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14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名稱:中國哲學史 一、考試要求: 閱讀指定的教材或參考書,把握中國哲學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基本 概念,掌握各流派起源及其特點,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把握中國哲學的發展 脈絡,提高思辨能力。 二、考試內容: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 儒學哲學 “與命與仁”的觀念結構;“為仁由己”的道德哲學;“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 第二章 道家哲學 以“道”為終極本源的宇宙論;“反者道之動”與經驗世界的辯證展示;由宇宙 論開出的人生觀和政治論;老子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 墨家哲學 “兼以易別”的社會政治理論;二元分立的世界觀構成;“三表法”與經驗主義 的認知主張。 第四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說與孟子對儒學的深化 “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的“情性”說;《大學》《中庸》的“性命”觀;孟子依 “不忍人之心”確立的性善論;孟子的道德修養學說;孟子的治國理念。 第五章 道家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 《太一生水》所展現的宇宙生成過程;“齊物論”;“道通為一”說;“逍遙游”; 稷下之學。 第六章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易傳》的氣化流行論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易傳》的“變易”思想與氣化流 行觀。 第七章 名辯思潮與后期墨家 惠施的“合同異”辨析;公孫龍的“離堅白”論難;后期墨家的知識論與邏輯學。 第八章 荀子的哲學思想 荀子的自然觀與認識論;道德教化主張;政治理想;荀子對先秦百家之學的批判 與旨歸。 第九章 法家韓非子的哲學 法、術、勢結合的法治思想及其人性論;歷史變化意識與道用論;“參驗”之說 與“矛盾”之辨;法家的歷史功過評論。 第二編 漢唐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思潮 漢初的“無為”之治與《黃帝四經》的流播;《淮南子》對黃老學的發展與黃老 思潮的歷史定位。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與”說與儒學的神學化 “天人相與”的神學體系;“深察名號”的認識路數;“性三品”的人性說學與王 道教化的成德主張;“人理副天道”的神權政治理論;董仲舒與讖緯神學。 第三章 王充的自然哲學 “元氣自然”的宇宙演化學說;注重“效驗”的經驗主義認識路向;自然哲學的 困擾。 第四章 道家的新發展與魏晉玄學 王弼的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學思想;郭象的哲學。 第五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與丹道理論 道教的發端與早期道教的神仙說;道教的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葛洪的外丹學。 第六章 佛教的傳入與兩晉南北朝的佛學源流 佛教空宗的傳播與“六家七宗”的般若學;《不真空論》;有宗的傳入與中國早期 佛性思想的開展。 第七章 佛教的鼎盛與隋唐佛教哲學 天臺宗的圓融觀;唯識宗的轉識成智論;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禪宗的頓悟成佛 論;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融。 第八章 道教的國教化與隋唐道教哲學 由隋入唐道教的繁榮與重玄學;盛唐時期道教的性命說;道教信仰提供的思想史 意義。 第九章 經學的重整與唐代儒家哲學 儒學對佛學的回應與唐初經學的重整;韓愈的哲學思想;李翱的哲學思想;柳宗 元的哲學思想;劉禹錫的哲學思想。 第三編 北宋至明中葉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 道學初創 北宋三先生;周敦頤的哲學;邵雍的哲學;王安石的哲學;沈括的哲學思想。 第二章 張載的本體論與境界論 對佛道的批判;“太虛即氣”與“天道神化”;“德性所知”與“見聞之知”;“民 胞物與”的人生境界。 第三章 程顥、程頤的“義理之學” 二程的本體論、功夫論、認識論與修養論;理想論。 第四章 朱熹的理學 理氣論;心性論;居敬窮理論;朱熹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陸九淵的心學 他的宇宙觀;修養論;致知論;呂祖謙與鵝湖之會;朱陸之爭; 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功利之學 陳亮的事功思想及其與朱熹的學派論爭;葉適的功利之學。 第七章 陳獻章、湛若水的心學思想 元代的朱陸之學;陳獻章的自得之學;湛若水與“心體物而不遺”。 第八章 王守仁的心學體系 “心即理”說;“知行合一”說;良知與“致良知”;本體、功夫與境界;王守仁 心學的歷史地位與雙重影響。 第九章 羅欽順、王廷相的氣學 氣本論的復興;羅欽順的“理氣一物”說;王廷相的元氣實體說;氣本論對程朱 理學的繼承、批評及其意義。 第十章 王宗周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總結 意、念之辨;慎獨與誠意;對心學、氣學、理學的整合及其對黃宗羲的影響 第四編 明中葉至鴉片戰爭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 黃宗羲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批判專制政治的社會史觀;“盈天地皆心”與“盈天地間皆氣”;“一本而萬殊” 的學術史觀;浙東學派的哲學思考。 第二章 方以智的科學哲學思想 方以智的科學哲學觀;一元世界觀;茅盾說與認識辯證法。 第三章 王夫之對宋明理學的總結 王夫之的宇宙觀、變化發展觀;人性論;認識論、社會史觀、其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四章 顏元、李恭與史學學派 第五章 戴震的哲學傾向 第五編 近代中國的哲學發展 緒論 第一章 鴉片戰爭以后的社會變革思潮 龔自珍、魏源的經世致用的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的農民變革思想;王韜、鄭觀 應的改良主義思想。 第二章 戊戌維新運動中的哲學啟蒙 康有為的哲學思想;譚嗣同的哲學思想、嚴復的哲學思想。 第三章 辛亥革前后的哲學思想 辛亥革命前的社會思潮;章太炎的哲學思想;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第四章 新文化運動與中西古今哲學的融會 新文化運動中的哲學論爭;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馮友蘭的“新理學”;金岳霖 的“道論”。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李大釗的哲學思想;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180 分鐘,滿分:150 分 2.題型結構: a:名詞解釋(30 分) b:簡答題(60 分) c:論述題(60 分) 四、參考書目: 《新編中國哲學史》,馮達文、郭齊勇主編,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