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學習心得3篇,大家快一起來看看吧!
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學習心得3篇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當年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情意拳拳、催人振奮。“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不僅僅是航天工作者的重任。組工干部也要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涵養組工情懷。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涵養堅定清醒的“磐石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黨的第一代領導果斷決定研制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廣大科研工作者心系祖國、無私奉獻,用堅定執著的信念與情懷,書寫了最美的航天科技奮斗史。組工干部要學習航天工作者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對祖國的赤忱熱愛,堅守崗位、甘于奉獻。要涵養磐石般堅毅的黨性,始終牢記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第一目標是為民謀利,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自知自省,在誘惑面前保持高度的自制自控,在考驗面前保持理性的自信和豪邁,不斷強化堅定清醒的政治意識,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
自力更生、注重細節,涵養嚴謹細致的“匠心情懷”。“那個年代,能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天,每一個螺絲釘都是中國自己搞的,真感覺到揚眉吐氣。”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每一個航天科技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航天科研工作者的潛心研究、苦心鉆研,離不開研發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道程序,任何環節不容有差。世間事,作于細,成于嚴。組工干部要學習航天科研工作者身上的“自力更生、注重細節”,認真對待工作過程中的每一件小事,精心謀劃、考慮周全、精雕細琢、不容有差。要時刻牢記組織工作無小事,抱著對工作負責就是對黨的事業和人民負責的態度,以強烈的責任感與工匠精神,把工作當作事業干,把專業、專注、專業融入每一個任務、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慎始慎終。
艱苦奮斗、勇于攀登,涵養勇于破難的“擔當情懷”?;仡櫄v史,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實現從無到有突破的背后,離不開無數科技工作者們在動蕩年代的艱苦奮斗、迎難而上,咬牙堅持、合力攻關,有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敢,有攀登科技高峰的堅韌。組工干部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中的“艱苦奮斗,勇于攀登”,在原則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組織工作中,要有勇氣敢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接“燙山芋”,敢于涉險難,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要強化扛旗奪標的“領跑”意識,奮發進取、勇攀高峰,“無需揚鞭自奮蹄”,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力爭各方面走在前、打排頭,當先鋒、作表率,在“小崗位”上取得“大作為”作出“新貢獻”。
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學習心得范文二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的回信中強調,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當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然奏響,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更應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凝心聚力,埋頭苦干,確保如期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
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50年前,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也沒有強大的科技實力,老一代科學家憑借著對國家的一片赤誠和對事業的無限熱情,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為新中國開辟了一項嶄新的事業、闖出了一條強盛的道路。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也要看到,還有不少群眾尚未脫貧,生活還很困難。我們的國家越是進步,越不能忘掉這些貧困群眾。廣大黨員干部應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指示要求,兢兢業業,奮發有為,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和昂揚的姿態投身脫貧攻堅戰場,在脫貧一線建功立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保持銳意進取的干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照務`國,實干興邦。過去我們靠實干取得巨大成績,現在也應該靠實干續寫民族復興的宏偉篇章。黨員干部在新時代要有新擔當、新作為。要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深入學習黨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練就過硬本領,使自己成為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行家里手”。受新冠疫情影響,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艱巨,要堅持迎難而上、加倍努力,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務實舉措加快扶貧產業、扶貧車間等的復工復產,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群眾穩就業、穩收入,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
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一直是激勵我們克服種種困難、沖破重重阻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雖然我們的事業有了巨大的飛躍,但這絕不是我們驕傲自滿、麻痹松懈的理由;要清醒地看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殷切,國際風云也更加詭譎多變,這都需要我們繼續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作風。消除絕對貧困,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也有很多硬指標要完成。廣大黨員干部應謙虛謹慎、慎終如始,不到實現目標的最后一刻絕不輕言成功,更不能輕易“收兵”;要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保持政策穩定,做好政策銜接,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確保貧困群眾穩步實現脫貧致富。
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學習心得范文三
Idol一詞意為偶像,流行于娛樂圈中,多被年輕人用來稱呼自己喜愛的歌手、演員,年輕人們粉偶像的顏值、才華、演技等。然而,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發現年輕人的idol名單有了更新。
粉“醫食無憂”組合“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情懷。前段時間,一段鐘南山和袁隆平罕見同臺的珍貴影像資料火了,網友形象地稱其為“醫食無憂”組合。疫情襲來,84歲的鐘南山院士時隔17年再度“掛帥出征”,一張坐票讓他火線奔赴武漢,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疫情危急時刻,他成了人民群眾的“主心骨”,成了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針”。面對疫情引發的全球關于糧食危機的擔憂,袁隆平院士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一句話讓人們不再恐慌、充滿底氣。正所謂“國士有雙,醫食無憂”,在這兩位老人執著堅守的背后,是“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為民之心,是“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無私之心,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赤子之心。無論是在各自領域的卓越貢獻,還是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青年們都在感受著、崇拜著、激勵著、行動著,時刻不忘國家利益安危,扎實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心懷天下蒼生冷暖,擔重任、干大事、創大業。
粉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們“牢記使命,勇攀高峰”之堅韌。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并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50年前,新中國經受著巨大的艱難和考驗,就在這內外吃勁的時刻,“兩彈一星”陸續發射成功,向世界宣告著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強大。在這成功的背后,是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是堅強不屈、不怕困難的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強大支撐。這堅韌歷久彌新,新的時代、新的征程,面對戰疫戰貧兩個戰場,我們青年一代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以艱苦奮斗為精神支撐,以勇于攀登為奮進方向、以無私奉獻為行動指南,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爭做“兩彈一星”精神傳承人。
粉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不懼風雨,勇挑重擔”之擔當。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充分肯定廣大青年在新冠疫情防控斗爭中“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稱贊“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殷切囑托新時代青年“迎難而上、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90后”,我們的同齡人,當看到“頭可斷,發型不能亂”的他們為了方便穿脫防護服剪掉長發,當看到一張張年輕的臉上被口罩壓出深深的印痕,當看到紛紛大雪染白了他們的警服,他們不再是父母嘴里的孩子,不再是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他們同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肩負時代賦予的使命,沖在一線,堅定步伐,勇敢向前。“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當前形勢復雜,廣大青年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迎難而上,苦拼實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等大潮中,需要新時代青年奮斗的身影。
以上就是考研秘籍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學習心得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考研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