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中共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 2016 級黨的建設專業 《政治學》教學大綱 課程主持人趙緒生 《政治學》是黨建專業研究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員初步了解 和系統掌握政治學的一般理論和研究方法,深化對政治學基礎理論的認識和思考,為研究政 黨問題奠定基本理論知識和思維素養。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設置了以下教學體系及其 主要內容,提綱如下: 第一講政治學序言 一、政治、政治學的涵義(一般了解) (一)政治的涵義 1、政治是一種道德之治 2、政治是一種權術 3、政治是對社會生活或國家事務的一種管理行為或管理活動 4、政治是一種特殊的人類關系 5、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階級斗爭的表現形式,是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一 種行為和活動,是一種科學、一門藝術。 (二)政治學的涵義 1、廣義政治學 2、狹義政治學 3、傳統政治學 4、現代政治學 二、政治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基本線索(重點把握) (一)西方政治學 1、古典政治學 2、近代政治學 3、現代政治學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 1、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2、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特點 (三)中國政治學的發展 1、傳統政治學 2、近現代政治學 三、政治學的研究路徑與方法(一般了解) (一)哲學研究法 (二)歷史研究法 (三)階級分析法 (四)經濟分析法 (五)文化分析法 (六)心理分析法 2 (七)行為分析法 (八)系統分析法 (九)結構——功能分析法 (十)制度分析法 思考題: 1、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學? 2、簡述西方政治學發展的基本線索。 3、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和西方政治學研究方法比較分析。 第二講政治關系 一、利益與政治利益(一般了解) (一)利益的內涵 1、利益的心理基礎就是人們的需要 2、利益的實現通過生產勞動和生產關系兩種途徑完成的 3、利益反映著特定歷史階段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政治利益 二、政治權力(重點把握) (一)政治權力的內涵 1、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 2、西方政治學家的權力觀 3、政治權力的內涵 (二)政治權力的類型 1、強制性權力 2、功利性權力 3、操縱性權力 4、合法性權力 5、人格性權力 (三)政治權力的基礎 1、暴力 2、財富 3、技能 4、動機 5、知識 (四)政治權力的特性及其實現方式 1、政治權力的特性 2、政治權力的實現方式 三、政治權利(重點把握) (一)政治權利的特性 (二)政治權利的內容 1、公民自由權 2、政治平等權 3、參政權 4、民主監督權 3 (三)政治權利的作用 1、政治權利有利于維護和實現主權者的利益 2、政治權利是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基礎 3、政治權利是政治生活的動力 4、政治權利是參政的必要工具 5、政治權利是政治監督的手段 思考題: 1、如何理解利益和政治利益? 2、簡述政治權力的特性及其使用方式。 3、簡述政治權利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第三講政治行為(上,下) 一、政治行為的內涵及其類型(一般了解) (一)政治行為的內涵 (二)政治行為的類型 二、政治行為產生的動因及其制約因素(重點把握) (一)政治行為產生的動因 1、利益動因——根本原因 2、權力和權利動因——直接原因 (二)影響政治行為的制約因素 1、政治關系 2、政治制度 3、政治文化 三、政治行為的實施途徑和方式 (一)政治統治(一般了解) 1、政治統治的相關理論 2、政治統治的涵義 3、政治統治的基礎 4、政治統治的類型 5、政治統治的作用 (二)政治管理(一般了解) 1、政治管理的涵義 2、政治管理的特征 3、政治管理的類型 4、政治管理的作用 (三)政治參與(重點把握) 1、政治參與的涵義 2、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3、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 4、政治參與的政治作用 思考題: 1、試述影響政治行為的制約因素。 4 2、簡述政治統治的涵義及其功能。 3、簡述政治參與的類型及其形式。 4、試述政治統治與政治管理的關系。 5、試舉例說明影響政治參與的諸要素。 第四講政治體系 一、政治體系的涵義及其特征(一般了解) (一)政治體系的涵義 (二)政治體系的特征 1、有自己界限 2、受環境包圍 3、開放性 4、相互依賴性 5、動態系統 6、行為系統 7、等級系統 二、傳統社會政治體系到現代社會政治體系演變(一般了解) (一)傳統社會政治體系基本特征 1、自我發展程度低 2、運作規范程度低 3、社會整合能力弱 (二)傳統社會政治體系向現代社會政治體系的演變 1、政治一體化 2、政府能力提升 3、政治制度化 4、政治民主化 (三)現代社會政治體系基本特征 1、高度的世俗化 2、開放程度提高 3、運作機制規范化 4、動力機制強化 三、現代社會政治結構(重點把握) (一)國家及其結構形式 1、國家的概念 2、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復合制 (二)政府及其結構形式 1、國家元首 2、立法機關 3、行政機關 4、司法機關 (三)政黨及其組織結構 1、政黨涵義 2、政黨功能 3、政黨類型 5 4、政黨制度 (四)政治社團及其結構 1、政治社團的涵義 2、政治社團與政黨區別 3、政治社團的類型 4、政治社團的活動方式及功能 四、國際政治體系(一般了解) (一)國際政治體系的概念 1、廣義概念 2、狹義概念 (二)莫頓·卡普蘭與 K·J·霍爾斯蒂的國際政治體系分類 1、卡普蘭的國際政治體系分類 2、霍爾斯蒂的國際政治體系分類: (三)國際體系演進的一般過程 1、統一的資本主義體系演變過程 2、資本主義體系與社會主義體系并存 思考題: 1、簡述現代社會政治體系的基本特征。 2、試分析政黨在現代政治中發揮的重要功能。 3、試比較分析政黨與政治社團的區別與聯系。 第五講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涵義(一般了解)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緣起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三)政治文化的內容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一般了解) (一)政治文化的穩定性 (二)政治文化的延續性 (三)政治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 (四)政治文化的前性和預見性 三、政治文化的類型、結構和功能(重點把握) (一)政治文化的類型 (二)政治文化的結構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四、政治文化和政治社會化(重點把握) (一)政治社會化的類型 (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的關系 (三)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四)政治社會化的途徑 (五)我國政治文化建設應該遵循的主要原則 思考題: 6 1、政治文化的概念與特征。 2、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3、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文化的關系。 4、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應該堅持哪些原則? 第六講政治發展 一、政治發展的涵義(一般了解) (一)政治發展研究的興起 (二)西方的政治發展概念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發展的內涵 二、政治發展的內容(重點把握) (一)政治發展的目標 (二)政治發展的動力 (三)政治發展的實現途徑 三、政治發展的類型(一般了解) (一)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發展 (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 四、政治發展和政治穩定(重點把握) (一)政治穩定的內涵及實現途徑 (二)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系 (三)關于民主政治的問題 思考題: 1、簡述政治發展的內涵。 2、簡述影響政治穩定的具體因素有哪些? 3、試述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系。 第七講政治體制改革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涵義(一般了解) (一)關于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關系的爭論 (二)政治體制的涵義 (三)政治體制改革的涵義 二、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民主化(重點把握) (一)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的學術背景 (二)政治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1、政治民主化的涵義 2、政治民主化的內容 3、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4、政治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5、實現政治民主化的條件 (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化理論探討 1、圍繞新權威主義爭論 2、關于政治民主化道路取向爭論 3、關于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爭論 7 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重點把握)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背景 1、糾正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體制上出現的不正?,F象 2、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發展要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程 3、思想觀念解放作為經濟和政治改革的邏輯起點 (二)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 1、漸進式政治體制改革的涵義 2、漸進式政治體制改革的特點 3、中國把漸進式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優先選擇的原因 (三)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 1、政治體制改革歷程的“四階段說” 2、政治體制改革歷程的“兩大階段說” 3、政治體制改革的三階段 (四)政治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 1、政治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2、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前景 3、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思路 思考題: 1、簡述政治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2、簡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歷程。 3、試述中國選擇漸進式政治體制改革路徑的原因及其意義。 本課程教材與參考書目 教材: 王浦劬主編:《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參考書目: 俞可平主編:《政治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李良棟等主編:《新編政治學原理》,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年版 燕繼榮 :《現代政治分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德魯?海伍德 著:《政治學》(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邁克爾?羅斯金 等著:《政治科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