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道德經二十章的背景介紹(200字)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被譽為東方哲學寶庫中的瑰寶。其中,第二十章是道德經的核心章節之一,探討了人性的本質以及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學習和研究這一章,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并將其應用于現實生活當中。
道德經二十章中提到了“虛其心”,意為安靜、深沉地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冷靜。這種虛心的態度,可以讓人遠離浮躁和紛擾,使人的心境更加寧靜。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容易受到各種干擾,心靈逐漸變得沉重。然而,通過修煉虛心,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幻。
道德經二十章中還提出了“擇天下之賜而用之”。這句話告誡人們在處理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時,要懂得取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益,然而,過于貪婪和自私將會破壞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因此,我們應該明智地選擇取舍,不僅關注自身利益,也要考慮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分享。
個人修身是道德經一直強調的核心。而在道德經二十章中,作者特別提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要被外界的物質所迷惑,也不要因為個人得失而沮喪。這樣的修身方式,使人能夠超越物質與欲望的束縛,關注更為重要的生活意義。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焦慮和壓力也常常困擾著人們,因此,學習和踐行這一原則,對我們個人修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道德經二十章中的理念和原則,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應該勤儉持家,尊重他人,關心家庭成員的感受和需求,從而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社會生活中,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利益沖突時,我們應該保持虛心和包容的態度,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案。只有以此為依據,我們才能獲得更為美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
總結:
通過學習道德經二十章,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心得體會。從保持虛心到明智取舍,再到超越物欲,這些原則對我們個人修身和社會和諧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將這些智慧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和境界,同時為創造更美好的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樣的努力,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二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盁o”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里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叭淌яR”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后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三
《道德經》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思想內容淵源流長,對于我們塑造健康人格和提倡正確道德觀念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第八章是《道德經》中的精華之一,我在學習中深受觸動。這一章詳細描繪了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示性的理念。下面,我將就《道德經》第八章給我帶來的學習心得體會進行總結和探討。
第二段: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
《道德經》第八章中明確提出:“上善若水?!彼哂熊浫?、流動的特性,但卻能順勢而下,滋潤萬物。相對于強勢的做法,無為而治能夠以溫和、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智慧思想告訴我們,不要盲目追求權力和控制,而應該順應自然走向,明辨是非,采取適當的行動。只有拋棄自我和非理性的追求,才能達到心靈的平衡和和諧。
第三段:順其自然的道德觀念
《道德經》第八章還強調了順其自然的道德觀念。對于我們而言,順應自然意味著要尊重大自然,不要過度干擾和破壞自然的運行規律,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順應自我內心的真實感受,不要被社會輿論和外界壓力所左右。人與自然應當和諧共存,相互關聯。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脫欲望的困擾,實現內心的寧靜與安逸。
第四段:無欲無求的生活準則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道家智者更進一步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一哲理告訴我們,只有放棄對道德的刻意追求,才能真正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這并不意味著鼓勵人們不做功德善事,而是提醒我們要拋掉功利心態,不割裂行為和內心的真實動機。只有心中無私,才能真正成就卓越的品德。
第五段:處事原則與行為準則
《道德經》第八章給我帶來了對于處事和行為準則的新思考。在我看來,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應貫穿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首先,在處理事務時,我們應該采取審慎而溫和的態度,避免過度主動和強勢,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其次,我們應始終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順應內心的真實感受,不被外部干擾所影響。最后,我們要放下功利心和對外界回報的期待,更多地關注樂于助人和奉獻精神。只有秉持這些原則和準則,我們才能成為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典范。
總結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八章,我深刻領悟到無為而治和順應自然的智慧之道。我們應該尊重、順應自然,以柔克剛,不要以強凌弱。同時,在行為上我們也要堅守個人的道德準則,摒棄功利心態,注重內心的真實感受,并堅持善良和樂于助人的行為。只有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們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格和實踐正道的道德觀念,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四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劃等號呢?于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薄膀_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后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么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后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五
道德經作為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在今日仍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我也曾經閱讀了這部經典,對它的思想和理念深有感觸。在這里,我將分享我對道德經學習后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對人生的體悟
道德經深刻地表達了關于人生的理念。它告訴我們,人生不是為了追求物質的滿足,而是應該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修養。在我認識到這一點后,我重新審視了我的生活,發現我太過于關注外界的期望和物質上的滿足,而忽略了內心的需求。于是我開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內向,學會獨立思考,把心思放在自我成長和提升上。
第二段:關于領導力
在道德經中,對于領導和管理的思想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柔弱勝剛強”、“存微者大”等諸多思想對我影響深刻。道德經告訴我們,好的領導和管理者應該保持柔韌的心態,在決策時應考慮到他人的意見并做好細致的思考。這使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作為團隊的領導者的角色,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勢的風格,變得更加謙虛和體貼,盡可能給予團隊成員足夠的空間發揮和創造。
第三段:關于生態文明
道德經在許多方面有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其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等思想,指引我們應該嚴格遵守自然規律和環保要求,在生態建設中保持和諧、平衡和相對位置。這也激勵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我開啟了低碳和環保生活的模式,減少浪費,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孜孜不倦地推進綠色生態文明建設。
第四段:對人際關系的理解
道德經對人際關系也有獨到的見解。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順天之道,扶持萬物”等思想提醒我們要學會尊重和愛護他人。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在關系中的平等和互惠。我開始在平時與人交往中,注意言傳舉止,避免為所欲為,爭取以一種友好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
第五段:對生活態度的改變
總的來說,道德經深度影響了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我逐漸認識到人生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自我修養、從內心找到平靜的態度。我的生活也隨之做了一些調整,我抱著高尚的理念,致力于為個人的成長、團隊的和諧以及社會的繁榮作出我的努力。
結語
學習道德經,讓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道路,也讓我實現了對人生的全新認識。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悟、實踐,我們同樣能夠從中獲得指引,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道路。而這樣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圣旨”。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六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企盼著。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兜赖陆洝返娜績热?,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暗隆钡幕緝群?,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兜赖陆洝废褚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也就是說,《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現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道德經二十章心得體會篇七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被譽為東方智慧的精髓。它不僅影響了我國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學習《道德經》對于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秉持虛心學習的態度、注重實踐總結,才能夠更好的把里面的哲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實現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第二段:感悟
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中反對外部攻擊、強調內在的平衡的思想。道德經提倡“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這告訴我們應該以平和的態度面對世界,不要貪婪、不要爭強好勝。在現代社會,人們面對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往往容易陷入焦慮和緊張的境地,而《道德經》可以幫助我們平衡內心,以柔克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
第三段:體會
與此同時,學習《道德經》還讓我更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家思想強調“無為而治”,認為自然之道無私而無欲,順應其中則大有裨益。學習道德經讓我們從人與自然的角度審視生態環境,更加注重環保、節能、減排等生態問題。在采取行動時,我們應該把內心的平和和對世界萬物的敬畏融入進去,遵循自然的規律,各項工作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推動。
第四段:學以致用
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發現它的思想可以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促進個人的成長和進步。例如,學習《道德經》可以使我們更加“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認識,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方式去學習和成長。除此之外,《道德經》還強調“道可道,非常道”,提醒我們不能過分糾結于表面的事物,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這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通過對《道德經》中的思想和理念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第五段:總結
總之,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虛心學習的態度,注重實踐總結,以更好地將其中的思想和理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需要反復思考,多次品味,才能真正理解和領會其中的精神內涵。通過《道德經》的學習,我們可以不斷進步,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視野,從而更好的應對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