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人類表達情感、展示思想以及傳遞智慧的藝術形式。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總結方法和技巧。總結范文中的案例和事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寫作的要點。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一
經典大作就是不一樣,盡管是幾十年前寫的關于進化理論的書籍,新的理論和技術不會出現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建立的解釋體系,仍然是強大的。
從我的閱讀記錄來看,我對關于“本原”問題的好答案有很濃的興趣,《自私的基因》給“為什么各種生物會像現在這個樣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邏輯自洽且證據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這本書里,只是一種擬人的說法,方便說明而已,我們大可以這樣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質,是指它有自發增加自己數量的趨勢,就和物體在高處總有下落趨勢、高溫物體自發向低溫傳熱的性質一樣,是物理規律、化學規律等。
實際上,全書對進化的一個根本邏輯可以這樣概括:為什么會這樣呢——正常來說,不這樣的都被淘汰了。
從宇宙形成之初,物質已經存在,此書從這樣的條件開始。在某個條件下,例如壓力、溫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而另外一些,因為不穩定,無法形成或者無法維持某種結構——這時,可以把穩定的結構看作進化了,它們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說,假設原來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種環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為性質穩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徹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進了一步。
根據上面的邏輯去演繹,各種各樣的分子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穩定的分子,各種分子達到了比例穩定的狀態,穩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穩定的狀態了。
有些有機物,可以“復制”自己——據我的理解,應該就是堿基之間的連接與分開吧,也可以對應形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質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穩定,它的數量會逐漸增加。
不同的基因會碰到一起,有時候可以連接在一起,如果連接在一起可以穩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護更好,他們的數量也會變多。漸漸地,基因就變成了基因集合,進而形成生命。
單個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壞,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個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壞。假定草食動物對應合適的牙齒和胃由兩個基因管理,碰巧出現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們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賽艇為例說明,劃槳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為好,在一個右手漿手多的環境,左手漿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績。
作者極力避免提到“意識”這東西,更不用說“人”。他把各種各樣的生物歸類為“生存機器”,和當初保護基因分子的蛋白質一樣,把“行為”都看作是基因制造的物質的外在表現,是基因這個“程序”設定好的。。
這種“基因控制行為”的理論基礎,解釋了各種各樣的行為,包括、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愛、蟻后“奴役”工蟻、鳥一窩該生幾個蛋等等。即使在個體層面上的利他行為,拋開“意識”對行為的干擾,也可以理解為基因增加自己數量的手段。這里并不是說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說不同的行為,包括利他行為,都符合以“每個基因在盡力使自己變多”為基礎的演繹。
人是有意識的,而不是單純受基因控制,盡管受基因控制的行為還真的不算少。也不知道從哪個階段的動物就算是有意識。我覺得,用書中同樣的邏輯去推理應該是這樣的:在一群無意識的生物中,出現了幾個有一定記憶力的生物,后者顯然比前者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進而擴大了比例;然后,記憶和預計未來的能力在進化歷程中越來越重要;慢慢地,基因的“程序”出現了“放權”,即原來慣有的代碼是“無論如何你要做這事”,新的代碼變成了“如果長期來說那樣做更好,你可以那樣做而不用這樣做”——我猜想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們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們的長期利益可以提高。以博弈來說,作弊可以在短期獲益,但合作可以使很長一段時間的總獲益提高。記憶能力、推理能力弱,不懂得合作等等的,自然就不容易生存下來,被淘汰了。
小時候我就想過,身體的構造真好,一些東西不用腦子控制就自然做了,腦子只需要思考,現在想來,這完全是反過來了,應該是無意識的基礎還在,意識能力的發展對基因有了更好的保護——看看人類在地球上的統治力就知道了,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有些人類不想發生的身體變化,還是會發生,“放權”的程度不足以讓意識完全控制“自己”——這個“生存機器”)。
目前來說,人的意識的自主度還是相當高的,很多情況下人不必像一個機器,可以更像一個“人”。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二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的暢銷書中,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這周我們一起共讀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文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為什么會有人呢》,作者道金斯提出了本書的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在一個具有高度競爭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發跡的匪徒一樣,我們的基因生存了下來,有的長達幾百萬年。這使我們有理由在我們的基因中發現某些特性。作者將要論證的是,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第五章《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進化上的穩定策略,“策略”是一種程序預先編制好的行為方式。例如,“向對手進攻,如果它逃你就追,如果它還擊你就逃”就是一種策略。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指,個人的大多數一旦運用這兩種有條件的策略中的某一種,所有脫離群眾的行為皆會受到懲罰?;虮贿x擇,不是因為它在孤立狀態下的“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庫中的其他基因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蛞蚰芟嗷ズ椭C共存而被選擇在一起,這并不一定說明我們必須要像看待蝴蝶的情況那樣,把基因群體也看成是作為單位來進行選擇?;驇焓怯梢唤M進化上穩定的基因形成的,這組基因成為一個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庫。大部分因突變、重新組合或來自外部而出現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這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復。新基因侵入一組穩定的基因偶爾也會獲得成功,即成功地在基因庫中散布開來。然后出現一個不穩定的過渡階段,最終又形成新的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發生了某種細微程度的進化。漸進的進化過程與其說是一個穩步向上爬的過程,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從一個穩定臺階走上另一個穩定臺階的不連續的步伐。
第六章《基因種族》。一個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就是試圖在基因庫中擴大自己的隊伍。從根本上說,它采用的辦法就是幫助那些它所寄居的個體編制它們能夠賴以生存下去并進行繁殖的程序。如果這個白化基因碰巧使它的一些個體對其他的一些白化體表現出利他行為,那么不管它情愿與否,這個白化基因往往因此在基因庫中自然而然地興旺起來?;蛴袥]有一些比較合乎情理的辦法“識別”存在于其他個體中的其自身的拷貝呢?回答是肯定的。
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父母之愛和兄弟/姐妹的利他行為的形成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原因來解釋:在受益者體內存在這個利他性基因的可能性很大。人們有可能把種族偏見理解為是對近親選擇傾向不合理地推而廣之的結果: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個體視為自己人,并歧視外貌和自己不同的個體的傾向。
第七章《計劃生育》。撫養只有作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進化上的穩定——至少需要進行某種數量的生育活動。動物往往從其自私的觀點出發繁殖最適量的幼仔。假如它們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們最后撫養的幼仔,會比它們應該生育的最適量來的少。親代個體實行計劃生育,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第八章《代際之戰》。親代投資的定義是:親代對子代個體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資,從而增加了該個體生存的機會(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犧牲親代對子代其他個體進行投資的能力為代價?!坝變簯撈垓_”這樣的提法意味著,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里處于優勢地位。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類借鑒,那就是我們必須把利他主義的美德灌輸到我們子女的頭腦中去,因為我們不能指望他們的本性里有利他主義的成分。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存的意義:盡力繁殖并努力保證我們的后代一直有旺盛的繁殖力——所以“人丁興旺”一直都是對一個家族最大的贊美,達到在生物意義上的不朽。第二點就是努力創造覓母——帶有我們標記的思想或事件——并讓其傳播,達到在文化意義上的不朽。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以前我很討厭自私的人,看了《自私的基因》,也慢慢放下了偏見與狹隘。從古至今,大家都在說:“自私是不好的?!痹谖覀兘邮艿降慕逃?,自私的人也是不會有好報的。但是看了本書,我的認知也開始顛覆了。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三
今天讀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書第一版于1976年問世,逐漸獲得了很高的關注,有人盛贊,也有人對它予以毫不留情的抨擊,傳聞是一本會顛覆讀者基本觀念,給予不假思索的人生觀念已重創的書。對我而言,由于有心理預期,所以沒有特別大的沖擊,但是也觸發了一些新的思考。
如果認真讀完這本書,并且理解一些概率和統計基礎的人,是不會過分地批評它的。我讀的是三十周年珍藏版,有一些增補的內容,作者一再強調,“自私”、“目的”、“競爭”這些擬人化的描述,并不是說基因真的像人一樣擁有這些信念,而是從結果和單純的行為上看,對于不存在人類社會這般復雜文化的生物而言,兩者似乎是等效的。即便是人類,很多天性也可以追溯到進化史上的前人類時期。盡管我認為這樣過于科普的寫作方式有其弊端,但是這不妨礙作者的“洞見”。
自達爾文以后,關于自然選擇作用的對象有很多競爭的觀點,而基因的維度之所以如此關鍵,因為它幾乎是唯一代代相傳的相對穩定的結構,不同基因之間通過其宿主或者說“表現型”進行相互作用(我不想用“競爭”這個詞)。也就是說,在特定的背景條件下,哪個基因可以使得其主人有更高的幾率產生更多適應性強的后代,那么通過一代代統計學效應的累加,它就會繁榮。這就好像傳銷的擴散一樣。限制它的則是與它起不同效果的等位基因,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形成平衡。這個過程如果擬人化地表述就是:這些基因為了自身更多的存續,而影響甚至操縱著宿主的行為。(是不是聽起來有些驚悚?)。
《自私的基因》所說的這種觀點,必須放在由代際遺傳而產生的統計上的累計效應來理解,如果要用來解釋人類的行為,還要加上所謂“文化基因”(meme)的維度,但即使這樣,生物性基因在人類行為中依然效果顯著。而這一切,在將來很可能會改變。crisper這種高效的基因剪輯技術的出現,預示著未來,人類將全面進入基因編輯的時代——一方面是修復成年人的生理損傷,另一方面是編輯嬰兒的基因以實現“超人類”。有人會說,現在這個技術只是嬰兒期,有一大堆技術瓶頸,還有繁雜的倫理問題,今天不是連轉基因作物都有數不清的人在批判嗎?但是要知道,它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從根治各種絕癥、遺傳病到改善基因,中間只需要跨過一小步。而且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進行動植物育種,這就是不自覺地在改變基因了,而現在盛行的產前預檢,其實就是篩查并提前清除遺傳病。
表面上看,人類如果不意外滅亡(諸種存在性災難果只是導演的臆想,在今后的幾百年中出現的概率不見得很高),那么人類終將贏來一個“基因”時代,而我認為這似乎恰恰是基因時代的終結。借助道金斯的工具來分析,首先,在一個“超人類”已經很普及的社會,生殖遺傳對于基因的延續來說已經不再必須了,基因有了新的“出口”。子代的基因不是從父母處各取1/2了,如果改造得很多的話,那父母和子女間的天然聯系,就比今天淡了很多,父母自身可能非常長壽,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自由和價值;其次,很可能一個精子加一個卵子的組合模式也不是必須的了,可以從幾個人身上各取一部分基因,或者干脆從基因庫里抽調大量基因加入進去。這就導致,我是否把自己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后代,對于這些基因本身的繁榮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一個次大規模的編輯,完全可以瞬間扭轉基因庫中的排行榜;最后,甚至那種原始的遺傳沖動也可能從基因庫中被抹除。
在這種時候,基因庫、遺傳這樣的概念已經過時,那基因的時代也就結束了,那時如果還存在“競爭”,必然是在一些更高層級、更抽象的層面上了,其可能性甚至超出今日想象的邊界。我不愿意簡單地用今天的思維和道德去判斷那樣一個社會,因為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不斷迭代的。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四
我們從何處來?將要到哪里去?這兩個問題,只要是已經開化的人就會好奇吧,當然,很多未開化的也會好奇了。
在達爾文之前的人類,都覺得自己是神的子孫,或者是跟神有某種關系,然后達爾文橫空出世,拿著一堆動物的骸骨和化石,對狂妄自大的人類說:別做夢了,咱們不過是猴子的親戚而已,咱們的老祖宗包括地球上一切卑賤的生物,咱們也終將被更高級的生物所代替。
不過《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又給我們提供了另一條思路,當然作者自己也說,這種新思路甚至在達爾文時期就已經初現端倪了,什么思路呢?那就是,我們只不過是基因制造出來的保護殼而已,世間的生物只不過是各種不同形式的保護殼,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基因繁衍下去。
說得更簡單一點兒,作者認為,咱們其實就是一輛坦克,而駕駛員就是基因。
不太好接受是吧?沒關系,如作者所說,這只是一種思路而已,當然他覺得這種思路更加符合事實。
暫且接受這個觀點,看由此出發能推導出什么結論。
首先,這個理論肯定了人類在生物界的特殊性。因為人類之前的進化,全是依靠基因的突變,這種方式漫長而無效率,而人類產生之后,人類就可以利用雜交等技術使得進化變得有方向性了,而更進一步,人類可以改變基因,創造出任何生物。
這個結論聽上去有倫理問題,而且也很可怕呵呵,沒關系,后面的結論大多是比較有意思的。
基因的壽命無限長,而它的載體卻沒必要很長。這是對生老病死的一種解釋,因為只要有繁殖,基因就可以把自己延續下去,而我們--基因的載體,只要完成了這個任務,那繼續活下去也就沒啥用了,所以當人完成了撫養未成年人的任務之后,就要面對死亡。
基因不會直接控制我們,而是生產出我們之后聽之任之,就像程序員與電子游戲,程序員編出來游戲后就不做什么大的修改了,只要把它放到市場上就好,成功的游戲留在市場上賣錢。
一個社會的領導者總是少的,群眾總是多的,厲害的人總是少的,受欺負的總是多的,因為基因博弈論證明,少數鷹派和多數鴿派是種群的最佳搭配方式。
還有好多,只可惜我沒耐心把它看完,因為全書都是在證明這種思路的合理性,而暫時地,這種思路對我的人生觀還沒有什么影響,不知道對別人如何呢呵呵。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五
“這本書寓意深厚,機敏流露,是在寫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諾貝爾生理醫學獲獎者梅達華如是評價《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為“年輕人的書”,值得我們一看。的確,作者道金斯,作為一位行為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當然這本書的主題是動物行為。但這本書的重點是講述利他主義。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也在于,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
作者并沒有將我們人類看作是一個特殊的整體,而是放在了生物這個大整體中,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運載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們人類這種固有的特性,是我們在社會中作出選擇時,都是充滿利他主義的。通過閱讀這本書,作者驚世駭俗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使我們人類更全面地窺見了社會關系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后,我們的政治見解將會重新獲得活力,并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盡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學說是研究社會行為的關鍵所系(特別是同孟德爾的遺傳學相結合時),但卻一直為許多人所忽視。但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嶄新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為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犯行為的進化,親族學說(包括親子關系和群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利他主義,欺騙行為和性差別的自然選擇。道金斯精通這一基本理論,他胸有成竹,以令人欽佩的清晰文體展示了這一嶄新的工作。
我們可以用書中的原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例如生活中為何有無數的騙子?知道一點進化論的人會想,既然進化是由低級到高級,那我們的生活也應該會一天天的進步,可事實上,人類進化了上百萬年,騙子卻從未消失,而且現代社會反而好象越多。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理查德·道金斯曾舉例在一個物種中有鴿派和鷹派兩種情況,利用數學分析的結果是,在正常的群體中,兩中派是并存的。生活中騙子和好人也是一樣?;蚴亲运降模鋵嵢诵砸灿凶运降囊幻妫粋€都是騙子的社會是不穩定的,因為大家都不干活,都想騙別人,但一個全是好人的社會一樣是不穩定。因為人性自私的一面會驅使一些人變成騙子,而因為周圍都是好人,所以行騙是很容易的事情,結果是騙子得到更多的利益,從而驅動更多的人去變成騙子,直到整個社會很警惕,當騙子變的越來越困難,最后當騙子的收益和付出平衡,這個社會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再去當騙子,最后好人和騙子形成一個比例,達到穩定狀態。當然具體分析很復雜,而且這里我們只把人當成利益的動物,實際上人的行為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結論卻是正確的,就是騙子不可避免。大家都可能很悲觀,其實我們可以盡可能的減少騙子的數量,前面說過,當騙子的原因是收益大于付出,如果我們改變環境,加大懲罰力度,這樣就能減少騙子的數量,比如外國發達國家騙子相對比較少,原因就是他們的環境讓當騙子代價很高。從這個分析我們也能看出,改善社會環境實際不能主要靠道德,道德在利益面前永遠不可靠。
本人讀完第一遍后,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涉及太多生物、科學的知識,對于我這個文科生來講,太多不明,有許多地方都是囫圇吞棗,必須通過了解其他資料來搞明白,但這樣耗費的時間也較多,所以我在我精度部分想重點研究這本書涉及社會這方面,說白了,就是給我們人類的啟示,以及對我們生活中一些思考方式的指導,并希望通過我們這個讀書演示,不僅能激發其他人閱讀這本書的欲望,還能影響到他們生活中的思考行為,讓這本書更好領導我們認識自己。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六
如果你是個常人眼里自私的人,那么道金斯這本自私的基因再適合不過你了,如果你是個經常無私奉獻的人,那么這本書你同樣需要一讀。
因為讀完這本書,你才能明白自私的人是如何一點一點從這個世界上被自然選擇所消滅,而無私利他的人又是如何一點一點使得物種進步。
道金斯在書中提出了幾個重磅的觀點,這在1976年里引起了軒然大波,直到今天,如果你未曾讀過道金斯的.著作,或不曾關注過達爾文主義和進化論的學術研究,那么可以肯定的說,這本書還是會在你的腦海里興風作浪,讓你讀完一時無法平靜。
他的觀點主要在于,自然選擇發生在基因,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個體,甚至是類群。
這也是這本書開始后著重筆墨攻擊的對象,道金斯毫不留情的用簡潔明了的邏輯和生動形象的類比,彈無虛發的整體打擊了支持類群選擇學說的同行們。我們人類站在今天的生物成就高度,是很難去理解幾百萬年前基因是采取了什么樣的策略才能得以繁殖進化。
已經有幸活在健全社會當中的我們,理所應當的將群體道德,群體約束,群體利益等概念強加于生物的進化原因之中,就好像非要用比特率來解釋和描述飛鴿傳書的傳輸速率,只會得個牛頭不對馬嘴。
事實上在生物早期發展階段,如果在一個以群體利益為終極追求的集體中,所以個體都本能的做著利他行為,而這時如果有某個個體突變出自私的行為,它在這個群體中會享受到無與倫比的優勢,不論是它可以有更多交尾的機會,或是有更有利的條件來撫養后代,自然地會將他的基因更好的傳遞下去。而也是道金斯在書中描述的事實,動物會進化出欺騙與檢測欺騙的功能。繼續上面的例子,由于這種自私的基因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傳承自己,這個本來無私利他的群體里多了許多自私自利的個體,這時出現的情況往往是雙方如何通過進化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在這里談論"利他"或"自私"僅僅是我們人類給予這兩種生存策略的名稱,但實際上策略就是策略,有效的就是好的,無效的就是壞的。當保持利他的群體可以成功分辨自私自利者的欺騙行為,自私自利者只好進化更復雜的欺騙行為或接受在自然界消失的命運,反之亦然。似乎這樣的結果往往逃避不了一個群體的覆滅,但道金斯通過引入進化穩定策略來解答這個問題。
進化穩定策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便于闡述,道金斯在書中往往通過一個群體當中的兩種基因,兩種性別,或著干脆就用兩種生物來進行博弈。
事實上達成這種進化穩定策略往往需要主客觀,內外部的協調統一。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一個種群或多個種群達成進化穩定策略的條件是極其復雜多變的,但是回顧歷史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實際的情況只能一分為二,要么達成進化穩定策略,要么滅絕。這種進化穩定策略幫助了一片區域內,哪怕是敵對的物種之間的穩定進化,舉個例子,獅子和羚羊之間就屬于進化穩定狀態,當獅子第一次遇到羚羊時,很多的羚羊被捕殺了,幸存下來的羚羊無疑有著矯健靈活的基因,隨著獅子群體的增大,羚羊日益快速靈巧,很多的獅子被活活餓死,而活下來的獅子不是成功忍饑挨餓,就是有著獨特的捕獵技巧。剛好進化的羚羊也繁殖的越來越多供進化的獅子享用,以此周而復始。
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這個時間跨度極長,其他客觀因素如環境,食物鏈等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進化穩定。但道金斯指出進化穩定策略是基因層面一定會達到的,不然這種基因就活該被淘汰掉。
道金斯對生物以及基因的解讀看上去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恰好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我們不應該依靠剖析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群體來試圖找尋遠古單細胞生物的進化策略和趨勢,而是應該分割再分割,像物理學中對"上帝粒子"的追求一般去追求進化論的構成粒子。道金斯給出了他所在時代最令人滿意的答卷,《自私的基因》客觀公正的闡述了道金斯及他的一系列同僚所發現的生物進化規律,以及其潛在的自然選擇原理及動力,如果你是個唯物主義者,那么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構造,甚至可以引發出自己該如何定位自己在進化史當中的地位這樣的深度思考。
我們也可以通過自私的基因這種理論依據,去分析和解答當今社會當中的存在的各種社會現象,比如出軌,比如拖延。當然還有些更為復雜的情形比如同性戀,獨身主義等,道金斯給出了他對這些問題的可能性解答,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仍有待我們去進一步學習,科技進一步發展才有可能得到答案。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七
今晚終于有空,靜下心來讀這本書。讀這樣的書籍,遠不如讀上一本簡.愛來的從容而輕松。仿佛又回到學生時代去再學一遍生物課。什么是基因,什么是有絲分裂,什么是基因重組?等等這些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仿佛很遙遠的詞匯。我們已忘卻了自己正是一個個基因生存機器的存在。
我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們高中的生物老師。他身材不高,很瘦,姓氏少見,我們一下就記住了他,而他的課上的也好,課堂上,他不茍言笑,雖然他的年齡并不比我們大多少。他認為很重要的章節和難懂難理解的內容,會反復的給我們講,給同學提問若還答不上來,他手里捏著粉筆,默不作聲,那個情境盡顯老師的威嚴。而有一次在課外勞動中,不知何事竟看到這位老師露出孩子般的笑,讓我一愣:喲!這老師還會笑呢!哈哈!更讓我刮目相看的事情,是一個星期天學校賣桔子,那時候學校都有自己的柑橘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原本談好的商販變卦不要了。而學校已讓我們留校的學生把柑桔采摘下來并用車拖來了??赡苁巧特湜]料到桔子有這么多,一再壓價,幾次交涉未果,幾個五大三粗的商販看到只有這么一個身材瘦小,說話聲音又不大的人和他們談判,沒放在眼里。后來根本不理老師的了。我們在一旁也干著急。老師騎上自行車扭頭就走了,不一會兒,唰啦啦,學校留校的男生全來了!幾十人!還來了幾個老師。老師們對商販說:今天這桔子按我們當初說好的一定得賣!同學們,把桔子稱重,上筐!所有的同學齊心協力,把那幾個商販唬得站在那里,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哎,裝車吧!賣完桔子,大家有說有笑的回學校去,談論著商販的表情,樂不可支。這瘦小的老師真有兩下子啊!那天晚自習,每個班都分到了幾大筐桔子,每個同學都有份兒。教室里的空氣中都彌漫著桔子的味道,以至于漂亮的女地理老師來上課,掩鼻開窗,作難過模樣!被同學們笑了好長時間!
慚愧!那時所學差不多已悉數奉還。而今再次看到這些詞匯,也只是意會而不能詳細明白的講述。翻閱此書,仿佛把那時的時光重新拾起!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八
這本書圍繞著一個核心思想:
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植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生存機器,目的是為了基因自身的復制。
有性生殖相對于無性生殖的優勢在哪里?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有性生殖對負責有性生殖的基因有好處,而好處是:
“性活動和染色體交換起著保持原始湯的現代相等物的那種流動性的作用。由于性活動和染色體交換,基因庫始終不停地被攪混,使其中的基因部分地混合。所謂進化就是指基因庫中的某些基因變多了,而另一些則變少了的過程”。
也就是說,由于性活動這種交換機制的存在,負責有性生殖的基因得到了更大的生存機會,于是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
既然生物體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么如何解釋復雜如大腦這樣的存在呢?
作者寫道:
“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大腦則是執行者。但隨著大腦的日趨高度發達,它實際上接管了越來越多的決策機能,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運用諸如學習和模擬的技巧。這個趨勢在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將會是,基因給予生存機器一個全面的策略性指示:請采取任何你認為是最適當的行動以保證我們的存在。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物種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也就是說基因不在直接負責具體的事物,而是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以及執行這些策略的機器。這就牽扯到了意識,一旦牽扯到意識,問題似乎就會到達另外一個維度,因為意識沒辦法研究自身。
博弈論和自然選擇結合起來,可以合理解釋為什么動物的行為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基因庫中各種類型的基因都不是全占的,而是保持一個比例,而這個比例是在時間的推動下,經過基因見的“博弈”(雖然不是主動的,但效果相當于博弈)產生的一個“穩定的多態性”。
囚徒博弈中,能夠在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的博弈策略,往往具有兩個特征:“善良”和“寬容”?!吧屏肌敝徊宦氏缺撑??!睂捜荨笆侵挥杏邢薜挠洃?,一旦對方改邪歸正,就忘掉它丑惡的過去。
策略成功與否取決于對手的策略,所以在自然選擇下,生物體最終的行為,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策略集。這基本就是博弈論的內容了。
為什么生物體會產生利他行為?
廣泛存在的利他行為,就是對近親,尤其是對直系子孫的照顧。從基因的角度上來說,一個生物體的父母和它的關聯是50%,它的子女和它的關聯同樣也是50%。為什么自然界廣泛存在的行為是對幼體的照顧?從基因的角度來看,由于孫輩的預期壽命較長,或者說是預期生殖能力更強,所以操作生存機器援助一個年親的遠親,相比援助一個年老的近親,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自身復制的機會)。
另外,基因當然應該傾向于幫助親緣關系更近的個體,但問題是作為生物體不太容易判斷其他個體與自身的親緣關系到底有多近,我們當然能夠判定我們自己100%就是我們自己,但自己的兄弟姐妹真的和自己有50%的基因相同嗎,這就很難確定。所以,作者說:
“就利他行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親緣關系的重要性可能還不如動物對親緣關系所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計。懂得這個事實就懂得在自然界中,父母之愛為什么比兄弟姐妹之間的利他行為普遍得多而且真誠得多,也就懂得為什么對動物而言自身利益甚至比幾個兄弟加起來更為重要?!?/p>
關于生物體自身控制的“計劃生育”,比如每胎生幾個,作者認為:
“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啊?/p>
生物體群體性的行為特征,有時是決定于每個個體相同的行為特征。
“因此,一群動物在前進時,處于邊緣的個體不停地往中心移動。如果這群動物原來是松散的或者是七零八落的,這種向群體中心移動的結果很快就會使它們擠作一團。即使我們所講的模式開始時沒有聚攏的傾向,被追捕的動物開始時也是隨意分散的,但自私的動機將會促使每一個個體試圖把自己擠到其他個圖中間以縮小各自的危險區。這樣,集群迅即形成,而且會變得越來越稠密。”
覓母(meme)。
《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覓母(meme)的概念,指的是文化、科技中那些體現出基因特性的東西,一段旋律、一個理論、一種科技都是meme。人類只是它們的“生存機器”。類似的觀點,凱文凱利在《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中也提到過。meme擁有的特性和基因類似:長壽、生殖力和精確的復制能力。
我覺得在現階段,這種思考維度更大的意義在于讓人們在現在的變化的洪流中,思考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所謂“集體性癲狂”、“集體無意識”、宗教沖突、以及各種網絡暴力,都可以看做是相關的meme在meme庫中擴大自己的比例。人類在其中更多地只是作為運載和傳播的途徑。和基因類似,隨著時間的推移,meme們可能在不同的領域中發展出完全不一樣的“行為特征”,同時也會出現多種穩定態。不同穩定態下人類的生存狀態完全不同。當meme們脫離了人類載體的限制,人類的存在似乎也沒有什么意義了。更有可能的是人類主動把意識遷移到更先進的承載物之上,可能是專門設計的超級大腦,也有可能是非生物體。
我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最近一萬年擺脫了自然選擇,現在剛進入“人工主動選擇”的階段。人類在兩個方面擴展著自己的能力,一是人工智能,借助計算機來增強人類大腦所不擅長的領域;二是機體制造,包括純生物方式和生化結合方式,除了大腦外的組織器官,會變得越來越“可插拔”。最后一個階段,可能是所有人類文明的個體在保持個體獨立性的同時,組織成一個整體的智慧體。
作者認為,基因的影響范圍可以延伸到自身個體之外乃至很遠。
比如寄生生物,
“寄生生物的基因需要與宿主基因追求共同命運,享有共同利益,這樣寄生生物最終會停止寄生行為”。
由于擁有同樣的生存機器,所以寄生基因最終會得出與宿主基因一樣的策略。所以,
“某些方面來說,這些片段是否來自入侵的寄生動物或者異己生物,其實并不重要,它們的行為可能是相同的”。
所以,生物體表現出來的行為,只有部分是來自于自身基因的“程序”,剩下的部分是在于不在自己體內的一些基因的控制??傆谢驎芤妫灰欢ㄊ巧矬w體內的那些基因。
一些讓人驚嘆的東西:
“在人體內,血紅蛋白蒺藜以每秒約400萬億個的速度形成它們“喜愛”的形狀,兒童詩另外一些血紅戴白以同樣的速度被破壞?!?/p>
“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p>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九
自私的基因是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嘗試用基因的自私來解釋世界的種種。
基因不只是遺傳密碼,它還控制了我們的方方面面。首先基因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存,基因的生存不是個體意義的生存,書中把生物稱之為基因機器,基因生存的方式是復制到更多個體,是信息意義的生存。就是說當基因通過各種方式復制將當前基因機器的基因到其他基因機器,比如子代或者孫代,那么即使當前這個基因機器消亡了,基因卻沒有消亡,在其他基因機器中繼續繁衍。
那么基因復制的單位是什么呢?這是我以前沒有想通的一部分。對人來說,二十三對基因序列,一半來自于父親,一般來自于母親。那這一般是怎么挑選出來的呢,也就是性細胞的基因怎么來的?基因的遺傳單位是染色體片段,在形成性細胞的時候,并不是將父母中的某一條染色體完全復制,而是在一對染色體中隨機提取片段,重新組序,這種方式提取的二十三個染色體都來自于父母一方,但跟父母原始的染色體卻有不一樣。所以基因的生存單位并不是個體染色體,而是染色體片段。這樣保證基因的變化。假設世界上有個基因庫,包括世界上所以生物的基因,那么遺傳過程中基因序列會重新組織,但信息總和還是保持不變,這當然不合適,所以基因會變異,也就是說,整體的基因庫中,總是會有基因消失,又有新的基因產生。
那么什么樣的基因會被選擇呢?就在雌性選擇交尾對象的時候決定,未被選擇的雄性,其基因就得不到復制的機會,如果終身得不到機會,那么這個雄性的特異基因就消亡了。當然這個雄性的兄弟姐妹還包含了它的部分基因,還有機會繼續復制。問題是雌性如何選擇呢?選擇有利于雌性基因復制能力的雄性,也就是這個雄性要強壯,要有能力獲取更多資源,這樣的基因培養的后代可以在環境中繼續獲得基因復制的機會。
在進化過程中,性細胞出現兩種不同的變化,有些性細胞個體變小,靈活機動,這就是精子,另外一些細胞為了保證后代的發育的營養,體積越來越大,這就是卵子。卵子由于體積大,雌性需要很大代價形成,因此數量少。而精子不需要那么多營養,所以數量巨大,雄性能在很短時間生成百萬級量級精子。這樣就導致雄性和磁性兩種完全不同的基因復制策略。雄性的目標是跟更多的雌性交尾,以復制更多的基因到后代。而雌性復制的機會難得,除了生成卵子的代價還有培養后代的代價。因此雌性在選擇雄性的時候會非常審慎,選擇最適合基因拷貝的雄性,同時要求雄性共同撫養后代。雄性和雌性的不同選擇策略最終會達到一種平衡,書中寫的是八分之五的雄性保持忠誠,六分之五的雌性保持忠誠,所有雄性出軌的概率就是高,這是基因天性,不要在抱怨了哦,哈哈。
書中最后一段更有意思,從基因延生到文化的遺傳,并創造了一個名字覓母,就是文化遺傳單位?;騽撛炝舜竽X,大腦為覓母的遺傳提供了基礎。覓母的遺傳跟基因類似,但比基因更快?;蜻z傳依賴代記差距,而文化的傳遞可以在一代人中快速傳播。當然文化的遺傳也有生命力的概念,一般來說流行文化都短命,而宗教,宗族文化卻能長久遺傳。
在科技要什么也提到類似觀點,就是說科技是文化的一種,科技的傳遞形成了類似于基因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沉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看不到真實,而基因,文化,科技或許才是真正決定人類發展的主線。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1000字模板篇十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的暢銷書中,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這周我們一起共讀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文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為什么會有人呢》,作者道金斯提出了本書的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在一個具有高度競爭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發跡的匪徒一樣,我們的基因生存了下來,有的長達幾百萬年。這使我們有理由在我們的基因中發現某些特性。作者將要論證的是,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第五章《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進化上的穩定策略,“策略”是一種程序預先編制好的行為方式。例如,“向對手進攻,如果它逃你就追,如果它還擊你就逃”就是一種策略。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指,個人的大多數一旦運用這兩種有條件的.策略中的某一種,所有脫離群眾的行為皆會受到懲罰?;虮贿x擇,不是因為它在孤立狀態下的“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庫中的其他基因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蛞蚰芟嗷ズ椭C共存而被選擇在一起,這并不一定說明我們必須要像看待蝴蝶的情況那樣,把基因群體也看成是作為單位來進行選擇。基因庫是由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形成的,這組基因成為一個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庫。大部分因突變、重新組合或來自外部而出現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這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復。新基因侵入一組穩定的基因偶爾也會獲得成功,即成功地在基因庫中散布開來。然后出現一個不穩定的過渡階段,最終又形成新的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發生了某種細微程度的進化。漸進的進化過程與其說是一個穩步向上爬的過程,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從一個穩定臺階走上另一個穩定臺階的不連續的步伐。
第六章《基因種族》。一個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就是試圖在基因庫中擴大自己的隊伍。從根本上說,它采用的辦法就是幫助那些它所寄居的個體編制它們能夠賴以生存下去并進行繁殖的程序。如果這個白化基因碰巧使它的一些個體對其他的一些白化體表現出利他行為,那么不管它情愿與否,這個白化基因往往因此在基因庫中自然而然地興旺起來?;蛴袥]有一些比較合乎情理的辦法“識別”存在于其他個體中的其自身的拷貝呢?回答是肯定的。
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父母之愛和兄弟/姐妹的利他行為的形成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原因來解釋:在受益者體內存在這個利他性基因的可能性很大。人們有可能把種族偏見理解為是對近親選擇傾向不合理地推而廣之的結果: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個體視為自己人,并歧視外貌和自己不同的個體的傾向。
第七章《計劃生育》。撫養只有作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進化上的穩定——至少需要進行某種數量的生育活動。動物往往從其自私的觀點出發繁殖最適量的幼仔。假如它們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們最后撫養的幼仔,會比它們應該生育的最適量來的少。親代個體實行計劃生育,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第八章《代際之戰》。親代投資的定義是:親代對子代個體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資,從而增加了該個體生存的機會(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犧牲親代對子代其他個體進行投資的能力為代價?!坝變簯撈垓_”這樣的提法意味著,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里處于優勢地位。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類借鑒,那就是我們必須把利他主義的美德灌輸到我們子女的頭腦中去,因為我們不能指望他們的本性里有利他主義的成分。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存的意義:盡力繁殖并努力保證我們的后代一直有旺盛的繁殖力——所以“人丁興旺”一直都是對一個家族最大的贊美,達到在生物意義上的不朽。第二點就是努力創造覓母——帶有我們標記的思想或事件——并讓其傳播,達到在文化意義上的不朽。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以前我很討厭自私的人,看了《自私的基因》,也慢慢放下了偏見與狹隘。從古至今,大家都在說:“自私是不好的?!痹谖覀兘邮艿降慕逃校运降娜艘彩遣粫泻脠蟮?。但是看了本書,我的認知也開始顛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