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20年西北師范大學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中國地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948) 學院名稱(蓋章):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 制 時 間: 2019 年 6 月 20 日 《中國地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948 一、考核要求 《中國地理》是教育部地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本科地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掌握《中國地 理》課程相關內容理論和方法,既是地理專業本科生培養要求,也是考生是否具備研究生學習資格的 考試科目之一。 《中國地理》是專業培養中,由“部門地理學-綜合地理學”由“知識、理論-分析應用”、由“局 部-區域”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作為研究型碩士入學選拔性考試,本科目在考察中國地理的基本知 識理論的基礎上,著重考核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區域分析能力,命題難度應與本校地理科學專業中 上水平學生相應課程學習的水準相當。 二、考核評價目標 1. 認識中國的地理區位及地理意義,中國地理環境結構與特征;應用分析比較方法認識中國與 同緯度大陸東西岸、世界相近規模國家地理環境差異性、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 中國地理景觀格局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的歸納分析能力;中國人口、民族、城鎮分布與格局特 征;景觀與人口、民族、城鎮化相關分析能力;自然資源特點,分布與工、農業生產布局相關分析能 力。 3. 綜合中國自然、經濟、政治(行政空間的地域分異規律、結構)及局部區域主要地理過程形 成、演化及人地關系特點,關鍵是人地關系問題,區域協調發展及其對策等綜合性區域分析能力。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中國地理區位及特征 第一節 中國地理區位及疆域 地理位置分類與區位: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意義,中國疆域、國土特征 第二節 中國地理位置與地理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第二章 中國地理景觀格局及演變 第一節 大地構造與地貌格局 大地構造地勢及出現的地貌格局,外營力組合與常態地貌,地表物質與特殊地貌 第二節 水熱結構與自然地帶 青藏高原隆起與季風環流形成;氣候區域與水熱結構,土壤植被帶譜及形成;地表徑流空間分異 特征 第三節 地理景觀格局演變 第三、四紀地理景觀格局特征與青藏高原隆起的相關性;全新的氣候波動與中國北方農業的興衰、 朝代更替之間的相關性;改革開放以來景觀城市化空間分異與自然空間特征的相關性 第三章 中國人口及城鎮化 第一節 人口密度及地理意義 人口密度空間分布;“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 第二節 中國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國民族的地理分布特征 第四章 資源開發與產業布局 第一節 可更新資源(水、土、氣、生物)開發與農業布局 可更新資源空間組合特點與農業分布;溫度帶與熟制空間差異;“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與華 北缺水問題綜合分析 第二節 能源與開發 中國煤、油、天然氣分布與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光、風、潮汐)的分布與開發前景分析; 中國水能資源富集特征與地理環境相關性分析,中國能源結構綜合分析與能源戰略 第三節 礦產資源與開發 中國礦產資源區域組合特征與工業布局相關性分析;“資源型”城鎮及可持續發展途經分析,資 源開發與循環經濟 第四節 人類遺產資源與開發 人類遺產與地理環境相關影響分析;旅游資源空間組合及差異分析 第五章 交通網布局 中國鐵路、公路、內河航運網絡空間特征 第六章 工業布局與工業化 第一節 工業結構演進 新中國成立后,工業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演進階段、特征及原因分析;改革開放前后工業布局戰 略指導思想的異同分析,改革開放后中國東部四大工業基地集聚特征及形成的綜合因素分析 第二節 區域開發 重點開發地域演化階段特點及評價;“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評價、沿海 外向型開發的后續拓展分析 第七章 中國地理區劃 第一節 中國自然區劃 綜合自然區劃理論基礎——地域分異規律辨析:區劃原則---方法體系;中國三大區演化特征及 區內分異;重要地理界線及地理意義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概念體系、區劃原則;中國行政區劃的演化及階段特征;區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綜合分 析;行政區劃調整的途經分析 第三節 中國經濟區劃 經濟區劃原則;新中國政府經濟區劃演進 第四節 綜合地理分區 自然、經濟、行政(政治)空間異質性分析;全國綜合區劃的可能性分析;以生活或熟悉地域為 例進行單一或綜合地理區劃實例分析 第八章 區域分析實證 三大自然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及區域發展方向綜合分析(以趙濟編寫的 21 世紀教材《中國地理》分區為準);三大區自然格局及演進中主要的自然地理過程分析 參考書目: 1、 中國地理教程(第一版),王靜愛,高教出版社,2007。 2、 中國地理(21 世紀教材第一版),高教出版社,1999。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