環節及其相互關系。 (三)學校管理的內容和要求 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總務管理。 (四)學校管理的發展趨勢 學校管理法治化;學校管理人性化;學校管理校本化;學校管理信息化。 教育心理學原理部分 第一章 概論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二)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 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初創時期(20 世紀 20 年代以前) 發展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成熟時期( 20 世紀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完善時期(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 第二章 中學生心理發展 (一)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 心理發展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 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意義 (二)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 認識發展的階段理論 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最近發展區 (三)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人格的發展 自我意識的發展 (四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認知過程 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第三章 學習理論 (一)學習的實質與類型 (二)聯結學習理論 (三)認知學習理論 第四章 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概述 (二)學習動機的理論 (三)學習動機的培養 (四)學習動機的激發 第五章 學習的遷移 (一)學習遷移的概述 (二)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三)遷移與教學 第六章 知識的學習 (一) 知識學習概述 (二)知識的獲得 (三)知識的保持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的概述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 學習的策略 (一)學習策略概述 (二)典型的學習策略 (三)學習策略的訓練 第九章 問題的創造性解決 (一)問題解決概述 (二)創造性及其培養 第十章 態度與品德 (一)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態度定義 態度實質 態度的結構 品德定義 品德實質 道德的心理結構 態度與品德的關系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三)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條件 (四) 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二)心理評估 心理評估定義 心理評估參考架構 心理評估意義 心理評估方法 (三) 心理輔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目標 第十二章 教學設計 (一)設置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情感目標 動作技能目標 (二)組織教學過程 教學事項 教學方法 教學媒體 課堂教學環境 (三)選擇教學策略 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第十三章 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概述 (二)課堂群體的管理 (三)課堂紀律的管理 第十四章 教學測量與評價 (一)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意義和作用 (二)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和技術 第十五章 教師心理 (一)教師的心理特征和職業成績的關系 教師的認知特征與職業成就的關系 教師的人格特征與職業成就的關系 (二)教師的期望效應 (三)專家型教師與新教師的差異 (四)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途徑 (五)微格教學 (六)教學反思 三、參考書目 [1] 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 張良田.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稿)》,2011 年修訂版。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2003 年版。 [5] 王道俊、郭文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6] 孫俊三.教育學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7] 莫雷.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8] 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