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吉首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復試科目) 考試科目名稱:生物綜合 一、試卷結構 1) 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 2) 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3) 試卷內容結構 (一)基礎知識部分 80% (二)研究進展、動態部分 20% (三)考核內容涉及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環境生物學等多門課程內容。 4) 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0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30 分 簡答題:4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40 分 論述題和計算題:2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30 分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要求 (一)植物學概述 1、識記:(1)六界系統;(2)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3)植物學的分支學科;(4)植物學 的發展簡史。 2、理解:(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植物界的發生和發展。 3、運用(或掌握):(1)植物學學習方法;(2)學習植物學的目的與要求。 (二) 植物細胞和組織 1、識記:(1)細胞;(2)各類細胞器;(3)細胞壁的層次與化學成分;(4)細胞后含物; (5)植物細胞的程序性死亡;(6)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7)植物的組織類型和組織系統 2、理解:(1)細胞學說,細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2)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3) 有絲分裂,無絲分離,減數分離;(3)植物細胞從分化、生長到成熟、死亡的過程;(4)植 物組織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運用(或掌握):(1)用細胞學說解釋生物界是統一的整體;(2)從細胞和組織的結構和 功能相聯系的角度解釋生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3)解釋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學現象。 (三) 種子和幼苗 1、識記:(1)種子的結構;(2)種子的類型;(3)種子的休眠;(4)外胚乳。(5)幼苗的 類型 2、理解:(1)種子休眠的原因及打破方法;(2)種子萌發成幼苗的形態過程、生理變化和 營養物質的變化;(3)胚與胚乳的關系;(4)幼苗出土和留土的發育差異。 3、運用(或掌握):(1)生產中如何提高種子的萌發率;(2)針對不同類型的種子和幼苗, 生產中如何播種和管護。 (四)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 1、識記:(1)根、莖、葉的生理功能;(2)根和根系的類型;(3)莖和芽的類型、生長習 性;(4)葉和脈序的形態型;(5)根尖的結構和發展;(6)不活動中心;(7)分蘗;(8)根、 莖的初生結構;(9)根、莖的次生結構;(10)葉的結構;(11)內始式,外始式,內起源, 外起源;(12)凱氏帶,通道細胞。(13)根瘤和菌根;(14)構成莖維管形成層的原始細胞 類型及自身增殖方式;(15)年輪、早材、晚材、心材、邊材;(16)周皮;(17)葉序和葉 鑲嵌、異形葉性;(18)氣孔的類型;(19)葉的生態類型;(20)變態器官及其類型,同功 器官和同源器官;(21)三生結構;額外形成層。 2、理解:(1)根頂端分生組織發育的封閉型和開放型學說;(2)莖頂端分生組織發育的組 織原學說,原套原體學說和細胞學分區概念;(3)根、莖的維管形成層產生次生結構的過程。 (4)側根的形成;(5)雙子葉植物根與裸子植物根及單子葉植物根的差異;(6)根、莖的 木栓形成層產生次生結構的過程。(7)雙子葉植物莖與裸子植物莖及單子葉植物莖的差異; (8)葉的發育過程;(9)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葉的結構差異;(10)植物的 根、莖和葉是如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11)器官間莖與葉、莖與根的維管組織和營養物 質及生長和生理間的聯系和影響;(12)地下莖與根的區別。 3、運用(或掌握):(1)人類對植物根、莖、葉的經濟利用;(2)為什么根深才能葉茂;(3) 為什么樹怕剝皮而不怕空心。(4)如何區分雙子葉植物、裸子植物及單子葉植物的根和莖的 初生結構和次生結構。(5)如何區分木材三切面;(6)秋冬天為什么樹會落葉;(7)竹材的 特殊性;(8)如何辯識一個器官是否變態器官;(9)一粒種子是如何從一株小苗長成參天大 樹的。 (五) 種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1、識記:(1)繁殖;(2)營養生殖的類型;(3)花、花的組成;各類花托、各類花被、各 類雄蕊群、各類雌蕊群、子房位置、胚座類型;(4)禾本科植物的花的特點;(5)花程式和 花圖式;(6)有限花序和無限花序;(7)花粉粒的類型;(8)花粉敗育和雄性不育;(9)胚 心、胚囊、卵器;(10)開花和傳粉的類型;(9)雙受精;(10)雄性生殖單位;雌性生殖單 位;(11)受精的選擇作用;(12) 無融合生殖、多胚現象;(13)胚乳的類型;(14)果實 的類型;(15)世代交替。 2、理解:(1)花是適于繁殖作用的、不分枝的變態短枝;(2)花各部分的演化規律;(3) 花藥的發育和花粉粒的形成過程。(4)花藥絨氈層與小孢子發育的關系;(5)胚珠的發育和 胚囊的形成的三種方式和類型;(6)成熟胚囊中各類細胞的特點及其發育命運;(7)蟲媒和 風媒與植物花的結構和生理的相適性;(8)為什么說雙受精是被子植物生殖現象中最重要的 事件;(9)雙子葉胚的發育過程;(10)單子葉胚的發育過程;(11)種皮的形成過程;(12) 果實的形成過程;(13)單性結實;(14)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是如何適應外界環境的;(15) 種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從種子至種子的循環。 3、運用(或掌握):(1)如何從花程式和花圖式上了解花的結構;(2)在野外如何識別不同 的花序,基本斷定植物的科屬類別;(3)異花傳粉有較多的優勢,但自花傳粉植物為什么沒 有滅絕;(4)昆蟲對于種子植物繁殖的重要性表現在哪里;(5)生產中如何在開花傳粉方面 通過農業技術措施提高植物的結實率;(6)生活中如何判斷果實的類型;(7)以香蕉為例, 說明自發和誘導單性在生產上有何意義。(8)生產中常見的無性繁殖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 點。 (六) 動物學概述 1、識記:動物學的目的、任務、意義等方面的內容。 2、理解:生物的分界及動物在其中的地位。 3、掌握:動物分類的基本知識。 (七) 動物體的基本結構與機能 1、識記:細胞的一般特征及結構。 2、理解:細胞的化學組成及細胞的周期變化。 3、掌握:組織和器官系統的基本概念。 (八) 原生動物門 1、識記:原生動物門的起源與演化及與人畜的關系。 2、理解:鞭毛綱、肉足綱、孢子綱、纖毛綱的代表動物及其特征。 3、掌握: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九) 多細胞動物的起源 1、識記:多細胞動物的起源、證據及主要學說。 2、理解:胚胎發育的重要階段。 3、掌握:生物發生律的概念。 (十) 多孔動物門 1、識記:多孔動物門在動物進化上的意義與地位。 2、理解:多孔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3、掌握:多孔動物門的形態結構與主要特征。 (十一) 腔腸動物門 1、識記:腔腸動物出現的意義。 2、理解:腔腸動物門的代表動物—水螅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3、掌握:腔腸動物門的形態、結構與機能特點。 (十二) 扁形動物門 1、識記: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2、理解:渦蟲綱、吸蟲綱、絳蟲綱的代表動物的主要特征。 3、掌握:兩側對稱、中胚層的形成等重要機能結構出現對動物進化的意義。 (十三) 假體腔動物 1、識記:人蛔蟲的生活史及其與人畜的關系。 2、理解:線蟲動物門和輪蟲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3、掌握:假體腔動物的共同特征。 (十四) 環節動物門 1、識記:動物在演化上的進步。 2、理解:多毛綱、寡毛綱、蛭綱的特征。 3、掌握: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體節、真體腔的出現在動物進化史上的意義。 (十五) 軟體動物門 1、識記:軟體動物門的系統發展。 2、理解:腹足綱、雙殼綱、頭足綱的代表動物及其主要特征。 3、掌握: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特征。 (十六) 節肢動物門 1、識記:節肢動物門種類繁多的原因。 2、理解:節肢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3、掌握:節肢動物門特征、昆蟲綱的主要特征。 (十七) 觸手冠動物 1、識記:觸手冠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2、理解:苔蘚動物門、腕足動物門、帚蟲動物門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3、掌握:觸手冠動物的共同特征。 (十八) 棘皮動物門 1、識記:棘皮動物的主要類群及系統發展。 2、理解:棘皮動物的起源和演化及與人類的關系。 3、掌握:棘皮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 (十九) 半索動物門 1、識記:半索動物門在動物界系統演化的地位。 2、理解:半索動物的代表動物——柱頭蟲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3、掌握:半索動物的形態結構和重要種類。 (二十) 脊索動物門 1、識記:(1)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和分類概貌;(2)識記脊椎動物亞門的主要特征;(3) 重要概念:脊索、背神經管、鰓裂、頭索動物、尾索動物、脊索動物、脊椎動物、無頭類、 有頭類、無頜類、有頜類、四足類、肛后尾、被囊動物、羊膜動物、恒溫動物、胚層分化、 寒武紀大爆發、澄江動物群。 2、理解:(1)柄海鞘的形態結構、胚胎發育特點;(2)文昌魚的形態結構、胚胎發育特點; (3)脊椎動物各胚層的分化;(4)寒武紀大爆發、澄江動物群與脊索動物門起源和演化之 間的關系。 3、運用(或掌握):(1)脊索動物與脊椎動物的區別;(2)脊索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別和 聯系;(3)脊索的出現在動物演化史的意義。 (二十一) 圓口綱 1、識記:(1)無頜類、單鼻類、囊鰓類;(2)鰓籃、呼吸管;(3)半規管;(4)七鰓鰻、 盲鰻、沙隱蟲、甲胄魚。 2、理解:(1)圓口綱在脊椎動物中的原始性;(2)圓口綱與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方式有關的 特化性特征。 3、運用(或掌握):(1)圓口綱的主要特征及分類概況。 (二十二) 魚綱 1、識記:(1)鱗式;(2)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3)奇鰭、偶鰭;(4)盾鱗、硬鱗、 圓鱗、櫛鱗;(5)鰭腳;(6)雙凹型椎體;(7)肩帶、腰帶;(8)咽齒;(9)軸上肌、軸下 ??;(10)鰓耙;(11)肝胰臟;(12)開鰾類、閉鰾類;(13)韋伯器;(14)門靜脈、單循 環;(15)洄游;(16)鐮狀突;(17)側線系統;(18)臂神經叢、腰神經叢、自主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19)假胎生、性逆轉;(20)前腎、后位腎。 2、理解:(1)魚綱的主要特征;(2)軟骨魚和硬骨魚的特征、分類依據,以及魚類的多樣 性及其原因;(3)魚類洄游的生物學意義;(4)魚類的骨骼肌肉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 與滲透壓調節。 3、運用(或掌握):(1)魚類適應于水生生活的特征;(2)軟骨魚和硬骨魚的區別;(3)頜 的出現的生物學意義。 (二十三) 兩棲綱 1、識記:(1)兩棲綱的主要特征;(2)五趾型附肢、四足動物;(3)耳柱骨;(4)前凹型 椎體、后凹型椎體;(5)弧胸型、固胸型;(6)聲囊;(7)雙循環;(8)咽式呼吸;(9)比 德器;(10)變態發育;(11)犁鼻器;(12)蟾酥;(13)冬眠、夏眠、日眠;(14)瞬膜。 2、理解:(1)從水生到陸生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以及兩棲類對陸生的初步適應和不完善性; (2)認識兩棲類的多樣性,理解兩棲類起源的學說及相關的證據;(3)認知兩棲類所面臨 的生存壓力,熟悉兩棲動物對環境脅迫的適應性策略,理解兩棲類保護的緊迫性。 3、運用(或掌握):(1)兩棲綱的分類概貌 ;(2)兩棲動物的體制結構改造與兩棲生活習性 及變態發育之間的關系;(3)兩棲動物資源保護的途徑與方法。 (二十四) 爬行綱 1、識記:(1)羊膜卵的出現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2)爬行綱的主要特征;(3)羊 膜卵、羊膜動物、尿囊、胚外體腔、羊膜腔;(4)角質鱗片、蛻皮;(5)寰椎、樞椎;(6) 唇窩、頰窩;(7)頂眼;(8)新腦皮;(9)鹽腺;(10)后腎;(11)肋間肌、皮膚?。唬?2) 側生齒、端生齒、槽生齒、溝牙、管牙;(13)顳孔、枕髁;(14)鼠蹊窩、股窩。 2、理解:(1)羊膜卵的結構;(2)爬行類的起源及適應輻射,爬行動物的多樣性及與人類 的關系;(3)“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討論恐龍絕滅的原因。 3、運用(或掌握):(1)爬行綱分類概貌;(2)爬行動物比兩棲動物的進步性特征;(3)毒 蛇防治的一般原則與措施。 (二十五) 鳥綱 1、識記:(1)恒溫動物;(2)孵卵斑、羽區、裸區、正羽、絨羽、纖羽、換羽;(3)早成 雛、晚成雛;(4)初級飛羽、次級飛羽;(5)尾綜骨、愈合薦骨(綜薦骨)、異凹型椎體、 叉骨、跗跖骨、開放式骨盆;(6)鳴肌、棲??;(7)燕窩、嗉囊、鴿乳、雞內金、腔上囊、 尾脂腺;(8)氣囊、雙重呼吸;(9)雙重調節、櫛膜;(10)紋狀體;(11)槽齒類起源說、 獸腳類起源說;(12)占區、群巢、窩卵數;(13)候鳥、迷鳥、旅鳥、漂鳥、留鳥;(14) 鳥撞、鳥害。 2、理解:(1)恒溫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2)鳥類適應于飛翔生活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 征,鳥類與爬行類之間的系統學關系;(3) 3、運用(或掌握):(1)鳥綱分類的基本概貌,認識鳥類的多樣性;(2)鳥類繁殖、遷徙、 生態習性及鳥類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二十六) 哺乳綱 1、識記:(1)哺乳綱的主要特征;(2) (1)重要概念:胎生、哺乳、絨毛膜、蛻膜胎盤、 無蛻膜胎盤、盤狀胎盤、環狀胎盤、葉狀胎盤、胼胝體、腦垂體、內分泌腺、外激素、四疊 體、活命中樞、腦橋、大腦腳、動情周期、分隔子宮、雙角子宮、單子宮、大腦皮層、膈肌、 肺泡、胸廓、鼻旁竇、會厭軟骨、反芻胃、齒式、異型齒、耳咽管、雜食動物、關閉式骨盆、 趾行式足態、蹄行式足態、跖行式足態、雙平型椎體、次生腭(硬腭)、實角、洞角。 2、理解:(1)胎生、哺乳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2)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及其與人類的關 系;(3)哺乳類與兩棲類、爬行類及鳥類之間的系統進化關系;(4)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 軀體結構、功能和行為最復雜的一個高等動物類群。 3、運用(或掌握):(1)哺乳綱各目的主要特征;(2)哺乳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基本原則 與方法;(3)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途徑與方法;(4)害獸(或有害動物)防治應遵循 的原則與方法。 (二十七) 動物進化基本原理 1、識記:(1)識記生命起源與發展的 5 個主要階段;(2)同源器官、同功器官、痕跡器官; (3)人工選擇學說、自然選擇學說、突變論、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分子進化的中 性學說、間斷平衡論;(4)線系進化(前進進化)、趨同進化、趨異進化、平行進化、停滯 進化、適應輻射;(5)大進化、小進化;(6)進化的不可逆性;(7)進化樹、系統發育;(8) 物種形成、生殖隔離。 2、理解:(1)生命起源的現代理論;(2)生物進化的各種理論及其相關關系。 3、運用(或掌握):(1)動物進化的例證;(2)物種形成的基本方式與生殖隔離的機制類型; (3)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與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關系。 (二十八) 動物地理 1、識記:(1)棲息地、分布區;(2)分子鐘、分子系統地理學;(3)沿岸帶、潮間帶;(4) 動物區系;(5)大陸漂移學說;(6)我國動物地理區劃的基本要點。 2、理解:(1)島嶼動物地理學中的平衡理論,以及分子系統地理學的基本思想與方法;(2) 理解水域動物分布的基本特點;(3)棲息地和分布區的區別。 3、運用(或掌握):(1)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概貌;(2)動物擴散的途徑;(3)本校所在的 武陵山地區的動物地理區劃地位。 (二十九)微生物學概論 1、識記:(1)微生物、微生物學的概念、巴斯德消毒法、柯赫法則;(2)微生物主要類群:細 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3)微生物研究對象;(4) 微生物學的分枝科學。 2、理解:(1)了解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認識史;(2)了解微生物的發展是如何促進人類的進步; (3)了解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3、運用(或掌握):(1)試以實例來說明微生物的研究對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貢獻和發揮的作 用。 (三十) 原核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1、識記:(1)原核生物的概念;(2)細菌和放線菌的定義;(3)菌落的概念;(4)L 型細菌的概念; (5)其它原核微生物(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粘細菌、古菌)。 2、理解:(1)了解細菌細胞壁的化學構成;(2)了解細菌結構特點;(3)了解肽聚糖結構特點; (4)了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和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壁結構的異同;(5)溶菌酶、青霉素、鏈霉素 的殺菌機理;(6)放線菌的形態和構造;(7)藍細菌;(8)古菌的特點和在生物界中的進化地位。 3、運用(或掌握):(1)細菌細胞壁的結構;(2)細菌的形態;(3)細菌的特殊結構;(4)細菌和放 線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5)革蘭氏染色原理和應用;(6)間歇滅菌法;(7)伴孢晶體。 (三十一) 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1、識記:(1)真核微生物的概念;(2)三綱一類;(3)酵母的概念;(4)霉菌的概念;(5)蕈菌的 概念。 2、理解:(1)了解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異同;(2)了解真核微生物的主要類群和細胞構造; (3)了解酵母的形態結構;(4)了解常見霉菌的菌落特征和產孢結構;(5)了解絲狀真菌分布與 人類的關系;(5)真菌的孢子;(6)鎖狀聯合。3、運用(或掌握):(1)了解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 的比較;(2)酵母的繁殖和生活史;(3)食用菌和有毒真菌;(4)比較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 霉菌特點(細胞結構、菌落特征);(5)對比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的菌落特征和產孢結構形 態。 (三十二) 病毒和亞病毒 1、識記:(1)病毒的定義;(2)病毒粒子;(3)亞病毒的定義;(4)擬病毒的概念;(5)朊病毒的 定義;(6)病毒的繁殖方式。 2、理解:(1)了解病毒的形態結構和化學成分;(2)理解溫和噬菌體及溶源化途徑;(3)病毒粒 子及其對稱性。 3、運用(或掌握):(1)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應用;(2)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 (三十三) 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 1、識記:(1)營養和營養物的概念;(2)培養基的概念;(3)單純擴撒的概念;(4)促進擴散的概 念;(5)主動運輸的概念;(6)基團移位的概念;(7)生長因子的定義;(8)炭源、氮源、能源的 概念及生理功能。 2、理解:(1)了解微生物的營養類型;(2)了解微生物對六類營養物的需求;(3)了解培養基的 種類;(4)了解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和特點。 3、運用(或掌握):(1)選用和設計培養基的原則和方法。 (三十四)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 1、識記:(1)新陳代謝的概念;(2)異養微生物;(3)自養微生物;(4)呼吸;(5)無氧呼吸;(6) 發酵;(7)分解代謝;(8)合成代謝;(9)氧化磷酸化;(10)底物水平磷酸化;(11)同型乳酸發酵 和異型乳酸發酵;(12)生物固氮。 2、理解:(1)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的差別和聯系;(2)生物氧化和非生物氧化的異同;(3)化能 異養微生物底物脫氫的幾條途徑;(4)EMP 途徑在微生物生命活動中的意義;(5)生物固氮的 作用機制和應用;(6)次級代謝及其產物的利用。 3、運用(或掌握):(1)葡萄糖效應及其在發酵生產中應用;(2)以實例說明微生物代謝調節在 發酵工業上的重要性。 (三十五)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 1、識記:(1)生長;(2)繁殖;(3)生長曲線;(4)滅菌;(5)消毒;(6)菌落形成單位;(7)同步生 長;(8)連續發酵;(9)高密度培養;(10)抗生素;(11)巴氏消毒法;(12)效價;(13)防腐;(14) 化療。 2、理解:(1)生長曲線,單細胞微生物典型生長曲線的特點、成因及其對發酵生產的指導作 用;(2)什么是分批培養和連續培養,各有何優缺點;(3)了解微生物發酵培養工程中 pH 變化 的規律;(4)了解高密度培養的方法;(5)主要滅菌方法及其原理、優缺點、應用范圍;(6)微 生物液體培養過程中 pH 值變化原因及控制措施;(7)兼性厭氧微生物為什么在有氧和厭氧條 件下都能生長;(8)試舉例說明抗生素殺菌機理;(9)從-196℃到 170 ℃,與微生物學工作關 系密切的溫度(范圍),有哪些?(提示:生長、抑制、殺滅、菌種保藏)。 3、運用(或掌握):(1)生長量的測定方法的應用;(2)做單細胞微生物的生長曲線;(3)巴斯德 效應及其對發酵生產的指導意義;(4)試述稀釋倒平皿菌落計數法的原理并圖示操作步驟;(5) 利用酒精酵母液體發酵生產乙醇,是否要求整個過程通氣、是否采用相同 pH 值和溫度。 (三十六)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 1、識記:(1)遺傳型;(2)表型;(3)核基因組;(4)變異;(5)點突變;(6)移碼突變;(7)畸變; (8)轉座子;(9)誘變和誘變劑;(10)野生型;(11)轉導;(12)普遍轉導;(13)高、低頻轉導;(14) 轉染;(15)接合;(16)基因工程;(17)衰退和復壯;(18)菌種保藏;(19)轉化。 2、理解:(1)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基礎的幾個實驗;(2)誘變育種的流程和篩選方法;(3)基因 工程育種的操作流程;(4)原生質體融合的操作流程和程序;(5)菌種保藏的原理、方法和操 作流程;(6)真空冷凍干燥保藏法的原理;(7)遺傳物質在微生物細胞內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3、運用(或掌握):(1)設計實驗對某一微生物進行誘變育種;(2)艾姆氏法檢測三致物質。 (三十七) 微生物的生態 1、識記:(1)互生;(2)共生;(3)寄生;(4)拮抗;(5)捕食;(6)碳循環;(7)氮循環;(8)硫循環; (9)正常菌群;(10)細菌總數;(11)大腸菌群;(12)細菌瀝濾。 2、理解:(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與菌種資源的開發;(2)微生物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3)微生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4)土壤是微生物最好的天然培養基;(5)水體自凈及河水自凈 原理;(6)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和危害。 3、運用(或掌握):(1)設計實驗從自然界分離某類資源微生物。 (三十八) 傳染與免疫 1、識記:(1)傳染;(2)傳染??;(3)特異性免疫;(4)非特異性免疫;(5)炎癥反應;(6)抗原;(7) 抗體;(8)單克隆抗體;(9)免疫標記技術。 2、理解:(1)決定傳染結局的因素;(2)非特異性免疫的機制;(3)特異性免疫的機制。 (三十九) 微生物的分類和鑒定 1、識記:(1)分類;(2)鑒定;(3)學名;(4)雙名法;(5)三域學說;(6)物種;(7)模式種;(8)典 型菌株;(9)Bergey 手冊。 2、理解:(1)了解微生物分類的經典方法;(2)了解微生物分類的現代方法;(3)了解微生物在 自然界中的地位;(4)21 世紀微生物學的發展;(5)多相分類方法及其優點。 3、運用(或掌握):(1)設計對某一類微生物進行分類鑒定的流程。 (四十) 環境生物學概論 1、識記:(1)環境生物學的定義;(2)外源性化合物;(3)污水生物系統;(4)生態毒理 學。 2、理解:(1)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研究的內涵;(2)生態毒理學與環境毒理學的區別。 3、運用(或掌握):環境生物學的研究對象、目的、任務和內容。 3、運用(或掌握):(1)設計對某一類微生物進行分類鑒定的流程。 (四十一) 環境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 1、識記:(1)混合功能氧化酶;(2)超量積累;(3)富營養化;(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 學循環;(5)生物濃縮系數;(6)生物污染;(7)藻毒素。 2、理解:(1)環境生物效應;(2)優先污染物;(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4)生物轉運; (5)生物轉化;(6)環境污染公害事件;(7)生物膜;(8)體內屏障。 3、運用(或掌握):(1)污染物在環境中轉化的方式和結果;(2)污染物通過生物膜的轉運 方式;(3)動物和植物吸收污染物的途徑;(4)影響污染物在體內分布的因素;(5)污染物 在動物體內的貯存庫;(6)污染物排泄的方式;(7)污染物生物轉化反應的主要酶類;(8) 污染物生物轉化反應的主要類型及相互關系;(9)結合反應的毒理學意義和主要類型;(10) 水體富營養化的成因、表現形式和可能的后果,以及防治措施;(11)POPs 的特點;(12) 生物濃縮、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的區別。 (四十二) 環境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 1、識記:(1)活性氧或自由基 ROS;(2)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3)谷胱甘肽過氧化酶 GPx; (4)過氧化氫酶 Cat;(5)谷胱甘肽硫轉移酶 GST;(6)乙酰膽堿酯酶;(7)生物大分子; (8)應激蛋白;(9)金屬硫蛋白;(10)DNA 加合物;(11)脂質過氧化 LPO;(12)環境內 分泌干擾物;(13)耐污種;(14)敏感種;(15)耐污值;(16)Imposex 和 Intersex。 2、理解:(1)污染物所引起的生物學響應與污染物種類之間的關系;(2)三種典型的抗氧 化防御系統酶。 3、運用(或掌握):(1)污染物引發機體的生物化學反應的類型、機理;(2)誘導機體內酶 活性的污染物種類;(3)生物機體受到外源性化學物誘導的酶類;(4)機體抗氧化防御系統 酶的組成和作用機理;(5)生物機體受到外源性化學物抑制的酶類;(6)污染物作用于生物 大分子的方式;(7)污染物所引起的脂質過氧化的機理和后果;(8)DNA 損傷的途徑;(9) 外源性化合物作用于 DNA 分子的靶標;(10)引起鳥類蛋殼變薄的污染物;(11)根據耐污 值劃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類群。 (四十三) 污染物的生物效應檢測 1、識記:(1)生物測試;(2)ASTM;(3)USEPA;(4)致突變作用;(5)Ames 試驗;(6) 細胞株;(7)微核試驗;(8)單細胞凝膠電泳;(9)彗星試驗;(10)致畸作用;(11)微宇 宙。 2、理解:(1)生物測試的意義;(2)生物測試的基本類型及其作用;(3)生物測試受試生 物的選擇;(4)生物測標準化;(5)測定 DNA 加合物的意義與方法;(6)微宇宙實驗法的 作用。 3、運用(或掌握):(1)污染物的分子和細胞水平檢測中涉及到的生物標志物;(2)污染物 致突變作用檢測方法;(3)Ames 試驗的基本原理;(4)檢測污染物致癌作用的方法。 (四十四) 環境質量的生物監測與生物評價 1、識記:(1)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2)微型生物群落;(3)生物標志物;(4)生態風險 評價。 2、理解:(1)環境質量;(2)環境質量基準與環境質量標準;(3)生物監測與生態監測; (4)浮游生物;(5)PFU 法的基本原理;(6)生物標志物的類別;(7)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的指標;(8)生物指數;(9)綜合風險信息系統;(10)生態風險評價的目標;(11)放射性 物質對人體健康損傷的作用機理。 3、運用(或掌握):(1)大氣污染植物監測的方法;(2)水污染生物監測的指數與監測方法; (3)生態風險評價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程序。 (四十五) 環境污染物生物凈化的原理 1、識記:(1)生物化學需氧量 BOD;(2)化學需氧量 COD;(3)總有機碳 TOC;(4)共代 謝;(5)活性污泥;(6)光合細菌。 2、理解:(1)一般廢水的污染和凈化度指標;(2)BOD 曲線所反映的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 的生物學特征;(3)水體自凈作用原理;(4)污染物的降解規律。 3、運用(或掌握):(1)活性污泥的特點及其降解污染物的過程;(2)污水處理中的生物膜 的特點。 (四十六) 現代生物技術與環境污染治理 1、識記:(1)環境生物技術;(2)質粒;(3)固定化酶;(4)生物活液;(5)氧化塘。 2、理解:(1)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2)環境生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3)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的特點。 3、運用(或掌握):(1)環境生物技術的內容;(2)基因工程菌在環境污染生物處理中的應 用;(3)廢水處理中的常用酶;(4)生物活液的特點;(5)生物氧化塘凈化污水的機理;(6)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的原理。 (四十七) 環境污染的生物修復 1、識記:(1)生物修復;(2)超積累植物;(3)復墾。 2、理解:(1)生物修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類型;(2)生物修復的優缺點;(3)環境污染的 植物修復的特點;(4)適于植物修復的植物的特點;(5)土壤生物修復工程技術;(6)礦山 廢棄地復墾植物的選擇;(7)垃圾填埋會導致的環境問題。 3、運用(或掌握):(1)利用植物去除重金屬的基本方法;(2)利用植物去除有機污染物的 機理;(3)垃圾填埋場的修復技術。 三、參考書目 陸時萬,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學(第二版)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劉凌云、鄭光美 主編. 普通動物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009.年 周德慶. 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孔繁翔, 尹大強, 嚴國安. 環境生物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9年吉首大學生態學(同等學力加試)考研大綱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9年吉首大學生物化學(1)(同等學力加試)考研大綱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