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中共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 2016 級北京(電子)班科學技術哲學專業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教學大綱 課程主持人 邊立新 第一講 緒論: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 1、哲學是世界觀 2、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3、哲學是意識形態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重點掌握)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 3、哲學的黨性(重點掌握)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和生命力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點(重點掌握)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態度 思考題: 1、哲學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2、哲學的黨性。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 4、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態度。 2 \第二講 辯證唯物論 一、世界的物質性 (一)作為哲學范疇的物質 1、列寧的物質定義(重點掌握) 2、列寧的物質定義的內涵(重點掌握) 3、物質的唯一特性 (二)物質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 1、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重點掌握)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3、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 4、物質運動的規律性 (三)世界統一于物質 1、一元論 2、二元論 3、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重點掌握) 4、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與黨的思想路線(重點掌握) 二、意識的能動性 (一)意識的起源和本質(重點掌握) 1、作為哲學范疇的意識 2、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的產物 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4、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1、通過實踐認識世界 2、通過實踐改造世界 三、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實踐基礎 (一)實踐的唯物主義 (二)實踐的基本特點和基本形式 (三)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 1、主體 2、客體 3、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 思考題: 1、列寧物質定義的內涵。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3、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及其意義。 4、如何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5、怎樣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實踐基礎? 3 第三講 唯物辯證法(一) 一、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回顧 (一)辯證法的三種形態 1、樸素辯證法 2、唯心主義辯證法 3、唯物主義辯證法 (二)唯物辯證法的歷史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階段 2、列寧階段 3、毛澤東階段 二、唯物辯證法的體系 (一)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結構(重點掌握) 1、兩個基本原則 2、三個基本規律 3、一系列基本范疇 (二)辯證法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 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一)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組成一個科學體系 (二)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從不同方面揭示物質世界聯系和發展 (三)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間的關系 思考題: 1、辯證法的三種基本形態。 2、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結構。 3、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第四講 唯物辯證法(二) 一、質量互變規律 (一)質與量的統一 1、質、量、度 2、“適度”原則。 (二)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重點掌握) 1、量變與質變的概念 2、量變與質變 3、發展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 二、對立統一規律(重點掌握) (一)事物矛盾運動的內在機制 1、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2、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 4 (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 (三)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4、矛盾問題精髓原理的現實意義 (四)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把握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現實意義。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辯證否定的實質(重點掌握) 1、辯證否定與形而上學否定的區別 2、辯證否定的含義: 3、把握辯證否定觀的實際意義 (二)否定之否定的實質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1、事物發展的周期性 2、發展的曲折性 3、防止循環論和直線論 思考題: 1、簡述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2、矛盾問題精髓的原理及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3、如何理解辯證否定的含義? 第五講 認識論(一) 一、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一)反映論 1、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 2、反映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對立 (二)可知論 1、不可知論 2、可知論 (三)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重點掌握) 1、把實踐引入認識論 2、把辯證法引入反映論 二、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重點掌握)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5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二)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1、方法 2、預見 3、動員 (三)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1、實踐是理論的基礎 2、理論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重點掌握) 三、真理和價值 (一)真理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1、真理 2、真理是一元的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4、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重點掌握) (二)真理的客觀性與價值屬性 1、真理的客觀性 2、真理的價值性 3、真理的客觀性和價值性的關系(重點掌握) 思考題: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2、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3、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4、真理的客觀性和價值性的關系。 第六講 認識論(二) 一、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運動 (一)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重點掌握)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3、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1、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2、實踐觀念的形成是認識過程第二次飛躍的重要環節 (三)認識運動的總規律 二、真理發展的辯證性質 (一)真理的絕對性和真理的相對性 1、真理的絕對性 6 2、真理的相對性 3、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重點掌握) 4、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關系的原理的現實意義(重點掌握 (二)真理和謬誤 1、真理和謬誤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 (三)正確對待探索真理過程中的失誤 思考題: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2、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 3、實踐理性的特點。 4、認識運動的總規律。 5、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第七講 社會規律和人的活動 一、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重點掌握) 1、社會存在 2、社會意識 3、歷史唯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重點掌握) (一)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1、人類社會的特殊性 2、社會發展存在著客觀規律 3、歷史合力 三、人的活動的自覺能動性 (一)社會規律是人的活動的規律(重點掌握) (二)人的自覺活動是社會規律的集中表現 四、社會規律和人的活動的關系(重點掌握) (一)人的活動的能動性并沒有否認的社會規律的客觀性 (二)社會規律的客觀性也沒有否認的人的活動的能動性 (三)社會規律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性 思考題: 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7 3、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4、社會規律和人的活動的關系。 第八講 社會基本矛盾 一、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唯物史觀的創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獨特的貢獻 1、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第一次闡述 2、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精辟概括 3、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二)列寧提出的“兩個歸結” 1、把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 2、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 (三)毛澤東對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1、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 2、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四)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捍衛和發展 1、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基本矛盾 2、重新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 3、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二、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和生產力觀點(重點掌握) (一)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內容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二)生產力觀點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地位 1、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關系 2、生產力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 三、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重點掌握) (一)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基本矛盾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 思考題: 1、什么是社會基本矛盾理論? 2、為什么說生產力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 3、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 第九講 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 一、意識形態 (一)社會意識和意識形態 1、社會意識 8 2、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 3、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4、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 (二)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 1、意識形態的本質(重點掌握) 2、意識形態的各種具體形式 (三)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和反作用 1、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2、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的表現(重點掌握) (四)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意識形態建設 1、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特點 2、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和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二、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的概念和性質 1、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 2、作為社會勞動的科學活動 3、科學的技術化與技術的科學化 (二)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3、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進步 (三)科技進步與我國當代社會發展 1、科技進步的社會條件 2、當代科學技術和我國的現代建設 3、科教興國戰略 思考題: 1、怎樣理解社會意識和意識形態? 2、什么是意識形態的本質? 3、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的表現和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4、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5、當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講 人民群眾和個人的歷史作用 一、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一)兩種歷史觀在人民群眾作用問題上的根本對立 1、唯心主義歷史觀 2、唯物主義歷史觀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9 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 2、人民群眾歷史作用主要表現(重點掌握) 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一)普通個人的歷史作用 (二)杰出人物的歷史上作用 (三)群眾、階級、政黨和領袖的關系(重點掌握) 三、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一)黨的群眾觀點(重點掌握) (二)黨的群眾路線(重點掌握) (三) 黨的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致性 (四)執政黨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現實意義 思考題: 1、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群眾、階級、政黨和領袖的關系。 3、執政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貫徹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