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經歷都值得總結,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寫總結前,我們要先進行思想準備,明確總結的范圍和重點。這些總結范文涵蓋了不同領域和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一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是傅雷寫給傅聰的一本書,名叫《傅雷家書》。
里面從不講授別的,全是傅雷對于一些問題上的感想,以及對于傅聰的教育進行了自我批評。“為什么自己對傅聰那么嚴?”,這成了他的一大主要想法。
跟其他的一些書對比,傅雷還是更深一些?!队H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安德烈曾經對母親說過的話,他母親都記下了并記錄在書上。傅雷不一樣,他并沒有寫任何傅聰說的。
再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我的母親曾經對我也十分嚴,每次她一罵我我就會暗地里反抗。傅雷會反思,可我認為反思有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哄騙一下。而且我實在不愿意聽那些啰啰嗦嗦的話。我想要聽的一句話是:“孩子,我們都有問題?!?/p>
傅雷先生寫的談各種事我都十分愛聽,并且我已經感受到了來自一位父親對于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的真誠,這本書的任何一人都有些不對的地方,他們都改了。而且,談西方文化,談國事,每次都是反省深刻。
傅聰不是無錯,只不過被傅雷先生掩蓋住了一些。在本書中,傅聰作為一名旁觀者明顯不可說話,但任何人心中是明白的。傅聰可以出名離不開的完全是傅雷的教導。
如果讓傅聰寫一遍,他會將主題偏向于“謝謝你,父親”為主題,中間會少少的出現“爸爸,我認為你這樣不對”之類的的句子。因為傅聰留學在外,不知道他有沒有看一個在自己小時強硬的父親,變成一個承認錯,反省深的父親。
“我和你媽媽都十分想你”這樣類似的話,傅雷心中,信中爸爸也許更重要。在傅聰長大后“強硬”的父親,開始用溫柔的語句,與兒子談對于西方文化的所有理解,莫扎特這樣有名的鋼琴家被傅雷評論了一番。書信越往后越悲劇,傅雷先生得了大病了,在傅雷先生看來不算什么,傅聰看了一定“淚落千尺”,得了大病的父親也不忘與自己每天聊會特殊聊天。
不止傅雷這樣做,好多人都這么做。我母親就是這么一個人。一天聊一會天兒。不久前我去蘭州青海地區玩,我的媽媽干著大活,每天九點才可以回酒店(當時媽媽在外地工作),也不忘為我寫上一封信,d1,d2,d3...
一天一封雖說名字古怪:“回來算總賬”這類名字出現過。見到這個我十分開心,這包含了家長對孩子獨自出行(我是參加了一個夏令營)的一種關心。
不論傅聰或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對我們的關懷。
對于傅聰,我十分敬佩;對于傅雷,我十分敬仰。感謝你們留下這么好的作品,讓世人見證一對父子創造的奇跡。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二
《傅雷家書》給了我很多影響傅雷的謹嚴風格和深遂的思維耳濡目染地教導了我;我愛好這本書敬仰傅雷為人與學識愛慕他跟一家的相親相愛激動于文字間的蜜意又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殘覺得難過。。
一位純粹、正派、真摯和靈魂有時會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污辱、危害、陷入到仿佛不齒于人群的絕境而最終實在的光輝不能永遠淹滅仍是要為大家所意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世間得到它應當得到的尊重和愛。
一個人孤單了思惟集中了所發的情感都是真心實意。你所賞識的李太白、白居易、蘇東坡、辛稼軒等各大詩人了是我們愛好的所有都有同感亦是一樂也等到你有什么苦悶、寂寞的時候多多接觸我們祖國的巨大詩人可認為你遣興解憂給你暖和。
把自我的思想寫下來比著光在腦中幻想是大不一樣的。寫下來需要準確精細的思想所以與在紙上的自我檢查分外深入對自我也印象深刻。這也證實你的感觸力極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長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迷得深不能堅持得久。但你至少得否認你的不容易“牢執拗著”是事實。我當初特殊提示你盼望你時時警戒對你新感想的東西不要讓它浮在感覺的名義而要細心分析畢竟新感觸的東西和你本來的觀點情感表白方法有何不一樣。這是須要沉著而強有力的智力才干剖析明白的。
緩緩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境湊合從前的事后是能夠想到而不是觸目驚心可能從容客觀的態度分析來龍去脈做未來的鑒戒免得重蹈覆轍。一個人難有敢于正視事實、正視過錯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于被回想侵蝕…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就是要你把這件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不免感想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腸損害自我而要像對著古戰場個別的存著憑吊的心懷。
理論與實際相對不可分別學習必須與現實生死結合馬列主義不是形象的哲學而是極現實詳細的哲學它不然而社會革命的領導理論同時亦是人生哲學的基本。就是普通人的學習完整是為學習而掌心。所以談起實踐來有條有理什么唯物主義什么辯證法什么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等能長篇大論施展一大套一碰到實際事件一坐到辦公桌前或是到了工廠室鄉村里就把一切理論忘得干清潔凈……既既然一切都在變不變就是停頓就是逝世亡那將來為什么是懷念過去自傷不已把好好的面前的陽光也毒害了呢。
如果心煩而坐不下來寫信可不能夠想到為撫慰爸爸媽媽起而委曲寫開頭是為了我們勉強寫但寫到三、四頁以上我信任你的心懷必定敷衍靜下來而變得很天然很愉快的主動的想寫下去了告知你這個方式豈但可逗你多寫信同時也能夠打消一時的沉悶。人總得經常強迫本人不逼迫就解決不了問題。
一個人的思想不動筆就不在會有體系日子久了也就放過去了甚至于忘了豈不惋惜就為這個緣故我常常逼你多寫信這也是很主要的:感性認識的練習。我多次要你生涯正規化學習標準化不正規如何能速決不長久如何能有成就如何能堅固已有的成績并且作品的了解與控制就需要長期的漸漸消化、咀嚼、接收。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三
冬意漸濃,春節將至,微風伴著寒急掠過臉頰,執一信,漫步林蔭大道,輕輕貼上一枚郵栗,以信為馬,帶著愛與深情投入綠色的郵箱。
家書在這個被各種信息充斥著、包裹著的時代里,對我們來說似乎特別遙遠。縱使遠隔萬里,也能通過網絡交談。然而在上個世紀家書幾乎是家中與遠隔千里的親人交流的唯一方式,輾輾轉轉短則三兩天,長則十天半月,在那個塵封的歲月,思念和親情在歲月里沉淀。
翻開《傅雷家書》,字字句句,包含著的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真摯、最無私的愛。即使作為旁觀者的角度,用“冷讀”的方式,仍能感受到,跨過千里萬里,父子之間的濃濃關心。
“言傳不如身教”,傅雷大概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做任何一件事,都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大到翻譯文字,小到領帶的使用,都保持著這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同樣對傅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作為父母,傅雷夫婦不僅僅教導兒子關羽藝術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做人之理。正如傅雷先生所言之,書信作用有四乃: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思想;訓練傅聰的思想和文筆;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四
《傅雷家書》是作者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面飽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流露出更多的是一位父親望子成龍的期盼和一位學者執著的教導。
《傅雷家書》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于得意之時,于人生失意之時,于迷茫失措之時,無論何時,讀讀此書,都能獲得釋然。
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這些家書開始于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欺負,雙雙自盡。
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全書包含著人生哲學的自然準則,給讀者一種交心交友的深切體會。
傅雷望子成龍心切,把其畢生積累的對人生、對古今中外藝術、人生的感悟,點滴不漏地傳給了兒子。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而讀者也能從中找到人生的方向,擁有堅定的信念,完成自己的理想。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五
傅雷老年常常回憶小時候教子的.情形:他在書房工作,兒子在外練琴,小孩子的天性總是喜歡一群人在外面瘋跑,但是傅雷剝奪了兒子的這種天性,而且練琴的過程中,用了很多暴力的手段,曾經一巴掌把兒子的耳朵打壞!
或許他可以這樣安慰自己:兒子在被迫學習鋼琴的過程中也可以體會到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更高級的快樂。
真的嗎?我不敢學習他,再說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個級別的,現在的孩子脾氣都大,萬一小子哪天火氣上來,拿把刀跟我比劃一下,我可就虧大了。如今這樣的事情可不少,估計那些家長只看了傅雷家書的前半部,看到了兒子被教育的過程,但是沒看到父親的內疚!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六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他們對我們生活、人生、品格的叮嚀。
隔千山、離萬水,一句叮嚀近人心。
“努力加餐”“我希望你身體健康!”“記得按時吃藥”這是傅雷在信中給兒子的叮嚀,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倍感溫馨。
這一刻傅雷不是那個家教嚴厲的父親,而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親。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他對我們生活的擔心。
人生長,道路遠,父輩叮嚀導前行。
“孩子,安心用功吧!”“學生要理智的認識錯誤”“不要一時成功就驕傲”傅雷在學習上對兒子的教導無疑是成功,即使傅聰再優秀、再聰明,傅雷也總要叮嚀幾句,生怕兒子出了錯。
傅雷教子嚴厲卻也教子有方。他有錯便說,有誤便講,通過一句句叮嚀,教導出了一個優秀的音樂詩人。
當然,這也是傅聰聽勸,而在生活中有多少傅聰呢?我們大多是左耳進右耳出吧!所以讓我們認真聽聽父輩的叮嚀他們再嚴厲也是為了我們好!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父輩對我們人生的指導!
交朋友嗎,養習慣,句句叮嚀定品性。
“不要給別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出合行禮,不要太嚴肅”“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傅聰謙虛有禮為人謹慎,無疑是傅雷一句句叮嚀取得的成果。傅雷在注重兒子的學業的同時,也注意對兒子品性的叮嚀。
這使我想到了楊絳與錢鐘書的女兒,即使兩位先生在文革時期無比煎熬,但也沒有放棄對女兒品格的叮嚀,因此教育出了一個優秀、正直、有才華更具責任感的女兒。
而現在當我們的父輩時時告誡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時,我們總是不以為意,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為所想為。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那對我們人格的教育。
聽聽父輩的叮嚀吧!不要再自以為聰明了,不要再左耳進右耳出了。認認真真的聽聽他們的叮嚀并努力改正吧!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七
《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于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發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
從這里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致于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了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澆灌出來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磨礪,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礪中才能形成?!斑^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毀滅?!边@并非聳人聽聞。
可曾見過傲立懸崖的孤松?在寒風中它的莖為何巋然不動?那是由于它從巨石中探出身體的時候,已經飽受了苦難的摧殘。
可曾見過蹁躚飛舞的蝴蝶?在陽光下它的雙翅為何那么雄???那是由于破繭而出的時候,它用盡了一生的力氣把體液擠往雙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白玉不毀,孰為圭璋?”古人雖已遠去,但言猶在耳??!
有人說:國家的前途與其說握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握在母親手中。家庭教育,關系國家命運。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籠中放飛,讓他們去經歷風雨,讓他們去打造雄健的雙翅!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八
《傅雷家書》中,那185篇“家書”包含著父親對孩子事業上的引導,母親對孩子生活上的叮囑。那平凡樸素的言語卻一次次讓我感動地流下眼淚,我忘不了當時浮現在我眼前的場景:分別后父母那充滿思念的眼神、家人重逢后的淚流滿面、因長久沒有收到兒子的回信的擔心憂郁、甚至是孩子回信中的一個錯別字的糾正。父母的愛,大的包容一切,小的無微不至。
讀完這本書,留下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兩個詞——傳承與堅持。
可以說,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自己的責任與生活的經驗。作為一個父親,他必定會用某種方式將這些全部傳達給孩子。時間、空間,成為了父子的隔閡。但傅雷以一封封信,用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證明,這些隔閡不會成為父親對他傳達愛與責任的攔路虎。我相信,傅聰也一定會傳承下來,無論以哪種方式。
還有一種力量,貫穿著整本書,那就是堅持。無論事態如何,無論身體如何,都不是不寫信的理由。雖然有些時候也會有所推遲,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傅老先生用心詮釋了什么是父愛,用文字詮釋父愛并不是每個父親都能如此表達父愛的。所以我想,傅老先生說出了世上所有父親想說卻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愛——傳愛不言愛。
父愛就是一本書,值得你一輩子用心去讀,而人生就像是在書中尋路、探索。有這樣一位父親指引、護航,該是莫大的幸運!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九
花了一周的時間看完《傅雷家書》,雖然網上褒貶不一,尤其是說到傅雷早期的個人生活,但我想不能因他早期的過錯來降低對此書的看法。此書作為父母對兒女的教導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比如婚戀觀、家庭儲蓄觀、生活個人篇章都是非常好的,諄諄善誘,不厭其煩,非常系統和細化,有極大的耐心,雖然很多人認為傅雷對兒女管的過多,但我認為作為父母這是情不自禁的,無法抑制的,而他的這種管絕非簡單的說教,是讓人可以接受的,能做到這樣的父母中國恐怕不多,而哪一個孩子的成功的背后不是父母日復一日操心出力不厭其煩的結果呢。不要相信天才,不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也不要相信父母不管不問孩子自有出息的。也都是父母懶散的自我安慰,這種概率輪不到你。
回想起自己很多年前跌跌撞撞進入社會,進入婚姻,而一切全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也可以說是“無知則無畏”,現在回想起來是走了很多彎路,甚至錯路。個人總有局限性,但若能把自己以身實踐得出來的經驗、智慧給孩子們事先做好心理建設或是指導,相信對孩子的人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急于讀完,這次讀的很是匆忙,算是第一遍的大致過濾,很多篇章值得一讀再讀,細細回味轉化吸收。摘抄一些自認為的好片段如下:。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覺得負擔重;追得不緊了,又覺得不夠熱烈。溫柔的人有時會顯得懦弱,剛強了又近乎專制?;孟攵嗔宋疵獠磺袑嶋H,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覺得俗氣。只有長處沒有短處的人在哪兒呢?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這一類的問題想必你考慮過不止一次。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而且有了這三樣,將來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波也不致變成悲劇。做藝術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難;你要不預先明白這一點,即使你知道“責人太嚴,責己太寬”,也不容易學會明哲、體貼、容忍。只要能代你解決生活瑣事,同時對你的事業感到興趣就行,對學問的鉆研等等暫時不必期望過奢,還得看你們婚后的生活如何。眼前雙方先學習相互的尊重、諒解、寬容。
對方把你作為她整個的世界固然很危險,但也很寶貴!你既已發覺,一定會慢慢點醒她;最好旁敲側擊而勿正面提出,還要使她感到那是為了維護她的人格獨立,擴大她的世界觀。倘若你已經想到奧里維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書叫她細讀一二遍,特別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葛麗納[插圖]那樣只知道love,love,love![愛,愛,愛!]的人只是童話中人物,在現實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連日子都會過不下去,因為她除了love一無所知,一無所有,一無所愛。這樣狹窄的天地哪像一個天地!這樣片面的人生觀哪會得到幸福!無論男女,只有把興趣集中在事業上、學問上、藝術上,盡量拋開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覺得活的有意義。未經世事的少女往往會存一個荒誕的夢想,以為戀愛時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維持下去。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妄想。古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話說,“夫婦相敬如賓”。可見只有平靜、含蓄、溫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義是說,夫婦到后來完全是一種知己朋友的關系,也即是我們所謂的終身伴侶。未婚之前雙方能深切領會到這一點,就為將來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礎,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誤會與痛苦。
我以為訂婚期間還有一件要緊的事,就是要充分準備去了解現實,面對現實?,F實與年輕人純潔的心靈所想象的情況截然不同。生活不僅充滿難以逆料的艱苦奮斗,而且還包含許許多多日?,嵤?,也許叫人更難以忍受。因為這種煩惱看起來這么渺小,這么瑣碎,并且常常無緣無故,所以使人防不勝防。夫婦之間只有徹底諒解,全心包容,經常忍讓,并且感情真摯不渝,對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與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過大大小小的風波,成為琴瑟和諧的終身伴侶。
生活要過得體面而省儉;要小心而勿小氣;慷慨而勿易于上當;享受生活樂趣,但切勿為滿足一時欲望而過分奢侈,即使當時覺得這種欲念不可或缺也罷。這是種極不容易的藝術,只有性格堅強的人,運用明智,意志力與極大的耐性,再經過一些大大小小的慘痛教訓,才辦得到!這種人生藝術我們不能期望很快就學會,因此最好及早開始,尤其是在婚姻生活開始的時候。
人的發展總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樣:低潮之后還有高潮再起的可能,峰回路轉,也許“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來一個新天地呢!所以古人說對人要“蓋棺論定”。
我很明白在西方社會中物質生活無保障,任何高遠的理想都談不上。但所謂物質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水準,其次要看你會不會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經常有規律的儲蓄。生活水準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壞程度、高低等級多至不可勝計的;究竟自己預備以哪一種水準為準,需要想個清楚,弄個徹底,然后用堅強的意志去貫徹。唯有如此,方談得到安排收支等等的理財之道。孩子,光是瞧不起金錢不解決問題;相反,正因為瞧不起金錢而不加控制,不會處理,臨了竟會吃金錢的虧,做物質的奴役。單身漢還可用顏回的刻苦辦法應急,有了家室就不行,你若希望彌拉也會甘于素衣淡食就要求太苛,不合實際了。為了避免落到這一步,倒是應當及早定出一個中等的生活水準使彌拉能同意,能實踐,幫助你定計劃執行。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你既要保持你藝術的尊嚴,人格的獨立,控制物質更成為最迫切最需要的先決條件。
青年初出校門,未經鍛煉,經不起挫折。過去的思想訓練,未受實際生活陶冶,仍是空的。從小的家庭環境使他重是非,處處認真,倒是害苦了他。在這個年紀上還不懂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即使理性上認識到,也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只好等社會教育慢慢地再磨練他。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十
《傅雷家書》是一本教育子女的佳作,同時它也是讓作為子女的我們了解父親的一本好書。在書中我們不難看出,傅雷在他的兒子傅聰和傅敏身上灌注了太多的心血,在他們身上寄托了相當高的期望,這是為人父的職責,也是為人父對兒子的愛。
傅雷的教導與關心對傅聰和傅敏的一生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這為他們以后走向未來的路做下了鋪墊,也讓他們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傅雷寄給兒子的每一封家書都飽含著深深的父子情。兒子在鋼琴前輕敲琴鍵,將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傾注在每個飽滿圓潤的音符中,他時而有學術上的疑惑,時而想念遠隔萬理的故園,他便提筆擬一封家書給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親的家書再仔細研讀一遍,以便從父輩的經驗教訓中汲取營養。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郵箱里是否有新到的信件,常常藏著一種期盼!
傅雷家書的文字優美,讀來感人至深,且富有哲理,耐人尋味,而在這字里行間折射出來的,是傅雷高尚的靈魂和他們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
“如父如友”傅雷在他兒子的成長歷程中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傅雷清楚,要讓他們認清世界的殘酷,認清現實,充分了解自己能力的底線,才能更好的步入社會,邁向世界。
傅雷家書雖是一封封家書編纂而成的書,但其中傅雷的拳拳愛子之意溢于言表,傅敏和傅聰是幸運的,擁有一個這樣品格高尚,靈魂偉大的父親。
“勝不驕,敗不餒”,心若向陽開,無所畏懼。傅雷的字里行間向我們傳達的這些正能量哲理,足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一份家書,字里行間洋溢著一份濃濃的父子情。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十一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希望你從今以后,一輩子記住這一點。大小事情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愛情的苦汁早嘗,壯年中年時代可以比較冷靜。我祝賀你有跟自己斗爭的勇氣。
一個又一個筋斗栽過去,只要爬的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別怕天熱,貪婪,一切事都要做妥帖。最要緊,不能怕煩。
孩子,希望你對實際事務多注意些,應辦即辦,切勿懶洋洋的托宕。dang。
在外好好利用時間,不但要利用時間來工作,還要利用時間來休息,寫信。別忘了杜甫那句詩:“家書抵萬金”
但主要是你心靈最優秀最突出的部分,從人家那兒學來的精華,都要緊緊抓住,深深的種在自己性格里,無論何時何地這一部分始終不變。這樣你才能把獨立的特點培養的厚實。
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里望著前面,饑渴一般的忙著吸收新東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
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訓,不管出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別因為是聽膩了的,無動于衷,當作耳邊風!
你別把“比賽”太放在心上。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全力,無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減少負擔,上臺不致緊張。
情形,以后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于大驚小怪。你也不必耽心,更不必硬壓在肚里不告訴我們。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有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慢慢的你會養成一種心情來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后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從蹈覆轍。一個人唯有勇敢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度感悟;終不至于被回憶侵蝕。
學生本人要先具備條件:心中沒有的人,再經名師指點也是枉然。
學西洋畫的人第一步要訓練技巧,要多看外國作品,其次要把外國作品忘得干干凈凈——這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同時在追求自己的民族精神與個性。
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活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
平日你不能太忙。人家拉你出去,你事后要補足功課,這個對你的精力是有妨礙的。
你提到完美,其實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
磨難人最厲害的莫如不知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