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南京理工大學招收單獨考試碩士生考試說明及考試大綱-南京理工大學 英 語 復習教材:本考試對教材不作統一規定,凡符合下列評價目標的教材都適合考生應考復習。 一、 評價目標 考生應掌握下列語言知識和技能: (一)語言知識 1. 語法知識 考生應能熟練地運用基本的語法知識。 本大綱不專門列出對語法知識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鼓勵考生用聽、說、讀、寫的實踐 代替單純的語法知識點的學習,以求考生在交際中能更準確、自如地運用語法知識。 2. 詞匯 考生應能掌握 5500 左右的詞匯以及相關詞組(詳見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英語考 試大綱[非英語專業]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語言技能 1.聽力(此技能的測試在復試中進行) 考生不僅應能聽懂日常生活中的通知、講話、一般生活談話或討論等,還應能聽懂一般 領域的廣播電視節目、講座、演講和論述等。 根據所聽材料,考生應能: 1) 理解主旨要義; 2) 獲取事實性的具體信息; 3) 理解明確或隱含表達的概念性含義; 4) 進行有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 5) 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觀點或態度; 2. 閱讀 考生應能讀懂不同類型的文字材料(生詞量不超過所讀材料總詞匯量的 3%),包括信函、 書報和雜志上的文章,還應能讀懂與本人學習或工作有關的文獻、技術說明和產品介紹等。 根據所讀材料考生應能: 1) 理解主旨要義; 2) 理解文中的具體信息; 3) 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義; 4) 進行有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 5) 根據上下文推測生詞的詞義; 6) 理解文章的總體結構以及單句之間、段落之間的關系; 7) 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或態度; 8) 區分論點和論據。 3. 寫作 考生應能寫不同類型的應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務信函、摘要等,還應能寫一般描述性、 敘述性和說明或議論性的文章。 短文寫作時,考生應能: 1) 做到語法、拼寫、標點正確,用詞恰當; 2) 遵循文章的特定文體格式; 3) 合理組織文章結構,使其內容統一、連貫; 4) 根據寫作目的和特定讀者,恰當選用語域。 二、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與試卷結構(初試) (一)考試形式 考試形式為筆試??荚嚂r間為 180 分鐘。滿分 100 分。 試卷分試題冊和答題卡及答題紙三部分??忌鷳獙⒖陀^題部分(閱讀、詞匯及語法、完型填空題的答 案填涂在答題卡上,將寫作、翻譯部分的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二)考試內容與試卷結構 試題分五部分,包括閱讀理解、詞匯及語法,完型填空、翻譯、和寫作。 第一部分 閱讀理解 40 分(共 20 道題,每題 2 分) 該部分共有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長度在 400—500 詞左右。每篇文章后有 5 道理解題,考 生在每道題后附的四個題中選出正確答案后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 第二部分 詞匯與結構 15 分(30 題 每題 0.5 分) 本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對詞匯和語法的掌握。 本部分共 30 題,每道題后附有四個選項,考生將選中的正確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 第三部分 完型填空 10 分(共 20 小題 每題 0.5 分) 此部分不僅考查考生對不同語境中規范的語音要素(包括詞匯、表達方式和結構)的掌 握程度,而且還考查考生對語段特征(如連貫性和一致性)的辯識能力。在一篇 300 詞左右 的的文章中留出 20 個空白處,要求考生從每題給出的 4 個選項中選出最佳答案,使補全后的 文章意思通順,前后連貫,結構完整??忌殞⒋鸢柑钔吭诖痤}卡上。 第四部分 翻譯 15 分 此部分考查考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既考詞匯、語法的用法,也考語篇層面的運用能 力。 考生應將一篇 120 字左右的中文短文翻譯成語句通順,語法正確的英文短文。譯文寫在 答題紙上。 第五部分 寫作 20 分 此部分考查考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要求考生根據所給題目或提示信息寫出一篇 200 詞左 右的短文(標點符號不計算在內)。提示信息的形式有提綱、規定情景、圖、表等。考生須 將作文寫在答題紙上。 南京理工大學招收單獨考試碩士生考試說明及考試大綱-南京理工大學 數 學 考試科目: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 第一部分:考試內容及要求 高等數學 一、函數、極限、連續 考試內容 函數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數的有界性、單調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復合函數、反函數、分段函數和隱 函數 基本初等函數的性質及其圖形 初等函數 簡單應用問題的函數關系的建立 數列極限與函數極限的定義及其性質 函數的左極限與右極限 無窮小和無窮大的概念及其關系 無窮小的性質及無窮小的比較 極限的四則運算 極限存在的兩個準則:單調有界準則和夾逼準則 兩個 重要極限 : e xx x x xx ?? ? ? ? ? ? ?? ??? 1 1lim,1 sin lim 0 函數連續的概念 函數間斷點的類型 初等函數的連續性 閉區間上連續函數的性質 考試要求 1.理解函數的概念,掌握函數的表示法,并會建立簡單應用問題中的函數關系式。 2.了解函數的有界性、單調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復合函數及分段函數的概念,了解反函數及隱函數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數的性質及其圖形,了解初等函數的概念。 5.理解極限的概念,理解函數左極限與右極限的概念,以及函數極限存在與左、右極限之間的關系。 6.掌握極限的性質及四則運算法則。 7.掌握極限存在的兩個準則,并會利用它們求極限,掌握利用兩個重要極限求極限的方法。 8.理解無窮小、無窮大的概念,掌握無窮小的比較方法,會用等價無窮小求極限。 9.理解函數連續性的概念(含左連續與右連續),會判別函數間斷點的類型。 10.了解連續函數的性質和初等函數的連續性,理解閉區間上連續函數的性質(有界性、最大值和最 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及其簡單應用。 二、一元函數微分學 考試內容 導數和微分的概念 導數的幾何意義和物理意義 函數的可導性與連續性之間的關系 平面曲線的 切線和法線 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 導數和微分的四則運算 復合函數、反函數、隱函數以及參數方程所 確定的函數的微分法 高階導數 一階微分形式的不變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達(L’Hospital)法則 函數單調性的判別 函數的極值 函數圖形的凹凸性、 拐點及漸近線 函數圖形的描繪 函數最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半徑。 1 考試要求 1.理解導數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導數與微分的關系,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會求平面曲線的切線方程 和法線方程,了解導數的物理意義,理解函數的可導性與連續性之間的關系。 2.掌握導數的四則運算法則和復合函數的求導法則,掌握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公式.了解微分的四 則運算法則和一階微分形式的不變性,會求函數的微分。 3.了解高階導數的概念,會求簡單函數的高階導數。 4. 會求分段函數的一階、二階導數。 5.會求隱函數和由參數方程所確定的函數以及反函數的導數。 6.理解并會用羅爾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 7. 理解函數的極值概念,掌握用導數判斷函數的單調性和求函數極值的方法,掌握函數最大值和最 小值的求法及其簡單應用。 8.會用導數判斷函數圖形的凹凸性,會求函數圖形的拐點以及水平、鉛直和斜漸近線,會描繪函數 的圖形。 9.掌握用洛必達法則求未定式極限的方法。 10.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徑的概念,會計算曲率和曲率半徑。 三、一元函數積分學 考試內容 原函數和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基本性質 基本積分公式 定積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定積 分中值定理 積分上限的函數及其導數 牛頓—萊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的 換元積分法與分部積分法 簡單有理函數、三角函數的有理式和無理函數的積分 廣義積分概念 定積分 的應用。 考試要求 1.理解原函數概念,理解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積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的性質及定積分中值定理,掌握換元積分法與 分部積分法。 3.會求簡單有理函數、三角函數有理式及無理函數的積分。 4.理解積分上限的函數,會求它的導數,掌握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5.了解廣義積分的概念,會計算簡單的廣義積分。 6.掌握用定積分表達和計算一些幾何量與物理量(平面圖形的面積、平面曲線的弧長、旋轉體的體 積、平行截面面積為已知的立體體積、功等)。 四、向量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 考試內容 2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線性運算 向量的數量積和向量積 向量的混合積 兩向量垂直、平行的條件 兩向量的夾角 向量的坐標表達式及其運算 單位向量 方向數與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間曲線方程 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線方程 平面與平面、平面與直線、直線與直線的以及平行、垂直的條件 點到平 面和點到直線的距離 球面 母線平行于坐標軸的柱面 旋轉軸為坐標軸的旋轉曲面的方程 常用的二 次曲面方程及其圖形 空間曲線的參數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間曲線在坐標平面上的投影曲線方程 考試要求 1. 理解空間直角坐標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運算(線性運算、數量積、向量積、混合積),了解兩個向量垂直、平行的條件。 3.理解單位向量、方向數與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標表達式,掌握用坐標表達式進行向量運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線方程及其求法。 5.會求平面與平面、平面與直線、 直線與直線之間的夾角。 6.會求點到直線以及點到平面的距離。 7. 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間曲線方程的概念。 8.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圖形,會求以坐標軸為旋轉軸的旋轉曲面及母線平行于坐標軸的柱 面方程。 9. 了解空間曲線的參數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間曲線在坐標平面上的 投影,并會求其方程。 五、多元函數微分學 考試內容 多元函數的概念 二元函數的幾何意義 二元函數的極限和連續的概念 有界閉區域上二元連續函數 的性質 多元函數偏導數和全微分 多元復合函數、隱函數的求導法 二階偏導數 方向導數和梯度 空 間曲線的切線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線 二元函數的二階泰勒公式 多元函數的極值和條件極值 多元函數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簡單應用 考試要求 1.理解多元函數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數的幾何意義。 2.了解二元函數的極限與連續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閉區域上連續函數的性質。 3.理解多元函數偏導數和全微分的概念,會求全微分。 4.理解方向導數與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計算方法。 5.掌握多元復合函數一階、二階偏導數的求法。 6.了解隱函數存在定理,會求多元隱函數的偏導數。 7.了解空間曲線的切線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線的概念,會求它們的方程。 8.了解二元函數的二階泰勒公式。 9.理解多元函數極值和條件極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數極值存在的必要條件,了解二元函數極值存 3 在的充分條件,會求二元函數的極值,會用拉格朗日乘數法求條件極值,會求簡單多元函數的最大值和最 小值,并會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問題。 六、多元函數積分學 考試內容 二重積分、三重積分的概念及性質 二重積分與三重積分的計算和應用 兩類曲線積分的概念、性質 及計算 兩類曲線積分的關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線積分與路徑無關的條件 已知全微分求原 函數 兩類曲面積分的概念、性質及計算 兩類曲面積分的關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 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計算 曲線積分和曲面積分的應用 考試要求 1.理解二重積分、三重積分的概念,了解重積分的性質。 2.掌握二重積分的計算方法(直角坐標、極坐標),會計算三重積分(直角坐標、柱面坐標、球面坐 標)。 3.理解兩類曲線積分的概念,了解兩類曲線積分的性質及兩類曲線積分的關系。 4.掌握計算兩類曲線積分的方法。 5.掌握格林公式并會運用平面曲線積分與路徑無關的條件,會求全微分的原函數。 6.了解兩類曲面積分的概念、性質及兩類曲面積分的關系,掌握計算兩類曲面積分的方法,會用高 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計算曲面、曲線積分。 7.了解散度與旋度的概念,并會計算。 8.會用重積分、曲線積分及曲面積分求一些幾何量與物理量(平面圖形的面積、體積、曲面面積、 弧長、質量、重心、轉動慣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七、無窮級數 考試內容 常數項級數的收斂與發散的概念 收斂級數的和的概念 級數的基本性質與收斂的必要條件 幾何 級數與 p 級數以及它們的收斂性 正項級數收斂性的判別法 交錯級數與萊布尼茨定理 任意項級數的絕 對收斂與條件收斂 函數項級數的收斂域與和函數的概念 冪級數及其收斂半徑、收斂區間(指開區間) 和收斂域 冪級數的和函數 冪級數在其收斂區間內的基本性質 簡單冪級數的和函數的求法 初等函 數冪級數展開式 函數的傅里葉(Fourier)系數與傅里葉級數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數在 ],[ ??? 上的傅里葉級數 函數在 ],0[ ? 上的正弦級數和余弦級數 考試要求 1.理解常數項級數收斂、發散以及收斂級數的和的概念,掌握級數的基本性質及收斂的必要條件。 2.掌握幾何級數與 p 級數的收斂與發散的條件。 3.掌握正項級數收斂性的比較判別法和比值判別法,會用根值判別法。 4 4.掌握交錯級數的萊布尼茨判別法。 5. 了解任意項級數絕對收斂與條件收斂的概念,以及絕對收斂與條件收斂的關系。 6.了解函數項級數的收斂域及和函數的概念。 7.理解冪級數的收斂半徑的概念、并掌握冪級數的收斂半徑、收斂區間及收斂域的求法。 8.了解冪級數在其收斂區間內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函數的連續性、逐項微分和逐項積分),會求簡單 冪級數在收斂區間內的和函數,并會由此求出某些數項級數的和。 9.了解函數展開為泰勒級數的充分必要條件。 10.掌握 x e 、 xsin 、 xcos 、 )1ln( x? 和 ? )1( x? 的麥克勞林展開式,會用它們將一些簡單函數間 接展開成冪級數。 11.了解傅里葉級數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斂定理,會將定義在 ],[ ??? 上的函數展開為傅里葉級數, 會將定義在 ],0[ ? 上的函數展開為正弦級數與余弦級數,會寫出傅里葉級數的和的表達式。 八、常微分方程 考試內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變量可分離的方程 齊次微分方程 一階線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 (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線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質及解的結構定理 二階常系數齊次線性微分方 程 簡單的二階常系數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簡單應用 考試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階、通解、初始條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變量可分離的方程及一階線性方程的解法。 3.會解齊次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 4.理解線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質及解的結構定理。 5.掌握二隊常系數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6.會解自由項為多項式、指數函數、正弦函數、余弦函數,以及它們的和與積的二階常系數非齊次 線性微分方程。 7.會用微分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問題。 線性代數 一、 行列式 考試內容 行列式的定義和基本性質 行列式按行(列)展開定理 考試要求 1.了解行列式的定義,掌握行列式的性質。 2.會用行列式的性質和行列式按行(列)展開定理計算行列式。 5 二、矩陣 考試內容 矩陣的定義 矩陣的線性運算 矩陣的乘法 方陣的冪 方陣乘積的行列式 矩陣的轉置 逆矩陣 的定義及性質 矩陣可逆的充分必要條件 伴隨矩陣 矩陣的初等變換 初等矩陣 矩陣的秩 矩陣的 等價 分塊矩陣及其運算 考試要求 1.理解矩陣的定義,了解對角矩陣、數量矩陣、單位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及反對稱矩陣的定 義及其性質。 2. 掌握矩陣的線性運算、乘法、轉置及其運算規律,了解方陣的冪及方陣乘積的行列式。 3.理解逆矩陣的定義,掌握逆矩陣的性質及矩陣可逆的充分必要條件,理解伴隨矩陣的定義,會用 伴隨矩陣求逆矩陣。 4.了解矩陣的初等變換、初等矩陣及矩陣等價的定義,理解矩陣的秩的定義,掌握用初等變換求逆 矩陣和矩陣的秩的方法。 5. 了解分塊矩陣的定義,掌握分塊矩陣的運算法則。 三、向量 考試內容 向量的定義 向量的線性組合與線性表示 向量組的線性相關與線性無關 向量組的極大線性無關 組 等價向量組 向量組的秩及其與矩陣的秩之間的關系 向量的內積 線性無關向量組的正交規范化方 法 考試要求 1.了解向量的定義,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數乘運算。 2.理解向量的線性組合與線性表示、向量組線性相關、線性無關的定義,掌握向量組線性相關、線 性無關的有關性質及判別方法。 3.理解向量組的極大線性無關組及向量組的秩的定義,掌握向量組的極大線性無關組及秩的求法。 4. 了解向量組等價以及矩陣的秩與其行(列)向量組的秩之間的關系。 5.了解向量的內積的定義,掌握線性無關向量組正交規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正交化方法。 四、線性方程組 考試內容 線性方程組的高斯(Gauss)消元法、克萊姆(Cramer)法則 齊次線性方程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 條件 非齊次線性方程組有解的充分必要條件 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和通解 非齊次線性方程組 的通解 考試要求 6 1.掌握解線性方程組的高斯消元法、克萊姆法則。 2.理解齊次線性方程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條件以及非齊次線性方程組有解的充分必要條件。 3.理解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及解的結構,掌握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理解非齊次線性方程組解的結構,掌握非齊次線性方程組通解的求法。 五、矩陣的特征值與特征向量 考試內容 矩陣的特征值與特征向量的定義和性質 相似矩陣的定義與性質 矩陣可相似對角化的充分必要條 件以及相似對角矩陣 實對稱矩陣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以及相似對角矩陣 考試要求 1.理解矩陣的特征值與特征向量的定義,掌握矩陣的特征值的性質以及矩陣的特征值與特征向量的 求法。 2. 理解矩陣相似的定義、相似矩陣的性質以及矩陣可相似對角化的充分必要條件,掌握矩陣相似對 角化的方法。 3. 掌握實對稱矩陣的特征值與特征向量的性質及其相似對角化的方法。 六、二次型 考試內容 二次型及其矩陣表示 合同變換與合同矩陣 二次型的秩 二次型的標準形、規范形 慣性定理 用 正交變換和配方法化二次型為標準形 二次型及其矩陣的正定性 考試要求 1.了解二次型的定義,會用矩陣表示二次型,了解二次型的秩、合同變換以及合同矩陣的定義,了 解二次型的標準形、規范形的定義以及慣性定理。 2. 會用正交變換以及配方法化二次型為標準形。 3. 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陣的定義,會判定它們的正定性。 參考書目: 《高等數學》(第四版)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數學——線性代數》,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7 南京理工大學招收單獨考試碩士生考試說明及考試大綱-南京理工大學 政治理論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考試性質 碩士研究生入學政治理考試是為高等學校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它的評價標 準是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 本 的政 治理 論素 質并 有利 于 各高 等學 校在 專業 上擇 優選 拔 。 二、考試的學科范圍 考試范圍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 考查知識范圍詳見本大綱第二部分;考試題型參見第三部分。 三、評價目標 政治理論考試在考察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注重考查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 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準確地再認識或再現有關的哲學、歷史、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識。 2.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中的有關范疇、規律和推斷。 3.運用有關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觀點,辨明理論是非。 4.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 5.結合特定歷史條件或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生活的背景,綜合認識和評價有關理論 問題和實際問題。 6.準確、恰當使帶本學科的專業術語,文字通順,層次清楚,有論有據,合乎邏輯 地表述。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答卷方式 閉卷,筆試。答案必須答在答題紙上。 (二)答題時間 180 分鐘。 (三)試卷結構及題型比例 試 卷 滿 分為 100 分 。 其 中 : 選 擇 題 ( 包括 單 選 與 多 選 ) 為 30 分 ; 簡 答題 12 分 ; 辨 析題 18 分 ; 8 論 述題 40 分 。 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識范圍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 一 )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是 科 學 的 世 界 觀 和 方 法 論 1.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 和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 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 觀的統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發現及其偉大意義。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 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辯證唯物主義和 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 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1.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2.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自 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 3.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從實際出發是唯物 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三)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1. 世 界 的 普 遍 聯 系 和 永 恒 發 展 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發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發展的實質。唯物辯 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F象和本 質。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結果。可能和現實。 2. 事 物 發 展 過 程 中 的 量 變 和 質 變 、 肯 定 和 否 定 及 其 關 系 9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事物發展中的肯 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系。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 統一。 3.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 法論意義。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 的 統 一 。 中 國 傳 統 哲 學 中 的 矛 盾 觀 及 其 現 代 意 義 。 (四)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1.認識的發生和本質 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造性。反映與信 息、選擇、重構的關系。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2.認識的發展過程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 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3.認識的真理性及其檢驗標準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是具體的。實踐是 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4.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是 人們正確認識世 界的中介、是理 論思維的工具。 辯證思維的主 要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 科學研究。 (五)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 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 是實踐的。社會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 2.社會的經濟結構 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 的內涵及構成要素??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生產力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順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做先進生產力 的開拓者。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10 3.社會的政治結構 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及其構成要素。國家政權在政治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4.社會的觀念結構 社會的觀念結構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的 階級性。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文化的本質和功能。努力創建社會主義先進 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六)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1.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規律的內容和意義。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 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2.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生 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茖W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會 發展中的 作用。科技 發展與“ 全球問 題”。 3.歷史的創造者 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歷史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 歷史的創造者。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最大多數人的 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七)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1.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形態及其演化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階段。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 性與主體的選擇性。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是前進性與曲折 性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2.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 價值及其實現。 3.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及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 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樹立共產主 義理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二 、 馬 克 思 主 義 政 治 經 濟 學 原 理 11 (一)導論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發展的理 論。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研究生產關 系包括研 究經濟 制度和經 濟體制 。 (二)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1.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社 會 經 濟 制 度 的 更 替 。 社 會 經 濟 制 度 變 革 的 一 般 規 律 。 2.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 3.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商品的價值 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貨幣流 通 規 律 。 紙 幣 和 信 用 貨 幣 。 通 貨 膨 脹 與 通 貨 緊 縮 。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市場機制。價 值 規 律 的 主 要 作 用 。 價 值 規 律 是 商 品 經 濟 的 基 本 規 律 。 ( 三 ) 在 本 主 義 生 產 關 系 的 實 質 及 其 發 展 階 段 1. 資 本 主 義 生 產 關 系 的 實 質 資 本 流 通 形 式 與 商 品 流 通 形 式 的 區 別 。 勞 動 力 成 為 商 品 的 重 要 條 件 。 勞 動 力 商 品 的 使 用 價 值 和 價 值 不 變 資 本 和 可 變 資 本 的 區 分 及 其 意 義 。 土 地 、設 備 、原 材 料 等 生 產 要 素 在 商 品 生 產 中 的 作 用 與 勞 動 創 造 價 值 的 關 系 。 剩 余 價 值 率 。 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的積聚與集中。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 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 。 股 份 資 本 和 股 息 。 2 . 壟 斷 資 本 主 義 生 產 關 系 的 特 征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和私人壟斷的形成。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 經。壟斷和競爭的關系。壟斷利潤。壟斷價格。 3.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12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四)資本的運行 1.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 件。資本周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 數。制約資本運動速度的 因 素 。 資 本 周 轉 速 度 對 商 品 生 產 和 價 值 增 殖 的 影 響 。 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分析社會總資本運行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簡單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 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 2.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 資本主義國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 3.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范圍的擴展 國際分工和市場國際化。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開展的主要形式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 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合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 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協調。 (五)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觀依據。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和多種實 現形式。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 分配的原則。效率與公平。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有機結合。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是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企業性質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建立健全現代產權 制度。 13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體系。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七)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1.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 要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提高對外開放 水 平 。 積 極 參 與 國 際 市 場 的 合 作 與 競 爭 , 提 高 國 際 競 爭 力 。 經 濟 全 球 化 條 件 下 兩 種 社 會 制 度 的 并 存 和 發 展 。 三、毛澤東思想概論 (一 ) 毛 澤 東 思 想 是 馬 克 思 主 義 中 國 化 的 理 論 成 果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馬 克 思 主 義 是 指 導 中 國 革 命 和 建 設 的 行 動 指 南 。 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它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 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所作的理論概括。 毛澤東思想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特別是同教條主義錯誤傾向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與發展起來的,經歷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繼續發展等多個階段。 2.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涵義和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 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是中國 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 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包括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許多獨 創性理論以及貫穿于這一科學體系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即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 魂。 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他的科學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澤東 晚年的錯誤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14 1.近代中國國情與新民主主義革命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和基本特點。近 代以來中 華民族 面 對的兩 大歷史 任務 。近代 中國 民族 民主革 命發 生的歷 史必然性。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其歷史地位。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矛 盾發展和人民斗爭深入的必然結果。 2. 新 民 主 義 革 命 的 總 路 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 官僚資 本主義 的革 命。新民 主主義 革命 的目的 ,是改變 買辦 的封建 的生 產關系 以 及腐朽 的政治 上層 建筑, 從根 本上 解放被 束縛的生產力。 帝 國主義和 封建主 義是新民 主主義 革命的主 要對象。 官僚資 本主義也是新民 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農 民是中 國革命 的主 力軍 。小 資產 階級是 中國 革命的 基本 動力 。 具 有 兩 面 性 的 民 族 資 產 階 級 也 是 中 國 革 命 的 動 力 之 一 。 中 國的新民 主主義 革命必須 由無產 階級及其 政黨—— 中國共 產黨領 導 。 中 國 共 產 黨 爭 取 和 實 現 革 命 領 導 權 的 基 本 經 驗 。 中 國共產黨 領導的 中國革命 必須分 兩步走。 新民主主 義革命 是新式的、特殊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 區別和聯系。 3.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基本政治綱領。新民主主義基本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基本文化綱領。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1 . 農 村 包 圍 城 市 、 武 裝 奪 取 政 權 的 理 論 。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三個主 要法寶。 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 導的農民戰爭。 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 市的必由之路。 黨指揮槍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人民戰爭的戰 略戰術。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15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建 立 革 命 統 一 戰 線 的 現 實 可 能 性 。 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及其關系。無產 階級及其政黨要實現自己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 自主原則和對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使全民族的先鋒隊。建設一個全國范 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是一項偉 大的工程。 黨的基本建設經驗。在農村和戰爭環境中,把絕大多數黨員來自農民的黨建設成 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保持黨的先進性。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開展黨內斗爭,開展整風運動 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 (四)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 1 . 新 民 主 主 義 社 會 向 社 會 主 義 社 會 過 渡 的 思 想 新 民 主 主 義 革 命 在 全 國 的 勝 利 。 新 民 主 主 義 社 會 的 過 渡 性 質 與 主 要 矛 盾 。 中國 由新民主 義向社 會主義過 渡的物 質基礎、 經濟條件 、政治 保證 和 國 際 因 素 。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過 渡 時 期總 路 線 的 基 本內 容 。 社 會主 義 改 造 與社 會 主 義 建設 的關系。 3.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 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對 資 本 主 義 工 商 業 社 會 主 義 改 造 的 基 本 經 驗 。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五)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成果 1.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以 蘇 聯 經 驗 為 借 鑒 , 探 索 中 國 自 已 的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道 路 。 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 調 動 國 內 外 一 切 積 極 因 素 , 建 設 社 會 主 義 強 大 國 家 。 2.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著矛盾。 16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 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3.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大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 (六)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 1.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既 反 保 守 又 反 冒 進 , 在 綜 合 平 衡 中 穩 步 前 進 的 方 針 , 適合國情的中國 現代化道路。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 2.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制 度 是 適 合 中 國 國 情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 。 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基本依據和基本內涵。 適合中國國情的實現民族平等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基本原則。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鞍倩R放,百家爭鳴”和“古 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科學是關系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決定性因素。發展教育事業,建設宏大 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 3.社會主義國防建設和對外關系 建設現代化國防,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與國防工業。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 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主張。 4.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 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 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接受來 自黨內和黨外的監督。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 題、原則的問題。 (七)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17 實事求是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 髓,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有無群眾觀點,是中國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 根本區別。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的辯證統一。獨立自主、自力更 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串于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 觀點和方法;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活動中。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 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毛澤東思想不僅 過去是、今天和將來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極端重要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的重大意義。 四、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飛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 時代相結合的產物,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 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2.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 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形成了新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 堅持和發展、創新。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當代世界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 經驗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個代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 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 18 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 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 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 體系?!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黨必須長期 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 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于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黨 的思想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尊重實踐。、 尊重群眾,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體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我們 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3.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 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 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要通過理論創新來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 其他各方面的創新。 (四)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基本理論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 題。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 本質。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各方面的本質要求進行了闡述,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 新的科學水平。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確立這一任務的依據。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現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19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理論的重要意義。深化和注意社會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 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 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 標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 (六)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1.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 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2.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21 世紀頭 20 年,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 3.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西部大開發戰略及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4.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平膛d國的內涵。推進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把教育放在優先 發展的戰略地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沙掷m發展的內涵以及 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 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 20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確立這一分配 制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正確處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種關系。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和 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 自治制度。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緊迫 性和長期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 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含義、內容和重要意義。建設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 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 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 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3.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 是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晟水平提高相伴隨的永無止境的厲史過程。 (十)“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 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耙粐鴥芍啤狈结樥叩膬群?。 2.“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實踐 21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 (十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于當今時代特征的科學判斷。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2.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根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 的關系。 3.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社會 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中國共產 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3.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按照“三個代表,,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 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 第三部分 基本題型及其基本要求 一、單項選擇題 每題有四個備選答案,其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 二、多項選擇題 每題有五個備選答案,其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三、簡答題 要求簡要回答問題,不必展開論述。 四、辨析題 要求對所給命題的或觀點進行辨別對錯并進行簡要分析。觀點正確,言之成理。 五、論述題 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和原理對所給命題進行論述。觀點正確,邏輯清晰,說理透徹,聯系 實際。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傳熱學考研大綱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道路交通工程系統分析考研大綱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