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考試大綱(055200) 《440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試大綱 一、考試目標 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發展歷史和相關人物、媒體、事件等,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科階段所學新聞傳播學理論、中外新聞傳播史等基礎內 容,具有初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范圍 本科目主要考查本科階段所學的“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中外新聞 傳播史”等基礎內容。 三、參考書目 1.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五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年;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3.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 4. 鄭超然、程曼麗,《外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 5. 李良榮,《網絡與新媒體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總分數及考試時間: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3.試卷結構:新聞傳播理論知識(40%);新聞傳播歷史知識(30%);史論 綜合應用(30%) 五、題型結構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 6 分,共 5 題,30 分) (二)簡答(每小題 15 分,共 4 題,60 分) (三)論述(每小題 30 分,共 2 題,60 分) 《440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試題范例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 6 分,共 5 題,30 分) 1. 路透社 2. 范長江 3. 新聞價值 4. 法蘭克福學派 5. 輿論領袖 二、簡答題(每小題 15 分,共 4 題,60 分) 1. 簡述新聞與信息的聯系與區別 2. 簡述英國小報的特點 3. 簡述“報刊的四種理論” 4. 簡述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三、論述題(每小題 30 分,共 2 題,60 分) 1. 請論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 2. 請結合實際論述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考試大綱(055200) 《334 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考試大綱 一、考試目標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科階段所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相關實務知識,具有運 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范圍 本科目主要考查本科階段新聞報道業務“采、寫、編、評”的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及具體要求以及要求考生熟練掌握,并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報紙、廣播、 電視、網絡等具體業務實踐的能力。 三、參考書目 1. 歐陽霞、張晨編著,《新聞采訪與寫作》,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年; 2. 蔡雯,《新聞編輯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3. 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第五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年; 4. 石長順,《電視專題專欄——當代電視實務教程》(修訂版),復旦大學出 版社,2013 年; 5. 祝玉華,《網絡傳播實務》,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總分數及考試時間: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3.試卷結構:新聞傳播實務知識(50%);新聞傳播綜合應用(50%) 五、題型結構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 5 分,共 4 題,20 分) (二)簡答(每小題 10 分,共 3 題,30 分) (三)論述(每小題 25 分,共 2 題,50 分) (四)綜合題(每小題 50 分,共 1 題,50 分) 《334 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試題范例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 5 分,共 4 題,20 分) 1.報紙版面 2.微信 3.媒介策略 4.體驗營銷 二、簡答題(每小題 10 分,共 3 題,30 分) 1.簡述廣播新聞的特點 2.簡述同期聲的作用 3.簡述電視欄目策劃的方法 三、論述題(每小題 25 分,共 2 題,50 分) 1. 請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論述《爸爸去哪兒》走紅的原因。 2. 請結合實際論述微博對社會管理形成的影響。 四、綜合題(每小題 50 分,共 1 題,50 分) 2014 年 5 月 26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13 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 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致力于促進和保護本國人民的言論自由,互聯網成為公民表 達意見和發表言論的重要渠道之一。白皮書表示,截至 2013 年底,中國網民規模 達 6.18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45.8%;域名總數為 1844 萬個,網站總數為 320 萬個, 網頁數量為 1500 億個;論壇/BBS 的用戶數量為 1.2 億人,博客和個人空間用戶 數量為 4.37 億人,社交網站用戶數量為 2.78 億人。 請結合上述材料分析網絡在公民意見的表達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