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的描述,更是閱讀過程中思考和領悟的結果。那么,如何寫一篇有力有深度的讀后感呢?首先,不要過多涉及情節、劇情,要注重自己的思考和解讀。其次,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和感受,將作品與生活聯系起來,展示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最后,要言之有理,結構清晰,語言簡潔明了。希望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你寫出一篇出色的讀后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激發大家更多的閱讀熱情。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一
剛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時,我便想,為什么“文化”中“旅游”是?苦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書,慢慢得閱讀。
看另外前面的三個章節“道士塔”“莫高窯”“陽光雪”后,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真是場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通過寫風景名勝,暗處一些不公的歷史事實。當我認為他在寫風景時,他卻寫了社會的敗態。這是很有意思的,但,形散意不散的散文帶給我的是“撲朔迷離”,看完一小章節后,若不回頭再看一遍,就真得覺得鏡花水月;的確看過,但看不懂,記不住……不,起碼記住了散文的風景描寫的美。
第一篇是“道士塔”,我本以為是寫“塔”,但實質是寫和那座塔有光的歷史事件。咋一看,一位離題了,但實質上并沒有。
整本書寫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里面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余秋雨先生每到一個地方,總有沉重的歷史氣壓。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地方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眼珠去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那會是中怎樣的心情呢?也許,只有看過這本書的人才會懂!
讀者這本書,就像在山水間跋涉,時不時穿插人生的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書中的文字中。讀了幾章后,我想: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趣吧。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一個人在時間的坐標中點處讓人清醒有令人沮喪的一點。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地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消了大半。
何謂“苦旅”,那就是在歷史中看清自己的心路歷程!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二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于一個道士流浪至此并駐足引起的,由于他的私欲,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欲,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后果將怎么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欲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p>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三
翻開那本綠色封面的書,我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這條道路,開啟一段段艱苦的旅程。
我先隨先生進入故鄉,在他的故鄉,我觀望一座座牌坊。不同的石料,不同的石匠,不同的牌坊,卻有著相同的隱藏的意義?!鞍胍沟男〈?,簡薄的行裝,無人的棺木,裝扮的大殮……一切都心照不宣。但是,父母親的號啕大哭卻是真的,淚滴濺在白胡白發上。畢生再也見不到女兒了,也不知道她會流落到什么地方?!?“在昏暗的月色下送別小船的,總是父親。因為母親裹著小腳,行走不便,更怕她在河邊哭出聲來。父親很少說話,步子輕輕,快速向小船走去?!边@幾段文字讓我震撼,震撼于前人對教育的渴望,對逃出封閉的渴望,對解除禁錮的渴望。
即便是不舍,也希望他們離去。走吧,走吧,走到遙遠的地方,過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送走的人,回來了,他們用熱情為一個個鄉村解凍,用所學的知識,用心澆灌未來的花朵,他們在山里種下一粒粒種子,那些種子,也將成長,蔓延每一道山梁,遍及中國的寸寸土地。文化,也將綿延,綿延。
看完牌坊,便進入了旁邊的寺廟。念經聲入耳,讓人浮躁的心沉下。并不是每個人都信仰宗教,但每個人,都有信仰。有人因為信仰棄惡從善,決心改過;有人因為信仰放棄一切,追逐一生。
先生從故鄉出,卻不局限于故鄉。思想甚至放眼宇宙。沿著先生的思緒,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本土文明的發揚延續,造福人民千年的都江堰;異域文明的交匯融合,蘊藏震驚世界的莫高窟。是天讓文化誕生,延續;是天不滿于文化的獨自發展,讓多種文化摩擦融合。但是,天,為什么要讓如此珍貴的文化熔爐藝術遭受巨大的破壞呢?世人對于莫高窟的破壞,我不忍心想,書,也不忍心再讀下去?!霸傩〉膫€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泵鎸χT多無恥的文化強盜,莫高窟只能嘆息,嘆息世人的無知愚昧。再高貴圣潔的精神,也敵不過利欲熏心。
離開那片黃土,又進入另一片。踏入沙漠,爬上沙山。順著先生的目光望去,一眼泉水,多么令人感嘆!在黃沙漫漫的土地上,一株綠色的小草都會令人驚奇,更別說這一汪清澈的泉水了。相反的事物在一起,絕不顯得突兀,只是美,讓人驚訝。“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p>
遺忘,是純凈自然的保護傘。遺忘,卻也是毀滅一個文化城市的致命傷。
一路走來,陽關的城墻已經坍塌,渤海國的廢井用冷眼看來人。有誰記得它們,也曾輝煌過?。∵z忘的,在歷史長河中煙消云散,只能在那斷代的兩頭,發現只言片語。未被遺忘的,或是維系,或是發展。西域喀什,xx,都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走著。等著有人能理解自己,為自己延續。
人是能改變自然的。蘇東坡的到來,讓黃州多了絲文人氣,也給歷史文壇添了不少不朽篇章??滴鯇ふ业男撵`歸宿,讓長城外不只有戰爭,還有融合,洽談。在熱河行宮,看遍清朝的興衰。我曾見,木蘭圍場上的英姿颯爽,我曾見,清朝故宮里的畏畏縮縮。流放寧古塔的文人志士,不畏不屈,在文化貧瘠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說書籍是階梯的話,那么藏書樓,無疑是增加階梯的匠人。一代代相傳,階梯一階階升高,人,也就在文化道路上越走越遠。一代代文人哲人在這條階梯上,我們從起步,漸行漸遠,偶爾經過他們,他們向我們微笑,并讓我們繼續前行。后面的人微笑相望,前面的人招手引我們向前,走時,不忘看看階梯,那是文化的根。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四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著。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眾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镠。余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為,這是一個應該被感動、被研習的不朽。錢镠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為之贊嘆。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才是一個領袖應該做到的??梢哉f,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在想來或許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還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歷了千年,終于來到了現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淀,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恒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為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為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為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在,它終于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五
“他的生命奔瀉出淋漓而又灑潑的墨色與線條,躁動的筆墨后面游動著不馴和無奈?!庇嗲镉晗壬@樣就座談論他。
徐渭,鄉間老人常稱“徐文長”,他的故事不盡傳說。他曾遭遇復雜的家庭變化,參加過抗倭斗爭,九次自殺未遂,還因誤殺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癲狂的。但正是這種富有悲劇性的人生,讓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畫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華橫溢,具有充分國際可比性的大藝術家”,但這份偉大的藝術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與坎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生經歷像徐渭一樣的人即便是有,也無法做到將生命中的凄厲化為一幅幅本體悲劇的色彩和線條。
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必定是作者用盡畢身所學,傾盡身心,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亦或是愁緒與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賞的人總是能夠在萬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過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溝通的橋梁,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描述的心境,深入靈魂,了解他的生命經歷和變化,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應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們無法時常接觸到這些與心靈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義,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這種時空限制上的人與藝術的隔離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繪藝術的藝術家,造成了如今“人疏離藝術,藝術疏離人”的惡性循環。
我們首先要親近藝術,體會這許許多多描繪多樣內心世界的美,才能讓越來越多的藝術親近人,消除人與藝術長久以來的隔閡。反觀藝術家們,或許有時是他們深遠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獨行的表現無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鳴,于是他們的作品漸漸埋沒在歷史的塵煙中。如果現代藝術家們能從精致入微的筆墨趣味中尋找生命的契合點,我想可能會更好。
畢竟,“人民和歷史最終接受的,是坦誠而透徹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六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七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字篇八
文化,是什么?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為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欲,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余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踴躍著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說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仿佛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里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知識那么簡單了。我仿佛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于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范欽以對書籍的癡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為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余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了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跡,甚至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并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吁大家:在空閑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并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