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中南民族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漢語國際教育基礎
科目代碼:445
使用學科(類別)專業(領域):漢語國際教育(045300)
一、考試性質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試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入學考試科目之一,是教育部授權的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院校自行的選拔性考試。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公平、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的相關知識基礎、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試的目的是測試考生相關的中國文化、對外漢語教育學理論、跨文化交際的基礎知識、基本素養及書面語表達能力。
二、考查目標
(一)要求考生具有與國際漢語教學相關的跨文化交際基礎知識;
(二)要求考生具有與國際漢語教學相關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基礎知識;
(三)要求考生具有與國際漢語教學相關的中國文化基礎知識;
(四)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書面語表達能力。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 3 小時 ;
(二)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考查的題型及其比例
試卷滿分為150分??赡艹霈F的考察題型及其比例大約為:填空題10分、名詞解釋題30分、選擇題40分、簡答題30分、論說文寫作題40分。論說文的考試形式有兩種:(1)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作文;(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每次考試為其中的一種形式。要求考生在準確、全面地理解所給文字材料和題意的基礎上,寫出思想健康、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條理清楚、語言規范、卷面清潔的文章,鼓勵考生結合實際發揮創造性。
考察的內容及其比例大約為: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際基礎知識約占60%,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基礎知識約占40%。
四、考查內容
(一)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基礎知識
第一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和教育學基礎
第一節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一)
第二節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二)
第三節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育學基礎
第二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和文化學基礎
第一節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第二節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一)
第三節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二)
第三部分 語言習得理論
第一節語言學習與習得
第二節第一語言習得及主要理論與假說
第三節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假說
第四部分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一節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研究
第二節學習者的個體因素
第三節語言學習環境
第五部分 第二語言教學法主要流派與發展趨向
第一節認知派與經驗派
第二節人本派與功能派教學法
第三節 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趨向
第六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目的與課程設計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選用
第四節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與課堂教學
第五節 對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
第六節 語言測試
(二)跨文化交際基礎知識
第一部分 文化背景與跨文化交際
第一節 文化因素與跨文化交際
第二節 心理因素與跨文化交際
第二部分 社會環境與跨文化交際
第一節 角色關系與跨文化交際
第二節 人際關系與跨文化交際
第三部分 規范系統與文化過濾
第一節行為規范與文化過濾
第二節代碼與文化過濾
第四部分 跨文化語用對比研究
第一節語言使用的文化差異
第二節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
第五部分 跨文化語篇對比研究
第一節跨文化語篇差異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語篇結構差異的對比分析
第六部分 非言語行為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第一節 非言語行為的類型與功能
第二節 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
第七部分 性別差異、性別歧視與跨文化交際
第一節 性別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第二節 性別歧視與跨文化交際
(三)中國文化基礎知識
第一部分 簡論
一、 文化的含義
二、 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三、 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四、 中國文化的未來
第二部分 地理概況
一、 黃河、長江與中國文明
二、 中國歷代疆域
三、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沿革
四、 現行省、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
第三部分 歷史發展
一、 中國文化的源頭
二、 三皇五帝
三、 夏代文明
四、 商周社會
五、 春秋戰國
六、 秦漢帝國
七、 魏晉南北朝
八、 隋唐時代
九、 宋元明清
十、 近代歷史
第四部分 姓氏與名、字、號
一、 姓氏的產生與發展
二、 姓氏的主要來源
三、 古代的望族與大姓
四、 姓氏的混雜與譜諜
五、 全國姓氏的數量
六、 中國人的名、字與號
第五部分 漢字
一、 漢字的產生與最早的文字
二、 石鼓文
三、 漢字的結構與基本精神
四、 漢字的改革與漢字現代化
第六部分 學術思想與宗教信仰
一、 孔孟之道、老莊思想、墨家學說
二、 法家學說、漢代經學、魏晉玄學
三、 宋明理學、清代樸學
四、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五、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第七部分 古代教育與科舉制度
一、 古代教育
二、 科舉制度
第八部分 典籍藏書與科技成就
一、 典藏書籍
二、 科技成就
第九部分 傳統建筑與古典文學
一、 傳統建筑
二、 古典文學
第十部分 各類藝術與風俗習慣
一、 各類藝術
二、 風俗習慣
五、參考書目
1.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3. 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