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重慶醫科大學2021年面向港澳臺地區招收
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890 口腔基礎
Ⅰ.考試性質
口腔基礎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口腔醫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有備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所需要的口腔醫學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評價的標準是港澳臺高等學??谇会t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口腔基礎主要考試范圍為《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組織病理學》等。原則上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口腔基礎醫學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Ⅳ.試卷題型結構
1.單項選擇題
2.不定項選擇題
3.共用題干型單選題
4.主觀題(簡答題、論述題)
V.考查內容
一、口腔解剖生理學
(一)牙體解剖生理
1.牙的組成、分類及功能。
2.牙的萌出概念及生理特點,了解牙的萌出時間及順序,牙的部位記錄法。
3.牙體常用名詞、牙冠各面的命名及牙冠的表面標志。
4.各恒牙的名稱、位置、形態特點、牙根的數目及應用解剖和有關鑒別要點。全口恒牙的正常數目。
5.乳牙的數目、形態、應用解剖及其與恒牙的鑒別要點。
6.牙體形態的生理意義;了解牙的變異。掌握髓腔的解剖標志;了解髓腔的增齡和病理變化。
7.恒牙和乳牙的髓腔形態及其應用解剖。熟悉髓腔的變異。
(二) 牙列與牙合
1.牙列的形狀、牙齒排列的傾斜情況及牙齒的上下位置關系;牙列牙合面的形態及生理意義。
2.牙合與頜位概念及牙尖交錯牙合的解剖標志。
3.下頜后退接觸位、下頜姿勢位的定義及生理意義。
4.下頜三個基本頜位的關系。
(三)口腔頜面頸部系統解剖
1.上、下頜骨、腭骨,蝶骨,顳骨的位置,形態結構及與臨床有關的標志。上下頜骨的結構特點血液供應,淋巴回流及神經支配。
2.顳下頜關節的組成,關節盤的分部、形態和結構特點,關節囊和關節腔附著、功能及形態特點;關節盤在組織學、解剖學頜功能結構方面特點。關節韌帶的位置、起止、作用,關節盤的組織結構;顳下頜關節運動中的生物機械作用。
3.咀嚼肌的位置、起止、功能。腭部各肌、口周圍組表情肌、舌骨上、下肌群各肌的位置、起止、功能。咽部肌肉的名稱、功能及口頜系統的肌鏈的組成作用及臨床意義。
4.腮腺、頜下腺的位置、形態、毗鄰;腮腺鞘附著、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腮腺、頜下腺導管起始、形態結構、走行及開口部位。
5.頸外動脈的主要分支走行及分布;頜面頸部主要淺靜脈,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屬支;顱內外靜脈的交通;頸外側群淋巴結的頸淺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腮腺淋巴結、頜下淋巴結的位置、數目、收集及回流。
6.三叉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的出顱部位、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圍;上、下頜神經在口腔的分布及變異。面神經核上癱、核下的癥狀及其原因;迷走神經、副神經的性質、出顱部位及纖維成分。
(四)頭頸部局部解剖
1.頜面部局部解剖:頜面部軟組織的特點;腮腺咬肌區境界及解剖層次;腮腺與神經血管的關系;顯露面神經主干及其分支的方法;面側深區的境界、層次及各結構之間的位置關系;咀嚼肌間隙及其連通;眶下間隙、頰間隙、咽旁間隙、翼腭間隙、舌下間隙的位置、境界及各間隙內的主要內容;頜面部各間隙之間的交通。
2.頸部局部解剖:頸部分區,頸部筋膜及筋膜間間隙;頜下三角及頦下三角、頸動脈三角、胸鎖乳突肌區的境界、層次、內容及諸結構的毗鄰;頜下間隙中舌神經、頜下腺導管,舌下神經三者的關系;舌神經與頜下腺導管的區別要點;氣管頸段前方的層次、毗鄰及其臨床意義。頸部的主要血管、神經干和胸膜頂的體表投影。
3.頭部局部解剖:顳區的境界及層次結構特點;顱底內、外面主要孔、裂、管、溝的位置、形態及穿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經的名稱和走行方向。顱前、中、后窩的骨質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五)口腔局部解剖
1.口腔、唇、舌下區的境界、分部,口腔前庭及其表面標志。
2.牙齦、硬腭的結構特點;硬腭、軟腭、舌的表面標志、構造及神經分布、血液供應和淋巴回流。
3.唇、頰的結構特點,血管、神經分布及淋巴回流。
(六)口腔功能
1.下頜運動的性質及下頜運動的神經控制。
2.咀嚼運動、咀嚼周期、咀嚼力、咀嚼壓力、咀嚼效率的概念,影響咀嚼效率的因素。
3.咀嚼與牙合、頜、面的生長發育關系;舌、唇、頰、腭在咀嚼中的作用、咀嚼與牙齒的磨損。
4.咀嚼運動的過程及其生物力學杠桿作用;口腔器官缺損或畸形對語音的影響。
5.下頜運動的制約因素、運動范圍及下頜運動的記錄方法。
6.吞咽活動的機理、吞咽的過程;唾液的分泌和調節、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二、口腔組織病理學
(一)頜面部發育
1.腮弓及咽囊的發生及演變。
2.面部各突起生長、分化、聯合過程,面部各組織來源。
3.腭的發生過程。
4.舌的發生過程,甲狀舌管的形成及意義。
5.面部、舌、頜、腭發育畸形的部位及發生背景。
(二)牙的發育
1.牙板的發生:包括前庭板的發生及前庭溝的形成。
2.牙胚的發生:成釉器(蕾狀期,帽狀期,鐘狀期)牙乳頭、牙囊。
3.硬組織形成:釉質、牙本質形成,牙齒發育與內外環境之間的關系。
4.牙根的發生:上皮根鞘的形成,根形成多根牙的發生,牙骨質的形成。
5.牙髓及牙周組織的發生。
6.牙齒萌出及萌出后發育。
7.乳恒牙交替過程。
(三)牙體組織
1.牙體基本組織學結構和牙體四種組織分布。
2.釉質的表面結構:釉面橫紋、釉質窩溝形態。
3.釉質組織學結構:釉柱的光鏡及電鏡結構。
4.釉質的化學組成、物理特性及代謝特點。
5.釉質中有機物集中之處的特殊形態:釉板、釉叢、釉梭、釉質生長線、新生線、釉牙本質界。
6.牙本質的理化特性。
7.牙本質的組織結構:牙本質小管、成牙本質細胞胞漿突起、突周間隙、限制板、細胞間質、罩牙本質、托姆斯粒層、管周牙本質、管間牙本質、球間牙本質、前期牙本質、繼發牙本質。
8.牙本質的反應性改變:修復性牙本質、死區、透明牙本質。
9.牙本質的神經分布與感覺。
10.牙髓的組織學結構。
11.牙骨質的組織結構與生物學特性。
(四)牙周組織牙齦:
1.表面結構:游離齦、附著齦、牙間乳頭、齦谷。
2.組織學結構:牙齦上皮、齦溝上皮、結合上皮。
3.牙齦與牙體附著關系,結合上皮與牙體附著的增齡性改變。
4.固有層纖維束的分組及起止點。
牙周膜:
1.牙周膜主纖維束。
2.彈力纖維。
3.間隙組織:細胞成分及上皮剩余、牙骨質小體。
4.牙周膜功能及牙周膜結構對功能的適應性。
5.牙周膜的厚度及增齡性改變。
牙槽骨:
1.牙槽骨解剖結構。
2.牙槽骨組織結構。
3.牙槽骨的形成與吸收。
4.牙槽骨的生物學特點及其與臨床關系。
(五)口腔黏膜
1.口腔粘膜的一般結構。
2.口腔粘膜的分類:咀嚼粘膜、被覆粘膜、特殊粘膜三種類型的特點。
(六)唾液腺
1.唾液腺的一般組織學結構:主質和間質。
2.唾液腺的分布及組織學特點。
3.唾液分泌量及化學組成。
4.唾液腺的功能。
5.唾液腺增齡與再生性改變。
(七)齲
1.齲病的性質,臨床特征,流行病情況,好發部位。
2.齲病的病發病機制。
3.齲病病因。
4.齲病病理學表現。
(八)牙髓病
1.牙髓充血:生理性,病理性。
2.各型牙髓炎的病因及病理學改變。
3.牙髓壞死與壞疽。
4.牙髓變性。
(九)根尖周炎
1.根尖周炎的病因。
2.急性根尖周炎的病變及結局。
3.慢性根尖周炎的分型及組織學特點。
4.根尖肉芽腫的病理變化及發展變化。
5.根尖周炎的免疫機理。
6.由齲病引起的牙髓炎、根尖周病發展變化過程。
(十)牙周組織病
1.牙周組織疾病定義、分類及發病情況。
2.齦病分類及常見齦病。
3.牙周炎發病機理。
4.牙周炎發展過程及其組織學表現。
5.牙周袋的形成,牙周袋典型的組織病理變化,牙周袋的三種情況。
6.牙槽骨吸收的機理。
7.牙周炎的修復。
8.牙周變性的組織病理變化。
9.牙周創傷的原因及其在牙周病中的作用。
(十一)口腔黏膜病
1.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變化:過度角化、角化不良、棘層增生、上皮異常增生、基底細胞空泡性變及液化、棘層松解、皰。
2.白斑的定義、病因、臨床病理改變、癌變的可能性。
3.紅斑的定義、臨床表現與病理學變化。
4.白色海綿狀斑痣,白色水腫的臨床病理改變,與白斑鑒別。
5.扁平苔癬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
6.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的臨床變化。
7.天皰瘡的臨床特征,病理變化:上皮內皰及天皰瘡細胞。
8.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的發病因素與病理改變。
9.白塞氏綜合征的病變范圍及病理變化。
10.白色念珠菌病。
11.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12.各種黏膜病的病變本質。
(十二)頜骨疾病
1.纖維結構不良:臨床病理變化。
2.骨囊腫:單純性骨囊腫、動脈瘤性骨囊腫。
3.各型骨髓炎。
4.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十三)唾液腺非腫瘤性疾病
1.各型涎腺炎病理學改變。
2.涎石癥。
3.舍格倫綜合征的病因病理變化,其病理學改變與臨床表現的關系。
4.慢性硬化型涎腺炎、壞死性涎腺化生。
(十四)唾液腺腫瘤
1.唾液腺腫瘤的組織學分類、組織發生學。
2.多形性腺瘤的臨床病理,生物學行為,組織學發生。
3.Warthin瘤病理學改變,生物學行為,組織學發生。
4.惡性多形性腺瘤:分型、病理學改變、生物學行為。
5.腺樣囊性癌組織學表現及分型、生物學行為。
6.粘液表皮樣癌的病理學表現,細胞的組成,分化程度與分型,生物學行為。
7.腺泡細胞癌病理學改變及生物學行為,鑒別診斷。
(十五)頜面部囊腫
1.口腔頜面部囊腫的分類。
2.牙源性囊腫的定義。
3.含牙囊腫發生部位、臨床診斷標準、病理學改變。
4.根尖囊腫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
5.球狀上頜囊腫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
6.皮樣和表皮樣囊腫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
7.腮裂囊腫的好發部位、病理學改變、胚胎學發生。
8.甲狀舌管囊腫常見部位、病理學改變、胚胎學發生。
9.粘液囊腫及舌下囊腫的形成原因,潴留型囊腫及外滲型囊腫的病理表現。
(十六)牙源性腫瘤和瘤樣病變
1.牙源性腫瘤的分類。
2.成釉細胞瘤的臨床病理特征,組織學分型,組織學來源及生物學行為。
3.牙源性鈣化上皮瘤臨床病理。
4.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臨床病理表現和生物學行為。
5.牙瘤分型及組織學改變,生物學行為。
6.牙源性腺樣瘤組織病理學及生物學行為。
7.牙源性鈣化囊腫分型及病理改變。
8.牙源性纖維瘤組織學表現及生物學行為。
9.牙源性粘液瘤組織學表現及生物學行為。
10.成釉細胞纖維瘤組織學變化,與成釉細胞瘤鑒別要點。
(十七)口腔頜面部其它組織來源的腫瘤和瘤樣病變
1.腫瘤及瘤樣病變的概念。
2.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鱗狀細胞乳頭狀瘤和尋常疣、角化棘皮瘤瘤、牙齦瘤、乳頭狀增生、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的臨床病理變化及病變本質。
3.惡性腫瘤:口腔癌的分型及病理變化。鱗狀細胞癌的WHO(2005)分級標準;基底細胞癌、疣狀癌的病理變化。
參考書目:
1.《口腔解剖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
2.《口腔組織病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