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21年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
829《交通工程基礎》考試大綱
一、考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交通工程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交通流三參數調查、行車延誤調查、通行能力調查及起訖點調查的方法,掌握交通流三參數的基本概念與特性,掌握交通流理論,掌握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掌握交通管理與控制、智能運輸系統等的基本概念,了解智能運輸系統的發展現狀;重點測試對基本概念掌握和交通工程學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分析和解決交通工程學基本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方法和考試時間
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3小時。
三、考試題型
考查題型主要包括:填空題、選擇題、推導題、名詞解釋題、問答題、計算題、論述題等,具體考查題型會有適當變化。
四、參考書目(僅供參考)
《交通工程學》(第2版)王煒、過秀成等編著,2014年,東南大學出版社
《交通工程總論》(第4版)徐吉謙、陳學武主編,2015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交通工程學》(第3版)任福田、劉小明、榮建等編著,201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五、考試知識范圍
第一部分 交通特性分析
1.1 掌握交通特性分析的意義與方法
1.2 掌握駕駛員的交通特性、乘客的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特性等相關分析,并能在交通現象分析中靈活運用。
1.3 掌握汽車和自行車的交通特性,并能在交通現象分析中靈活運用。
1.4 掌握道路的交通特性,并能在交通現象分析中靈活運用。
第二部分 交通流的特性
2.1 掌握交通量的概念及其派生概念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高峰小時交通量等的定義。
2.2 掌握交通量的時間及空間分布特性,相關參數及其應用和計算。
2.3理解交通量累計圖涵義,理解交通堵塞區間的分析方法。
2.4 掌握交通量的組成特性及其分析。
2.5 掌握設計小時交通量的定義并能靈活應用。
2.6 掌握地點車速、行駛車速、運行車速、行程車速、臨界車速、設計車速的基本定義及應用。
2.7 掌握行車速度的統計分布特性及其應用。
2.8 掌握時間平均車速和空間平均車速的概念、相互關系及應用。
2.9 掌握影響車速變化的因素。
2.10掌握交通密度的概念及計算。
2.11 掌握車頭間距、車頭時距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和應用。
2.12 掌握交通流三參數之間的關系分析,能根據三者關系圖進行交通流特征分析。
第三部分 交通調查與分析
3.1 掌握交通量調查、速度調查的基本目的、調查時間安排、觀測方法等。
3.2 掌握浮動車法調查交通量的調查方法和數據計算。
3.3 掌握交叉口的流量流向調查的調查過程以及交叉口交通量的表示方法。
3.4 掌握地點車速和區間車速調查的目的、調查方法和調查過程。
3.5 掌握跟車法和流動車法的調查方法和數據計算。
3.6掌握交通密度的調查方法。
3.7 掌握延誤、固定延誤、停車延誤、行駛延誤、排隊延誤和引導延誤的概念。
3.8 掌握行車延誤和交叉口延誤的調查方法及數據處理。
3.9 掌握路段車頭時距、公共汽車??空竞托盘柦徊婵诖┰娇論醯恼{查,及信號交叉口的飽和流量的測定和數據計算。
3.10掌握OD 調查的基本定義、目的、內容、特點及作用,掌握各種OD 調查方法及調查實施步驟。
3.11 掌握交通調查數據的基本統計分析方法,理解各種指標的內涵,掌握泊松分布、指數分布、正態分布的應用。
第四部分 交通流理論
4.1 掌握交通流的概率統計模型及各種模型的適用條件,掌握車輛到達特性的概率分布模型、適用條件及相關計算;掌握車頭時距特性的概率分布模型、適用條件及相關計算。
4.2 掌握排隊論模型的相關概念,掌握M/M/1 及M/M/n相關原理和計算。
4.3掌握車輛跟馳的特性、線性跟弛模型及線性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4掌握車流波動理論及其適用條件,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導、車流中的波及車流波動理論的應用。
第五部分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5.1 掌握通行能力的定義,與服務水平間的關系。
5.2 掌握車輛換算系數和換算交通量。
5.3 掌握影響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對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數。
5.4掌握公路服務水平的定義、分級和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的作用。
5.5掌握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相關參數、修正。
5.6掌握高速公路交織區段的影響參數及服務水平劃分。
5.5掌握雙車道一般公路路段通行能力的計算。
5.6掌握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數及計算。
第六部分 交通管控與智能運輸系統部分
6.1 理解交通運行管理的概念。
6.2 理解道路交叉口的基本知識和管理方法。
6.3 熟悉交通控制的發展和交通控制的基本方法。
6.4 掌握交通需求管理的含義及主要策略。
6.5 掌握智能運輸系統的概念,熟悉智能運輸系統的發展歷程。
6.6 掌握交通信息自動采集技術的分類和基本方法。
6.7 熟悉智能運輸系統的體系和框架。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