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癌基因與抑癌基因 1.1 RNA腫瘤病毒與病毒癌基因 1.2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與人類腫瘤 1.3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與腫瘤的靶向防治
2、腫瘤表觀遺傳學 2.1 表觀遺傳學 2.2 DNA甲基化 2.3 組蛋白修飾與染色質重塑 2.4 表觀遺傳治療法 2.5 表觀遺傳分子標記物 2.6 DNA甲基化檢測技術
3、非編碼RNA和腫瘤 3.1 miRNA的生物合成和生物學機制 3.2 miRNA對腫瘤細胞生物程序的調控 3.3 miRNA在各種腫瘤中的研究現狀 3.4 miRNA與腫瘤診斷和治療 3.5 IncRN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3.6 IncRNA在腫瘤診治中的意義 3.7 循環RNA和循環miRNA
4、信號轉導與腫瘤 4.1 基本組成 4.2 主要轉導通路 4.3 表觀遺傳調控與信號轉導 4.4 腫瘤臨床中的信號轉導 4.5 細胞信號轉導的主要研究方法
5、細胞周期與腫瘤發生、發展 5.1 細胞周期調控機制的核心——CDKs 5.2 細胞周期機制的兩大功能 5.3 腫瘤的細胞周期機制破壞 6、細胞分化、凋亡與腫瘤 6.1 細胞分化和腫瘤 6.2 細胞死亡的類型和基本特點 6.3 細胞凋亡的發生和調節機制 6.4 自噬與自噬性細胞死亡的發生和調節機制 6.5 程序性細胞壞死發生和調節機制 6.6 細胞死亡和惡性腫瘤 6.7 細胞死亡干預和腫瘤的治療
7、能量代謝異常和腫瘤 7.1 糖代謝異常和腫瘤 7.2 腫瘤細胞線粒體異常和氧化應激 7.3 腫瘤細胞內調控能量代謝異常的分子網絡 7.4 腫瘤能量代謝的研究方法
8、腫瘤干細胞 8.1 腫瘤異質性 8.2 腫瘤干細胞定義 8.3 如何鑒定和分離腫瘤干細胞 8.4 腫瘤干細胞的起源 8.5 腫瘤干細胞與微環境 8.6 靶向腫瘤干細胞治療腫瘤 8.7 逆轉腫瘤干細胞的耐藥以及對放射性治療的不敏感 8.8 誘導分化治療或刺激靜止的腫瘤干細胞進入細胞周期
9、腫瘤侵襲與轉移 9.1 腫瘤轉移的基本過程 9.2 腫瘤轉移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9.3 阻止腫瘤轉移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
10、腫瘤免疫 10.1 腫瘤抗原加工、提呈與識別 10.2 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 10.3 腫瘤免疫逃逸 10.4 腫瘤免疫編輯研究新進展
11、腫瘤分子病理診斷 11.1 分子病理診斷在腫瘤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的意義 11.2 腫瘤相關基因異常表達及臨床病理學意義 11.3 基因突變和擴增及其檢測 11.4 生物芯片技術 11.5 基因多態性及其檢測 11.6 端粒酶與腫瘤及其檢測
12、腫瘤影像診斷新技術與微創介入治療 12.1 CT的臨床應用 12.2 磁共振影像診斷和波譜分析 12.3 腫瘤的核醫學影像診斷與治療 12.4 腫瘤超聲診斷與超聲介入新技術 12.5 現代影像導引下的腫瘤微創介入治療
13、抗癌藥物發展策略 13.1 抗癌藥物研究的發展 13.2 抗癌藥物發展策略與方向
14、腫瘤的內科治療 14.1 癌癥化療的藥理學基礎 14.2 抗癌藥物的合理使用及化學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 14.3 化療的毒副作用及其處理 14.4 局部化療 14.5 造血細胞因子及造血干細胞支持下的大劑量和超大劑量的化療 14.6 腫瘤塔靶向治療 14.7 癌癥疼痛與姑息治療
15、腫瘤的外科治療 15.1 腫瘤外科的發展 15.2 腫瘤外科的作用 15.3 腫瘤外科治療原則 15.4 腫瘤手術的應用 15.5 腫瘤手術注意事項
16、現代腫瘤放療學及其展望 16.1 放射物理學和相關新技術的發展及其臨床應用 16.2 放射生物學的發展和在臨床放療中的應用
17、腫瘤的生物治療 17.1 腫瘤疫苗 17.2 腫瘤免疫治療 17.3 腫瘤基因治療 17.4 腫瘤抗血管生成治療
18、腫瘤的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 18.1 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 18.2 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的歷史演變 18.3 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的原則 18.4 腫瘤綜合治療的生物學基礎 18.5 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的模式 18.6 惡性腫瘤的個體化治療
19、癌癥預防 19.1 預防是人類控制癌癥的重要策略 19.2 癌癥預防的定義和范疇 19.3 生物學因素與癌癥預防 19.4 控煙、生活因素與癌癥預防 19.5 癌癥的二級預防 19.6 癌癥的化學干預 19.7 如何開展癌癥預防的研究
20、腫瘤研究方法學 20.1 臨床研究設計、方法與評價 20.2 腫瘤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 20.3 生物信息學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