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080200 機械工程學碩碩士點簡介 本學科入選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B 類)和溫州市重點學科,是溫州大學重點建設 學科之一。歷經多年的學科建設積累,形成了激光制造技術、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 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 4 個研究方向,其中激光制造技術為特色研究方向。在現有 制造業信息化技術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和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點的基礎上,2017 年新增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 本學科現有專任教師 41 人(正高 12 人、副高 15 人、博士學位 35 人),近 20 人次入選 國家外國高端專家、省千人計劃、省“151”重點層次等各類省級及以上人才工程。近五年主 持國家級項目 28 項、省部級項目 31 項;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科研成果二 等獎等科技獎項 4 項;發表學術論文 98 篇,其中 SCI 64 篇(1 區 3 篇,2 區 15 篇),授權 發明專利 176 項, 2016 年工程學科進入全球 ESI 排名 1%(機械工程貢獻率 22%)。 二、學科特色與優勢 本學科圍繞中國(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建設,廣泛與美、俄、韓、新加坡等國家 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獲批了激光加工機器人(示范型)國家國際科技 合作基地、浙江省激光加工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等 平臺,主持了包括 NSFC-浙江兩化融合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 科技合作重點專項在內的激光制造技術方面的國家級項目 10 余項,在超快激光加工 MEMS 零部件/復雜曲面 FSS 雷達罩/海工裝備抗生物附著超疏水表面、基于激光沖擊波的表面殘余 應力調控、改進納米元器件薄膜均一性等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相關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 術一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勵,在激光制造技術研究方向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 三、社會需求和申請的必要性 機械行業是浙南地區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隨著中國制造 2025 戰略的實施 和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對行業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博士及博士后人才的需求不斷攀升。而浙 南地區所有高校都沒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遠遠不能滿足區域產業發展的需要。因此, 在溫州大學增設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既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可優化全省機 械工程博士學位點的布局。 四、人才培養及思想政治教育狀況 本學科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黨建促進學科和科研工作。 機械工程專業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浙江省優勢專業和國際化專業,并擁 有國家級校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目前,在校研究生 101 名、本科生 777 名、留學生 58 名,近 5 年來有 41 位畢業生考取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 96%以上,深受用人單 位好評。學生參加各類校外學術交流 217 人次,發表核心期刊以上學術論文 45 篇,授權專 利 178 項,獲得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勵 70 項,其中 4 項成果分別在中央電視臺《我愛發 明》欄目播出,研究生獲全國“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和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獲國家教 學成果一等獎 1 項(排名 2)和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1 項(排名 1)。 激光制造技術:本方向主要研究: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激光精密微細加工技術、高功率激 光宏觀加工技術。承擔了 NSFC 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專項等 課題多項,基于激光微納加工的 MEMS 零部件制造技術、復雜曲面零部件表面功能微結構 的投影法激光刻蝕加工新技術與裝備、高功率多功能機器人光纖激光加工站、改進納米元器 件薄膜均一性的控制策略等研發工作特色鮮明,在國內外相關領域處于優勢地位,在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上發表論文 5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 20 余項,研究成果獲 2013 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 1)、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 6)和 2016 年中國發明 協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 機械電子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機電液系統設計、微納傳感器技術、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技術。研發出基于 MEMS 的微納傳感器、機械系統運行狀態監測與控制技術、信號分析與 處理技術,相關器件和技術已應用于風機葉片、斷路器自動化生產線、多工位冷鐓成型機狀 態在線監測診斷。在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等 SCI 期刊上發表 50 余篇論 文,獲美國科學院院士、AAAS/IEEE/ASME 會士等學者引用 500 余次,故障診斷技術獲 2016 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1 項(排名 1)、微納傳感器技術獲 2008 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1 項(排名 1),中國僑聯貢獻獎(創新團隊)1 項(排名 1)。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本方向主要研究:生產系統控制與優化、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與調度、 自動化生產線與智能裝備。針對多工序生產系統、工業機器人整機結構/驅動/感知/控制一體 化協同設計、機器人協同作業與調度等工業領域需求,承擔國家 863 項目、國際科技合作計 劃等多項課題,研制的斷路器、接觸器和氧傳感器智能生產線及其控制系統已累計實現銷售 產值 4000 余萬元,創造間接經濟效益 2.4 億元,核心技術授權發明專利 20 余項,在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等期刊上發表論文 30 余篇,獲浙江省科 學技術三等獎 2 項(排名 1)。 機械設計及理論:本方向主要研究:強度與壽命、數字化模擬與仿真、結構優化設計。圍繞 能源動力、車輛、泵閥等應用領域的性能分析、表面處理與強化、結構優化要求,對機械結 構的強化與壽命、焊接、輕量化設計和關鍵部件的長期服役行為進行有限元模擬及系統試驗 研究,建立了產品構件長期腐蝕模型,研制了耐溫-沖刷的陶瓷防護涂層系統,在 Corrosion Science 等 SCI 期刊上發表論文 3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 20 余項,核心成果獲得機械工業科 學技術二等獎(排名 1)和溫州市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 1)。 車輛工程:汽車結構輕量化設計、汽車零部件設計與分析、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汽車振 動與噪聲控制。圍繞汽車及零部件結構輕量化設計、替代燃料汽車、汽車氣動與低噪聲設計、 智能駕駛自動系統、新能源汽車能源管理系統等領域,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 然科學基金、總裝備部技術預研以及企業委托項目等 30 余項課題,發表 SCI/EI 期刊論文 4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 20 余項。本方向教師大部分來自于日本鈴木汽車、上汽集團、廣汽集 團、法國標致汽車等整車企業。 工業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制造系統建模與優化、數字化制造與控制、質量管理與可靠性。 圍繞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承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重大專項 等課題十余項,研發的生產線智能預測維護系統、質量溯源系統已應用于區域低壓電器產業。 在 Computer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等 SCI 期刊上發表論文 4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多項, 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2 項。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