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遼寧大學2021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普通招考方式)
初試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 3027
科目名稱: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滿分:100分
第一部分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第一章 人口增長與人口經濟思想
第一節 世界人口動態
一、 世界人口的增長
二、人口增長的階段
第二節 古典人口經濟理論
一、現代人口經濟學的萌芽
二、威廉▪配第的人口經濟學說
三、魁奈的人口經濟學說
四、亞當▪斯密的人口經濟思想
五、大衛▪李嘉圖的人口經濟思想
第三節 馬爾薩斯人口論
一、馬爾薩斯人口經濟學說
二、馬爾薩斯人口論評述
第四節 凱恩斯人口論
一、凱恩斯人口觀的兩個階段
二、人口減少的經濟后果
第五節 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及其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的產生
二、“兩種生產”原理
三、“過剩人口”與資本主義社會人口經濟規律
四、從“兩種生產”到“三種生產理論”
第二章 微觀人口經濟學
第一節 生育率與家庭規模的經濟與制度分析
一、微觀人口經濟學的范疇
二、 孩子的成本和效用
三、家庭規模的決定
四、制度分析
第二節 人力資本投資
一、人力資本及其投資方式
(一)人力資本的界定與修正
(二)人力資本投資方式
二、教育培訓的需求與供給
(一)教育培訓的需求
(二)教育培訓的供給
第三節 人口遷移經濟學
一、人口遷移規律
二、人口遷移的經濟分析
(一)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
(二)成本—收益理論(Cost-Benefit Theory)
(三)預期收入理論(Expected Income Theory)
(四)劉易斯模型
(五)拉尼斯—費模型
(六)非正規部門
(七)喬根森模型
(八)“人口遷移轉變假說”
三、遷移效應
第三章 宏觀人口經濟學
第一節 人口與經濟發展
一、人口-經濟關系概要
二、人口數量變化的經濟效應
(一)人口增長對勞動力資源和就業的影響
(二)人口增長對勞動效率的影響
(三)人口增長對儲蓄、投資的影響
(四)人口增長對國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影響
(五)人口增長對消費的影響
(六)人口增長與技術進步
三、人口質量變化的經濟效應
(一)人口質量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二)人口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
(三)人口質量不斷提高,有利于人口再生產模式轉變
(四)人口質量與消費的關系
四、人口波動與經濟增長
第二節 適度人口論
一、適度人口
二、靜態經濟適度人口
三、動態經濟適度人口
第三節 人口分布與城市化的經濟分析
一、人口分布
二、城市化及其機制
(一)產業結構轉換:城市化的動力機制
(二)經濟要素流動和集聚:城市化的實現機制
(三)制度安排與變遷:城市化的推阻機制
三、城市化進程
(一)S型曲線發展:集中式的發展型城市化
(二)郊區化和逆城市化:擴散式的發達型城市化
第四節 人口轉變
一、人口轉變的階段
二、人口轉變的理論解說.
第五節 人口老齡化與老齡經濟學
一、人口老齡化趨勢
二、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影響
三、退休年齡的經濟效應
第四章 資源環境動態及其理論
第一節 資源消耗與環境退化
一、人口增長與資源消耗
二、全球環境變化
第二節 人口壓力說
一、“人口爆炸”論
二、“人口壓力”論
第三節 增長極限論
一、“資源耗竭”說
二、“增長極限”論
第四節 “最后的資源
一、經濟增長的必要性
二、資源潛力與經濟增長的可能性
(一)資源的潛力
(二)糧食生產潛力
三、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
第五章 自然資源系統
第一節 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一、自然資源及其分類
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 自然資源簡況
一、礦產資源
二、土地資源
三、水資源
四、森林資源
五、生物多樣性資源
第三節 水土資源與糧食生產
一、糧食生產和人口的增長
二、糧食生產的潛力
三、人口承載量
第六章 自然資源價格
第一節 資源經濟問題
一、資源經濟研究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自然資源價值與價格
一、自然資源的價值問題
二、自然資源定價
(一)虛幻價格或影子價格法
(二)機會成本、替代價格和補償價格法
三、水資源定價 四、 土地資源定價
五、森林資源的定價
第七章 自然資源評價與動態配置
第一節 自然資源評價
一、自然資源評價原則與方法
(一)自然資源評價的原則
(二)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自然資源的動態配置
一、自然資源動態配置的一般模型
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動態配置
(一)最優開采率
(二)資源稅
(三)重復利用率
三、可再生自然資源動態配置
(一)經營性資源
(二)“非經營性”生物資源
第三節 資源保護問題
一、動態配置的不確定性
(一)時間跨度
(二)不確定性和風險
(三)不可逆性
二、資源保護原則
(一)效益成本方法的擴散
(二)選擇權價值
(三)存在價值
(四)最小安全標準
(五)代際公正
第八章 自然資源核算與資產化管理
第一節 建立自然資源核算體系
一、經濟增長中的資源空心化現象
二、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缺陷
(一)沒有考慮自然資源存量的消耗與折舊
(二)沒有真實反映或根本不考慮環境預防費用
(三)沒有體現環境退化的損失費用
三、自然資源與環境的核算方法
四、 中國自然資源核算體系框架
第二節 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
一、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客觀必然性
(一)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特征
(二)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二、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與原則
(一)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
(二)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三、加強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加強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第九章 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
第一節 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
一、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惡化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環境
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二、收入分配與環境
三、貧困與環境
四、城市化與環境
第三節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環境問題
一、世界市場與自然資源退化 二、競爭力與污染轉移
第十章 環境經濟問題
第一節 環境-經濟系統與環境經濟問題
一、環境-經濟系統
二、環境經濟問題
第二節 環境經濟中的產權、外部性與市場失效
一、產權界定問題
二、外部性
三、 最優污染水平
四、市場失效
第三節 作為公共商品的環境質量
一、公共商品
二、環境質量公共商品的供給
第十一章 環境經濟評價
第一節 環境資源的價值和價格
一、環境資源的特點
二、環境資源的價值
三、環境資源的價格
第二節 環境經濟效益評價
一、費用效益分析
二、市場價值法
三、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
第十二章 環境保護與環境經濟管理
第一節 環境污染與防治
一、環境污染的一般情況
二、大氣污染及其防治
三、 水污染及其防治
四、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五、噪聲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節 環境經濟管理
一、污染控制
二、排污收費
三、排污標準
四、排污權交易
第十三章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演進與內涵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本質
(一)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本質含義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基本規范
(三)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外延界定
第二節 公平和效率
一、公平和效率的內涵與聯系
(一)公平的基本含義
(二)效率的基本含義
(三)公平與效率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 價值和財富
一、人類社會價值觀和財富觀的發展
(一)重商主義的價值觀和財富觀
(二)重農學派的價值觀和財富觀
(三)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主義的價值觀和財富觀
(四)傳統價值觀和財富觀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價值觀和財富觀
(一)可持續發展經濟價值觀與財富觀的本質
(二)可持續性經濟的價值的基本尺度
(三)可持續發展經濟的財富類型
三、可持續收入
四、弱可持續性和強可持續性
第十四章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節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架
一、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實質
二、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經濟特征
三、經濟圈中的生態經濟模式
四、社會圈中的生態經濟模式
五、生物圈中的生態經濟模式
第二節 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模式
一、可持續的生產模式
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第十五章 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資源與環境戰略
第一節 可持續經濟發展能力
一、可持續經濟發展能力的基本含義
二、可持續經濟發展能力的衡量要素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資源與環境戰略
一、人口發展戰略
二、自然資源與環境支撐能力建設
(一)人類活動與自然關系的協調
(二)自然資源建設
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政策
第十六章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與低碳經濟
第一節 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的概念、原則、體系和層次
(一)循環經濟的概念、基本特征
(二)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三)循環經濟的體系
(四)循環經濟的層次
二、節能減排
(一)節能減排的含義和意義
(二)發達國家節能減排的經驗
(三)中國節能減排的發展和重點趨勢
(四)節能減排的實施措施
三、清潔生產
(一)清潔生產的含義和發展
(二)清潔生產的目的和意義
(三)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四)清潔生產的目標和措施
第二節 綠色經濟
一、綠色經濟的內涵、本質與基本原則
(一)綠色經濟的內涵
(二)綠色經濟的本質
(三)綠色經濟的基本原則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農業、綠色農業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二)生態農業
(三)綠色農業
三、綠色消費
第三節 低碳經濟
一、發展低碳經濟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和意義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措施
(四)建立低碳經濟鏈
第十七章 可持續發展管理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管理的目標與重點
一、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概念、實質與目標
二、可持續發展管理的內容
三、可持續發展管理的重點
(一)可持續發展管理的重點是生態經濟管理
(二)生態經濟管理的對象是生態經濟體系
(三)生態經濟管理的特點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可持續性原則
二、共同性原則
三、公正性原則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指標體系
一、可持續發展管理指標體系的制定原則
二、可持續發展管理指標體系的構成
(一)基本指標
(二)綜合指標
(三)一般指標體系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手段
一、經濟手段
(一)價格杠桿
(二)稅收杠桿
(三)借貸杠桿
(四)財政杠桿
(五)獎懲杠桿
二、教育手段
三、行政手段
四、法律手段
第二部分 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
第一章 社會保障適度水平基本內容
第一節 社會保障水平的含義
第二節 社會保障水平研究的基本立意
第三節 社會保障水平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第一節 現狀與特征
第二節 問題與焦點
第三節 發展模式與目標
第三章 國外社會保障模式、水平、功能
第一節 自保公助型
第二節 國家福利型
第三節 中央公積金型
第四節 社會經濟效益比較分析
第四章 社會保障水平的“度”
第一節 社會保障水平“度”的含義
第二節 社會保障水平“度”的實證分析
第三節 社會保障水平“度”的數理模型
第四節 社會保障水平“度”的數理分析
第五章 中國社會保障水平
第一節 中國社會保障總體水平
第二節 中國社會保障水平的橫、縱向比較
第三節 中國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比較
第六章 中國現代適度社會保障水平的選擇
第一節 現存總水平適度分析
第二節 現有城鄉保障水平適度分析
第三節 中國近期適度保障水平
第四節 中國中遠期適度保障水平
第七章 中國適度社會保障水平發展策略
第一節 平衡發展模型與方法
第二節 中國社會保障近期平衡發展策略
第三節 中國社會保障中遠期平衡發展策略
第八章 社會保障水平相關理論
第一節 社會保障水平適度論
第二節 社會保障的“利益軸心驅動”論
第三節 社會保障水平“曲線發展”
第九章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養老保險體制的改革歷程
第二節 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城鄉養老保險統籌與對接
第四節 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與運營
第五節 養老保險收入再分配理論、模型與應用
第六節 當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和難點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