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ò耍┠虻纳珊团懦?/FONT>
1.腎的功能解剖特點,腎血流量及其調節。
2.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及其影響因素。
3.各段腎小管和集合管對Na+、C1-、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對H+、NH3/NH4+、K+的分泌。腎糖閾的概念和意義。
4.尿液的濃縮與稀釋機制。
5.滲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腎交感神經、血管升壓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心房鈉尿肽對尿生成的調節。
6.腎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測定的意義。
(九)感覺器官
1.感受器的定義和分類,感受器和傳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視覺功能:眼內光的折射與簡化眼,眼的調節。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及其依據,視紫紅質的光化學反應及視桿細胞的感光換能作用,視錐細胞和色覺的關系。視力(或視敏度)、暗適應和視野。
3.耳的聽覺功能:人耳的聽閾和聽域,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適宜刺激和平衡感覺功能。前庭反應。
?。ㄊ┥窠浵到y
1.神經元的一般結構和功能,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特征,神經纖維的軸漿運輸,神經的營養性作用。
2.神經膠質細胞的特征和功能。
3.經典突觸傳遞的過程和影響因素,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
4.非定向突觸傳遞(或非突觸性化學傳遞)和電突觸傳遞。
5.神經遞質的鑒定,神經調質的概念和調制作用,遞質共存及其意義。受體的概念、分類和調節,突觸前受體。周圍神經系統中的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及其相應的受體。
6.反射的分類和中樞控制,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中樞興奮傳播的特征,中樞抑制和中樞易化。
7.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感覺的特異和非特異投射系統及其在感覺形成中的作用。大腦皮質的感覺(軀體感覺和特殊感覺)代表區。體表痛、內臟痛和牽涉痛。
8.神經系統對姿勢和軀體運動的調節:運動傳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運動單位,牽張反射(腱反射和肌緊張)及其機制,各級中樞對肌緊張的調節。隨意運動的產生和協調。大腦皮質運動區,運動傳出通路及其損傷后的表現。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的運動調節功能。
9.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腦干和下丘腦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10.本能行為和情緒的神經調節,情緒生理反應。
(十一)內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學本質與分類,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機制,激素分泌的調節。
2.下丘腦與腺垂體的功能聯系,下丘腦調節肽和腺垂體激素,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3.下丘腦與神經垂體的功能聯系和神經垂體激素。
4.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代謝,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5.調節鈣和磷代謝的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和1,25-二羥維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們的分泌或生成調節。
6.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和髓質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7.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第三部分 病理學
(一)細胞與組織損傷
1.細胞損傷和死亡的原因、發病機制。
2.變性的概念、常見的類型、形態特點及意義。
3.壞死的概念、類型、病理變化及結局。
4.凋亡的概念、病理變化、發病機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ǘ┬迯汀⒋鷥斉c適應
1.肥大、增生、萎縮和化生的概念及分類。
2.再生的概念、類型和調控,各種組織的再生能力及再生過程。
3.肉芽組織的結構、功能和結局。
4.傷口愈合的過程、類型及影響因素。
?。ㄈ┚植垦杭绑w液循環障礙
1.充血的概念、分類、病理變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分類、病理變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條件以及血栓的形態特點、結局及其對機體的影響。
4.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結局。
5.栓塞的概念、栓子的類型和運行途徑及其對機體的影響。
6.梗死的概念、病因、類型、病理特點、結局及其對機體的影響。
(四)炎癥
1.炎癥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變化及其機制(包括炎性介質的來源及其作用,炎細胞的種類和功能)。
2.炎癥的臨床表現、全身反應,炎癥經過和炎癥的結局。
3.炎癥的病理學類型及其病理特點。
4.炎性肉芽腫、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變特點。
(五)腫瘤
1.腫瘤的概念、肉眼形態、異型性及生長方式,轉移的概念、途徑及對機體的影響。腫瘤生長的生物學、侵襲和轉移的機制。
2.腫瘤的命名和分類,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癌和肉瘤的區別。
3.腫瘤的病因學、發病機制、分級、分期。
4.常見的癌前病變,癌前病變、原位癌及交界性腫瘤的概念。常見腫瘤的特點。
(六)免疫病理
1.變態反應的概念、類型、發病機制及結局。
2.移植排斥反應的概念、發病機制、分型及病理變化(心、肺、肝、腎和骨髓移植)。
3.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4.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發病機制及影響因素。
5.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
6.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
7.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類及其主要特點。
?。ㄆ撸┬难芟到y疾病
1.風濕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基本病理改變及各器官的病理變化。
2.心內膜炎的分類及其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合并癥和結局。
3.心瓣膜病的類型、病理改變、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臨床病理聯系。
4.高血壓病的概念、發病機制,良性高血壓的分期及其病理變化,惡性高血壓的病理特點。
5.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發病機制及基本病理變化,各器官的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各臟器的病理改變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克山病、充血性心肌病、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及閉塞性心肌病的病理學特點。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學類型及其病理特點。
?。ò耍┖粑到y疾病
1.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
2.肺氣腫的概念、分類。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
4.各種細菌性肺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并發癥。
5.支原體肺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并發癥。
6.病毒性肺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特點。
7.支氣管擴張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并發癥。
8.硅沉著病的病因、常見類型、各期病變特點及并發癥。
9.肺泡性損傷及肺間質性疾病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
10.鼻咽癌和肺癌的病因和常見的肉眼類型、組織學類型及它們的特點、轉移途徑及合并癥。
?。ň牛┫到y疾病
1.慢性胃炎的類型及其病理特點。
2.潰瘍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特點及其并發癥。
3.闌尾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其并發癥。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及基本病理變化,肝炎的臨床病理類型及其病理學特點。
5.肝硬化的類型及其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特點和臨床病理聯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態特點,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態特點、臨床表現及擴散途徑。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態特點,中晚期胃癌的肉眼類型和組織學類型、臨床表現及擴散途徑。
8.大腸癌的病因、發病機制、癌前病變、肉眼類型及組織學類型,分期與預后的關系,臨床表現及擴散途徑。
9.原發性肝癌的肉眼類型、組織學類型、臨床表現及擴散途徑。
10.胰腺炎癥及腫瘤性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及病理特點。
?。ㄊ┰煅到y疾病
1.霍奇金病的病理特點、組織類型及其與預后的關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學類型、病理變化及其與預后的關系。
3.白血病的病因分類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
?。ㄊ唬┟谀蛳到y疾病
1.急性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2.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3.膜性腎小球腎炎、微小病變性腎小球腎病、局灶型節段性腎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系膜增生新腎小球腎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4.IgA腎病及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5.腎盂腎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6.腎細胞癌、腎母細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和擴散途徑。
?。ㄊ┥诚到y疾病
1.子宮頸癌的病因、癌前病變(子宮頸上皮內腫瘤)、病理變化、擴散途徑和臨床分期。
2.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和病理變化。
3.子宮內膜增生癥的病因和病理變化。
4.子宮體癌的病因、病理變化和擴散途徑。
5.子宮平滑肌瘤的病理變化、子宮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變化和擴散途徑。
6.葡萄胎、侵襲性葡萄胎、絨毛膜癌的病因、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
7.卵巢漿液性腫瘤、黏液性腫瘤的病理變化,性索間質性腫瘤、生殖細胞腫瘤的常見類型及其病理變化。
8.前列腺增生癥的病因和病理變化。
9.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變化和擴散途徑。
10.乳腺癌的病因、病理變化和擴散途徑。
?。ㄊ﹤魅静〖凹纳x病
1.結核病的病因、傳播途徑、發病機制、基本病理變化及轉化規律。
2.原發性肺結核病的病變特點、發展和結局。
3.繼發性肺結核病的類型及其病理特點。
4.肺外器官結核病的病理特點。
5.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因、傳播途徑、病理變化、臨床病理聯系和結局。
6.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因、傳染途徑、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7.傷寒的病因、傳染途徑、發病機制、各器官的病理變化、臨床病理聯系、并發癥和結局。
8.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傳染途徑,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點及與臨床病理的聯系。
9.阿米巴病的病因、傳染途徑,腸阿米巴病的病理變化及腸外阿米巴病的病理變化。
10.血吸蟲病的病因、傳染途徑、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腸道、肝、脾的病理變化。
11.梅毒的病因、傳播途徑、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分期。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傳播途徑、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分期。
(十四)其他
1.甲亢、甲減、甲狀腺炎癥的病因、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2.甲狀腺腫瘤的肉眼特點、組織學類型、臨床表現和擴散途徑。
3.糖尿病及胰島細胞瘤的病因、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第四部分 病原生物學
(一)緒論
病原生物、微生物概念和分類。
(二)細菌的基本性狀
1.細菌細胞壁功能、化學組成及其醫學意義。
2.細菌特殊結構的種類及意義。
3.革蘭染色法步驟、原理及意義。
4.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方式和速度。
5.細菌根據對氧氣的需要分類及特點。
6.細菌的生化反應(單糖發酵試驗、IMViC試驗、硫化氫試驗)。
7.合成代謝產物及其醫學意義。
(三)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質粒的概念及特征。
2.細菌基因轉移和重組的方式和原理。
3.細菌耐藥的遺傳與生化機制。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
(四)細菌感染
1.正常菌群,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的概念。
2.細菌感染的途徑與傳播方式、感染類型。細菌感染的致病機制。
(五)常見病原菌
1.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分類、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的致病性。
2.腸桿菌科的共同特征,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種類和所致疾?。恢举R菌屬的分類和致病性;沙門菌屬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學檢查,霍亂弧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特異性防治。
3.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與染色,免疫性和結核菌素試驗,特異性預防。
4.厭氧芽胞梭菌(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學特征,破傷風毒素致病機理,致病條件和防治原則。
5.炭疽芽胞桿菌的形態、致病性和防治原則,布魯菌、鼠疫耶爾森菌的致病性。
6.梅毒螺旋體的主要生物學特征、致病性。
(六)病毒總論
1.病毒的生物學特征,結構、化學組成及功能;病毒增殖的特點和復制周期;ts突變株的概念及醫學意義。
2.病毒感染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干擾素的類型、特性和作用機制及其醫學意義。干擾現象、缺陷病毒的概念。病毒常用的分離培養方法。
(七)常見的病毒
1.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態結構、命名、分型,變異與流行的關系。
2.消化道感染病毒的種類和共同特性;輪狀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征和致病性。
3.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
4.蟲媒病毒的共同特征;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流行環節,致病性;出血熱病毒的致病性。
5.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學性狀掌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與防治原則。
(八)真菌
1.真菌的主要生物學特征。
2.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的主要生物學特征與致病性。
第五部分 醫學免疫學
(一)緒論
1.免疫系統的概念、組成和功能。
2.中樞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功能。。
(二)抗原
1.抗原的概念、特性。
2.抗原表位的概念;交叉反應的概念和意義。
3.胸腺依賴抗原和胸腺非依賴抗原的概念。
(三)抗體
1.抗體、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抗體的基本結構;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抗體的生物學特性;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點。
3.單克隆抗體的概念。
(四)補體系統
1.補體的概念和組成。
2.補體激活三條途徑。
3.補體的功能。
(五)細胞因子
1.細胞因子概念、分類。
2.細胞因子的特征、生物學作用。
(六)CD分子與黏附分子
1.CD的概念;免疫相關CD分子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2.黏附分子的概念、生物學作用。
(七)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
1.MHC的概念;HLA復合體基因組成。HLA復合體的遺傳特點。
2.HLA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八)固有免疫細胞
1.單核/巨噬細胞的生物學特征和作用。
2.DC的生物學作用。
3.抗原提呈細胞的概念和類型。
4.NK細胞的生物學特征和作用。
(九)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
1.T細胞主要表面分子及作用;T細胞亞群及其功能。
2.B細胞主要表面分子及作用;B細胞亞群及其功能。
(十)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1.免疫應答的概念、類型。
2.T細胞活化的信號要求。
3.效應T細胞的生物學功能;細胞免疫應答的生物學意義。
(十一)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1.B細胞活化信號要求。
2.初次應答和再次應答產生抗體的特征。
3.B細胞應答的效應。
(十二)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特點及其機制
1.BCR、TCR多樣性的產生機制。
2.免疫耐受的概念、誘導條件;研究免疫耐受的意義。
(十三)固有免疫
1.參與固有免疫的屏障結構、效應分子和效應細胞。
2.固有免疫的識別機制;固有免疫應答的特點。
(十四)粘膜免疫
1.粘膜免疫系統的組成。粘膜免疫系統的屏障作用。
2.粘膜免疫的淋巴細胞。
(十五)免疫調節
1.免疫調節的概念。
2.補體調節蛋白、抑制性細胞因子、抑制性受體的調節。
3.免疫細胞的調節。獨特型網絡的免疫調節。整體和群體水平的免疫調節。
(十六)超敏反應
1.超敏反應的概念及分型;Ⅰ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和發生機制;Ⅰ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2.Ⅱ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和發生機制;Ⅱ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3.Ⅲ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和發生機制;Ⅲ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4.Ⅳ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和發生機制;Ⅳ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十七)自身免疫
1.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分類;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2.自身免疫異常導致組織損傷的機制。
3.自身免疫病的治療原則。
(十八)抗感染免疫
1.機體抗感染免疫的類型及其機制。
2.機體抗胞內微生物和胞外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應答。
(十九)免疫缺陷
1.免疫缺陷的概念、分類和臨床特點。
2.各類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學發生機制。
3.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免疫學發病機制。
(二十)移植免疫
1.移植的概念;移植的種類;誘導移植排斥反應的同種異型抗原。
2.臨床同種異型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及其免疫學機制。
3.同種異型移植排斥反應的防治。
(二十一)腫瘤免疫
1.腫瘤抗原的概念及分類。
2.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學效應機制。
3.腫瘤逃避機體免疫監視的機制。
4.腫瘤的免疫診斷和免疫治療。
(二十二)免疫學檢測原理及臨床應用
1.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抗原和抗體檢測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免疫學診斷與監測。
(二十三)免疫防治
1.免疫預防的概念和種類;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的概念;疫苗的種類和特點。
2.免疫治療的概念;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治療;免疫重建和免疫替代療法。
六、主要參考教材
序號
|
考 試 科 目
|
書 目
|
編 者
|
出版社及出版時間
|
1
|
基礎綜合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
|
查錫量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2
|
基礎綜合
|
生理學(第8版)
|
朱大年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3
|
基礎綜合
|
病理學(第8版)
|
李玉林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4
|
基礎綜合
|
醫學微生物學(第8版)
|
李凡、徐志凱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5
|
基礎綜合
|
醫學免疫學(第3版)
|
龔非力
|
科學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