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體育綜合考試科目 考試指導性意見 第一篇運動訓練學 第一章 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 一 競技體育概述 (一)競技體育釋義 (二)競技體育的形成動因 (三)競技體育的基本構成要素 (四)競技體育的特點與社會價值 二 運動訓練概述 (一) 運動訓練釋義 (二)現代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 三 運動訓練學概述 (一) 運動訓練學釋義 (二) 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 (三) 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四) 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 一 運動成績及其決定因素 (一)運動成績釋義 (二)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 二 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構成 (一)競技能力釋義 (二)競技能力的構成 (三)競技能力與運動能力的異同 (四)競技能力與訓練水平的異同 三 運動員狀態診斷與訓練目標建立 (一)狀態診斷與目標建立的重要意義 (二)起始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完整體系 第三章 運動訓練原則 一 運動訓練基本原則概述 (一)訓練規律與訓練原則的概念 (二)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 二 競技需要原則 (一)競技需要原則的概念 (二)競技需要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競技需要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三 有效控制原則 (一)有效控制原則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有效控制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 周期安排原則 (一)周期安排原則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周期安排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五 適宜負荷原則 (一)適宜負荷原則的概念 (二)適宜負荷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適宜負荷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科學地處理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系 (五)科學地根據項目的性質安排負荷 六 區別對待原則 (一)區別對待原則的含義 (二)區別對待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區別對待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七 適時恢復訓練原則 (一)適時恢復訓練原則釋義 (二)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科學基礎 (三)貫徹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第四章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概述 (一)運動訓練方法概述 (二)運動訓練方法體系 (三)運動訓練手段概述 (四)運動訓練手段體系 二 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重復訓練法 (二)間歇訓練法 (三)持續訓練法 (四)變換訓練法 (五)循環訓練法 (六)比賽訓練法 三 運動訓練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單一練習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練習手段 (三)固定組合練習手段 (四)變異組合練習手段 第五章 運動員體能及其訓練 一 運動員體能訓練概述 (一)體能訓練釋義 (二)運動員體能的構成 (三)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 二 力量素質及其訓練 (一)力量素質釋義 (二)最大力量的訓練 (三)快速力量的訓練 (四)爆發力的訓練 (五)相對力量的訓練 (六)力量耐力的訓練 三 速度素質及其訓練 (一)速度素質釋義 (二)反應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三)動作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位移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 耐力素質及其訓練 (一)耐力素質釋義 (二)有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三)糖酵解無氧代謝供能的無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第六章 運動員技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 運動技術與運動員技術能力概述 (一) 運動技術釋義 (二) 動作要素與技術結構 二 技術訓練常用的方法 (一) 直觀法與語言法 (二) 完整法與分解法 (三) 想象法與表象法 (四) 減難法與加難法 三 技術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 處理好基本技術與高難度技術的關系 (二) 處理好特長與全面技術的關系 (三) 處理好規范化與個體差異的關系 (四) 處理好循序漸進與難點先行的關系 (五) 抓好技術風格的培養 第七章 運動員的戰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 競技戰術與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一) 競技戰術的定義 (二) 競技戰術的構成 (三) 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二 戰術訓練方法 (一) 分解和完整戰術訓練方法 (二) 程序訓練法 (三) 模擬訓練法 (四) 實戰法 三 戰術方案的制訂 (一) 戰術方案的基本內容 (二) 制訂戰術方案的注意事項 第八章 運動員心理能力與運動智能及其訓練 一 運動員心理能力概述 (一) 運動員心理能力釋義 (二) 運動員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 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類型 二 運動員心理能力訓練的常用方法 (一) 意念訓練法 (二) 誘導訓練法 (三) 模擬訓練法 三 幾種心理現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 心理緊張的幾種常用克服方法 (二) 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關鍵 (三) 心理膽怯的克服方法 (四) 情緒消極的克服方法 (五) 情緒激動的克服方法 四 運動智能概述 (一) 運動智能釋義及構成 (二) 運動員智能訓練的重要作用 (三) 運動智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運動訓練計劃 一 運動訓練計劃概述 (一)運動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運動訓練計劃的意義 (三)運動訓練計劃分類 二 多年訓練計劃 (一)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多年訓練計劃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劃分與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和負荷特點 (四)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年齡特征 (五)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負荷特征 (六)基礎訓練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七)專項提高階段、最佳競技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八)競技保持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三 年度訓練計劃 (一)年度訓練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訓練計劃的基本構成模式 四 周訓練計劃 (一)基本訓練周的計劃和組織 (二)賽前訓練周的計劃與組織 (三)比賽周的計劃與組織 (四)恢復周的計劃與組織 五 課計劃與組織 (一) 訓練課的種類 (二) 不同類型訓練課的特點 (三) 不同任務訓練課的要求 (四) 訓練課的結構 (五) 訓練課的負荷量度 第十章 運動隊伍管理 一 運動隊伍管理的主要任務與組織實施要求 (一)運動隊管理的主要任務 (二)運動隊管理工作中必須處理好的各種關系 二 教練員與運動員 (一)教練員 (二)運動員 本篇參考書目 1.田麥久主編 運動訓練學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田麥久主編 運動訓練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篇 學校體育學? 第一章? ? 學校體育概論? 一、學校體育發展簡況? (一)國外學校體育的產生與發展? (二)我國學校體育的產生與發展? 二、學校體育與現代社會? (一)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 (二)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 (三)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 三、學校體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校體育與學生體質發展?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發展? (三)學校體育與學生社會適應? 四、學校體育的結構、功能與目標? (一)學校體育的結構? (二)學校體育的功能? (三)學校體育的目標? 第二章? 體育課程? 一、體育課程的含義? (一)體育課程的概念? (二)體育課程的特性? 二、體育課程的編制? (一)體育課程的目標? (二)體育課程的內容? 三、體育課程的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取向? (二)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 四、體育課程的評價? (一)對學生的評價? (二)對教師的評價? (三)對課程建設的評價? 五、我國體育課程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改革趨勢? (一)歷史經驗? (二)改革趨勢? 第三章? 體育教學? 一、體育教學的概念與特點? (一)體育教學的概念? (二)體育教學的特點? 二、體育教學構成要素? (一)構成要素? (二)體育教師、學生、體育教材之間的關系? 三、體育教學目標? (一)體育教學目標的概念? (二)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 (三)體育教學目標的層次? 四、體育教學過程? (一)體育教學過程的概念? (二)體育教學過程的性質? (三)體育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四)體育教學原則? 五、體育教學方法? (一)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 (二)選擇體育教學方法的依據? (三)中小學常用體育教學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四)現代體育教學方法? (五)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 六、體育教學計劃? (一)體育教學計劃的概念與構成? (二)學年教學計劃? (三)學期教學計劃? (四)單元教學計劃? (五)課時計劃? 七、體育教學實施? (一)體育教學常規? (二)體育教學中隊列隊形的運用? (三)體育教學中場地器材的布置? (四)體育教學組織形式? 第四章? 課余體育? 一、課余體育的地位和特點? (一)課余體育的地位? (二)課余體育的特點? 二、課余體育的功能與價值? (一)課余體育的功能? (二)課余體育的價值? 三、課余體育鍛煉的特點和原則? (一)課余體育鍛煉的特點? (二)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則? 第五章? 學校體育管理? 一、學校體育管理體制? (一)學校體育管理體制的概念? (二)學校體育管理機構與職能? 二、學校體育管理的目標與原則? (一)學校體育管理的目標? (二)學校體育管理的原則? 三、學校體育管理的內容? 四、學校體育管理法律法規? (一)學校體育管理相關法律? (二)學校體育管理相關行政法規? (三)中央相關文件? 第六章? 體育教師? 一、體育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一)體育教師的地位? (二)體育教師的作用? 二、體育教師的工作特點? 三、體育教師的條件與職責? (一)體育教師的基本條件? (二)體育教師的基本職責? ? ? 本篇參考書目 1.周登嵩主編.學校體育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潘紹偉 于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篇 運動生理學? 緒論 (一)運動生理學的研究對象、目的和任務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 第一章 骨骼肌機能 (一)肌肉收縮的原理 1 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2 肌肉收縮的滑行學說 3 肌纖維的興奮-收縮偶聯 (二)肌肉收縮的形式 1 向心收縮 2 等長收縮 3 離心收縮 (三)骨骼肌不同收縮形式的比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征 1 張力與速度的關系 2 肌肉力量與運動速度的關系 3 肌肉力量與爆發力 (五)不同類型骨骼肌纖維的形態、生理及代謝特征 1 形態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謝特征 (六)骨骼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系 1 運動員的肌纖維類型 2 運動訓練對骨骼肌纖維的影響 (七)肌電的研究與應用 第二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體液 2 血液組成 3 內環境的概念及生理意義 (二)血液的功能 1 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功能 2 運輸功能 3 調節作用 4 保護和防御功能 (三)滲透壓和酸堿度 (四)運動對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影響 1 運動對紅細胞的影響 2 運動對血紅蛋白的影響 第三章 循環機能 (一)心輸出量和心臟做功 1 心輸出量及其影響因素 2 心臟泵血功能及其評價 (二)血管中的血壓和血流 1 動脈血壓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 2 靜脈回流及其影響因素 (三)運動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1 肌肉運動時血液循環功能的變化及調節 2 運動訓練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3 脈搏(心率)和血壓測定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第四章 呼吸 (一)呼吸運動與肺通氣 1 呼吸的定義及全過程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氣功能的評價 4 訓練對通氣功能的影響 (二)氣體的交換 肺換氣和組織換氣 (三)氧氣的血液運輸與氧解離曲線的意義 1 氧氣的血液運輸 2 氧解離曲線及其生理意義 (四)呼吸運動的調節 1 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2 運動時呼吸的變化和調節 (五)運動時的合理呼吸 1 減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氣效率 3 呼吸與技術動作相適應 4 合理運用憋氣 第五章 物質與能量代謝 (一)肌肉活動與物質能量代謝的相關概念 1 物質代謝 2 能量代謝 3 基礎代謝率 (二)糖代謝與運動能力 1 人體的糖儲備 2 糖的分解供能(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3 運動與補糖 (三)脂肪代謝與運動 1 人體的脂肪儲備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3 脂肪代謝與運動減肥 (四)蛋白質代謝與運動 1 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 2 關于蛋白質的補充 (五)水的代謝 運動員脫水及其復水 (六)人體運動的能量供應 1 與能量代謝有關的幾個概念 2 人體三個供能系統的特征 3 不同運動項目的能量供應 4 運動時能耗量的計算及其意義 5 體溫調節 第六章 腎臟機能 (一)運動性蛋白尿 (二)運動性血尿 第七章 內分泌機能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 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幾種主要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1 糖皮質激素與應激反應 2 兒茶酚胺與“應急”反應 3 生長激素 4 胰島素 5 睪酮 (三)興奮劑及其危害 1 興奮劑與使用興奮劑 2 分類 3 危害 第八章 感覺與神經機能 (一)視覺器官 1 視調節 2 視野 (二)聽覺與位覺 1 前庭器的感受裝置與適宜刺激 2 前庭反射與前庭機能穩定性 (三)本體感覺 1 肌梭 2 腱梭 (四)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1 牽張反射 2 狀態反射 第九章 運動技能 (一)運動技能的形成(條件反射學說) 1 運動技能的概念和分類 2 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3 體育教學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十章 有氧、無氧工作能力 (一)能量代謝有關的幾個概念 1 需氧量 2 攝氧量 3 氧虧與運動后過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1 最大攝氧量的概念、影響因素、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2 乳酸閾概念、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訓練方法 (二)無氧工作能力 1 無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礎 2 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試與評價 3 提高無氧工作能力的訓練方法 第十一章 身體素質 (一)身體素質概述 1 身體素質的概念 2 發展身體素質的意義 (二)力量素質 1 力量素質的概念 2 力量素質的生理基礎 3 功能性肌肉肥大 4 力量素質的訓練 (三)速度素質 1 速度素質的概念及分類 2 速度素質的生理基礎 3 速度素質的訓練 (四)耐力素質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學基礎及其訓練方法 2 無氧耐力的生理學基礎及其訓練方法 (五)靈敏與柔韌素質 1 靈敏素質 2 柔韌素質 第十二章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 (一)賽前狀態與準備活動 1 賽前狀態的概念及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2 準備活動的生理作用 (二)極點與第二次呼吸 1 極點 2 第二次呼吸 3 影響極點與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三)穩定工作狀態 1 真穩定工作狀態 2 假穩定工作狀態 (四)運動性疲勞 1 概念 2 產生機制 3 判斷運動性疲勞的指標及方法 (五)恢復過程 1 恢復過程的一般規律(超量恢復) 2 促進人體功能恢復的措施 第十三章 特殊環境與運動能力 (一)高原環境與運動 1 高原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2 高原訓練 (二)熱環境與運動 1 預防熱危害的原則 2 補充體液的原則與方法 第十五四章 運動機能的生理學評定 1 安靜狀態下運動效果的生理學評定 2 定量負荷時運動效果的生理學評定 3 極量負荷時運動效果的生理學評定 4 運動結束后恢復效果的生理學評定 第十五章 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與體育運動 (一) 兒童少年的生理特點與運動 1 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1 運動系統 2 氧運輸系統 (二)兒童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 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 本篇參考書目 1 王瑞元主編 運動生理學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 鄧樹勛等主編 運動生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標等主編 運動生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