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華中農業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考試大綱 一、考試的學科范圍 本課程的考試范圍包括社會學概論和社會學研究方法兩部分。其中,社會學概論部分占 70%,社會學研究方法部分占 30%。 二、要求掌握的基本內容 社會學概論方面:要求掌握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掌握社會學的學科背景、發展進 程、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能夠運用社會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分析和解釋社 會現象。 社會學研究方法方面:要求掌握社會研究學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掌 握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方式和技術。 三、參考書目 鄭杭生 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 風笑天 主編:《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 2 月版。 四、考試的知識范圍(課程復習大綱) “社會學概論”部分 一、緒論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學產生與發展的條件與歷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地 位及其研究意義。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一章、第二章、第二十 一章、第二十五章。 (一)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社會學產生的社會條件 2、社會學形成的思想材料 3、社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 (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1、國外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及其分類 2、國內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 3、社會學研究對象與社會學基本問題 (三)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1、社會學的方法論 2、社會學的研究方式 3、社會學的具體研究技術 2 (四)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1、社會學學科地位的演變 2、社會學與其他社會學科的關系 (五)社會學研究的意義 1、社會學的理論意義 2、社會學的實踐意義 二、社會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的概念、特征、構成要素與功能,了解社會學考察社會的角度,重點 掌握“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基本觀點。相關知識點參見 《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三章、第二章。 (一)社會的概念 1、社會的基本定義 2、社會的特征 3、社會的構成要素(孫本文的社會四大要素論與楊心恒的社會三要素論) 4、社會的功能 (二)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1、宏觀社會與微觀社會的角度 2、個人關系、群體關系與社會制度的角度 3、血緣、地緣與業緣的角度 三、文化 本章要求掌握文化的定義、特征、類型、結構及其功能,把握“文化中心主義”與“文 化相對主義”等不同文化模式評價傾向的基本觀點,掌握并學會運用“文化墮距”理論、“文 化震驚”理論及“邊際文化”概念。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四章。 (一)文化的定義與特性 1、文化的定義 2、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類型 1、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2、主文化與亞文化 3、主文化與反文化 4、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 (三)文化的結構 1、文化特質 2、文化叢 3、文化模式 (四)文化的功能 (五)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中心主義 2、文化相對主義 3、對兩種文化模式評價取向的評價 (六)文化理論及相關概念 1、文化墮距理論 2、文化震驚 3、邊際文化 四、人的社會化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化的概念、類型、條件與主體,把握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及其功能, 掌握有關社會化機制與過程的主要理論。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 五章。 (一)社會化的含義 1、社會化的定義 2、社會學研究社會化的三種角度 (二)社會化的類型 3 1、初始社會化 2、預期社會化 3、發展社會化 4、逆向社會化 5、再社會化 (三)社會化的條件與主體 1、社會化的生物基礎 2、社會化的社會主體 (四)社會化理論 1、有關“自我意識與人格發展”的理論 (1)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論 (3)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4)埃里克森的社會化過程“八階段”理論 2、有關社會化過程的理論 (1)生命歷程理論 (2)社會化的生命周期 (五)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1、政治社會化 2、道德社會化 (六)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 1、早期社會化的困境 2、社會化的偏差與失敗 3、代差 五、社會角色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角色的理論與概念、社會角色的類型,了解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及 社會角色扮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調問題。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 第六章。 (一)社會角色的理論與概念 1、社會角色理論的四個來源 2、社會角色的基本定義 3、角色集 (二)社會角色的類型 1、先賦角色與自致角色 2、自覺的角色與不自覺的角色 3、規定性角色與開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與表現性角色 (三)社會角色的扮演 1、社會角色的確定 2、社會角色的表現 3、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 4、角色距離 (四)社會角色的失調 1、角色沖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斷 4、角色失敗 六、社會互動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互動的含義及理論、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 “集合行為”的特征、類型以及社會學解釋集合行為的相關理論。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 概論新修》(第三版)第七章。 (一)社會互動的含義及理論 1、社會互動的含義 2、社會互動的理論 (1)符號互動論 (2)角色理論 (3)參照群體理論 (4)戲劇理論 (5)交換理論 (6)本土方法論 (二)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 1、社會互動的情境 2、社會互動的過程 (1)貝爾斯的三階段說 (2)芝加哥學派的四階段說 3、社會轉型與社會互動 (三)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 4 1、社會互動的維度 2、社會互動的類型 (四)集合行為 1、集合行為的一般特征 2、集合行為的理論 (1)梅爾瑟的基本條件說 (2)塔爾德的模仿理論 (3)勒朋的感染理論 (4)緊急規范論 (5)匿名理論 (6)控制轉讓理論 3、幾種典型的集合行為 七、社會群體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群體的基本概念,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及初級群體的社會學 研究。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八章。 (一)社會群體概述 1、社會群體的定義與一般特征 2、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 3、社會群體的類型 (二)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 1、群體凝聚力 2、群體規范 3、群體內部關系 4、群體領導與決策 (三)初級社會群體 1、關于初級社會群體的研究 (1)初級社會群體的研究的發展 (2)初級社會群體研究的意義 2、初級社會群體的基本特征 3、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條件 4、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 5、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初級群體 (1)轉型期初級社會群體的變化;(2)初級群體的變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八、社會組織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組織的含義、類型與結構及社會組織管理理論,重點掌握組織結構 中的非正式群體、我國轉型期組織結構的特征與對策及組織管理理論。相關知識點參見《社 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章。 (一)社會組織概述 1、社會組織的含義、特征與構成要素 2、社會組織的分類 (二)社會組織結構 1、組織結構的含義 2、組織結構的基本形式 3、組織結構中的非正式群體 4、我國社會轉型期組織結構的特征與對策 (三)社會組織的管理 1、組織管理的含義 2、組織管理理論的發展 5 (1)古典組織管理理論 (2)行為科學組織管理理論 (3)現代組織管理理論 3、組織管理方式 (1)家長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2)科層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3)組織管理中的官僚主義問題 九、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基本概念,把握社會分層研究的兩大理論傳統及 當前社會分層研究的主要內容,了解當前我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現狀。相關知識點參 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一章。 (一)社會分層概述 1、社會分層的定義與標準 2、社會分化及其類型 3、階層、階級與社會不平等 (1)階級、階層的一般涵義 (2)社會不平等 (3)社會分層研究的理論視角 (二)社會分層研究的兩大理論傳統 1、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 2、西方社會學的分層理論 (1)韋伯的三位一體分層理論 (2)帕雷托的精英理論 (三)社會分層研究的主要內容 1、分層的方法與標準 (1)分層的方法 (2)分層標準 2、層內關系與層間關系的定性研究 3、對多元分層結構進行量化分析 (1)社會多元分層結構的含義 (2)結構彈性分析 (3)多元分層結構與個人多重 分層地位 (四)我國的階級階層狀況 1、改革前我國社會分層結構 2、改革以來我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 3、當前我國社會分層研究的若干問題 (五)社會流動 1、社會流動的含義 2、社會流動的類型 3、影響人們獲得社會地位的條件 4、社會流動的功能 十、社會設置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設置的含義及相關基本概念,了解社會設置的構成、特征、類型與 功能。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二章。 (一)社會設置概述 1、社會設置的含義 2、社會設置的構成 3、社會設置的特征 6 4、社會設置的類型 (二)社會設置的功能分析 1、社會設置的功能 2、考察社會設置功能的角度 3、社會設置的功能變遷與設置創新 十一、社區 本章要求掌握社區的涵義、類型等基本概念,把握社區研究的方法,了解社區自身協 調發展的條件與機制,把握社區互動與協調發展的相關概念與理論,了解我國的社區轉型及 社區協調發展的困境與出路。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三章。 (一)社區概述 1、社區的含義 (1)社區的定義 (2)社區與社會 2、社區的類型 3、社區研究的方法 (二)社區自身的協調發展 1、地域環境與社區發展 2、社區人口與社區發展 3、社區文化與社區發展 4、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 (三)社區互動與協調發展 1、城鄉協調發展 (1)城鄉協調發展的融合理論 (2)城市布局理論 2、轉型期社區的協調發展 十二、城市化 本章要求掌握城市化的定義、過程及有關中國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觀點,了解城市空間 結構及其變動的相關理論,把握現代城市的社會特征,理解城市問題與城市規劃的基本概念、 相關理論。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四章。 (一)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歷史起點 2、城市化的必然性 3、世界城市化的歷程 4、中國的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歷程 5、關于中國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觀點 (二)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變動 1、城市空間結構的古典模型 (1)“同心環帶”模型 (2)“扇形”模型 (3)“多核心”模型 2、城市空間結構的分析 (1)市區 (2)郊區 3、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動 (1)集中與分散 (2)生態隔離 (3)侵入與承繼 (三)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 1、城市文化特征的社會學理論 (1)滕尼斯: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 7 (2)齊美爾: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3)沃思: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2、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分析 (四)城市問題與城市規劃 1、城市問題 (1)城市問題含義 (2)社會學家對城市問題的解釋(城市決定論、人口構成論、 亞文化論) 2、城市規劃 (1)城市規劃定義 (2)歐美城市規劃思想(霍華德的“花園城市”、芒福德的“有 機秩序”、馬塔的“帶型城市”) 十三、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變遷的基本概念,包括社會變遷的含義、類型、影響因素、根源與 機制,掌握社會現代化的含義與特征,把握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特征,了解我國的現代化進 程。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五章。 (一)社會變遷 1、社會變遷的定義 2、社會變遷的類型 3、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 4、社會變遷的根源與機制 (二)社會現代化 1、社會現代化的含義 2、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基本特征 (三)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特征 1、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歷史條件 2、遲發展效應 3、二元社會結構的長期存在 4、政府在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強有力的支配與指導作用 (四)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十四、社會問題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問題的定義、構成要素、一般特征、類型及社會問題的有關理論, 并能運用相關理論認識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問題,重點掌握當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 題及貧困問題。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一節、 第三節。 (一)社會問題概述 1、社會問題的定義 2、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 3、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征 4、社會問題的基本類型 (二)社會問題的理論解釋 1、社會整合理論 2、文化失調理論 3、社會解體理論 8 4、價值沖突理論 (三)社會轉型與社會問題 1、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成因 2、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特征 3、當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和健康問題 (1)人口老齡化 (2)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后果及其對策 (3)艾滋病與人口健康 4、當前中國的貧困問題 (1)貧困的概念與類型 (2)關于貧困的理論解釋 (3)中國城市的貧困問題 十五、社會控制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控制的含義、特征與類型,社會控制的功能,了解社會控制體系的 構成,把握適度社會控制的涵義,掌握社會越軌的含義、類型與原因,重點掌握關于社會越 軌原因解釋的相關理論。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八章。 (一)社會控制概述 1、社會控制的定義 2、社會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類型 3、社會控制的功能 (二)社會控制體系 1、社會控制手段 (1)組織控制 (2)制度控制 (3)文化控制 2、社會控制的維度 (1)社會控制的三個維度 (3)適度社會控制的含義與意義 (三)社會越軌與社會控制 1、社會越軌的含義及其類型 2、社會越軌原因的理論解釋 (1)生物學解釋 (2)心理學解釋 (3)社會學解釋(社會失范理論、文化沖突 理論、亞文化群理論) 3、社會越軌的控制 十六、社會政策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政策的含義、類型與性質,了解社會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把握有 關社會政策執行過程的幾種理論模型及其影響因素,學會對社會政策執行效果進行科學評 估。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第十九章。 (一)社會政策概述 1、社會政策的定義 2、社會政策的分類 3、社會政策的性質 (二)社會政策的制定程序 (三)社會政策的執行 1、社會政策執行的含義、特點及其意義 2、有關社會政策執行的理論模型 (1)四因素論 (2)六因素論 (3)循環理論 (4)中國特色論 (四)社會政策的評估 1、實施社會政策對社會問題的影響 2、社會政策評估的含義及其原則 3、社會政策終結的含義、內容與方式 9 十七、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保障的含義、構成、歷史沿革、基本模式及建立社會保障的意義, 了解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改革進程,掌握社會工作的含義、功能與價值,掌握社會工 作的對象、內容與方法。 (一)社會保障概述 1、社會保障的含義 2、社會保障的構成 3、社會保障的歷史沿革 4、社會保障的基本模式 5、建立社會保障的作用與意義 (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改革 1、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成就 2、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3、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內容與基本方向 (三)社會工作概述 1、社會工作的基本含義 2、社會工作的功能與價值 3、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 4、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5、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部分 一、導論 本章要求掌握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與方法體系構成,理解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異 同及優缺點,熟悉社會學研究的過程。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一章。 (一)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1、社會研究的定義 2、社會研究的特征 3、社會研究中的困難 (二)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 1、方法論 2、研究方式 3、具體方法和技術 (三)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 1、方法論背景: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 2、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比較 (四)社會研究的過程 1、選擇問題 2、研究設計 3、研究實施 4、資料分析 5、得出結論 二、理論與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理論與研究的關系,把握理論的構成要素及其相關概念,熟悉理論建構與 理論檢驗的過程。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章。 (一)理論及其層次 1、理論的定義 2、理論的特征 3、理論的三個層次 4、判斷理論優劣的標準 (二)理論的構成要素 10 1、概念 (1)概念的定義 (2)概念的層次 (3)概念的功能及其制約因素 2、變量 (1)變量的定義 (2)定類變量、定序變量、定距變量與定比變量 (3)自變量、因變量與中介變量 3、命題與假設 (1)命題 (2)假設 (三)理論與研究的關系 1、“科學環”:研究的邏輯 2、研究中的兩種推理方式: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 3、理論對經驗研究的作用 4、經驗的理論功能 (四)理論建構與理論檢驗 1、理論建構的過程 (1)從觀察到概括(經驗概括) (2)從概括到理論 2、理論檢驗的過程 (1)競爭解釋和理論檢驗的需要 (2)理論檢驗的步驟 三、選題與文獻回顧 本章要求掌握選題與文獻回顧的基本程序、方法及原則,把握選題與文獻回顧中的相關 概念。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三章。 (一)研究問題及其來源 1、研究問題與研究主題 2、研究問題的三大來源 (二)選題的四個標準 1、重要性 2、創造性 3、可行性 4、合適性 (三)研究問題的明確化 1、研究問題明確化的含義 2、研究問題明確化的方法 (四)文獻回顧 1、文獻回顧的含義與意義 2、文獻回顧的方法 (1)如何查找 (2)如何選擇 (3)如何閱讀 四、研究設計 本章要求掌握研究設計的定義;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區分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 解釋性研究的異同;根據研究性質的不同,區分理論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異同;把握社會 研究中四種最基本的研究方式,即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和實地研究;理解社會研 究中最常見的分析單位類型,即個人、群體、組織、社區和社會產品;學會根據研究的不同 將研究劃分為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熟悉研究的具體方案。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 法》第四章。 (一)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 2、描述性研究 3、解釋性研究 (二)研究性質 1、理論性研究 2、應用性研究 (三)研究方式 1、四種基本的研究方式 2、研究方式的選擇 (四)分析單位 1、分析單位的概念 2、分析單位的特點 3、分析單位的主要類型 4、與分析單位有關的兩種錯誤 (1)區群謬誤 (2)簡化論 (五)時間維度 11 1、橫向研究 2、縱向研究 (1)趨勢研究 (2)同期群研究 (3)同組研究 (六)具體方案 五、測量與操作化 本章要求掌握測量的定義、構成要素與方法,把握操作化的定義、程序,重點掌握測量 的四種層次,把握測量的信度與效度等重要概念及相互關系,熟悉社會測量中常用的幾種量 表。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五章。 (一)測量的概念與層次 1、測量的概念 2、測量的四個要素 3、社會測量的特點 4、測量的四個層次 (二)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變量與指標 2、操作化的含義與作用 3、操作化的方法 (三)指數與量表 1、指數與量表的概念 2、幾種常用的量表 (1)李克特量表 (2)鮑格達斯社會距離量表 (3)語義差異量表 (四)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1、信度 2、效度 3、信度與效度的關系 六、抽樣 本章要求掌握抽樣的基本概念,抽樣的原理、程序與方法,以及抽樣中可能出現的誤 差及其影響因素。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六章。 (一)抽樣的概念與類型 1、抽樣的概念 (1)總體 (2)樣本 (3)抽樣 (4)抽樣單位 (5)抽樣框 (6)參數值 (7)統計值 2、抽樣的類型 (1)概率抽樣 (2)非概率抽樣 (二)概率抽樣的原理與程序 1、概率抽樣的基本原理 2、抽樣的一般程序 3、抽樣設計的原則 (三)概率抽樣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抽樣 4、整群抽樣 5、多段抽樣 (四)戶內抽樣與 PPS 抽樣 1、戶內抽樣及其優點 2、PPS 抽樣的含義與程序 (五)非概率抽樣方法 1、偶遇抽樣 2、判斷抽樣 3、定額抽樣 4、雪球抽樣 (六)樣本規模與抽樣誤差 1、樣本規模 2、影響樣本規模確定的因素 3、樣本規模與抽樣誤差 七、調查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調查研究的概念與特征,了解調查研究的三大題材、基本類型,熟悉問 卷設計、調查實施的方法與程序,重點掌握調查研究的主要優缺點及其所面臨的挑戰,掌握 不同調查資料收集方法的優缺點。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七章。 (一)調查研究的概念、題材與優缺點 1、調查研究的含義 2、調查研究的主要特征 12 3、調查研究的題材 4、調查研究的優點與缺點 5、調查研究方式所面臨的挑戰 (二)問卷設計 1、問卷的結構 2、問卷設計的原則 3、問卷設計的步驟 4、問卷答案設計的窮盡性與互斥性 5、問題的語言及提問方式 6、問題的數量與順序 (1)數量的把握 (2)順序排列的規則 (3)相倚問題的設計 (三)調查資料的收集方法 1、自填問卷法的優缺點 2、個別發送法的優缺點 3、郵寄填答法的優缺點 4、集中填答法的優缺點 5、當面訪談法的優缺點 6、電話訪談法的優缺點 (四)調查的組織與實施 八、實驗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實驗研究的含義、基本要素與類型,了解實驗研究的程序與邏輯要求, 掌握影響實驗正確性的相關因素。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八章。 (一)實驗的概念與邏輯 1、實驗的定義 2、實驗的基本要素 (1)自變量與因變量 (2)前測與后測 (3)實驗組與控制組 3、實驗的邏輯 4、實驗的特點與意義 (二)實驗的程序與類型 1、實驗研究的程序 2、實驗的分類 (三)基本實驗設計 1、經典實驗設計 2、更為復雜的實驗設計 (四)實地實驗 1、從傳統人到現代人 2、群體間的沖突 (五)影響實驗正確性的因素 九、文獻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文獻研究的含義、類型、優缺點,掌握文獻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內容分析 法、二次分析法與統計資料分析法。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九章。 (一)文獻與文獻研究 1、文獻與文獻的類型 2、文獻研究及其類型 3、文獻研究的優點與缺點 (二)內容分析 1、內容分析的概念 2、內容分析的程序 (二)二次分析 1、二次分析的含義 2、二次分析的步驟 3、二次分析的優缺點 13 (三)現存統計資料分析 1、現存統計資料分析的方法 2、現存統計資料分析的步驟 3、現存統計資料分析的效度與信度 十、實地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實地研究的含義、類型與優缺點,掌握實地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 握實地中幾種具體的研究方式,包括觀察法、無結構訪談法,等等。相關知識點參見《社會 學研究方法》第十章。 (一)實地研究概述 1、實地研究的含義 2、個案研究與社區研究 3、實地研究的優點與缺點 4、實地研究的過程 (二)觀察法 1、觀察法的概念及其類型 2、參與觀察中觀察者的角色 3、參與觀察法的優點與缺點 (三)無結構訪談法 1、無結構訪談的含義與分類 2、進行無結構訪談的注意事項 3、訪談控制的方式 4、集體訪談(座談會)的含義與特點 五、可能出現的題型 名詞解釋、簡答題、比較分析題、論述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8年華中農業大學846物理化學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8年華中農業大學808化工原理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