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范圍和要點:
第一篇 先秦: 中國古代哲學的誕生、中國古代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大變動,百家爭鳴的興起和意義??鬃?、《老子》、墨子、孟子、《管子》、莊子、惠施、公孫龍、荀子的哲學思想。“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觀,“化性起偽”的人道觀,“解蔽”的思想方法。荀子、韓非、《易傳》等各家各派的主要哲學思想、思想特點及其意義。
第二篇 漢——唐:漢初的黃老學派。 獨尊儒術與對儒家神學的批判。王充的哲學思想及“疾虛妄”的批判精神。玄學的盛行與儒、道、釋的鼎立。魏晉玄學興起的的背景。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等人的“有無(動靜)之辯”、“越名教而任自然”等基本思想及其意義。葛洪、僧肇、范縝的哲學思想。 隋唐時期儒、道、釋的相互作用與合流。隋唐時期哲學論爭的“空有” 、“心物(性相)”之辯等問題。華嚴宗、禪宗。
第三篇 宋元明清:理學的盛行與對理學的分析批判。理學的產生。宋明時期哲學論爭的中心問題:“理氣(道器)”之辯和“心物(知行)”之辯等。張載、王安石、二程和朱熹、陳亮、葉適、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王夫之、戴震等主要哲學家和學派的主要哲學思想及其各自特色、意義。
第四篇 近代(1840年——1949年): 中國近代哲學的變革進程。“古今”“中西”之爭與近代哲學革命。中國近代哲學史的分期和論爭的主要問題。龔自珍、康有為、嚴復、章太炎、孫中山等近代哲學的變革和進化論思想、社會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