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古生物地史學》考試大綱 一、試卷結構 (一)內容比例 古生物學,約 50% 地史學,約 50% (二)題型比例 術語解釋 約 30% 論述題 約 70% 二、其他 古生物地史學 考試內容與重點 一 緒論 古生物地史學的含義、內容和任務,古生物地史學發展簡史,古生物地史學發展時期的重大事件。 二 化石的形成與古生物學 化石的定義;化石形成的條件:生物本身條件,生物死后的環境條件,埋藏條件,時間條件,成巖條 件,化石記錄的不完備性;化石保存類型:①實體化石,石化作用——礦質充填作用,置換作用,碳化作 用,②模鑄化石,③遺跡化石,④化學化石;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化石的分類與命名:分類單位, 物種定義和古生物種的特點,古生物的命名法則——單名法、雙名法、三名法、優先律、拉丁語縮寫詞及 含義;古生物學的分類系統。 重點:化石定義,化石形成條件,化石保存類型,化石的分類與命名 三 生命的起源與生物的進化 生命的起源:外星來源說,地球發生說——生命產生的三個階段;早期生物的發生和演化:一是從非 生物的化學進化發展到生物進化,二是生物的分異,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變,四是后生動物的出 現;顯生宙生物的演化:動物界的第一次大發展,動植物從水生到陸生的發展,動物界各門類的演化譜系; 物種的形成:漸變說和突變說;生物進化的一些特點和規律:生物的進步性發展,進化的不可逆性,相關 律和重演律,適應、特化、適應輻射和適應趨同;生物演替:種系代謝和生態代替,背景滅絕與群集滅絕; 生物的復蘇。 重點: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生物進化的一些特點和規律。 四 生物與環境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的環境分區:海洋環境分區和海洋生物——濱海區,淺海區,半深海區,深 海區和遠洋區環境特征和生物特征。大陸環境分區概況;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棲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 物;影響生物生存的主要環境因素:溫度、水深、光線鹽度、底質、氣體、海拔和生物因素;群落與生態 系,概述生態系的基本組成部分;環境的生物學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態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態分 析方法,辨別原地埋藏和異地埋藏的主要標志。 重點:海洋環境分區及各區生物特征,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環境的古生物學分析方法。 五 古生物的主要門類(一)——無脊椎動物及半索動物 1、腔腸動物門四射珊瑚亞綱 概述:腔腸動物門主要特征——兩胚層,中央腔,觸手環,外骨骼,水螅型和水母型。分類概況;四 射珊瑚亞綱:四射珊瑚的外形——單體和復體外形。四射珊瑚骨骼基本構造——外壁、表壁、萼部(外部 構造),隔壁(內部縱列構造),橫板、鱗板、泡沫板(內部橫列構造),中軸、中柱(內部軸部構造)。四 射珊瑚的構造類型——單帶型、雙帶型、三帶型、泡沫型,地史分布;珊瑚的生態:非造礁型和造礁型。 重點:四射珊瑚的基本構造,珊瑚的生態。 2、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頭足綱 軟體動物門概述:一般特征及分類概況; 雙殼綱的一般特征,軟體構造:外套膜、外套腔、鰓、水管、足絲;雙殼類的殼形、殼飾;雙殼綱的 外部構造:喙、殼頂、后殼頂脊、后殼面、基面、耳、耳凹、足絲凹口、足絲凹缺;雙殼綱的內部構造: 外套線、外套灣、肌痕、鉸合構造;雙殼綱的定向;雙殼綱的生態及地史分布。 頭足綱的一般特征;外殼類殼形、殼的定向、殼表紋飾;外殼類的外部構造:原殼、外壁、住室、殼 口、臍、臍壁、臍接線;外殼類內部構造:隔壁、氣室、閉錐、隔壁孔、隔壁頸、連接環、體管及類型、 縫合線及其類型;頭足綱的生態及地史分布。 重點:雙殼綱的基本構造,頭足綱的體管類型和縫合線類型。 3、節肢動物門三葉蟲綱 節肢動物的共同特征,分類概況;三葉蟲綱背甲構造:頭甲——頭鞍、鞍溝、鞍葉、頸環、頸刺、前 邊緣、頰面、頰角、頰剌、眼葉、眼脊、面線及類型、固定頰、活動頰。胸甲——軸節、肋刺、肋溝、間 肋溝。尾甲——尾軸、軸節、肋溝、間肋溝、尾邊緣、尾刺;三葉蟲的生態及地史分布。 4、腕足動物門 腕足動物的一般特征;腕足動物的外形:正視、側視、前視(中槽、中褶);殼體的定向、度量和殼 飾;腕足動物硬體構造:殼體后部構造——喙、肉莖孔、鉸合線、主端、殼肩、基面、三角孔、三角板、 三角雙板。殼內部構造——鉸合構造(鉸齒、鉸窩);腕足動物的生態及地史分布。 重點:殼體后部構造和鉸合構造 5、半索動物門筆石綱 半索動物門主要特點;筆石綱概述;筆石的硬體構造:胎管、線管、芽孔。樹形筆石胞管類型——正 胞、副胞、芽莖、莖系。正筆石正胞管類型。筆石枝及其定向、共通溝。正筆石目筆石枝的伸展方向。筆 石枝胞管的排列。筆石體。筆石簇;筆石動物的生態和地史分布。 重點:正筆石胞管類型。 六 古生物的主要門類(二)—脊索動物及古植物 古植物學意義,分類概況;高等植物的形態和結構:根。莖的形態和結構。葉的形態和結構——葉的 組成和葉序、葉的形狀、葉脈及類型。高等植物的繁殖器官;原蕨植物門一般特征,地史分布,起源和進 化;石松植物門的一般特征,鱗木葉座結構,地史分布;節蕨植物門的一般特征,地史分布;真蕨植物門 的一般特征,蕨葉結構——單羽狀復葉、雙羽狀復葉、三羽狀復葉、小羽片及類型、羽片、間小羽片、羽 軸。地史分布;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種子蕨植物門、蘇鐵植物門、銀杏植物門、松柏植物門的一般特征 及地史分布;被子植物門的一般特征及地史分布;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階段。 重點:高等植物各主要門的特征,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階段。 七 地層形成的沉積環境和沉積作用 沉積相和沉積環境,沉積環境的主要識別標志,主要沉積環境的主要特征。地層形成的沉積作用。 八 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地層的劃分和對比的概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與多重地層單位,對比亦有多種對比(巖性對比、含化 石層的對比、年代對比等)。 地層劃分的主要依據:巖石學特征——顏色、礦物組分或結構組分、結構、組構和沉積構造。生物學 特征——生物化石類別、化石的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狀態。地層結構——巖層組構方式所劃分地層的結 構類型。地層的厚度和體態。地層的接觸關系——不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非整合、假整合)、整合接 觸。其他標志——磁性特征、電阻率和自然電位等。 地層對比的原則和方法:巖石學方法——巖性對比法、標志層方法。生物地層對比——化石層序律、 標準化石法、化石組合法。 九 地層單位和地層系統 多重地層單位:巖石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等。 巖石地層單位:定義。巖石地層單位級別——群、組、段、層;年代地層單位:定義。年代地層單位 分級——宇、界、系、統、階、時帶;了解生物地層單位:定義。 層型:定義。單位層型和界線層型概念。層型的要求——剖面連續出露、地理位置、地層單位標志清 楚、國際性權威地學組織認可。層型的描述——地理和地質內容 地層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穿時或時侵。 重點:地層形成的沉積作用,地層劃分對比的原則和方法,巖石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和生物地層 單位級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十 中國古大陸的形成和生物記錄 中國前寒武紀生物記錄,中國主要大陸形成史,中國震旦紀的古地理和古構造。 十一 早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構造 早古生代概述:早古生代劃分,早古生代主要特征;早古生代各紀生物特征——寒武紀、奧陶紀、志 留紀生物面貌。 中國早古生代古地理、古構造和沉積礦產。 十二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構造 晚古生代概況:晚古生代劃分和特征;晚古生代各紀生物特征——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生物面貌。 中國晚早古生代古地理、古構造和沉積礦產。 十三 中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構造 中生代概況:中生代的劃分,中生代特征;中生代各紀生物特征——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生物面 貌。 中國中生代古地理、古構造、古氣候和沉積礦產。 十四 新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構造 新生代的劃分和命名,整體特征;新生代各紀生物特征——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生物面貌及演化。 中國新生代古地理、古構造和沉積礦產。 十五 歷史大地構造學 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基本概念及地史分析:歷史大地構造的研究內容:地層的物質組成和構造背景分析, 沉積物厚度分析,沉積相、沉積組合和沉積類型分析、沉積體系和沉積盆地分析。古板塊劃分的主要標志 和方法;古縫合線的識別標志,沉積和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古氣候及巖漿巖組合分析方法,威爾遜旋回。 構造階段和構造旋回。中國大地構造分區和古板塊格局。 十六 重大地史事件與圈層耦合 巖石圈事件—節律—圈層耦合:聯合古陸的類型及形成過程;生物圈事件—節律—圈層耦合:從生命 化學演化到生物演化、真核生物的出現、后生動物的出現、帶殼后生動物的出現、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生 物的集群絕滅。水圈和大氣圈事件—節律—圈層耦合;自節律、它節律和耦合節律的海平面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