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考試大綱
(代碼:853)
命題方式 招生單位自命題 科目類別 初試
滿分 150
一、 考試內容
微觀經濟學部分(80分)
(一)需求、供給與市場均衡
1.理解需求的概念,了解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掌握需求函數和需求定律,掌握需求定律成立的條件,能運用需求定律分析問題,熟練掌握需求量的變化與需求的變化,點在線上的移動和線的移動之間的差別;
2.理解供給的概念,了解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掌握供給函數,熟練掌握供給量的變化與供給的變化之間的差別;
3.掌握彈性的定義,了解彈性的特點,掌握點彈性,弧彈性兩種計算方法并能實際應用計算,掌握彈性的幾何表示;
4.掌握需求價格彈性、需求收入彈性、需求交叉彈性的概念與計算公式,掌握各種彈性的取值范圍及其對商品的分類意義;
5.理解市場均衡的形成過程,了解各種影響供給、需求的因素及其影響方向,掌握并能靈活運用供求分析工具分析各種因素變化對市場均衡的影響;
6.掌握需求價格彈性與總收益的關系并能靈活運用、理解蛛網模型,了解蛛網模型的收斂特點。
(二)消費者行為理論
1.理解效用的含義,了解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的差別,了解對效用的基本假定;
2.掌握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概念及其數學表示,理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掌握其數學表示;
3.理解無差異曲線的含義,掌握邊際替代率的含義,理解邊際替代率遞減法則,掌握預算線的含義及其斜率與截距的數學表示;4.理解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概念,能判斷正常品、劣制品與吉芬商品。
(三)生產理論
1.理解生產過程和生產函數的含義,掌握短期與長期的差別,掌握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及其適用范圍;
2.掌握總產品、平均產品與邊際產品的概念及其數學形式與幾何表示,掌握總產品、平均產品與邊際產品曲線的形式與彼此間的關系,掌握生產的三階段論;
3.掌握等產量線、等成本線的概念與特征、掌握邊際技術替代率的含義、幾何解釋與數學表示,能夠推導生產者均衡的條件,理解生產者均衡條件并能用以計算最優要素組合,理解對生產經濟區的分析,理解生產經濟區與生產的三階段論之間的關系;
4.掌握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ES生產函數的形式與參數的經濟含義。
(四)成本理論
1.深刻理解會計成本與經濟成本,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之間的差別;
2.理解短期成本函數的適用范圍,掌握短期成本曲線的類型、形狀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3.理解長期成本函數的適用范圍,掌握長期成本曲線的類型、形狀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掌握規模報酬的概念、測度方法與幾何表示,掌握規模報酬先遞增再持平最后遞減的一般規律,掌握規模報酬遞增與邊際報酬遞減之間的差別,了解規模報酬變化的原因是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掌握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的原因;
4.掌握長期成本曲線與短期成本曲線的關系,理解成本曲線與生產函數的關系。
(五)完全競爭市場
1.了解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理解完全競爭市場與實際市場的差別,能夠判斷哪些市場類型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
2.理解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面臨水平的需求曲線,能夠推導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均衡條件,推導廠商的最優產量,掌握廠商關閉點的分析,掌握短期供給曲線的推導;理解長期均衡與短期均衡差別的原因所在,掌握長期均衡的特點與條件,能幾何推出長期供給曲線,熟練掌握短期、長期均衡條件下廠商利潤最大化的產量和利潤或虧損的計算;
3.帕累托最優的概念,理解完全競爭市場為何能滿足帕累托最優的條件;
4.掌握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的含義與幾何表示,并能靈活運用來分析價格管制的福利影響。
(六)完全壟斷市場
1.了解完全壟斷市場的特征,了解壟斷的各種成因;
2.熟練掌握完全壟斷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與平均收入線、邊際收入線之間的關系,能夠互相推導;
3.能夠推導完全壟斷廠商的均衡條件,熟練掌握廠商最優產量與相應的價格和利潤的計算;
4.理解對完全壟斷市場效率的評價;
5了解價格分歧的含義、類型與適用條件,掌握三級價格分歧的公式,了解兩步收費和搭售的基本含義與適用范圍。
(七)壟斷競爭市場
1.了解壟斷競爭市場的特征;
2.理解壟斷競爭廠商所面臨的主觀需求曲線與實際需求曲線,掌握其差別的原因與表現形式;
3.掌握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條件,能夠運用均衡條件分析廠商的價格產量決策,理解長期均衡與短期均衡差別的原因所在,掌握長期均衡的特點與條件,能夠實際計算長期均衡條件下的廠商利潤最大化的產量和利潤或虧損。
4.了解廣告對需求的影響,以及最優投放數量的條件。
(八)寡頭壟斷市場
1.了解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理解寡頭壟斷市場的復雜性;
2.掌握古諾模型的假設條件、趨向均衡的過程和最終均衡的特點,能根據古諾模型比較獨立與勾結的利潤差別;
3.掌握折彎的需求曲線的形成過程,理解寡頭壟斷市場的價格剛性;
4.掌握兩種主要的價格領導的形成過程與條件,理解主導廠商的價格與產量決策,掌握卡特爾的價格與產量決策,了解決定卡特爾成敗的關鍵所在。
5.理解納什均衡等博弈論基本概念,并能用博弈論的思想解釋寡頭壟斷者的行為
(九)公共產品與信息不對稱
1.深刻理解信息不對稱的含義,掌握在此情況下市場機制會產生的后果:逆向選擇問題
宏觀經濟學部分(70分)
(十)宏觀經濟學基礎
1.了解國民收入核算的思想與基本體系;
2.掌握GDP的概念與核算范圍,能夠判斷哪些活動的成果不計入GDP;
(十一)簡單凱恩斯模型
1.掌握凱恩斯消費函數、儲蓄函數的理論及數學表達,掌握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等概念;了解關于消費函數的其他理論;掌握凱恩斯投資函數的理論及數學表達。
2. 掌握兩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
(十二)IS-LM模型
1.掌握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及貨幣需求函數的數學形式,并了解其他有關貨幣需求函數的理論;
2.能夠進行IS曲線的推導并掌握IS曲線發生移動的原因;
3.能夠進行LM曲線的推導并掌握IS曲線發生移動的原因;
4.掌握各種因素變動對均衡的影響以及從不均衡向均衡移動的軌跡。
(十三)AD-AS模型
1.能夠進行AD曲線的推導并掌握AD曲線發生移動的原因;
2.理解長期AS曲線與短期AS曲線的差別,能夠進行AS曲線的推導并掌握AS曲線發生移動的原因;
3.熟悉AD、AS曲線的數學與幾何形式;
4.掌握各種因素變動對均衡的影響,能夠運用AD-AS模型進行政策分析。
(十四)失業與通貨膨脹
1.掌握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概念以及實際計算方法;
2.掌握失業的類型及原因;
3.掌握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影響;理解貨幣中性的理念;
4.理解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包括菲利普斯曲線的含義及所存在的問題。
(十五)宏觀經濟政策
1.掌握財政政策的手段及操作原則;
2.掌握貨幣政策的手段及操作原則;
3.理解乘數、擠出效應、理性預期等關于政策效果的分析,了解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優劣;
4.能夠對中國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進行分析。
二、考試要求
本課程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一系列基本概念、圖形分析和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能夠對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有全面系統的了解,能夠具有經濟學思維,運用經濟學的觀點、原理和工具分析實際問題。
主要參考書目
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 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