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藝術管理:
主要從現代表演藝術活動的界定出發,引出公民社會的概念,作為學習藝術和文化精神屬性的基礎,同時在公民社會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關系層面上,重新梳理文化產業的概念,以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通過介紹、分析西方發達國家藝術管理不同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我國藝術表演業體制的演變過程,以及演藝業如何進行產業化的運作等,使學生在較為寬廣的國際觀察視野的平臺上,在深入社會實踐的調研中,提高宏觀與微觀思考問題的能力。
主要內容:
1.公民社會與文化產業:演藝業的雙重界定。
理解藝術表演活動的公民社會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關系,了解非營利性藝術團體和營利性藝術團體的分類及其它們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2.西方國家藝術管理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了解西方發達國家藝術管理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掌握英國實行“一臂之距”管理政策、美國實行“法制化”管理方式、法國實行“政府包辦”政策的原由。
3.我國藝術表演業管理體制形成與演變的歷史。
了解我國藝術表演業管理體制形成與改革的過程,試比較80年代和新世紀以來中國演藝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異同。
4.演藝團體的領導者。
理解一個藝術團體中領導者的重要性,掌握藝術團體的領導者應具備的素質。
5.演出管理中的“待人之道”。
了解動力原理,并懂得“以人為本”在藝術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
6.演藝團體和劇場的產業化運作。
理解產業化運作指的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的高級運作方式,產業化運作是建立在市場化的基礎之上的,必須按照市場的規則——公開、公正、公平,必須遵循市場的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進行運作;藝術生產過程的產業化運作,是當代科技、現代管理融入藝術生產過程所帶來的相應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變化的必然結果。懂得采用什么樣的措施鼓勵演藝團體、演藝機構的產業化運作,懂得產業化運作需要建立在資本運作的層面上,并能舉例說明實現藝術資源重新整合、建立科學的藝術生產產業鏈的必要性。
藝術學基礎知識:
1. 中西方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簡況,各個歷史時期的概況及特點。
2. 各種音樂體裁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名家名曲;
3. 戲劇的定義、功能、特性、審美特征、體裁等;
4. 戲劇的基本含義、特征及歷史發展概況;
5. 戲曲文學、音樂、表演、舞美及聲腔劇種,中國戲曲的發展歷史;
6. 電影的性質、類型、體裁、分類、功能,中外電影藝術發展的歷史簡況及名家名作;
7. 廣播電視的藝術要素、技巧,廣播文藝的基本類型及節目、欄目、作品;
8. 舞蹈的起源說,舞蹈的種類;
9. 美術的社會功能,門類的劃分,作品構成的要素,中外美術的歷史發展簡況,主要風格流派;
10.藝術設計的屬性與特征、領域、分類,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歷史簡況,外國現代藝術設計。
11.中國民間音樂的分類、特征及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