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中共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 2015 級民航班中共黨史專業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研究》教學大綱 大綱撰寫人 韓鋼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導論 一、政治制度概念 二、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史的基本脈絡和主要內容 三、課程學習的目標、要求和方法 第一講 中華民國初期的政治制度(1912-1928) 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重點把握) (一)湖北軍政府與《鄂州約法》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 (三)《臨時約法》的實行與失敗 二、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 (二)文官制度 (三)司法制度 (四)地方政治制度 三、袁世凱時期的政治制度(重點把握) (一)第一屆國會的選舉、解散與恢復 (二)總統權力及中央機關 (三)文官制度 (四)洪憲帝制的破滅 四、皖系控制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新舊約法之爭 (二)張勛復辟 五、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賄選總統 (二)《中華民國憲法》 六、臨時執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行政機構 (二)善后會議 七、北京軍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軍政府的成立 (二)國務院組成 八、南方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重點把握) (一)護國軍政府 (二)護法軍政府 (三)大元帥府的設置 (四)廣州國民政府 2 (五)武漢國民政府 思考題: 1. 簡要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特點。 2. 分析袁世凱帝制復辟活動失敗的原因。 3. 評析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國民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講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1928-1949) 一、國民黨統一的國民政府的建立 (一)“四一二“政變后建立的南京政府 (二)國民黨三個中央黨部、兩個政府的局面 (三)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的成立和迅速消亡 (四)國民黨各派合流的政府成立 二、國民黨的“訓政”和蔣介石謀求獨裁的活動 (一)國民黨的《訓政綱領》和訓政時期的第一屆政府 (二)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和蔣胡“約法之爭” (三)《訓政時期約法》及其政府 (四)蔣介石權力的極大膨脹 三、蔣、汪合掌國民政府局面的形成 (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寧粵對抗 (二)三地分開的國民黨四全大會 (三)國民黨的《中央政治改革案》 (四)蔣主軍事、汪主行政局面的形成 (五)兩廣半獨立的政局 四、蔣介石獨裁體制的確立 (一)抗戰時期形成蔣介石獨裁的條件 (二)蔣介石獨攬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 (三)國民政府的改制 (四)國民黨無所不在的特務統治 (五)作為裝飾品的國民參政會 五、在“制憲”招牌下的專制獨裁體制 (一)國民黨的“憲政”準備和欺騙 (二)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和《中華民國憲法》 (三)1947 年國民政府的改組 (四)國民黨的“行憲” 六、南京政府政治制度的特點(重點把握) (一)以國民黨一黨專政為主體,蔣介石個人獨裁為核心的高度集權 (二)封建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相結合,形成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 (三)體制上的軍事化和特務化 (四)在形式上標榜遵循孫中山的建國三序、五權分立,在一定時期內有較大欺騙性 思考題: 1. 國民黨在“訓政”時期的政制是如何演變的? 2. 蔣介石獨裁體制是怎樣形成的? 3 3. 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 第三講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政治制度(1927-1937) 一、各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一)中國共產黨早期建立政權的思想和政策 (二)各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二、中華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機構及其職權(重點把握) (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性質 (二)中央機構及其職權 (三)地方機構及其職權 (四)司法機構和職能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主要機構 (一)中央政府執行委員和人民委員會 (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革軍委”) (三)國家政治保衛局 四、中華蘇維埃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影響(重點把握) (一)在黨政關系上,中國共產黨在政權組織與國家政治生活中居絕對領導地 (二)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是國家政權的基礎 (三)在政權產生上,實行比較普遍的民主選舉制度 (四)戰時體制的特點突出 (五)照搬蘇聯模式 五、中國共產黨變更政治制度的設想 (一)“人民共和國”和“民主共和國”的主張 (二)中國共產黨變更政治制度的主張的意義 思考題: 1. 蘇區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條件和特點是什么? 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治制度的經驗來源和模式依據是什么 3. 蘇區政治制度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有何影響? 第四講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政治制度(1937-1949) 一、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特點 (一)陜甘寧蘇區的改制 (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三)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和特點(重點把握) 二、抗日民主政權的機構設置及其職權 (一)三級政權區設 (二)各級參議會的產生和職權 (三)各級抗日民主政府的機構 三、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歷史經驗(重點把握) (一)實行參議會制度,實現了民主政治 (二)貫徹“三三制”建政原則,改善了黨對政權的領導 (三)實行精兵簡政 4 (四)普遍的民主選舉 (五)重視人權 (六)勤政廉政建設 四、多種體制并存的解放區政權(重點把握) (一)各級人民代表會議 (二)新解放城市的軍事管制委員會 (三)各大解放區人民政府 (四)內蒙古自治政府 五、解放區政權的特點及對全國性政權建立的影響 (一)政權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同時并存 (二)政權組織形式有明顯的過渡性質 (三)強調黨的一元化領導 (四)監督制度和監督機構不健全 思考題: 1. 抗日民主政權是什么性質的政權?有哪些特點? 2. 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有哪些歷史經驗? 3. 大區人民政府是怎樣建立的?有什么影響? 第五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確立(1949-1954) 一、開國前的思考(重點把握) (一)工農民主專政還是人民民主專政? (二)共和國聯邦還是統一共和國? (三)民族自決還是民族自治? (四)一黨制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 二、過渡性體制(重點把握) (一)國家結構形式:單一主權制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國家權力結構:中央人民政府代行國家最高權力 (三)國家行政體制:中央兩級政府體制和大行政區體制 (四)國家司法體制:司法體系的初創 (五)政黨體制: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和多黨合作制 (六)干部人事管理體制:黨管干部 (七)意識形態管理體制 三、政治體制的確立(重點把握)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第一部憲法的制定 (二)國家行政體制的變化 (三)司法體制的初步正規化建設 (四)多黨合作制度的變化 (五)共產黨領導國家事務的方式及組織、制度建設 (六)意識形態管理的行政干預 思考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對未來中國政治制度是如何思考和設計的? 2. 當代中國過渡性政治制度有哪些特點? 5 3. 如何評價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之后中國政治制度的變化? 第六講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曲折演化(1954-1966) 一、政治體制的局部改進及其失誤與高度集權趨勢的發展(重點把握) (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反右派斗爭的嚴重擴大化及其對政治體制的消極影響 (三)國家權力機關職能的位移:共產黨組織國家化 (四)行政管理體制的橫向集權趨勢 (五)司法體制的局部削弱 (六)黨內個人決策的權力結構的形成 (七)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的變化 (八)社會群眾團體性質的變異 (九)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直接管理 二、國家政治體制的局部調整 (一)大收權 (二)七千人大會 (三)黨政關系的重新調整 (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設 (五)意識形態領域的活躍 (六)干部管理體制的改進 三、高度集權政治體制結構的強化(重點把握) (一)縱向和橫向權力向黨的系統集中 (二)行政管理機構的重新膨脹和行政管理系統某種程度的準軍事化 (三)司法體制的大削弱 (四)個人決策結構的強化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停頓 (五)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與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嚴密管理 思考題: 1. 政治體制高度集權的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2. 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 3. 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與“文革”發生有何關系? 第七講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畸形發展(1966-1976) 一、政治體制的嚴重破壞和個人集權的強化(重點把握) (一)“打倒一切”的全面內亂和造反組織 (二)軍事管制和軍宣隊、工宣隊 (三)革命委員會的建立 (四)黨組織的初步恢復 二、政治體制的部分修復和階級斗爭功能的強化 (一)中共九大的召開和“整黨建黨” (二)革命委員會的職能分化和機構膨脹 (三)工、青、婦團體的恢復和變異 (四)畸形的干部管理體制 三、政治體制的內在矛盾及其沖突(重點把握) 6 (一)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召開 (二)各方面的整頓 (三)整頓的反復 思考題: 1. “文化大革命”對政治體制是如何沖擊和破壞的? 2. 怎樣分析革命委員會體制? 3. “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體制有什么內在矛盾和沖突? 第八講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恢復性調整和初步改革(1976-1987) 一、政治體制的艱難推進 (一)“兩個凡是”的阻力 (二)鄧小平重返政壇 (三)中共十一大 (四)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二、政治體制的逐步撥亂反正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 (二)黨的組織制度逐漸恢復 (三)國家權力機關與行政機構的恢復 (四)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恢復和發展 (五)社會團體組織的恢復 (六)冤假錯案的全面平反 (七)社會關系的調整 三、政治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重點把握) (一)鄧小平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構想 (二)理順黨政關系的初步探索 (三)黨的領導制度的改革探索 (四)干部制度的改革 (五)精簡政府機構,適當下放權力 (六)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 (七)人民軍隊的調整和改革 思考題: 1. “文革”結束后的政治制度做了哪些恢復性調整? 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有什么認識和進展? 3. 如何理解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第九講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繼續推進(1987-) 一、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時機和設計(重點把握) (一)成熟的條件與表現 (二)政治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醞釀 (三)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四)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 二、中共十三大與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重點把握) 7 (一)中共十三大 (二)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 (三)中共十三大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 三、各項改革的初步實施(一般了解) (一)黨政分開的實踐 (二)政府機構和人事制度改革 (三)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四)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五)進一步發揮群眾團體的作用 (六)基層民主和公民的保障在制度上的進一步落實 四、中共十四大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 (一)機構改革的新探索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步伐 (三)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調整 五、中共十五大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新進展 (一)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 (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機構改革 (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安定團結的局面 六、中共十六大在政治體制改革思路和措施上的突破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提出 (四)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七、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闡述(重點掌握) 思考題: 1. 中共十三大對政治體制改革作了那些設計、有何意義? 2. 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有什么進展? 3. 如何認識當前和今后政治制度改革的問題和前景?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