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0702 物理學 溫州大學物理學專業從1979年開始招收??粕?;1987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獲批凝 聚態物理碩士點,為溫州大學首批碩士點;2008年成為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2009年列入浙 江省高校重點學科A類;2011年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并開始一本招生;2012年成為浙江省優勢 專業;2018年獲批一級學科碩士點。在2016校友網中國大學最佳專業排名中物理學排名54 位。物理學科目前有教師23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22人,多人次入選省151人才、市551人 才等人才工程項目。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物理學學科形成了以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光學及原子與分 子物理為代表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近5年來,承擔了以國家基金重 點國際合作項目、面上項目等為代表的國家及省部級項目40余項,共發表論文210多篇,SCI、 EI收錄論文110余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PG Asia Materials、Nanoscale、Carbon、 Soft Matter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5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 本學科與國家和地方的科技經濟發展相結合,多方位開展技術應用與轉化。參與建設“電 氣數字化設計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建設“浙江省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技術創新 服務平臺”;與航天研究所合作,承擔民用航天及預研項目;與高科技企業聯合,開發新型 場發射 X 射線醫療設備等。我們承辦了第 9 屆全國軟物質與生命物質物理會議、第二屆復 雜性科學研究會等全國性會議,顯示了學科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 物理學制定了相關的學位點建設方案,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 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同時,本學科努力在創新載體建設、育人渠 道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近 5 年來,共培養 碩士研究生 92 人, 22 人攻讀博士學位,其中 20 人進入清華、復旦、南京大學等 985 高校 及中科院。研究生發表 SCI 論文 40 余篇。碩士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聲譽。 附一:主要研究方向情況 1、凝聚態物理。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納米技術研究軟物質與生命現象中的凝聚態物理。 DNA 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單分子定量研究,DNA 凝聚和電荷逆轉等研究是特色研究方向, 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學術影響。承擔了國家 973 規劃子課題 2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7 項以及 省部級項目多項,發表了 SCI 一,二區論文 20 多篇,研究團隊多次在國際和全國性的學術 會議上作邀請報告,擔任 Nature 出版集團《Scientific Reports》編委,受邀編寫《國家十三 五軟物質戰略研究報告》中《生物大分子的靜電學》1 章。 2、光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在這兩個方向,我們開展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其中典型是 在微納光電物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本研究方向主要進行碳納米場發射真空電子與能源器 件、新型激光材料性能與器件、新型太陽能技術、自旋微納電子器件等的研究,取得較好成 績,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基金8項(包括重點國際合作項目、杰青協作 項目等)、省自然基金及公益項目7項,與航天研究所合作承擔民用航天與預言項目,與企業 進行了場發射X射線電子源的聯合開發。獲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包括發表Nature-NPG Asia Materials、Nanoscale、Carbon等SCI一區文章,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 3、理論物理。本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統計理論和量子信息與調控兩個方向。高分子統 計理論方向:主要采用統計理論和模擬方法來研究復雜體系例如高分子等在各種環境下的微 觀結構,并分析它們的力學、光學性能,涉及傳統的高斯鏈和非傳統高斯鏈。量子信息與調 控方向:研究內容有量子糾纏與量子非局域性、量子體系與量子相變、量子糾纏表象理論、 量子計算理論研究等;該方向獲得國家自然基金 6 項,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Soft Matter 等期刊發表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附二:碩士點負責人、主要學科帶頭人及學術骨干情況 1、碩士點負責人 董長昆,博士、甌江特聘教授,國防真空低溫技術與物理終點實驗室兼職博導,微納 結構與光電器件所所長,物理學科負責人。1985 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電子工程系,1990 年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碩士學位,2003 年獲 Old Dominion 大學(美) 物理博士學位。1985 年至 1996 年在航天 510 所工作。1996 年至 2010 年在美國杰佛遜國 家實驗室、北卡大學、Xintek 納米公司等學習工作。主要從事碳納米管電子傳輸與吸附性能、 碳納米場發射物理電子器件、真空微納電子學、碳納米能源器件等的研究與應用開發。在 Nanoscale、Applied Physics Letters、Carbon 等期刊發表 SCI 論文 30 多篇,主持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項目、面上項目、杰青協作、航天預研項目等 10 余項, 主持美國聯邦政府納米課題 5 項。授權發明專利 6 項,榮獲國防科學技術獎 2 項,起草國 家和航天標準 6 項。中國真空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專委,溫州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國 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評專家。承擔本科《大學物理》、留學生《Physics》等及研究生課程。 2、主要學科帶頭人及學術骨干 楊光參,博士、教授,山東師范大學合作博士生導師。1997 年 8 月畢業于中科院理論 物理所,獲博士學位。1997 年 9 月至 1999 年 9 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后; 1999 年 9 月至 2004 年 11 月在美國 Tulane 大學、芝加哥大學、南卡羅來那大學從事研究;2004 年 11 月 以學術帶頭人引進到溫州大學工作。從事半經典理論、界面附近和微腔中的光誘導過程、量 子混沌、光合作用中的能量傳遞過程等課題的研究,現在主要開展軟凝聚態物理和生物物理 研究。在界面光剝離和 DNA 電荷逆轉等研究方向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主持過國家自然科 學青年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學 術骨干參加國家 973 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 Soft matter、Physical review 系列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 70 多篇論文,單篇 SCI 引用超過 50。2008 年浙江省高等學???br/>技成果二等獎。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任英國自然出版集團《Scientific Reports》 編委,擔任國內外多種期刊的審稿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專家。多年承擔研究生 精品課程《計算物理》和《生物物理基礎》等課程。 李士本,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972 年 12 月生,1994 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2003 年 4 月在浙江大學物理系碩博連讀, 獲博士學位。2005 年 5 月至 2007 年 5 月在浙江大學理學院做博士后,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8 月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從事高分子統計理論與模擬的研究,目前 主要采用平均場理論統計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研究傳統的嵌段共聚物、剛柔嵌段共聚 物、磷脂分子膜等高分子體系在本體、受限和溶液等環境下的自組裝微結構及其轉變規律, 同時關注這些高分子微結構的光伏性能和力學性質。本人與國內外課題組(加拿大滑鐵盧大 學陳征宇課題組等)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研究內容較為國際前沿。近 5 年,主持 2 項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 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 Soft Matter、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Langmuir 等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20 余篇,并獲得一項浙江省科學 技術進步獎(第 2 完成人)。近 5 年來主要承擔力學、理論力學等本科生課程和高分子物理、 現代科學技術、物理學史專題等研究生課程。 柯見洪,博士、教授,1990 年 9 月至 1994 年 7 月就讀浙江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 年 9 月至 1997 年 4 月就讀浙江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 年 9 月至 2009 年 7 月就讀中國 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1 年 7 月至 2012 年 1 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 學者。2004 年入選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2006 年晉升教授。Physical Review 系列、Physica A、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等學術期刊的特邀審稿人。主要從事復 雜系統動力學(演化博弈、多體系統的反應動力學等)的研究。近年來,主持 3 項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 2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主持多項人才基金項目。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E 等重要期刊上發表五十余篇學術論文(第一作者或通訊 作者)。研究成果曾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二等獎等獎項。 萬里,博士,教授。1997 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獲得本科學歷。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 研究所,于 2002 年獲得凝聚態博士學位。后赴德國固態電子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于 2004 年初進入溫州大學工作至今。從事凝聚態物理以及納米液體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利用非 平衡態理論研究低維熱輸運性質,以及通過調制固液界面的納米結構實現受限液體的有效輸 運。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 Rhys.Rev.X,Phys. Rev. E 等 SCI 期刊上發表論文 38 篇,被引用 326 次,h 因子為 10。近年來主要承擔大學物理,固體物理等課程教學。 姜年權,博士、教授,2004 年獲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從事量子信息、新 能源、超導理論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量子理論研究量子態的產生、關聯以及操縱的相關理 論方案,研究構建超導量子計算機中央處理器有效理論方案;探索新能源技術的理論及實現 方法;研究超導的作用機制與理論模式。近 5 年來,主持 1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 與 2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 1 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 SCI 學術論文 20 余 篇。近 5 年來主要承擔大學物理等本科生課程和高等量子力學、量子光學、量子信息物理 以及理論專題等研究生課程。 何林李,博士、副教授,物理系主任。2011 年獲浙江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從事高分 子物理的理論與模擬的研究工作。主要采用自洽場理論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研究嵌段共聚 物、聚合物/納米顆粒等體系在外界環境誘導下的自組裝行為、結構與性能關系、以及表面 改性。2016 年入選溫州市“551”人才工程。目前主持 2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與面上)、 1 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 項溫州科技計劃項目。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及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發表學術期刊論文 30 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 者 SCI 期刊論文 20 余篇。應邀成為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Polymer 等期刊邀 請審稿人。近 5 年來主要承擔大學物理、理論力學等本科生課程和凝聚態物理專題、計算 物理、分子模擬等研究生課程。 朱海永,博士、副教授,2007 年獲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學位并留所工作, 2010 年以學術骨干引進到溫州大學,期間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入選溫 州市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新世紀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和溫州市“新世紀 551 人才 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從事激光物理與非線性光學研究,目前主要開展受激拉曼散射與 二階混頻等非線性光學變頻性能、調 Q 與鎖模脈沖激光性能的研究。特別在利用受激拉曼 散射原理實現高效拉曼激光器件的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2 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 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員工作。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省自 然科學基金、省公益應用技術項目、以及多個省市級人才項目等課題,在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等權威 SCI 期刊上發表論文 70 余篇,引用 700 余次,申請專利 20 余件, 并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福建省優秀學術論文獎等獎項。近年來主要承擔激光技術與應 用、光電子技術和大學物理實驗等課程教學。指導的 3 名畢業研究生全獲國家研究生獎學 金。 王艷偉,博士、副教授,2011 年獲山東師范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單 分子檢測與操縱,是指在單分子水平上對生物大分子的行為(包括構象變化、相互作用、相 互識別等)進行實時、動態檢測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操縱、調控等。自工作以來,獲得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 1 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 1 項,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 1 項。獲得溫州市 551 第三層次人才和 2015 年溫州市自然優秀論文一等獎。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發表 SCI 一區論文 2 篇,二區論文 2 篇,其他論文 10 余篇。曾承擔研究生生物物理及大分子實驗方 法等課程,主要承擔本科生大學物理實驗、近代物理實驗等,近 3 年教學業績考核都是 A。 冉詩勇,博士,副教授,2007 年獲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軟物質物 理, 近年來研究集中在 DNA 聚電解質構象轉變以及單分子操縱裝置研制等方向。主要利用 所搭建的單分子磁鑷裝置以及其他研究手段如原子力顯微鏡研究了 DNA 分子在不同體系中 的構象轉變行為。工作以來主持并結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 項,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學 基金項目 2 項,結題 1 項。近五年來發表 SCI 論文 13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7 篇, 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2 項,授權 1 項。承擔大學物理實驗、大學物理、凝聚態物理專題等課 程教學。培養碩士研究生 5 名,其中畢業獲得學位 3 名。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9年溫州大學考研碩士點簡介_中國現當代文學
下一篇文章: 2019年溫州大學考研碩士點簡介_中國古代文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